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鸡球虫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2022-11-18张晶
张 晶
(北京市顺义区北务镇兽医卫生防检站,北京 101300)
鸡球病一直是饲养场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病症,一般由一种或多种球虫寄生肠道内所对鸡造成危害,主要以艾美尔球虫寄生于肠道皮细胞引起鸡球虫病,此类病症在世界各地都会发生,目前我国养殖场已发展的较为健全,在城镇中都有典型养殖处,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但对鸡球虫病的防治不可忽略,雏鸡死亡病率可高达80%左右,治愈时间较长,成年鸡大多为带虫者,是传播此类病重的主要病原。
1.鸡球虫病的流行
1.1 流行状况
急性鸡球虫病见于15 日到40 日左右的雏鸡,病程大多为2~3 周,主要由毒害引发,导致雏鸡精神状态不好,羽毛蓬松,且食欲减退,缩紧呆立或挤成一堆,排水样稀便,甚至出现血便问题,病鸡中也容易呈现共济失调的现象,病后期,雏鸡鸡冠处苍白且十分消瘦,血便是鸡球虫病发病时最容易产生的临床表现之一。发病开始,粪便一般呈现咖啡色,并会带少量血迹,之后会经常排水样色红色粪便,在孔周围鸡羽毛会被排泄物所污染。多数发病鸡在3 天至6 天左右内死亡,鸡冠呈现苍白、贫血,逐步消瘦,患病鸡精神状态不佳,出现经常痉挛的现象,发出此类信号不久则会死亡,死亡率高达80%。主要表现为贫血、食欲降低、生长速率过于缓慢,体重和产蛋效率都会受到负面影响,出现进阶性血便,但极少呈现死亡的问题,在剖检后会发现病变盲肠,大多呈现红色或暗红色,且伴随大小不规则的灰白色斑点,质地比正常较坚硬,剪开后会见到豆腐渣样且混有血液的物质,小肠腔内也会出现凝血块堵塞,慢性病例大多出现在小肠前中段,引发溃疡坏死。
1.2 患病因素
首先,在生病过程中,其主要感染源和媒介大多为采食道感染性卵囊,这是重要途径与方式,被带病鸡粪便所污染过的饮水、土壤或是使用的饲料、用具等都能成为鸡球虫病的传播媒介。另外,机械传播时也包含鼠类、鸟类和工作人员自身以及空气中的尘埃等。其次,饲养密度过大导致环境十分潮湿,鸡舍内外卫生环境条件不好,没有及时消毒,鸡每次遭受应激反应都会产生自身免疫力降低的问题,导致鸡更容易感染鸡球虫病,鸡球虫病会持续流行。如流行是连续且多次的,而养殖场依然使用陈旧鸡舍和饲料进行饲养,则此类流行病还会依旧传播,没有达到根治和消杀的目的。养殖场内如控制每只鸡的体重,严格限制其饮食,则会进一步加重鸡球虫病的感染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鸡在采食量降低的同时也会减少摄入抗球虫药的量,降低自身免疫力,流行病快速蔓延。
1.3 生活史
鸡球虫病发育主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第一,裂殖生殖,第二,配子生殖,第三,孢子生殖,整个发育过程中,中间宿主并不需要存在,前两个阶段会在宿主体内完成生性发育,孢子生殖又被称作外性发育,孢子进入鸡胃中,在胆汁刺激下子孢子托囊而出,进入上皮细胞内,形成滋养体后进行裂殖生殖,成熟后连同所寄生的上皮细胞一同瓦解,从而释放更多孢子,再次入侵其他上皮细胞。在进行2~4 代繁衍后,进入有性生殖阶段,分裂质子侵入新上皮细胞内部,从而形成雄配子体,再进行分裂,雄配子体可形成鞭毛,运动较为活泼,雌配子体分裂一次只形成一个,最后雄、雌配子相互融合形成合子,分泌物包裹合子形成卵囊壁,上皮细胞被破坏后将卵囊排到外界,在温度、湿度都能适宜的条件下,经过几小时或几天、几周内完成孢子化,再次回到孢子生殖阶段,感染新宿主。
2.鸡球虫病的病理与诊断
2.1 盲肠鸡球虫病
此类鸡球虫病感染主要是由艾美尔球虫引起,大多会出现在3~6 周雏鸡内盲肠或直肠黏膜内部。患病初期所表现状态为精神萎靡且羽毛逆向直立,缩头,更喜喝水,食欲渐渐消失,血便逐步排出,体温有所降低,之后由于中毒而表现供给失调、麻痹、痉挛等,感染后的鸡中内可见血便,但大多数会逐渐停止出血,如雏鸡在感染后八周内还存活,应当给予更为优质的饲养管理,逐步使病期康复。在剖检时,病变部位为盲肠,盲肠通常会肿胀,质地十分坚硬,呈现暗红色,且内壁变厚,有血块,呈现密集的白点或血点。
2.2 小肠鸡球虫病
小肠鸡球虫病其主要感染源也是由艾美尔球虫引起,一般存在五天内潜伏期,之后会有大量血便排出,严重时会引发死亡,一般在发病后一到两天内。临床表现与感染艾美尔球虫病机相同,除成年鸡大多属于自然发病,产蛋鸡群也会产生发病的问题,在剖检过程中可见小肠黏膜上有大小不一的出血斑点,小肠大量出血引起坏死物残留,此类病鸡肠道与正常肠道相对比,长度有所缩小,但体积却增大。
2.3 慢性鸡球虫病
慢性鸡球虫病主要是由巨型艾美耳球虫感染后引发,表现为消化机能逐步产生障碍,也被称作慢性球虫病,在感染六天内小肠前段会呈现点状的灰白色坏死部位,小肠内壁失去弹性,上皮组织逐步脱落,食欲降低,大量喝水,但依旧存在脱水问题,有水样粪便排出,排便内还包含并没有消化的饲料,表面存在黏膜,并不会有明显血便症状,但如果感染较为严重,没有采取有效治疗手段,最终仍旧会死亡。
2.4 混合鸡球虫病
鸡群中如已经同时感染柔嫩艾美尔球虫和毒害艾美尔球虫、巨型艾美尔球虫,较为严重,则死亡率已经达到80%,但此类现象较为少见,一般混合轻度感染是以柔嫩艾美尔虫的几种球为主,一部分病鸡会排出带血粪便,病急死亡,但随后其他病鸡会逐步恢复健康,但生长速率仍旧缓慢。
3.鸡球虫病的诱因
3.1 管理因素
冬季时温度如低于20℃,较为干燥,卵囊孢子发育不良,鸡球虫病发生概率也会随之降低,而高温夏季及发病率明显上升,特别是在南方地区,梅雨季节前后大多数是鸡球虫病发生的关键时期,甚至会出现反复发作的问题。另外,在卫生和防疫方面虽然已经加强了消毒等工作,但小型鸡场和散养户由于条件较差,且没有相应的技术,并不重视鸡球虫病,也容易导致鸡球虫病的爆发。饲养期间断光照会对鸡产生更高的危害,间断光照使鸡更积极地翻动垫料,从而导致感染,增加改善了卵囊发育条件。除此以外,开展垫料管理时也要保证松、干、薄。如饲养密度过大,空气较差,也会产生较高发病率、死亡率。饲养方式上的不同,饲养方法也会产生不同差别,比如进行网上饲养时,不容易接触地面感染源,发病率较低。
3.2 饲料因素
在养殖时,鸡饲料内会有各类抗营养因子,例如蛋白酶、脂酸等,容易与盲肠、小肠内壁粘膜进行融合,致使肠壁损伤,电解质失衡,这些都能引发鸡球虫病。饲料中的维生素A 或维生素K 缺乏,导致消化粘膜道血液凝固机制受到严重损害,进一步引发球虫病。限制饲养时,由于鸡自身饥饿,会更积极的翻动垫料,也会增添感染率,甚至引发更高发病率,优质饲料选择能提升鸡的抵抗能力,对鸡球虫病预防有着重要意义。
3.3 应激因素
应激反应大多数会出现在几天后,感染鸡球虫病的应激反应主要包括营养失调和习性上的转变以及产生气候变化等,较为剧烈的应急反应有利于球虫病进一步发育,甚至会引发病情恶化。如受到病毒感染,鸡自身机体免疫系统也会受到干扰,从而感染鸡球虫病。而感染其他类型的病毒,包括法式囊病毒,会使鸡球虫病症状逐步加剧,出现死亡率提高的问题。除此以外,也包括黄曲霉毒素等,这些都会使鸡球虫病发病后死亡率提升。
3.4 其他因素
首先,宿主上的差异,鸡的品种、年龄以及性别上的不同,对球虫病抵抗能力、预防能力都会产生不同差别。一般而言,雏鸡容易感染球虫病,公雏鸡的感染性要高于母雏鸡,白色鸡的抵抗能力相对于深色鸡而言较差,品种越纯感染性越强。其次,耐药性方面,如长期使用同一种类抗球虫药物或使用方法不当,则会使球虫产生耐药性,任何一种球虫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都会引发耐药性,甚至产生耐药虫株。因此,应当选择合理、科学、有效的用药方式,制定全方位用药方案与手段,从而延长抗球虫药的效果。最后,球虫虫株自身种类和数量以及寄生部位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病例,当感染数量、密度没有达到相应标准时,鸡个体不会呈现发病症状。
4.鸡球虫病的防治
4.1 防治药物的选择
利用药物进行预防是当前防治鸡球虫病的主要手段之一,许多优质药物通过制定相应方案能免于鸡球虫病的后续爆发问题,使鸡球虫病感染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也能提升鸡产生抗球虫免疫力的水平。在生产过程中,无论哪种药物,连续使用都会导致球虫对其产生一定的抗药性,为避免或延长此类现象的发生,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案。第一,利用轮换用药的方式,在一年之内不同时间段利用不同种类抗虫药,比如可以在秋季和春季进行变换药物,从而避免球虫对药物产生抗药性,也能改进鸡群整体生产效能。第二,利用穿梭用药的方法,在每个生产周期不同阶段采取不同药物预防手段,一般而言,生长初期可以利用抑制性抗球虫药物,使雏鸡能提升自身免疫力,减少球虫感染,在生长后期要利用抗球虫药物。除此以外,在药物治疗方面也要注重不同方式,首先,西药疗法。可以利用安丙啉等,按照不同浓度混入饲料中进行喂服,也可以利用硝苯酰胺进行喷服,从而对虫体产生抑制作用。其次,注重中药疗法,包括黄芩、黄连、大黄、穿心莲、龙胆草等,进行煎水连服或混水饮服的方式。最后,采用中西医相互融合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有显著成果,治标又治本,在治疗过程中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先使用西药控制鸡球虫病病情,从而减少死亡数量,降低养殖户经济损失的同时再次利用中药进行治本,但中药治疗过程较为缓慢,需要养殖户耐心、精心进行维护,利用中药治疗时球虫不会产生耐药性,也就降低了复发概率,进一步减少养殖户经济损失。
4.2 加强饲养的管理
饲养过程中要避免雏鸡与成鸡混合的问题,做到分开抚养,并要合理、科学的搭配。日常用粮在饲料中必须添加足够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K 等多种多样适合鸡生长的维生素,从而提升免疫力,增强抵抗力,有效降低发病率。在夏季高温阶段,球虫病发病概率有所提升,如饲料过于潮湿,球虫卵囊有较好的发育环境,则会导致大面积感染,因此,要控制饲料湿度。除此以外,在养育期间要使用离地饲养方式,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方案手段,从根源切断球虫病的传播,从而降低发病概率。如在饲养过程中已经出现了感染球虫病的鸡,必须进行隔离,并做好严密隔离措施,排查养殖场内的每只鸡,养殖户不能抱着侥幸心理而不去开展前期排查活动,要确保排查万无一失。已经被感染的病鸡在隔离的同时也要制定治疗方案,将健康与被感染鸡的饲料、检测工具等进行分离,两部分之间要必须完全隔离与消杀,消毒时也要做到完全无死角,对鸡舍各个方面制定有效消毒制度,从而预防球虫病,这是较为有效的措施之一。对用具等进行消毒时必须要做到定期、及时、准确、有效,通常情况下会利用石灰水与草木灰进行搅拌后开展消毒,可以通过喷洒或泼洒的方式,保持良好饲养环境对鸡而言较为重要,应当注意鸡舍内温度、湿度,控制养殖鸡数量、密度,这也能降低鸡球虫病的发病概率。饲养员在饲养时注意大小鸡的分群,使内部较为干燥,及时处理鸡所产生的粪便和其他污染物等,空气中也要喷洒消毒液。
4.3 前期免疫的措施
免疫过程中可以利用接种疫苗的方式,主动预防此类病症的发生。接种疫苗能避免药物残留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也能降低对食品的危害。当前免疫疫苗主要通过注射强毒虫株疫苗或毒虫株疫苗的方式为主,也包含基因工程疫苗。强毒疫苗是利用自然分离的方式提取强毒虫株,从而制作疫苗,有较强的免疫力,能使鸡群形成强大保护力,但此类疫苗毒性较强,注射风险较大,容易引发鸡群感染,可能会对养殖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很少使用。弱毒疫苗是利用人工方式制作弱虫苗,其毒性和病性都较低能,提升抗虫抗体的安全性、稳定性,使鸡胚传代拥有早期抗体,选择弱虫珠给6 日内雏鸡进行接种,能起到良好的免疫效果。基因工程疫苗是利用分子生物技术所研究的疫苗,与以上两种疫苗相对比,储存更加方便,且具有高效性和稳定性的优势。工程疫苗中包含重组蛋白疫苗和核酸疫苗等不同种类,基因工程疫苗研究与发现为后续开展疫苗接种开辟了新发展道路,其造价更低且更安全、有效,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工作,也是后续使用的主要疫苗之一。另外,免疫预防途径也包括滴口法、喷雾法、饮水法等,滴口法免疫效果更好,但操作难度更大,喷雾法更适用于当前已具有先进设备的养殖场、孵化室,饮水法则适用于大型养殖场。
结束语
综上所述,鸡在感染球虫病后,容易引发大规模爆发,而且有较高死亡率,出现疾病爆发导致养殖户产生严重经济损失,因此,在鸡球虫病防治阶段,应注意卫生条件,成年鸡大多为带虫者,在饲养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病原传播,保持鸡舍内部干燥,定期清除粪便和污染物,对水槽机械等开展有效消毒、消杀工作,应加强前期疾病预防,40天内雏鸡要使用抗球虫药物,使用时应利用饮水法,避免药物残留或球虫产生更多抗耐药性,利用轮换用药的方式阻止球虫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