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模式下的“园林植物种植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2022-11-19廖振军李润根
廖振军,李润根
(宜春学院,江西宜春 336000)
为落实习总书记给涉农高校书记的回信,推进高等农林院校教育创新发展,以新农科建设为统领,教育部大力实施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1]。做为“新农科”建设的一部分,宜春学院园林专业作为江西省“一流”与“卓越”项目,革新创新教育势在必行。“园林植物种植设计”课程是园林专业重要的课程,学好这门课程对学生进入园林企业、从事园林相关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园林卓越班为对象,进行了本课题的实践教学改革。
1 种植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以技术传授为主,教学方法僵化
由于本课程的特点,以技术教学为主,很多知识都在行业设计规范的要求内,讲课教师不能自主发挥。故多数老师完全填鸭式教学,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学生是否接受掌握不详,掌握多少也不知道,是否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更是不清楚。
1.2 实践以在画室画种植图为主,脱离现实
学生整天泡在制图室在图纸上完成种植设计,很多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课程设计而去做设计,不明白实际树与树之间的关系,不明白图纸上的植物与实际场地的对应关系,不明白自己设计的效果与实际种植效果有何不同。
1.3 学习以课堂为主,理论与实践完全脱节
由于理论课程是片段式教学,各门专业课的知识点相对独立,课程间连贯性不强,教学实践也仅是对本课程的内容进行实操。课程结束后学生仍然不知道如何完成一个独立的工程项目,不知道完成一个工程项目有哪些程序、从何处下手等。
1.4 知识交流以班级为主,学生创新能力较低
校园学习以技术为主导,文化性和内涵性教学过少,导致知识面太窄。现在很多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受家庭影响,社交范围非常窄,不太愿意与社会交往。对专业发展情况不了解,降低了专业学习的兴趣,再加上知识面的不足,眼界不开阔,与社会脱节,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不大。
2 基于“创新创业”模式下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2.1 以知识扩展为基础,为实践操作提供理论依据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扩展思路和分析能力作为衡量教学进程的基准。采用翻转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让学生在课后广泛阅读,特别是强化人文知识阅读扩展。教师不再是灌输式教学,而是转变为现场式的引导、协助、鼓励,及时点评学生的设计思路,分析设计思路在现实场景的可操作性。
2.2 以技能提升为目标,为枯燥的技术学习寻找方法
一是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2]。教师每次在课后留下思考问题,学生课后查找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由教师在课前提出一些实践操作中会出现的相关问题,老师对问题进行讲解并进入教学内容,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并得出解决方法。讲解完后提出新的问题,留下思考题,课后学生再分组讨论,下次上课时再由每组做出回答。
二是教师现场讲授。学生就现场看到的种植设计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评价设计中的优缺点,最后教师进行点评。
三是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在课程设计讲评时,让每个学生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先让学生之间互评,对争议比较大的作业集中讲评。讲评时,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感受,特别对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加以引导,积极鼓励,让学生敢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老师点评完成后,针对共性的问题再集中分析讲解。
2.3 以环境感知体验为方法,组织课外实践教学
针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布置一些小任务,带学生进入城市公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植物的生长特点及种植方式,体会不同植物环境及植物空间带给人的不同感受。了解树木高矮与冠幅的对应关系,了解树木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了解植物景观空间的不同对人视觉效果的影响。学生进入公园,心情愉悦,学习兴趣浓厚,对各种植物都感兴趣,喜欢在不同的植物环境驻足,观察植物种植搭配间的关系,并能分析植物配置中的优势与问题。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学生能正确理解理论课中的各种植物种植方式,植物群落关系及植物空间。
2.4 以项目带动教学[3],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在教学中,结合城市化改造契机,教师将自己参与的城市建设项目带入教学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项目实操的要求。学生参与从现场考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苗木选择、植物布局到种植设计施工等一系列流程。在项目实施中,按企业操作流程,从学生中选出一名当设计总监或技术总负责人,然后再按项目内容,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长为分部项目的负责人。分工明确,目标明确,学生学习有压力、有动力,学习不敢懈怠。
2.5 以学科竞赛为演练,解决实践动手能力偏弱问题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能力建设项目,通过各种比赛的演练,加强校际间的专业交流,学生能开阔视野,取长补短,了解植物设计中的发展方向。组成由老师加学生形成的比赛团队,在教师的实践指导下,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园林设计比赛,学生小组分工协作,通过学科竞赛,将平常断裂的各门课程连接在了一起。学科比赛的演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能构建基本的专业技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生能感受到课程的真实性,更有利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2.6 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实现职场需求育人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强化创业意识。加强与企业沟通,教师牵线搭桥,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帮企业做些小面积的植物种植设计,既可以让企业少花资金又可以让学生有点小收入,学生对植物种植设计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同时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会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参与到专业学习及商业运作的过程中。学生会关注校园以外的植物种植动态,了解市场行情的变化,储备相关的专业技能,蓄势待发。
2.7 以加强与对口企业合作为导向,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纯粹的课堂教学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专业教师可利用自己的专业关系,加强与企业合作[4],让学生提前认知企业需求,了解职场对专业设计的要求,并参与公司的种植设计工作。教师在课堂上可结合理论,引用在实践工作中业主对种植设计的各种要求及应用处理措施,在实践课程中带领学生到对口企业的工程现场进行现场教学。对照设计图纸,与现场种植的植物进行对比,长期跟踪设计图纸的效果及植物生长的变化的关系,掌握植物种植设计的美学与生态学的规律关系。
3 “双创”模式下的课程改革成效
3.1 植物材料的应用做到了由杂乱到有序的变化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感觉最难的就是设计过程中图纸上的植物与现实种植效果的对应关系,不明白植物种植后会是什么效果。经过专门的课程改革练习后,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应用植物设计时,头脑中会有植物现实场景的模拟,每种一棵树时,头脑中会有植物生长过程的变化。通过课程改革的训练,学生对植物空间的变化有了一个清楚的认知,能有效地掌控植物,使植物应用效果更符合设计要求。
3.2 课程设计实现了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变
由于对现实场景的不了解,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很大程度上是凭空想象,对植物的应用是理想化的,种植中只看到了植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植物的其它属性,忽略了植物与其它因子的关系。经过课程改革后,学生不再片面地追求理想中的好看,而是综合考虑如何在保证植物生态习性要求的基础上,使种植景观更好。学生在设计中能更好地实现植物文化背景与设计理论结合,找到最符合设计要求的植物材料。因此,现在学生的景观设计思想更突出,更能表达出现实设计的独特性和园林性。
3.3 学生的专业视野形成了从课堂到企业的延伸
学生的设计思路有了明显的变化,以前的学生把课程设计仅当作业来对待,现在变为把课程设计当项目设计来对待。在设计中,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在不断增强,不再是为完成作业而做设计,学生的思维有了较大的延伸,思路也更宽广,能从公司项目运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课程结束时,学生基本能符合企业要求,独立地完成设计并可直接应用。很多企业反映学生在公司能直接上手,在种植设计过程中能与企业直接无缝对接,很受企业的欢迎。
4 结语
园林植物种植设计是当今很多园林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很多企业都希望学生毕业后不用经过过多的培训就能很快地熟练进行项目设计。本课程改革就是基于创新创业的新型模式,以园林卓越班为实施对象,构建实践教学新方法,提高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度。从课程改革的成效来看,学生反映强烈,能明显地感受到知识的转化,知道学习过程中如何解决现实出现的问题。用人单位也对学生的成长变化有新的认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成果,对园林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