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整理和挖掘研究
2022-11-18张弦刘冬秋
张弦,刘冬秋
(贵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贵州 贵阳 550025)
0 引言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是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积累获得的思想结晶,既是对前人中医临床经验的继承,也结合了当代中医名家的独特思维及临床方法,代表着当今中医学临床治疗的最高水平,是中医学发展历程中的宝贵财富,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整理和挖掘具有重大的意义。
自2010年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数次组织申报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2017年6月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印发的《“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1]中提到“构建中医传承平台,系统整理、挖掘和传承100位知名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这些举措都从国家政策层面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收集整理和挖掘的行为进行了肯定和支持,也得到了基层单位的积极相应。
1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内涵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它既继承了中医临床经验,又融合了当代名老中医的独特思维和临床方法。它代表了中医临床治疗的最高水平[2]。名老中医的经验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高层次智慧资源,它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不可替代的学术地位。它包括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是名老中医思想的实际运用,学术思想是名老中医思想体系的最高体现。两者的高度结合反映了名老中医的学术造诣。当代中医药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缺乏一致性。如果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相互脱离,中医的深刻内涵就无法充分体现。如果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相分离,中医学术思想的发展就无法得到保证。中医学术思想体系建设已成为现代中医发展的重要创新目标。
再者,历代医学先贤都很重视医德,“大医精诚”是对中医的最高赞誉。纵观历代名医的历史,除了丰富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高尚的医德同样不可或缺,都是“德才兼备”的贤者。良好的医德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质量基因。传承名老中医的高尚医德是中医后学者的重要任务。
2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整理与挖掘的必要性
2.1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整理的必要性
名老中医是将先贤的经验、中医药学基本理论与自身临床经验相结合来解决疑难杂病的典范,是中医药学术和临床水平的杰出代表,其理论和实践能力代表了当代中医药的最高水平。他们的学术思想是中医药行业的精华和宝贵财富,具有很强的学术研究和临床指导意义。总结名老中医的辨证论治特点、遣方用药规律是丰富中医药理论、推动中医药事业继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绝大多数名老中医年事已高,抢救性的整理、挖掘、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变得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这也是事关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名老中医应尽量亲自参与、指导整理、开发工作,避免出现名老中医去世后无人指导、资料无从收集的局面。
2.2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挖掘的必要性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文献资料庞杂,包括临床诊疗病历、处方、手稿、医案等,其中部分隐形经验知识具有个体特性,而这种隐形知识往往是经验中的精华,如何将这部分信息在学术思想整理挖掘过程中体现并传承下来,是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中医诊疗疾病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疾病分型,辨证而论治,治疗方案强调个体化,给学术思想的传承带来了困难。因此,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文献资料进行深度阐释、挖掘,也可为后学提供易读易学的资料。
3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整理与挖掘方法
3.1 面对面访谈
面对面访谈是获取名老中医思想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3],可以获得受访者学习成长经历、学术渊源、临床经验、学术影响等第一手资料。传统的学术思想整理方式,偏重于临床数据、经验等,缺乏医德医风、文化修养、沟通方式等人文信息的采集,这些内容对于名老中医的成长、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却无法通过量化获得,访谈便是获取的良好手段。因此面对面访谈也是探索挖掘名老中医“隐性”临床经验的适宜办法,在访谈时需要有严格、规范的设计思路、详细的实施步骤及访谈资料的转录、分析及报告的撰写。
3.2 出版名老中医学术思想著作
将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学术心得、遣方用药、医德医风等宝贵内容通过文字记录下来,加以整理出版,后学者可以通过研读这些资料学习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提升自身理论和临床能力。
上世纪贵州省出版了《医林拔萃》《贵州中医耆宿录》等介绍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生平的著作,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技艺与文化的传承的重视,相关著作面世愈加频繁,例如《国医大师刘尚义温病条辨序集录》《刘尚义常用药对辨析与临证应用》《刘尚义临床常用中药百味选》《丁氏妇科传承集锦》等相继出版问世。
3.3 各级科研项目支持
由国家科技部支持的系列项目:“十五”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在名老中医讲义手稿、医案、处方、诊疗记录等资料整理及学术思想挖掘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贵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承担的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地域视角下的民国时期贵州省知名中医学术特点研究”,根据贵州省地方志等文献记载、实地考察等方式,整理统计了民国时期贵州知名中医共150位,对其主要学术思想、生平事迹进行了系统梳理,为进一步研究贵州省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打下了基础。
3.4 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自2010年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以来,贵州省已确定30位名老中医药专家,并建立了传承工作室。工作室是传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培养中医药传承人才的重要载体,一般以师带徒形式,组成以名老中医药专家为核心的临床、科研团队,协同工作,在全面抢救、记录、整理、挖掘、继承和弘扬名老中医药专家一生积累的中医药治学精神、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与诊疗技术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4]。
3.5 名老中医特藏文献资料室
虽然目前有关名老中医资料文献整理、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根据调查,研究人员绝大多数为临床工作者,关注对象多为诊疗经验、有效验方等临床资料,往往忽视从医经历、原始方药记录等内容,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源的保存单位,应建立名老中医文献资料特藏室,积极争取名老中医本人及其后人、学术传承人支持,将名老中医门诊病历、医案、手稿、报纸、论文、图书纳入资料收集范围。图书馆也应梳理馆内与名老中医相关文献,将其馆藏地点变更至特藏文献资料室。
贵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收集了省名老中医临床处方数百张,进行扫描保存。将“贵阳四大名医”--王聘贤、程云深、石玉书、陈真一及国医大师刘尚义的部分处方扫描并装帧,悬挂展示于古籍室、走廊过道等处,作为图书馆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拟设立“贵阳名医”王聘贤、“国医大师”刘尚义文献工作室,注重收集和展示名老中医药专家的论文、著作、临床医案、处方、手稿、相片及捐赠的图书文献。为研究其学术经验的后学,提供文献支撑,为我校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促进我校学科发展做出了贡献。
3.6 名老中医数据库
在发展名老中医特藏文献资料室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名老中医数据库的建设[5]。名老中医数据库在整理挖掘学术思想中,上承文献资料室,将特藏文献资料室内的纸质文献数字化,使其更便于保存、传播、分析;下启数据挖掘,为数据挖掘开发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提供数据。名老中医数据库应包含名老中医医案、从医经验、疗法、方药、特色诊疗技术等研究成果,使数据库成为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数据采集、存储、传播、挖掘、分析的平台。
3.7 运用数据挖掘等先进技术
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统的传承方式中,非常倚重继承人的领悟力与执行力,容易因继承人个体差异造成传承质量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承质量。随着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将数据采集、数据挖掘等先进技术运用于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挖掘、继承工作中成为一种新的工作思路[6-7]。
数据采集与挖掘的主要目标是对病患的四诊资料和中医证候治疗与演变、西医疾病诊疗方案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疾病症状体征与诊疗结果的相关性等,揭示其诊疗的特点和规律。在利用数据平台等先进技术过程中,应该完善数据采集平台软件,建立规范的数据采集分析工作规程,对数据采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从而保证数据采集工作质量。目前采用的数据挖掘技术主要包括: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决策树分析,因子分析,贝叶斯网络分析等多种方案[8]。通过该类方法,可以从复杂的临证资料中发现用药规律、总结临证经验、挖掘常用方药,为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提供新方法。
4 对整理、挖掘工作的思考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整理和挖掘已经得到了国家和公众的广泛关注,随着投入的不断加大,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优秀医药知识和文化的保存、继承、发扬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4.1 缺失资料无法弥补
由于历史、文化原因所限,老一辈名老中医著书立说的传统风气不强,其学术思想大多数都没有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而其传承主要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存在受众面窄、成材期长等不足。名老中医普遍年龄偏大,如果不幸去世,其学术思想资料存世较少,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如何弥补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中缺失部分,是学术思想挖掘传承中需要面对的难题。
4.2 重医轻药问题
当前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和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成功丰硕。但是药师的传承受到了忽视。中医药自古强调医药并重、医药不分家,许多优秀的中医师也是优秀的中药师。经验丰富的药师可以为医师提供可靠的支持,只有通过药师和医师的密切合作,才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医师和药师的经验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但目前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整理挖掘工作中,存在着重医轻药的问题,即注重中医师的临床经验的整理挖掘,但对于药师学术思想和中医师的药学学术思想则较忽视。在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同时,也应重视药学大家的经验传承,重医轻药的情况应该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纠正。
5 结语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对抗疾病、保护人民健康的有利武器,也是中医药传承和创新的源泉,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予以有效的整理和挖掘。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应抓住机遇,不断开发中医药交流学习平台,完善相关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中医病例数据的标准化和结构化,将系统理论与中医药相结合,推动中医临床真实世界研究[9]。同时,要增强对中医文化的信心,推动中医文化的创新发展,这更有利于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在实际操作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形式方法,尤其是数据挖掘等先进技术。对于工作中存在的资料缺乏、重医轻药等问题,需加以思考并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