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典园林造园艺术对老年人康复景观设计的启示
——以拙政园为例
2022-11-19黄世婕叶雯馨
黄世婕,叶雯馨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江苏苏州 215000)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各个国家都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目前,中国已经成为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国家之一,且我国的老龄化情况较为特殊与复杂,总体表现为老龄人口数量大、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健康水平偏低与社会养老条件落后等现象。若要解决我国复杂的老龄化问题,核心途径是社会投入巨大的医疗康复成本和人力照护,康复环境建设就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1]。
从景观学的角度来看,老龄化问题将会成为景观空间设计的一个重要关注点。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机能均会下降,因此,对环境的适应性也会大幅减弱[1]。在社会关系方面,由于原本的社会角色发生改变,大多数老年人成为“被照顾者”,他们容易产生沮丧、孤独、失落等消极的心理反应。因此,需创造能够对其心理状态产生积极影响的康复性活动空间。
园林景观环境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活动频率最高的场所,也是提高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保障。以往的适老化环境建设大多从“适应性”与“老龄需求”角度出发,而忽视了景观环境对老年人健康水平的促进作用[2]。
苏州古典园林作为景观设计中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在发展过程中受宗教文化、民俗、艺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形成以人为本、内涵丰富、地域性强的和谐的园林文化[3]。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园林中的代表者,旨在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了和谐的景观生态环境对人身心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这种造园思想与当下康复性景观设计的出发点相同,都是利用景观设计来改善人体的健康水平。综上述所,以苏州传统园林中的典型代表——拙政园为例,探索其中的康复性思维,并将其应用于老年人康复景观设计之中。
1 拙政园中的康复养生内涵
拙政园造园理念的核心是效法自然,营造出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4],给予人们自然生态的空间体验。在造景手法方面,别具匠心地运用借景、对景、障景、夹景、点景等多种造园手法,抑扬顿挫、虚实结合,打造出了富有层次感、韵律感的景观环境[5]。这完美表现了现代景观设计中所呼吁的“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理念,借助自然元素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对现代康复景观的设计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1.1 以人为本的空间体系
从空间体系来分析,拙政园将水池作为整体空间布局的中心,再以园路、亭廊、假山石、植物等元素进行空间的分隔与组织。在拙政园中,没有孤立设置的环境要素,而是通过借助点景、借景、框景等多变的设计手法,将各类景观要素串联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这些景观要素彼此之间相互平衡又相互制约,应对成景,既具有较严谨的秩序,又蕴含了灵活与变化。这种空间体系可以满足现代人对自然环境的向往,强调景观环境能够提升身心健康的优势;依靠大自然的怡人环境和以人为本的空间体系,发扬自然环境因素中的康养作用,为使用者提供从内到外的康复服务。
古人云:“静以养神、动以养形”。拙政园的空间设计中不仅做到了动静分明,有的区域还做到了“动”“静”结合。既有开敞性的“动”的空间,满足使用者的活动、健身需求,又具有私密性的“静”的空间,满足使用者的休憩需求;同时还有半私密和半开敞的空间,满足使用者的交流、互动需求[4]。丰富的空间体验会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从而满足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也就能够达到不同的康养效果。
1.2 自然和谐的物质构建
靠近水源、气候适宜、植被茂盛的自然生态环境,历来被认为是养生佳地。拙政园的空间面积有限,但通过空间布局、植被选择、筑山理水等,塑造了宜人的小气候环境[3],非常有利于促进人体的健康水平。
1.2.1 筑山理水:宁静致远,淡泊养神。“园林用水,以静为主”,拙政园中的水大多以片状汇聚,形成开阔平静的水面,游赏者驻足岸边,以静赏为主。古人云:宁静以致远,静态的水面可以给人安抚之感,满足人的亲水性,让人静心定气。与此同时,在小范围内使用瀑布、溪流等动态水景进行点缀,不同的水流形态和水声,可以使该区域的氛围变得灵活有趣,增加游玩的趣味性,让人的精神得以振奋。
水景旁的假山、湖石除了观赏功能,其内在的品格更是人们欣赏的重点。假山石蕴含着长寿、刚强的美好寓意,能够给游园者带来潜移默化的心理影响,塑造人的刚毅品格。
1.2.2 植物造景:季相分明,层次多变。拙政园中运用季相特征变化分明的植物进行造景,不仅丰富了景观层次,还能带给人多样的感官体验。如“听雨轩”内的植物造景,不仅仅停留在视觉层面,而是兼顾了听觉层面。在轩内听雨打芭蕉声,细雨、和风与树叶的碰撞产生了舒缓轻柔的自然之声,带给人雅致的听觉享受,能够使人放松身心,别有一番情趣。由此可知,在康复性景观设计中,需要重视融合使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体验,这样不仅能够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生态的美丽,还能让人放松心情、舒缓压力。
1.3 高雅美好的精神关怀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康复景观设计理念,不仅体现空间体系构建与植物造景等物质层面上,更多的是蕴含于精神层面上。园林设计者将自然对人的安抚作用与艺术文化相结合,能够给予游园者高雅的人文关怀。
拙政园是一个丰富的艺术综合体,各类艺术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分布其中,提升了景观空间中的人文内涵。设计者将诗词歌赋、雕刻艺术等注入园林之中,大到空间布局,小到门窗图案,都独具匠心,表达了对美好精神文化的追求。这浓厚的艺术情怀,不仅能够让使用者获得感官上的愉悦,还能让其精神得以升华,使用者沉浸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达到静心调神的健康状态。
2 对老年人康复性景观设计的启示
2.1 空间体系——明确不同空间界限
生理状态的退化会引发行动能力的下降,所以大多数老年人更倾向于在建筑周围的区域内进行活动,面向老年人的活动区域选址,最好是可达性高的。邻接建筑的公共区域或建筑的架空层都是很理想的地点,可达性强,而且在此处既可以接触到自然环境,又可以满足老年人的交流需求。因此,应该在这类区域进行重点设计。
设计中,一般选择在该区域打造小型的康复花园或坐憩区,以形成室内外环境的过渡与衔接。区域内多为硬质铺装场地,应选用防滑铺装材料,样式不能过于花哨,应迎合老年人的审美喜好;铺装图样可选用松、竹等象征长寿的图案,给予老年人美好的心理慰藉。场地边缘处可以用低矮绿篱进行围合,不仅可以保证视线的通畅,还能保持一定的界限感。内部可设置符合老年人体工学的舒适桌椅,创造交往休息空间,也可增设富有趣味性的小型构筑或运动器械,激发老年人的活动欲望。
在场地面积充足的情况下,应考虑进行动静空间的区分,不仅能够满足不同的活动需求,还可以保证不同活动的老年群体之间互不打扰,让老年人全身心地投入户外活动之中。总的来说,要通过设计串联不同空间,激活功能,从而有效提高景观的使用率和互动性,提升景观的康复效果。
2.2 物质构建——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征与需求
设计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老年人的生理特征,这样才能保证老年人的安全。以道路设计为例,散步是老龄群体最主要的活动形式,所以整体布局中应采用环路的设计形式,注意连接建筑的出入口,在道路中安排不同的方向以供选择,避免老人感到乏味,增加散步的趣味性。道路和铺装应是平整、防滑的,不同场地之间的衔接应尽量避免高差和少于三步的台阶,若有台阶,则需设置提醒标志,以减少安全隐患。由于老年人活动能力下降,还需考虑在道路周边合理设置休息点,鼓励老年人延长活动时间。
同时,需要加强细节设计方面的考虑,比如在座椅的上方增加遮阳伞或种植可形成绿荫的高大乔木,从而提高座椅的利用率和使用的舒适度。照明布置也是重点考虑的方面,老年人的视力会有一定程度的退化,所以需要增加照明设施,并合理布置其位置,照明灯光也需要选择更加柔和的色彩,不要对老年人的视觉造成不当的刺激。
2.3 精神满足——强化种植设计、增加趣味性
大多数植物具有康养作用,通过设计和搭配,可以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作用。比如说香樟挥发出的化学因子能够提神醒脑;松柏类植物具有抑菌作用,能够杀菌消毒;鸡爪槭可以挥发水杨酸类物质,具有日常保健的作用。因此,在设计中应该多选择这类具有康复疗效的植物,注重种类搭配,以形成复合型的植物层次。
为了激发老人接触自然的欲望,应当保证老人能够轻松地触碰到植物,可以考虑采用更灵活栽植方法,乔灌木结合、立体绿化、景观花篮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并结合水景增加感官体验。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景观环境,也能吸引老人与景观互动,提高景观的疗愈效果。
随着研究的深入,可以发现,增加景观的趣味性不仅仅局限于增加植物种类和丰富造景手法这些途径。提高景观互动性,更应该考虑到老年人想要与年轻人亲近的心理渴望。从这一点出发,设计者应在老年活动区内适当增加一些儿童游戏区,吸引中年人带孩子前来玩耍,增加老年人与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交往机会,满足老年人的交往需求,使其心情愉悦。
3 结语
目前,我国对康复景观设计虽已有一定的研究和实践,但却未形成完整的、系统性的设计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在康复景观的设计角度、行业动态、人群需求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6]。借助苏州传统园林的造园理论与手法,可以为中国本土化的康复景观设计提供更为有利的实践基础。
通过对拙政园的解析可以发现,苏州古典园林造景艺术的核心是运用造境的空间营造手法来治愈或者提升使用者的精神境界。对于康复景观的设计来说,设计师不仅要继承苏州古典园林造景中的优秀艺术手法,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坚持从整体性和生态化的角度去进行现代康复景观的设计。总的来说,只有将古典园林的精华与康复对象的切实需求结合起来,巧妙运用艺术的造景手法,才能真正设计出为人服务的康复性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