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森林建设理念下历史名园的提升改造策略
——以莲花池公园景观提升改造为例

2022-11-19吴田田

现代园艺 2022年11期
关键词:森林生态历史

樊 兴,吴田田

(北京创新景观园林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朝阳 100012)

自工业革命开始,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张,城市发展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慢慢被打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西方学者相继提出了一些生态区域规划理念,比如自然保护思想、田园城市、花园城市等,城市森林思想便在这不断发展中萌芽。1962 年,美国肯尼迪政府的户外娱乐资源调查报告中首次使用“城市森林”一词。21 世纪以来,城市森林建设作为城市发展中一项重要的内容,逐渐被大多数国家重视,开始注重森林植被的生态功能,并初步构建城市森林建设理论体系。

我国景观设计以古典园林作基底,对于近现代的景观设计而言,经历了大地园林化、生态园林后,以低碳理念、海绵城市与城市双修理念为主的城市森林建设,成为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下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重要指导思想[1]。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城市将城市森林作为生态绿化的发展方向,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包括建立城市森林公园、建立生态廊道、建设近郊环城绿带等。为了改善城市整体的生态环境,北京市园林绿化管理局在2017 年发布了《北京市城市森林建设指导书(试行)》,其中强调了3 个方面内容:首先是注重生态,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根本目的,发挥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其次注重物种多样性,运用异龄、复层和混交等不同的种植方式,营建近自然异龄林、复层林和混交林,构建森林的外貌和形态。再次强调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不仅要优化森林的服务功能,也要注重人文景观,使得大众在城市森林中获得参与感,并能够享受其中。

北京历史名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体系,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经典之作,奠定了北京城市发展的基础。历史名园在服务民生、建设城市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也遇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然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总是优先考虑经济发展,大部分历史名园的现状并不乐观,出现了功能叠加、基础设施落后等一些问题,这些都将对历史名园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造成不良影响。针对这些问题,在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将城市森林理念应用于历史名园的更新改造之中,探讨历史名园有机更新的策略,力图满足保护与发展的双重需要。

1 建设背景

莲花池古称“西湖”“太湖”“南河泊”。《水经注》载:“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绿水澄澹,川亭望远,亦为游属之胜所也”。其下游为洗马沟(莲花河)。北京的前身蓟城、幽州城、燕京即在此水系发展起来,经历史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侯仁之先生考证认为,莲花池是北京城市发展中最早最重要的“生命印记”,三千年前北京的前身、燕国的都城——蓟城,就是依托莲花池水系发育而来的。“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也突显了莲花池的历史地位。

莲花池公园位于丰台区,2003 年被认定为北京市第一批历史名园。近年来,结合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丰台区不断加大“减量发展、功能优化”的工作力度。《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 年)》提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和谐宜居之都”“健全市域绿色空间体系,建设森林城市,让森林进入城市的目标”。2019 年,丰台区园林绿化局启动莲花池公园改造提升工程,拆迁腾退万余m2各种场地设施,在保留公园现有格局及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延续文化内涵,强化景观特色,落实森林理念,扩大生态空间,满足多样功能,综合提升历史名园的园林品质和市民的获得感。

2 改造提升整体框架

公园规划占地面积44.61hm2,其中湖区面积达15 hm2,全园亟需新建及改造提升的区域为13hm2。包括北部待修复改造区域4hm2,南部增彩延绿项目3.5hm2(已于2019 年建成);西区腾退改造区域3.8hm2(于2020 年7 月改造完成),东部原游乐场腾退改造区域1hm2(于2020 年7 月改造完成)。

公园整体景观提升从文化、特色、生态及惠民等方面进行考虑,概括为保护好“一池水”,展示好“一园荷”,种植好“一片树”,服务好“一群人”。以保护莲花池的水、莲花池的荷为目标,传承历史文化。全园以多种方式进行荷花展示,增加荷花品种,丰富赏荷体验,突显莲花池的荷花名片。以“城市森林”理念为指导,结合三大景区功能定位,强化现有森林格局,突出营造五片特色林,包括:森林休闲区百花林、彩叶林,文化展示区国槐林、松木林,运动活力区法桐林,构成全园多样性森林。

3 改造提升策略

3.1 文脉传承——保护莲池记忆,传承莲池文脉

莲花池是北京3000 年建城历史的唯一物证,这也是保护莲花池的核心价值所在。以莲花池为线索,挖掘和展示古都历史文化之源,是对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的深度拓展和有力补充。在实体方面,以水和莲作为切入点,丰富水体形式,增加植物品种,增设观赏设施;在文化方面,融入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丰富文化内涵。

中心湖区内大尺度成片的荷花是公园的名片,但栽植品种单调、展示方式单一。因此,本次改造从强化优良品种、丰富展示方式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增加荷花展示区面积5000m2,增加荷花品种200 多个,如舞妃莲、大洒锦、友谊牡丹莲、荷风香远、九品香莲等。其中包括17 个莲花池自主培育的新品种,以提供更多赏荷、品荷的视角和空间。另一方面,更新赏荷景点的基础设施,进行文化和艺术提升,整体提升园内公共空间的品质。增设观景平台、木栈道、拱桥、汀步等设施,拉近游人与水的距离,充分挖掘和表达公园本身的地域文化及场所精神,以引起大众的共鸣。

将西区拆迁后遗存的林间低洼地,打造成曲折蜿蜒、自然开合的水面,配置百余种荷花及千屈菜、菖蒲等水生植物,既有森林湿地的野趣,又有莲池荷香的韵味,与中心湖大尺度赏荷体验形成对比,丰富荷花展示形式。

北部打造为历史文化空间,利用现有的水利设施改造为种植池,集中展示睡莲及王莲。金朝皇帝完颜亮爱莲,迁都北京后在西湖栽种了大量荷花,使得“莲花池”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以盛境台表现完颜亮与莲花池的历史渊源。同时利用文化景墙“以水定城”来展示蓟城、莲花池和北京城池水系的变迁,让人在流动的空间中体会莲花池的历史。

东部将原游乐场拆除,恢复绿色空间,建设“城源守望”文化节点,用来纪念为保护莲花池作出重要贡献的侯仁之先生。侯仁之作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为北京城市的总体规划及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当年他力排众议,反对北京西站占据拆除莲花池的规划方案,最终成功令北京西站东移,留住了莲花池。现状场地中设施老旧,噪音较大,与历史名园定位不相符合,且铺装破损严重,缺乏游人休憩停留的场所。故更新改造场地内设施,融入历史文化内容,将莲花池作为城市之源的历史,通过景观亭、文化墙、文物台的形式展现给市民,在游览体验中感受历史。利用轴线空间强化纪念感,保留现状大树,突显场地深厚的历史底蕴,搭配红枫、玉兰、元宝枫等植被,烘托古朴静谧的园林氛围。

3.2 生态优先——乡土树种为主,打造近自然森林

乡土植物适应性强,能够较快地适应当地环境,反映某一地区植物区系的景观风貌,表现本土化的“景观文化”,在城市森林营建中,应保持乡土植物占比在80%以上。通过模拟典型的自然植被特征,营建城市森林植物群落,以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林学及相关学科对营建近自然植物群落进行了一些研究,通过树种丰富度、树种均匀度以及树种多样性等特征指标来控制近自然式的特征,3 个指数越高,群落整体越接近原生林,自然度越高,生态效益越好。北京地区的群落乔灌草比例为1∶6∶20,最接近于自然原生林[3]。

改造中,保留场地内原有200 余株乔木,优选50余种乡土植物,以近自然森林设计手法,营建“适地、适林、适群落”“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城市森林。通过多样的植物种类和群落模式,营造密林、疏林、稀树草地、灌草丛、溪塘等多维生境,形成林水相依、动植物共生共长的复合绿色空间。主要应用流苏、茶条槭、栒子、海州常山、小花溲疏、太平花、绣线菊、山桃草、崂峪苔草、委陵菜、蛇莓、连钱草等乡野味十足的植物,增加新优彩叶树种,突出群落季相景观、丰富植物群落色彩,形成一片自然朴野、林茂花繁的“森林莲池”。

以“森林+”的模式,在打造主题植物的同时融入活动,形成区域的特色。森林休闲区以突显自然景观风貌为主,利用森林自身的多姿多彩,融入儿童及老人活动场地,打造自然生态的景观氛围。利用林窗开辟场地,引导群众到场地内活动,减少对绿地的破坏。文化展示区根据现状的水利设施及名人历史,增设以水定城和城源守望文化节点,结合现有假山叠水打造梅园,增植山桃、山杏、玉兰、海棠等春花类亚乔木,利用植物烘托历史文化氛围;在现有常绿乔木基础上,补植白蜡、栾树、元宝枫、刺槐、黄栌等,形成与松柏搭配的落叶常绿混交林。运动活力区则是根据现有的运动场地,强化法桐纯林特色,改造月季园,突显动感活力。补植耐荫花灌木,突出隔离作用,丰富中下层景观,尤其是夏花花灌木,主要应用树种有法桐、天目琼花、太平花、珍珠梅、大叶铁线莲、大花溲疏、丁香等。

3.3 林园共生——满足大众需求,展现生态活力

城市森林是城市中富有生命的基础设施,除了能够健全城市的生态功能,还能够创造优质的生态产品和城市的美好生活。城市森林有别于传统园林绿地的性质,其融合了城市功能、森林功能及传统园林绿地功能,针对各个功能设置相应的活动设施,以“少干扰,低附加,显生态”为原则建造设施体系,尽可能地展现场地的自然风貌。

莲花池公园位于中心城区内,周边居民可达性较高,是附近居民健身散步、休闲游憩的重要场所。通过调查研究,使用人群中老人及儿童居多,尤其是早晚时间段。因此,在游览休憩设计上,根据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及个性偏好来进行设置,整体上以应用生态材料为主,并采用低强度设施附加的方式,同时做到动静分离、互不干扰。森林游憩与传统的休闲游憩方式相比,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城市森林所特有的景观资源,是城市中最接近原始自然状态的一种公共活动空间,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儿童相对容易接触到的自然环境,良好的自然环境能够积极地影响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通过在自然中的活动,能够提高协调能力,强健体魄;生动的自然生态教育,更能够启发思维,提高认知能力。根据儿童聚众性、探索性、专注性及亲自然性等行为特征,在林窗林隙等空间,利用原木、沙子等自然材料开辟儿童活动场地,满足儿童森林游戏的需求,进行攀爬、跑跳等户外活动,让儿童亲近森林、乐享自然。在丛林中设置森林课堂,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使儿童了解环保知识及动植物保育知识,认识自然环境的多样性,真正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森林游憩拓宽了城市居民的户外游憩空间,是人们亲近自然、愉悦身心的一种有效方式,在丰富城市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提高民生获得感。据研究,开展森林休憩、森林散步等活动,是能够实现增进身心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标。森林环境中含有的某些物质对疾病的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负氧离子能够调节中枢神经、促进内分泌、改善血压等,而芬多精在提高身体免疫方面有重大影响,可以杀灭真菌,增进NK 细胞活性。相比于儿童的活泼,老人更喜欢安静的空间。因此,利用林下设置健身场地,可以开展打太极、静坐沉思等活动;设置森林步道,创造多种质感的路面,通过体验森林文化、乐享自然等活动,达到舒缓压力、疗愈身心的目的。

4 结语

历史名园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具有不可复制性。因其承载了独特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在北京园林和历史文化名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促进首都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宜居之都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如何传承和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重要的责任。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着重处理好城市开发和遗产保护利用之间的关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保证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历史名园以其高超的设计和建造水平,将城市的山水、建筑、植物和人居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人类生态文明活动的经典[4]。在当今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城市森林的构建不仅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发挥着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同时城市森林作为历史名园更新改造的有机载体,能够承载历史记忆,将文化空间、活动功能融入其中,使生态、景观、游憩、文化相互辉映。

本次设计通过在莲池既有的生态、文化本底上融入自然朴野的景观,为城市森林添新彩;增加文化元素、服务功能,为历史名园焕发新生,是将城市森林理念应用于历史名园更新改造中的一次尝试。在当今疫情的笼罩之下,人们更多地开始关注健康和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建设健康城市的核心支撑。历史名园将充分发挥其文脉的汇聚性、生态的辐射性、城市的功能性这些优势,成为维护城市健康安全的重要绿色保障。

猜你喜欢

森林生态历史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
哈Q森林
新历史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