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扬州市三星村宋墓发掘简报

2022-11-18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方文物 2022年1期
关键词:底径墓葬扬州

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内容提要〕 2019年,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扬州城东北的三星村胡桥组地块发掘一处以唐宋墓葬为主的古墓群,其中M399为一座保存完整的北宋晚期土坑竖穴单棺墓。墓主人为一年轻女性,墓内随葬了一批精美的梳妆用瓷器、漆器、金属器,反映了宋代风靡一时的梳妆习俗。墓葬内随葬的瓷器既有北方定窑产品,又有南方景德镇窑产品,充分证明了地处南北方交汇地带的扬州地区在宋代经济文化交流的繁荣。

为配合城市建设,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9年3—10月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对扬州市邗江区城北乡三星村胡桥组地块进行了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图一)。地块内共计发掘汉至明清古墓葬400多座,其中绝大部分为被盗扰的唐宋时期单人葬土坑竖穴墓。其中M399虽规模较小,但未遭盗扰、结构保存完整,出土各类珍贵文物材料20多件(套),现做简报如下。

图一 发掘区位置示意图

一、墓葬形制

地块内墓葬主要分布于北高南低的蜀冈丘陵东侧缓坡上,南部为发源于唐子城东侧向东与古运河相连的叶桥大沟。M399位于墓群中部偏北的区域,临近墓葬墓圹形制相近,均早已被盗一空;所处区域现为农田,经调查走访,该区域原为丘陵坡地,20世纪60年代推行土地“方整化”后,变为现地貌。

墓葬原始开口已不存在,现代耕土层下即见墓圹,墓圹向下打破生土;中心坐标,北纬32°25′55.96″,东经119°27′49.92″,海拔14.8米。墓圹平面呈南宽北窄的梯形,坑口平面长2.5、宽0.7~0.8、存深1.2米,墓向195°。墓壁光滑直立,应当经过修整,墓底平坦,局部因棺底部两块半圆形垫木下压成凹槽。墓坑内填土为开挖墓坑时的黄黏土与地表土混杂的五花土,土质较松软,不见夯筑痕迹。近棺木区域填土及墓圹外生土因有机质腐败后侵染呈青灰色,青灰土与五花土分界处呈铁锈状黄色(图二、图三)。

图二 M399平、剖面图

图三 M339全景(北→南)

葬具为前大后小的杉木质地单木棺,棺木朽烂较重,未见髹漆痕迹,置于墓坑底部紧靠北侧,棺底部前半部两侧放置两块半圆形木板垫高了棺前合,呈前高后低状。整个棺木由盖板、侧板、挡板、底板共计6块整板,以榫卯拼合并加四面锥形铁钉加固而成。棺盖前端呈弧形,略长于棺侧板,尾端平齐,长223厘米。两侧侧板中部略为外弧,前后外伸于挡板,前端高于后端,且前端的上端长于下端,长217~220、高51~57厘米,棺内长194、宽41~45厘米。前后合挡板以榫卯槽直立插入。底板通长217、前宽62、后宽54厘米,中部厚两侧薄,厚4~9厘米。后端榫槽正对处两侧各有一铁棺环,棺环主体呈圆环状,直径5、粗0.8厘米。环上有一圆形相扣,系长方形铁条箍成,铁条里端较尖。

二、随葬品

墓葬随葬品除放置于棺前合外东侧紧贴棺木的酱釉双系罐1件外,其他均位于棺内。棺内因棺木朽烂渗入大量千层底式青色油膏质细腻淤泥,部分文物出土位置随淤泥有所移动。人骨因长期受酸性土壤侵蚀仅存痕迹,头骨浮入淤泥内,根据肢骨痕迹判断为仰身直肢葬,头部位于略宽的棺前合。棺内随葬各类梳妆用瓷器、漆器、金属器等,大部分出土于人头部西侧;根据残存的大量漆皮推测,这些器物原本放置于一个夹纻胎大漆盒内。

瓷双系罐 1件。M399∶10,近直口,圆唇,直颈,斜肩,直腹下部内收略弧,平底。肩部对置两横桥耳,已残,灰胎,酱釉色,釉及颈内部及上腹外部,轮制痕迹明显,口部因烧造变形一侧略矮。口径9、腹径11.5、底径6、通高18.5厘米(图四,1;图五)。

图四 出土瓷器

图五 瓷双系罐(M399∶10)

白瓷瓶 1件。M399∶1,口外侈,卷沿,圆唇,束颈,圆溜肩,斜直腹略外弧,平底略内凹。白胎,白釉略泛青,内壁上部施釉,外壁施釉及底,内胎可见明显轮制旋纹。口径4、腹径5.8、底径3.4、通高8.9厘米(图四,2;图六)。

图六 白瓷瓶(M399∶1)

瓷粉盒 3件。均分为盒盖、盒身,子母口扣合。M399∶2,外部平面呈八瓣花形,内部平面为圆形;盒盖为方唇口,外立面内收八道棱,平顶略鼓,顶部为模印重叠四瓣花卉纹;盒身为尖唇,外立面内收八道棱,鼓腹,底部内凹;白胎,施白釉泛青;腹径7.7、底径5.4、通高3.5厘米(图四,3;封二,1)。M399∶3,外平面呈24瓣菊花瓣形,内部平面呈圆形;盒盖为方唇口,外立面花瓣分两层,弧形顶;盒身为尖唇,外立面花瓣分两层,平底略内凹,白胎白釉略发灰;腹径5.7、底径3.4、高3.4厘米(图七)。M399∶4,形制与M399∶3相同,略显瘦高,釉色发白,腹径5.4、底径3.8、高3.9厘米(图四,4;封二,2)。

图七 瓷粉盒(M399∶3) 图八 铜镜(M399∶12)

瓷狗 1件。M399∶8,整体呈下趴状,头置于前伸前肢上,前视,双耳下耷,口微张露舌;前腿夹一长条形骨头,身体左曲,右后腿压于身下,左后腿搭于左肩胛作抓挠状,尾巴下垂紧贴左腿。白胎白釉泛青,通体施釉。长6、高2.5厘米(图四,5;封二,3)。

瓷水盂 3件。M399∶5 ,口部略残,圆唇,直壁,斜腹,平底;近壁下沿横置两圆形穿孔系;白胎白釉,内部满釉,外壁施釉及腹部;口径3.8、底径1.7、高1.4厘米(图四,6;封二,5左)。M399∶6,圆唇,束壁,斜鼓腹,平底略内凹;近壁中部横置两圆形穿孔系,双系已残;白胎白釉泛灰,内部满釉,外壁施釉及腹下部;口径3.8、底径1.9、高2.1厘米(图四,7;封二,5中)。M399∶7,口外侈,圆唇,束壁,圆鼓腹,平底;近壁中部横置两圆形穿孔系;白胎白釉泛青,内部满釉,外壁施釉及腹下部;口径4.1、底径1.9、高2.7厘米(图四,8;封二,5右)。

瓷水注 1件。M399∶9,尖顶,溜肩,直腹,平底;正面左上部斜接圆直流,顶部一长条搭桥形系,中部为模印草叶纹,边缘遍施乳丁纹;背面顶部置一圆气孔,中部为模印方孔钱币纹,边缘遍施乳丁纹;白胎白釉,通体施釉,器身应为模制拼接而成,中间接缝外凸;通高4.2、底部最大径3.6厘米(图四,9;封二,4)。

铜镜 1件。M399∶12,四方倭角,镜身平直素面无纹,背部宽边缘凸出,尖圆纽横穿孔,边长12.4、镜缘厚0.4厘米(图八)。

铜水滴 1件。M399∶15,器身朽烂破损,半球状器身平底,顶端前伸呈鸭喙形流,三边伸出3瓣卷云纹,尾端有一穿孔。通长9.3、宽6.8厘米(图九;图一三,1)。

图九 铜水滴(M399∶15)

铜发钗 2件,形制相同。M399∶14-1,用中间宽两端尖的扁平铜条弯曲呈“U”形,最宽处位于钗中后部,断面为扁平状;长8、最处宽3.4、钗体厚0.2厘米(图一〇,上;图一三,3)。M399∶14-2,下端钗首略有锈蚀(图一〇,下)。

4.2.1 餐饮服务单位应采用电子显示屏、透明玻璃、矮墙等方式,向消费者公开厨房环境卫生、冷食类食品加工制作、生食类食品加工制作、烹饪和餐饮具清洗消毒(使用洗碗机进行清洗消毒以及提供一次性和集中清洗消毒的餐饮具除外)等重点区域的食品加工操作过程。

图一〇 铜发钗(M399∶14)

银发夹 1件。M399∶17,平面、侧面均呈“U”形,分为上下两层;为断面近椭圆形扁平银条横折后向下对折而成,后端上翘;通长8.7、宽1.4~2厘米(图一一;图一三,2)。

图一一 银发夹(M399∶17)

银发钗 1件。M399∶16,双股对折,断面呈圆形。前端略尖,后部略粗,中部有严重黑色锈蚀。钗体通长24.4、直径约0.3厘米(图一二;图一三,4)。

图一二 银发钗(M399∶16)

图一三 出土铜器、银器

铜钱 96枚(M399∶13)。锈蚀严重,铜钱成片分布于棺底板上,下葬时应呈一定造型。主要有开元通宝、乾元通宝、皇宋通宝、元祐通宝、绍圣元宝、元丰通宝、天圣元宝、熙宁元宝、景祐元宝、祥符元宝、淳化元宝、天禧通宝、太平通宝、咸平元宝、嘉祐通宝。多为北宋中晚期铸造,最晚者为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所铸绍圣元宝(图一四)。

图一四 铜钱(M399∶13)拓片

角梳 2件(M399∶18),形制相同。整体呈半圆形,断面呈楔形;刻齿规整,梳背呈虹桥形,两侧原本有金丝贴作疑似忍冬纹装饰,本体已朽仅见痕迹,宽8.4、高3.7厘米。与其共出的还有多颗圆球,直径约0.8厘米,均已朽烂仅见痕迹(图一五;图一七,1)。

图一五 角梳(M399∶18)出土现状

漆器 2件,出土于棺内淤泥内。M399∶21,竹节状漆器,呈两段竹节状;实木胎体,通体髹褐色漆;高6、直径3厘米,推测为笔架(图一七,2)。M399∶20,葫芦形漆器,呈上小下大的葫芦形,顶部有一孔,实木胎体,中部掏空,外髹褐色漆;高4、最大径2.4厘米,推测为盛放化妆用品器具(图一七,3)。

方漆盒 1件。M399∶19,分为盒盖与盒身,子母口,平顶、直壁;平面原为正方形,长14、残宽9、高2.4厘米;推测为盛放铜镜之用(图一七,4)。

圆漆盒 1件。M399∶11,分为盒盖与盒身两部分;子母口,平顶、直壁,盒由薄木片箍成,通体髹褐色漆;直径10.5、高3.5厘米(图一六;图一七,5)。盒内放置白色膏状物,经扬州大学化学院EDS检测分析其主要成分为铅,推测为史料记载化妆用的铅矿粉(图一八)。

图一六 圆漆盒(M399∶11)

图一七 出土角器、漆器

图一八 样品成分图

三、结 语

M399的墓葬结构在扬州地区较为常见,未出土明确纪年材料。墓内出土8瓣花瓣形粉盒造型与江西波阳县政和元年(1111年)施氏墓所出相似①,两件24瓣菊花瓣形粉盒与江西上饶建炎四年(1130年)赵仲凐墓②、成都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蒲氏墓所出相似③。由于南宋初年扬州作为抗金前线,战事不断④,墓葬时代为南宋初年的可能性极小。综上所述,根据墓葬形制、随葬品,以及出土钱币时代最晚为绍圣元宝判断,该墓葬的年代应为北宋晚期。墓主人身份亦仅能依据墓葬内残存人骨牙齿磨损状况判断,经南京大学张敬雷鉴定,墓主人为年龄不超过30岁的年轻女性,这也与棺内大量随葬梳妆用品相对证。墓葬出土较多样式的珍贵瓷器,表明墓主人生前较为富裕。

随着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起,香料的普及影响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用于装香料的瓷粉盒便大量生产⑤,墓葬内随葬的各种精细的梳妆器具,漆器盒内出土的白色铅质化妆品反映了当时女性精致的化妆生活。墓葬内出土白瓷菊花瓣形粉盒、瓷瓶等均为白胎白釉,应为北方定窑产品;而青白瓷水注、瓷狗、8瓣花瓣形粉盒等应为景德镇窑产品。瓷狗等玩具出土也曾见于成都蒲氏墓、镇江五洲山宋墓⑥等,这一现象值得注意。扬州地处南北方交汇地带,同时兼具运河与长江水运便利,自汉代以来便是南北方交流的重要节点,墓葬内随葬瓷器兼具南北方所产瓷器,可见一斑。

墓葬所在位于唐宋扬州城东侧的蜀冈丘陵上,距扬州城较近,西南1千米处相传为唐代禅智寺遗址,现存唐代水井一口。近几十年,扬州文物部门在这一区域发掘了大量唐宋时期墓葬,推测这一区域原本为唐宋时期城郊的重要墓地。区域内墓葬排布密集、呈一定规律,周边发现的墓葬既有钱匡道⑦、李娀⑧这样的皇亲贵胄,也有康周行⑨这样的中低等级人员,这一区域应当是有较为统一规划、管理的公共墓地。

附记:本次考古发掘领队为王小迎,参与发掘整理人员有秦宗林、吴一丹、李九江、田松亭。

执笔:秦宗林 王小迎 吴一丹

注 释:

①②范凤妹:《江西出土的宋代瓷盒》,《文物》1988年第3期。

③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成都宋京北宋夫妇墓》,《文物》2006年第12期。

④ 朱福烓:《扬州史述》,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30页。

⑤ 吕成龙:《精巧秀美话瓷盒》,《紫禁城》1989年第6期。

⑥ 镇江博物馆:《江苏镇江五洲山宋墓发掘简报》,《文物》2015年第5期。

⑦ 刘刚、薛炳宏:《江苏扬州出土钱匡道墓志考释》,《东南文化》2014年第6期。

⑧ 刘刚、池军、薛炳宏:《江苏扬州杨吴李娀墓的考古发掘及出土墓志研究——兼及徐铉撰〈唐故泰州刺史陶公墓志铭〉》,《东南文化》2016年第3期。

⑨ 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扬州市秋实路五代至宋代墓葬的发掘》,《考古》2017年第4期。

猜你喜欢

底径墓葬扬州
甘肃省泾川县博物馆藏品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元代磁州窑白地黑绘花鱼藻纹盆装饰浅析(中)
扬州的夏日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扬州绒花”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
柳孜运河遗址出土的耀州窑系青瓷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