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党百年我国职业培训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2022-11-19车雪琴桑宁霞

中国成人教育 2022年14期
关键词:职业培训培训评价

○车雪琴 桑宁霞

职业培训作为稳定和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提高我国职业者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做出了突出贡献。建党百年来,我国职业培训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大力发展职业培训事业成为国家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在“智能制造2025”和“工业4.0”到来之际,梳理建党百年来我国职业培训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经验,对于指引今后的职业培训发展意义重大。

一、建党百年我国职业培训发展历程

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历史阶段和有关职业培训重要政策文件,我国职业培训事业发展可划分为起步初创期、探索建设期、规范发展期、制度化时期四个阶段。

(一)起步初创期(1921—1949年)

贫穷、落后、动荡是国内很长时间的社会状况,早期共产党人为带领民族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激发受苦民众反抗意识和革命精神,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职业培训事业,为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培养了一批爱国民主革命人才,建立起以革命干部培训、红军培训和工农扫盲培训为主的职业培训体系。

建党初期和北伐战争时期,职业教育与培训时刻受到国民政府的约束。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指出要重点发展工农教育与干部教育,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湖南等地兴办了多所革命干部学校,旨在为北伐战争培养革命领导干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地建立了大批根据地,并且开始探索以干部培训、红军培训和工农培训为主体的职业培训体系。干部培训在初期由地方举办,以短期训练班为主,后期逐渐正规化,地方和中央并举,干部训练与干部学校并举,干部学校教育与在职干部学习并举。红军培训是这一时期规模最大的培训领域。1929年12月,为加强新形势下我军政治工作,《古田会议决议》确立了军内教育体制,包括党内教育、党外教育,且教育类型分为战士教育、干部教育、后备干部教育。在此项决议下,革命根据地内设置了专管教育工作的机构,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教育工作。此外,在各支队建立以红军战士为培训对象的普通班、以后备干部为对象的特别班。工农群众培训主要是以教群众识字为主,但培训对象也不仅仅限于群众。苏区工农群众培训主要的形式是农民夜校、工人补习学校、识字班和俱乐部。农民夜校除识字、写字培训外,还有社会常识、自然常识等培训;工人补习学校设文化、政治、技术科。抗战时期,为适应急迫的战争需要,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开办了农业、牧业、医学等职业技术学校和税收、会计、医药卫生、纺织短期职业技术培训班;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恢复和发展城市生产,从根本上巩固政权,毛泽东提出:“号召我们的同志,要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的方法,并学习同生产密切联系的其他工作。”至此,我国职业培训开始为新中国的生产建设服务。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职业培训。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业培训主要特点是:第一,职业培训服务于革命,旨在激发广大底层民众革命意识;第二,职业培训层次低,结合社会大众文化素养低的特点,面向民众开展了识字、习武、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第三,职业培训受革命环境影响,呈现办学频次、形式不稳定的特点。总体来说,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早期职业培训实践活动,为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

(二)探索建设期(1950—1977年)

帝国主义的长期侵略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给中国社会带来深重的失业现象。新中国一经成立,中国共产党在人民劳动就业上做了不少工作,除了继续开展扫盲识字培训外,还注重技术培训,加强社会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培训。

1950—1964年,经过了四次扫盲运动后,农村业余学校、农民广播学校、函授学校、夜校、短训班等农村培训机构在对农村地区扫盲教育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国家不仅采取了以工代赈、生产自救、回乡生产等措施来解决失业工人重新就业问题,还举办大量转业培训班,对失业工人实行转业训练。1950年,政务院颁发的《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关于职工培训的文件。文件指出,各企业的技术教育应采取技术训练班、技术研究班或订立师徒合作等方式,有计划地开展。职业技能训练班、学徒训练班等形式的职工培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我国技术人员等级考核和评价制度开始初步建立。《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指出,凡修完规定课程测验及格者,教育部门发给毕业证书,与同级普通学校毕业证书有同等效力。为了完成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加强党的领导作用,中共中央相继出台了《关于轮训全党高、中级干部和调整党校的计划》《关于党的高级干部自修马克思、列宁主义办法的规定》《关于轮训干部的决定》等政策来提高全党干部的马列主义水平,以适应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1955年一年,全国有250多万名干部参加了理论学习,广大干部的理论素养有了一定的提高。

该阶段,我国职业培训呈现以下特点:第一,中国共产党基于恢复国民经济、服务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建设需要设置培训专业;第二,与前一阶段相比,职业培训层次明显提高,依计划实施初级和中级技术人才培训;第三,开始建立我国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制度,在学习、经验中探索我国职业培训的出路。

(三)规范发展期(1978—2011年)

改革开放以来,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人才供需矛盾凸显,经济建设急需大量经济人才,我国职业培训全面发展。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的出台,使我国职业培训在管理、目标、方式、内容、评价、激励等方面都得到了初步规范。

1978年12月,全国技工培训工作会议提出有计划地开展在职技工技术培训,以1979年国家劳动总局和国家经委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搞好技工培训工作的通知》为标志,在各项政策制度的推动下,职业培训有序进行。《技工学校工作条例(试行)》对技工学校教学工作、生产管理和和财务管理、教师、学生做了纲领性规范。1981年,《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要建立比较正规的职工教育制度,从职工教育的管理体制、培训目标、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经费、参加培训人员学习期间的待遇等方面做出规定。工人考核制度逐渐规范,从1988年开始,原劳动部组织国务院45个行业主管部门开展了技术等级标准修订工作,并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分类目录》,将传统的八级工制度简化为初、中、高三级工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出台后,快速形成了比较健全的职业技能鉴定网络,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始确立。现代化进程的开启,职业培训重视考虑市场的需求,企业办学面已达到70%左右,三分之一的职工参加了各种形式的政治、文化、技术、业务学习。不仅如此,企业根据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实际需要制定工人培训的长远规划。2003年,《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要借助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作用加强岗位培训,利用技术革新和攻关,改进技能传授方式。2006年和2007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都提出要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2010年的《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为构建职业培训体系、提高职业培训质量提供了全方位系统的指导。

该阶段,我国职业培训发展呈现以下特点:第一,按照劳动力市场需求开发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机制开始建立,使培训市场规范、有序进行;第二,职业培训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重视提高质量;第三,政府、企业、社会共同承担职业培训办学,多元主体参与职业培训格局逐渐形成。

(四)制度化时期(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职业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职业培训制度化体系建设做出了进一步决策部署,健全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探索职业培训多元评价机制,改革职业资格制度,优化职业培训经费支出结构,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试点,建设新时代终身学习体系下职业培训终身培训体系。

为使职业培训落到实处,提高人才质量,政府开启了职业培训制度化建设之路。《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指出,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就业要求,强化职业培训,使劳动者得到有效培训机会,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强调了探索和完善符合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多元评价制度的重要性;经国务院同意,2017年9月,人社部向社会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实行清单式管理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做好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的衔接;2018年《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和2019年《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对大力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做出了指导,面向全体劳动者建立灵活学习制度,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2021年财政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下达2021年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预算的通知》,指出要优化教育支出结构,新增教育经费要向职业教育倾斜。“工匠精神”被引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后,在政府的推广下,各个地方开展了现代学徒制试点,更多中小企业参与到学徒培训中,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法律上规定了国家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度。

该阶段,职业培训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职业培训政策更加健全,职业培训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第二,职业培训办学体制机制、人才评价机制、资金投入机制、市场监督机制等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工作获得了长足发展;第三,随着政府层面对技能人才的鼓励、宣传和重视,终身职业培训社会氛围浓厚。

二、建党百年我国职业培训发展的经验

建党百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培训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在曲折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其培养规模从小到大、培养层次从低到高、培训服务能力由弱变强、培训成果由微到著。

(一)顶层设计,精准定位统揽全局

顶层设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党中央在观察时代、解读时代的基础上,引领职业培训目标、职业培训体制机制、职业培训重点领域项目,制定正确的策略,对职业培训进行总体规划。

第一,党在对职业培训进行顶层设计时,明确职业培训目标任务,为职业培训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革命战争年代,职业培训以提高民众革命斗争意识,增强民众战斗力和生产力为总目标;探索建设时期,职业培训主要为解决失业、大规模经济建设为主;进入新世纪,面对国际竞争,职业培训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队伍为主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促进就业创业为指导,建立推行终身职业培训制度。第二,党在职业培训体制机制建设中发挥了统筹兼顾的作用。国家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从无到有,从传统的八级工制度改造为初、中、高三级工制度,又将原有的“五级”技能等级延伸和发展为新“八级工”制度。职业培训评价制度不断改革,突破年龄、身份、学历等限制,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体系。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终身培训体制在百年的发展中逐渐建立起来,适应不同群体和职业生涯阶段需要。职业培训激励机制、保障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的健全和完善是党重视职业培训事业的综合体现。第三,在重点领域、重大项目上,党中央自上而下推行职业培训计划,向地方输送职业培训行动指南,如针对农民技术人才的扫盲运动、“燎原计划”“星火行动”,针对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面向社会全体劳动者的“高职扩招百万专项工作”“产教融合试点实施方案”“现代学徒制专项试点”“技能中国行动”等,为推动地方职业培训发展提供高位指导。

总体上来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为导向,对职业培训等各项事业进行顶层设计,以找出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为抓手,切实解决民众生存、就业问题。

(二)与时俱进,建构完善法律保障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我国职业培训事业的腾飞离不开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保障。建党百年来,职业培训法规政策体系框架已经逐渐搭建起来,其中有鼓励引导型的全局性法律法规,也有针对职业培训配套的专门政策。

《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明确指出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教育法》从公民受教育的角度规定了要保障公民接受职业学校教育或者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劳动法》第八章专门对劳动者享有接受职业培训的权利做出规定;《职业教育法》将职业培训作为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要部分做出规范;《就业促进法》第五章规定鼓励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以这些法律为职业培训基础法律,设计出台了针对各种社会群体、职业培训配套服务的政策法规。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意见》《“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发展规划》是不同历史时期党针对农民群体职业培训做出的政策性指导;《工人考核条例》《企业职工培训规定》有效提高了职工职业培训的参与度;为提高退伍士兵就业能力,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专门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制定了《关于加强退伍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职业培训政策进行了适时调整,不仅进一步明确了目标任务,还设定了具体且可量化的指标。如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工作的决定》对培训课时进行详细规定;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中从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加大职业培训基金投入,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加强职业培训资金监管等方面着手,对职业培训资金支持力度进行了详细指导。

建党一百年来,党统筹各部门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职业培训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形成了指导性文件与具体行动规划结合的政策组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职业培训政策的执行效率,有利于促进职业培训事业良性发展。

(三)循序渐进,助推培训体系搭建

我国现代职业培训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的共同协作,还离不开政策、课程、经费、师资这些基础要素的保障。

政府在职业培训事业中服务职能逐渐增强,督促企业依法履行职工职业培训责任,做好相关信息发布、改变培训观念,保障各项培训工作落到实处;1986年,在全国职工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加强职工岗位(职务)培训,至此,以企业为主体的职业培训拉开了序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越来越多行业企业在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刺激下参与到职业培训中,大大提升了人才培育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如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大学、联想集团的“联想教育培训事业部”,既发挥企业培训资源优势,又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形象;为促进劳动者在整个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可持续发展,职业院校的职能从提供学历扩充为开办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培训,《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了职业院校在职业培训中的特殊地位,《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提出“职业院校年承担补贴性培训达到较大规模”的要求。除此之外,近些年,一些普通高校逐渐开放,利用高校资源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工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社会力量办学机制逐步得到发展,社会力量成为职业培训的重要办学力量。

建党百年来,政府对职业培训注入越来越多的心血,加强职业培训政策的持续供给,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政府加大职业培训的政策供给密度,为构建终身职业培训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职业培训课程作为职业培训的核心要素之一,随着形势变化,不断被赋予了新的内容,职业培训课程内容、模式和课程结构从单一向体系化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课程开发形式也更加灵活;职业培训成本分担机制逐渐成熟,从建党初期全部依靠财政投入到如今逐渐多元化的成本分担机制,形成中国特色职业培训经费承担体系;建设适应职业培训的师资队伍是我国职业培训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包括教师培养培训、资格认证、聘任机制、薪酬与奖励机制在内的职业培训师资建设体系,为我国职业培训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职业培训体系经过百年的接续发展逐渐建立起来,这离不开党在职业培训事业中发挥好出台政策、协调关系、课程开发、师资供给的功能。这一过程为我国当前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的推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提质增效,服务社会中心需要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使命。在历史各个阶段,党领导的职业培训工作始终围绕社会现实需要,使职业培训切实发挥着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在革命战争时期,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为革命服务。共产党领导下的职业培训旨在不妨碍革命斗争、生产与工作的条件下,短时间内提高培训者的作战、文化、政治水平,为建设新中国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恢复国民经济,解决失业工人、失业青年就业问题,党领导的职业培训迎合大生产需求,特别对当时生产迫切需要而又十分短缺的专业工种进行培训。如,电子专业、轻工、建材、农机、商业、旅游事业、服务行业等方面的一些工种专业。采取以工代赈、工学结合、发放救济金等措施,对失业人员登记后分批训练。根据地区情况积极开展扫盲教育、文化教育、技术培训。在我国农村地区,政府将扫盲教育作为提高广大农民技术技能的基础工作,在普通中学中广泛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工作。职业技能训练班、学徒训练班都是根据社会现实需要解决企业技术工人短缺的职业培训方式。随着国企改革、现代企业制度与市场化用工制度建立,企业主导的职工培训制度开始逐步确立。以企业内部职工为培训对象,为更新员工管理知识、提高劳动技能,企业自主培训在各单位普遍开展。在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大量职工参与了轮训,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培训重点从知识和技术补习转移到岗前培训;迈入工业4.0时代,数字化、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竞争,向劳动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使劳动者获得长足发展,技工院校等职业学校、企业、就业训练中心、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等遍地开花,承担起劳动者职业培训的职责。截止到2020年末,全国共有技工院校2423所,就业训练中心2622所,民办培训机构25851所。为保障人人享有基本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全面提升培训质量、培训效益和群众满意度,满足社会职业者的个性化需求成为我国职业培训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发展目标。

职业培训满足现实社会需要是职业培训事业永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正是遵循这一社会规律,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职业培训方向,使职业培训紧密联系生产实际,促进劳动者就业创业。

三、未来展望

一百年来,职业培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渐成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根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2025年我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率高达48%,服务业的缺口更大。这对职业培训市场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面对未来,我国职业培训应当尽早做出部署。

(一)坚持终身教育的培训理念

一百年来,我国职业培训在很长时间内以社会生产发展为主导,较为关注职业培训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人本身的需求和发展。职业培训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坚持终身教育的培训理念对构建现代职业培训体系有重要意义。

要在全社会树立终身教育的培训理念,首先,充实职业培训内容的供给。目前,职业培训普遍存在内容供给落后、陈旧、不灵活的问题。拓展职业培训内容,需要确保不同职业、不同需求的劳动者都能匹配到合适的培训内容,围绕劳动者就业、再就业的目标,遵循职业规律和个人职业生涯规律,了解不同职业工种对职业培训的需求,保障处于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职业者匹配到适当的培训内容。其次,整合教育资源,完善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目前,学分银行模式普及程度低、缺乏互通的信息平台、缺乏统一管理等问题突出。需要加快建成覆盖全国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转换的网点建设,搭建功能完备的信息平台,加强评价标准的统一,逐步实现与其他信息平台的信息共通。另外,加强终身职业培训的舆论引导,运用各种手段加大对终身职业培训的必要性、重要性的宣传,在社会范围内形成崇尚技术、终身学习的社会舆论氛围。加大对参与职业培训的企业、学校以及社会团体的财政补贴,鼓励职业培训各主体积极参与终身职业培训事业。定期对职业者进行资格审查,规范对劳动者培训补贴、晋升等奖励机制,支持劳动者参与终身职业培训。由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引领,规范举办省级、市级职业技能大赛,激发行业、学校人才活力,鼓励更多职业者投入短、中、长期的学习深造中。

终身学习是建设现代职业培训体系的内在要求,党和国家面对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学习需求,只有一以贯之地坚持终身教育的培训理念,使每一位劳动者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确保我国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有序构建。

(二)推进职业培训法治建设

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是职业培训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现行法律中涉及职业培训的有《劳动法》《就业促进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还没有专门针对职业培训的法律。这些法律中涉及职业培训的内容有限,导致职业培训规定模糊、宽泛。如何完善立法以匹配当前职业培训的大规模、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我国职业培训市场规模扩张,职业培训急需更加专门的法律进行规范。立法机构应该提高对职业培训的重视程度,充分研究职业培训中的基础理论,结合我国全面开展社会性职业培训的有关实践要求,尽快出台职业培训专门法律,保障职业培训的条件和质量。除此之外,中央和地方还应完善职业培训相关配套法规政策,使职业培训政策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一,根据就业形势,及时调整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和资金筹措机制。为鼓励劳动者通过职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素养,地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应联系地方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有关职业技能提升补贴的政策。第二,完善职业培训多元主体参与的共育机制。由于职业培训多元主体共育机制的不完善,使得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团体在资源配置、成本分担、利益分配上产生博弈,影响职业培训的效果。因此,职业培训配套政策要厘清职业培训主体责任,明确各主体的权责划分,尤其重要的是对协同共育的激励机制进行规范,充分发挥各主体应有的作用。第三,优化职业培训师资培养培训机制,严格规范教师培训的经费供给。实行严格的职业培训教师引进政策,充分发挥竞争和选拔的激励作用,把关好教师的聘任条件、具体名额、编制比例,促进职业培训师资的合理流动。

职业培训法治建设进一步完善是职业培训事业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出台规范、严谨的职业培训法律和系列配套的具有指导性的职业培训法规势在必行。

(三)数字化赋能职业培训高质量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以5G+为代表的新技术与教育迅速融合为职业培训工作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建设。

第一,开发数字化职业培训资源。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出版集团推出了有关职业培训的数字资源库,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对职业培训优质教学内容进行共享,增强社会服务力。目前,我国职业培训数字资源网站少而且内容不精的现象突出,没有将信息技术与职业培训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应开发培训数字资源网站或者在已有职业培训网站增加职业培训资源版块,形成数字资料库,为劳动者获取培训资料提供便捷,使学习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第二,创新数字化职业培训方式。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云课程+智能技术+虚拟技术”的职业培训手段成为新组合,逐渐适应未来大规模、高质量、个性化、终身化职业培训需要,为创新数字化职业培训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使互动式、移动式培训成为新常态。第三,数字化职业培训管理。信息管理技术一方面使培训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另一方面还可以管理培训预测、培训效果评价的整个培训过程。根据培训过程数据库,跟踪和动态监控劳动者参与职业培训的状态并及时给予学员反馈。同时,通过数字化管理,建立起一个贯穿整个培训过程的职业培训质量评估体系,为人才培训提供更加科学、全面的参考。

数字化赋能职业培训高质量发展是未来职业培训发展的必然趋势,用新技术改变传统职业培训模式是我国职业培训所面临的挑战,也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下建设政府数字化治理的重要经验。

(四)健全职业培训绩效评估体系

培训效果是保障我国职业培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构建有效的职业培训第三方评价体系是提高人才职业技能水平的重要保障,也是职业培训提高普惠性的重要途径。充分认识职业培训评价的重要性,严格管理第三方评价的准入,构建适应时代的职业培训评价指标,紧密联系职业培训利益相关者,以提升职业培训管理水平,达到预期评价效果,为加强职业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职业培训第三方评价存在第三方评价机构准入机制不健全、评价指标不合理以及评价反馈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2014年《关于改进评审评估评价和检查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将“三评”(项目评审、机构评估和人才评价)的实施交由“具有相应条件和能力的事业单位或者具有相应资质的社会组织承担”,在制度上确定了职业培训第三方评价的地位。建立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准入机制是保障第三方评价机构评价结果权威性的首要条件,严格审查职业培训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资质可以在职业培训评价行业内形成竞争态势,倒逼第三方评价机构不断提升评价质量。科学可靠的职业培训评价标准是第三方评价效度和信度得以保障的基石。这不仅需要党带领职业培训相关主管部门联合第三方评价机构构建一套适合所有培训主体职业培训评价指标标准,还需要地方成立评价小组,根据地区、行业实际情况增强评价标准的弹性。借鉴国外第三方评价的评价过程形成中国特色的职业培训评价标准。如日本将评价标准分为共性标准和个性标准。除此之外,第三方评价机构还应紧密联系职业培训利益相关者,将培训主体的自我评价纳入评价的一个环节,提高职业培训质量评价的开放性。

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发挥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作用,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可以看出,职业培训第三方评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完善职业培训第三方评价机制将是未来健全职业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任务。

回顾百年来中国职业培训事业的发展,可以发现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带领社会各界力量为人民提供职业培训服务。中国共产党正在构建中国特色的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我国职业培训的理论和实践还会进一步发展,可以预测的是,我国职业培训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会更加紧密围绕就业,为全体职业者提供就业潜力大、市场需求广的职业培训,不断地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猜你喜欢

职业培训培训评价
教师培训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九成白领认为职业培训重要
会议·培训
高职院校应如何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