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高频通气与无创经鼻间歇通气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效果对比
2022-11-18谢石坤李琴黄珊华陈月娥肖贝如
谢石坤,李琴,黄珊华,陈月娥,肖贝如
阳江市人民医院 新生儿科,广东 阳江 529500
0 引言
新生儿出生后发生阻塞性通气障碍,引起肺组织炎症反应即为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若临床上处理不及时会导致新生儿呼吸衰竭,甚至导致死亡,治疗该病的关键在于改善患儿的通气功能。临床实践[1]发现,无创高频通气治疗方案可以使患儿得到良好的通气,气道阻力随之大大减小,治疗后呼吸功能会明显好转。无创鼻腔间歇通气能够提升患儿气体交换的速度,残余功能气体量能够显著增加,同时该措施可以有效避免气管插管术对患儿的损伤。目前,在临床中上述两种方法应用最多,但文献关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对比报道鲜少。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两种方法对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样本来源于2019年9月-2021年1月本院60例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纳入标准:已明确诊断为胎粪吸入综合征[2];入院时间不超过出生6h;需要呼吸支持。排除标准: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存在重要器官严重障碍者;需进行气管插管术者。知情同意后,依据随机分组将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n=30)、观察组(n=30)。其中,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体重2.1~4.2kg,平均(2.91±0.42)kg;顺产17例,剖宫产13例。观察组男12例,女18例;体重2.1~4.2kg,平均(2.94±0.43)kg;顺产16例,剖宫产14例。将各患儿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存在一定可比性,P>0.05。
本次研究的开展与实施已经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治疗,如呼吸道清洁、抗感染、改善循环等。
对照组采用间歇性无创鼻腔通气:设备来自德国MEDIN公司,参数为:流速8~10L/min,氧浓度0.21~0.50,平均气道压6~12cmH2O,振幅5~10级,频率6~12Hz,患儿下颌抖动即为合格标准,在血气分析中,血氧分压保持在60~100mmHg,二氧化碳分压保持在35~55mmHg,血气pH保持在7.35~7.45。当患儿症状稳定,FiO2<0.3且MAP <6cmH2O时,即达到撤机标准。
观察组采用无创高频通气治疗:设备来自德国斯蒂芬尼公司,参数为:流速8~10L/min,吸气峰压10~25cmH2O,FiO20.21~0.4,呼气末正压4~6cmH2O,呼吸频率15~50次/min。维持FiO20.90~0.94。当患儿症状稳定,FiO2<0.3且吸气峰压≤10cmH2O,呼气末正压≤4cmH2O,并无心动过缓时,即达到撤机标准。
随访时间均为一个月。
1.3 观察指标
对临床疗效、血气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内皮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
(1)临床疗效评价标准[3]。显效指患儿已不存在症状和体征,血气分析水平值正常;有效指患儿症状明显好转,体征减少或消失,血气分析水平值恢复至95%~98%;无效指尚未达到显效及有效水平。(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总有效率。
(2)血气指标评价。治疗前和治疗后12h对患儿静脉血进行采集,用血气分析仪对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氧分压(PaO2)水平进行检测,根据吸入氧浓度(FiO2)、呼吸机所监测平均气道压(MAP)计算患儿动脉/肺泡氧分压(a/APO2)与氧合功能指数(OI)a/APO2=FiO2×713-PaO2/0.8,OI=MAP×FiO2×100/PaO2。
(3)炎性因子水平及内皮功能评价。治疗前和治疗后12h对患儿静脉血进行采集,使用ELISA法对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内皮素-1(ET-1)及一氧化氮(NO)水平进行检测。
(4)并发症发生率。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死亡、气漏及气胸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 22.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体重、血气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内皮功能)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性别、分娩方式、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各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与对照组86.67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各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各组血气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气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PaO2、a/APO2显著高于对照组,PaCO2、O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各组血气指标比较()
表2 各组血气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2.3 各组炎性因子水平及内皮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炎性因子水平及内皮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IL-8、ET-1水平降低较对照组明显,IL-10、NO水平升高较对照组明显(P<0.05),见表3。
表3 各组炎性因子水平及内皮功能比较()
表3 各组炎性因子水平及内皮功能比较()
注:相较于治疗前,*P<0.05。
2.4 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与对照组16.67%无差异(P>0.05),见表4。
表4 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新生儿吸入胎粪综合征发生后气道通气困难,导致肺泡表面张力降低,严重影响通气功能,引起炎症反应和呼吸衰竭。此外,儿童体质虚弱,对于炎症反应无法抵抗,出现炎症反应较重,会对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较强抑制,通气功能明显下降[4]。为患儿提供有效的通气尤其重要。目前临床常用的通气方式有无创高频通气和无创间歇鼻腔通气。高频无创通气的特征包括高频、低通气压力及潮气量等,它以无创的方式为儿童提供稳定的压力,以平均气道压填充和支撑肺泡[5],为了优化儿童的肺活量,肺中的气体分布应更均匀,避免压力不均衡导致的肺泡萎陷。使用无创间歇鼻通气后气道的平均压力会明显升高,在呼吸运动期间提供足够的压力,并使气体交换更有效[6]。然而,关于这两种模式在新生儿机械性吸入综合征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很少,因此本研究对其展开研究。
本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与对照组86.67%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与对照组1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方式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疗效基本一致,安全性较高。原因在于无创高频通气能够减轻肺的负荷量,患儿的肺部得到充分的休息,缓解气道的阻力,改善血氧饱和度[7]。而使用无创间歇鼻通气时不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术,防止因建立人工气道而造成的损伤,对于患儿的治疗和安全效果更佳。
PaCO2、PaO2、a/APO2及OI是反映通气治疗最客观指标,对于评估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病情具有重要意义[8]。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患儿PaO2、a/APO2显著高于对照组,PaCO2、O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无创高频通气可显著改善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的血气指标,原因是无创高频通气采用无创的方式将高频低潮气量气流送入儿童气道,这种气流能够对患儿的气道持续产生压力[9],保证来自气道的压力一直存在,同时分布更加均匀,以增加功能残气量,维持住患儿的有效通气,有效改善血气分析。
炎性因子及内皮功能能够有效反映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的病情[10]。结果表明,治疗后,观察组IL-8、ET-1水平降低较对照组明显,IL-10、NO水平升高较对照组明显(P<0.05),说明无创高频通气可减轻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的炎症反应及内皮功能损伤。原因是高频通气的无创治疗促进了呼吸力学的排出和清洁,促进了纤毛运动,并以正压和负压的形式将气体引入肺部,以保持持续不断的正压,有效减少能量消耗,提高氧分压,使患儿症状得到好转,减轻炎症反应。
综上所述,两种方式对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基本一致,安全性较高,无创高频通气可显著改善患儿的血气指标,减轻炎症反应及内皮功能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