涉农高职院校“乡村振兴人才”分类培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2022-11-19邢同胜
邢同胜
(潍坊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2737)
1.深刻认识乡村振兴及人才振兴的重大意义和现实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我国未来20年-30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国家基本战略。人才兴则乡村兴,人才强则乡村强,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居于重要位置。
1.1 乡村振兴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前提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于农业基础薄弱,我国仍面临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突出问题的挑战。农业农村进入结构升级、方式转变、动力转换的平台期,适应新形势,亟待培育新动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短板在农业和农村,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也在农业和农村。必须振兴乡村,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
1.2 人才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
人才是乡村发展、拉动生产力的源泉。在经济活动中,离不开人这一主体的参与,尤其在乡村建设中,农业生产需要人,农村发展需要人。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对推进乡村振兴,书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乡村建设,需要如致富能手、产业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等各行各业能带领乡村走向共同富裕的有用人。
1.3 国家战略政策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广阔空间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着力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重点提出了“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乡村人才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各类人才支持服务乡村格局基本形成,乡村人才初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本需要。
1.4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对乡村人才振兴提出明确要求
我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村城镇化加快推进,需要一大批具备较高科学文化素质、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善于经营管理、具有现代农民精神风貌和主人翁意识的乡村产业发展引领者。目前我国农业从业者数量、规模和综合素质偏低,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系统提升农民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养,为现代农业发展及新农村建设供给具有农业农村认同感并具备高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
2.充分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涉农高职院校面临的新挑战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人才振兴的新任务新要求,对涉农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及培训等均提出新挑战。涉农高职院校应立足区域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和基础,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及人才培养特色,将“三农”工作与教育工作紧密结合,加快发展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职业教育,在推进区域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2.1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涉农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提出新挑战
随着农业产业升级换代,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等快速发展,为涉农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提出新挑战。涉农高职院校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立足“三农”发展实际,聚焦现代高效农业,优化涉农专业布局,在产业链上办专业,实现人才培养与农业农村发展有机结合。
2.2 畅通农民学历教育发展通道对培养模式创新及培训资源建设提出新挑战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深化,职业院校招生考试改革和高职百万扩招,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通道逐步畅通,对涉农高职院校农民教育培训模式、资源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涉农高职院校必须健全完善农业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打破传统培养模式藩篱,实施育训并举,创新培养培训内容和方式,建设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培训资源。
2.3 “双百计划”实施及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新挑战
2019年农业农村部、教育部启动“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推进100万乡村振兴带头人培养,打造100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双百计划”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涉农人才培养的创新之举。2021年农业农村部发布《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和农业科研院所拟推介名单》,其中山东省占有7所,潍坊市有2所高职院校(潍坊职业学院、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1所中职院校(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入选。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发挥“三农”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创新人才培养形式,加快构建乡村振兴人才培育体系,大力培养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振兴人才。
3.加大教育培训模式创新是培养乡村振兴优秀人才的有效举措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应立足高素质、复合型、创业型“一高两型”培养目标,深化“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职业资格相匹配、专业知识与创业实践相促进、培训时间与农时季节相衔接”的教育培训模式,健全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课程体系、方法体系,努力提升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精准度。
3.1 分层分类实施人才培养
根据不同生源、不同层次人才培养需求,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普通学历教育在校生实施教学、生产、科研、技术服务“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专业种养加能手、返乡创新创业者等非普通学历农民,根据个人需求组织专项技能培训班、创业教育班等,实施“农学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训模式。对经营管理型农民等实施“学-带-创”人才培养模式;对种养加大户等专业生产型农民实施“校园+田园”人才培养模式;对从事生产经营性服务的技能服务型农民实施“靶向”精准培养模式。
3.2 实施多样化教学模式
针对不同层次类型人才培养需要,实施忙闲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按生产季节循环,农闲季节组织集中学习,农忙季节开展分散实践;实施线上与线下结合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利用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云上智农平台、专业教学资源库等线上资源,开展在线学习、在线服务和在线管理;强化实训实践,组织学生或学员到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实操演练、观摩交流。
3.3 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
紧密对接区域特色主导产业需求,系统梳理乡村振兴人才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构建“通用知识+职业技能+拓展技能”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通用知识模块突出思政教育、劳动教育和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教育,提升农民思想政治素质、劳动素质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模块按照不同岗位需求,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融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农村电商、无人机植保等菜单式生产实践技能课程包,提升专业技术技能;拓展技能模块突出创新创业、信息化技术等内容,开发美丽村居建设、生态旅游管理等综合项目,提升职业岗位迁移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3.4 推动社会培训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
建立能力素质导向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制定培训课时与学分转换办法,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银行制度,采用“以赛代考”“以证代考”“技能对等”“学分互认”等灵活方式,推动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技能培训证书转换互认。
4.加快构建分类培育体系是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途径
4.1 设立农林科技学院,培育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潍坊职业学院设立农林科技学院,作为培养现代农林类人才的全日制二级学院,通过夏季高考和单独招生录取高中阶段应届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农民、在岗职工等,实行三年制普通学历教育。聚焦区域现代农业和产业高端,以高水平专业群为教学组织单元,在产业链上建专业,打造支撑现代农业等区域支柱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实施教学、生产、科研、技术服务“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和灵活多元教学方式,在生产实践中培养人,打造贴近农业农村的人才培养新高地。
4.2 成立农业经理人学院,培育乡村振兴领军人才
潍坊职业学院与合作企业联合设立农业经理人学院,实施混合所有制办学,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以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农经财务管理等为专业方向,以乡村振兴带头人为培育目标,实行三年制普通学历教育。依托学校教学资源和企业产业园区,人才培养链与农业产业链紧密对接,构建“生产、管理、营销、财务”全产业链人才供给体系。实施分类培养、分期培育和因材施教,三次农时循环促成技术技能淬炼与提升。实施“学-带-创”人才培养模式,首年“学”为主线,校内理论学习与产业园区实操相结合;次年“带”为重点,师带生或特长生带普通生,参与产业项目实践;第三年“创”为方向,学生自选项目,创办个人经营实体,以合作企业子公司的形式布点拓展,形成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企业共同体,在产业实践中成长成才。
4.3 成立潍坊职业农民学院,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潍坊职业学院牵头组建潍坊职业农民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院务会负责制,实施“政府主导、学院主体、部门协调、项目运作”的办学模式,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实现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的有效衔接。面向农村新生劳动力,乡村干部、农业技术骨干、涉农企业技术和管理等人员的教育需求,开展成人高考录取本专科学历教育;面向农村从业人员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农村服务等领域从业技能培训认证;面向农业系统干部职工开展知识更新和乡村振兴专项培训;面向农民开展农产品营销模式、实用新型农业技术等多样化特色短期培训。积极拓展市外培训市场,全面展示潍坊“三个模式”发展成果,打造职业农民培训潍坊品牌。
5.“‘三院’并进、产教融合”乡村振兴人才分类培育体系构建实施成效显著
潍坊职业学院构建实施“‘三院’并进、产教融合”乡村振兴人才分类培育体系,打破传统培养模式藩篱,创新培养培训内容和方式,乡村振兴人才培育成效显著,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探索了有效路径。
5.1 农林科技学院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摇篮”
农林科技学院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农业类技能大赛承办及参赛工作成绩显著,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成功承办2020年—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园艺赛项,连续两年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园艺赛项一等奖第一名。打造了由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领衔的双师队伍,主持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制定专业教学标准4个,入选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1个,办学实力逐年增强。实施“企业生产+团队研究”协作模式,校企共建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食用菌研究院、潍坊市潍职大姜脱毒种苗研究院、全国农产品电商职教集团等,形成了“专家多、名师多、平台多、成果多”的综合优势。社会培训和服务不断拓展,组建30余支技术服务团队,组建“专家+学生”项目研究团队,通过“全链帮扶”“科技套餐”“智力扶持”等方式,大力开展技术服务、技术支持、社会培训等,年均培训和服务2万余人次。
5.2 农业经理人学院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独家品牌”
潍坊职业学院成立农业经理人学院,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属于首家,学校也成了中国农业经理人发展联盟理事会第一届副理事长单位。学院成立以来,招生录取深受欢迎,理实一体有序推进。农业经理人方向专业连续两年招生计划全部额满,通过有针对性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学习,半工半读练就了学生扎实的技能。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企业岗位,有效缩短了从学校到职场角色转换时间,有利于实现高效和高质量就业。目前已有200多人获得职业技能认证。
5.3 潍坊职业农民学院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
潍坊职业农民学院创新实施“三三三”培训模式,构建“学院-分院-教学点”三级办学体制,打造“高中特”三支培训师资队伍,创新“固定课堂+田间课堂+空中课堂”三种课堂,大力开展职业农民无缝隙开放型培训,满足农民求学与生产兼顾的实际需求。整合全市农业培训资源,依托各县市区设立分院和教学点,形成培训生态闭环;全市共设立了14所分院、33处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了覆盖全市、资源统筹、上下联动的办学格局。组建了由国内知名农业专家、专业教师和“土专家”“田秀才”组成的“高中特”培训师资库,师资库成员254名。创新运用“三个课堂”,“固定课堂”+“田间课堂”有效破解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空中课堂”解决时间空间限制,及时解决生产经营中的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