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造林技术与造林管理措施
2022-11-18李晓红
李晓红
(山西省太行山国有林管理局,山西 晋中 032700)
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应当针对林业资源的破坏情况加强管理。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当积极探索植树造林技术,结合当前林区发展情况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在开展植树造林工程时,通过创新型技术保障苗木存活率,综合考虑当地林区特点,选择最为适宜的苗木,提高造林工作效率。
1.植树造林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技术型人才
根据当前植树造林工作开展情况来看,一线植树造林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还有待提升,尤其是熟练掌握植树造林技术的施工人员流动性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植树造林成活率。而在招聘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时,部分毕业生虽然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但由于缺乏实战经验,无法充分发挥出理论知识的作用,使得植树造林工作的开展存在诸多漏洞,并不利于植树造林工作的推进。
1.2 植树造林技术落后
现代科学技术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因此,植树造林技术也应当充分与科学技术相融合,大力研究新型技术,推动植树造林工程的稳步开展。但就实际植树造林工作开展情况来看,林业技术开发并未得到创新与发展,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例如缺乏灌溉机械设备,影响了植树造林工作效率。技术引进制度还不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未得到积极落实,导致育苗新型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应用。由于管理体系的构建还不完整,使得技术应用存在诸多漏洞,难以充分发挥出造林技术的先进作用。
2.植树造林技术基本方法
2.1 播种造林法
该法主要特点是利用手工、机器等工具直接将林木种子播撒在森林中,从而促使其萌芽繁殖。必须经过浸种、灭菌、催芽等处理,使苗木的生长发育水平能得到提高,直接在土地中自然萌芽,就可以更有效适应造林区天气和土质要求,种苗又不需经过两次起苗,根系就可以完全地保留下来,林木种子播撒量较多,萌生的苗木总量就会更多,尤其是丛状独苗,在经过分离和间苗等作业后,就可使优质的树木完全保存下来。该种造林方式工艺简便,生产成本较低,且造林质量也较高,因此特别适合种子粒量大、萌芽速率较高的林木。
2.2 分殖造林法
该技术在无性繁殖中较为常见,完全符合无性繁殖的基本特性,能够通过大根系树干、树叶和树根等原材料来完成相关的植树造林工作。分殖造林技艺的使用可以明显提高林木成活率,使母本特性得以稳固的遗传性留下来,繁殖速度快,施工简便,生产成本相对便宜,对小叶杨和松树等易繁殖树木的培育也十分有用。该法还要求合理地选用人工造林树木,优先考虑母树充足、生根方便的树木,再选用土质疏松肥沃、水分充足的地块,同时必须重视对造林季节和时机的掌握,具体需要针对种类和地域进行具体确定。但该种造林技术也有较大不足,如林木通过多代生长,寿命将会减少,且受母树分布范围和数量的影响很大,对立地条件也较为严格,因此不能进行大规模栽培。
2.3 植苗造林法
植苗造林法则是人工选择适宜的移栽对象,是中国当前最常用的植树造林方法之一。移栽对象则以株形较低、生长趋势较为良好、根系完整的幼苗为主。此种方法在应用前务必要确保苗木根系完整,同时附着原有土质,并在其根系上应用塑料薄膜将其覆盖,以此来减少水分蒸发,避免运输过程中对苗木的损害,保障苗木的生命力,使其在移栽后能够尽快适应环境,提高苗木成活率。若在移栽过程中发现苗木根系缺乏水分,则应及时补充,并适当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正确施加肥料,以此来提高苗木质量。
2.4 插条造林法
春季地面并未冻结,需要选用直径在1.5 ~2 厘米、苗龄1 ~2 年的枝条,在修剪侧枝之后再修剪高35 厘米的插穗。整地后,完成相关的扦插工作,将插条上方突出地面2 厘米左右,土壤的整体质量并不符合标准,可通过细土来取代原本的土壤或是利用橡胶薄膜覆盖在土壤上,半干旱地区需要采取更为妥当的处理方法。此外,在插条处理准备阶段,需要利用石蜡封存插条的缝隙,确保在后续阶段插条能够拥有充足水分,在土壤下方,大头方向朝下,小头的方向朝上,将插穗放置在山垅中。
2.5 整地造林法
整地造林技术是植树造林中最为常见的技术之一。由于不同的地质条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气候条件也不同,因此,在开展植树造林工程时,则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佳造林方案。而且此项技术即使在环境恶劣的地区也能够使用,这样不仅能够实现植树造林的目标,同时也能够改善恶劣地区自然环境。通过应用整地造林技术,保护原有植被,改善恶劣环境,进而形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植树造林的有效性。在实施整地技术时,关键在于清除周围杂草,通过整理周边土地,增强植树造林效果。清理杂草的主要目的是保障阳光能够全方位照射到土壤中,提高地表温度,有效改善环境。但整地造林技术成本较高。使用人工方式或设备清除杂草,使用化学手段清除杂质。
3.造林管理措施
3.1 落实宣传工作
要想推动植树造林工作的稳步开展,就应当唤醒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其能够认识到植树造林的重要性,通过对植树造林技术的宣传,让群众认识到加强造林管理的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应当从根源做好植树造林的宣传工作,并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实现全民植树造林;增强林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做好育苗工作,激发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日后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3.2 完善培训机制
除了做好宣传工作外,也要保障植树造林技术的应用效果,呼吁群众都参与到植树造林工作中,落实造林管理工作,做好配套工作,积极推广植树造林技术。林业单位应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工作,通过构建完善的培训机制,增强工作人员的专业实力,同时也可以聘请专业的林业工作人员指导实际工作,通过演示正确的植树造林方法,强化林业工作者对植树造林技术的掌握程度。
3.3 加强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森林保护和管理措施,利用的就是林木的自动更新力量,山地上如果自然状况较好,可以采取封山育林等保护措施,禁止采伐、掠夺式的开垦,林木植被迅速获得恢复。对于植树造林工程,可在树木生长发育最关键阶段进行封山育林,以确保树木生长发育顺利,并使林分的构成较为完整。在封山育林期间,应当规划后续的防护工作,应当对幼林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保证人工造林所种植的植物树木与纯天然植物树木共同生长,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多元化的造林环境,确保所有人工种植树木的成活率,以此来提升我国的林木蓄积量。
3.4 严格森林火灾管控
森林火灾是导致植树造林工程严重受损的最大威胁,我国针对森林火灾落实了责任制,并将其入刑,但森林火灾不仅是人为因素,同时还有自然因素。基于这种情况,我国森林管理的相关部门应加强自然因素的防控,同时还需针对森林火灾的实时动态进行合理调控,使林产资源利用获得合理发挥,并认真剖析森林火灾成因以及潜在森林火灾的强度,据此制定森林火灾的动态管理策略,按照有害种类、结构类型和载量设定森林火灾动态分级,合理制定资源管理目标。另外,结合森林生态系统加强对森林火灾动态的调查,同时展开相应的优化方案,针对目前已有的管理体系进行分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如地理、气候情况等,均作出有效分析,这样才能确保森林火灾得到有效控制。
3.5 树立好森林火灾安全意识
毋庸置疑的是在整个植树造林绿化环境进程中,山林火灾是所有从业人员乃至所有人民的一块心头大病。山林火灾一旦发生,就会给人民群众带来难以估计的伤害,不单单会危害人身生命安全也会威胁到物质资料财产的安全,阻碍整个植树造林绿化环境项目的进程发展,还会给自然环境造成不可计算的伤害。面对这样严峻的灾害,植树造林绿化环境从业人员应当加强自身的防护措施,努力提高自身安全意识、林区防火安全意识。从日常工作的一点小事做起,从一切小细节切入,从而全面地开展防火环节监控和检查工作,不放过一点微小的工作隐患,在平常的工作中也做好宣传工作,可以通过悬挂横幅张贴便签等警示效果来增强周边工作人员或者就近居民的林区防火意识。同时按时做好工作记录及时上传监管部门,接受上级的工作安排,切身实际地去进行操作,把工作落到实处,坚持林区防火工作的认真性和严肃性。定时抽查林区防火设备的使用情况,是否完好,以及工作人员是否有存在着不规范的、有安全隐患的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进而从根本上杜绝大面积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3.6 一定程度的林木砍伐
树木生长并不是不需要修理和管控的。特别是在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过程中,从业者必须要实际考察当地林木的生长状况而进行个体的检查和团队的汇报,采取合理的措施加快整个林区产业的发展,也能够促进整片生态环境更好的发展。在整个林区的树木生长过程中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开发采伐,不光是能够增加一些经济效益,反哺到后面的林区维护;也可以去掉已经丧失生机的枯树老树病树死树,为还在正常成长的新鲜树苗让出一定的养分。当然也是要根据树木的具体发展情况,其年龄、种类、地理位置等,从而得到清晰明确的采伐目标和对象,保证采伐过程的科学性、有效性。从而避免因不当采伐而产生的对林区的负面收益的影响。这样的采伐方式自然是对从业人员的工作水平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其总结经验学以致用,推动林区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环节的快速进程。但是商品的林业标准是很高的,尤其对木材的质量要求。所以,对树苗的生长管理技术必须要提高。比如,对树木的施肥、浇水、优胜劣汰等林业技术工作的水平都要不断地提高。将质量不好的残次林全部砍伐掉这种方式虽然比较简单,但是这样违反了自然规律,打破了生态平衡,并且还浪费了投资树苗的成本。
3.7 构建管理体系
在开展植树造林工程时,应分析各个环节工作执行情况,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严格协调每一环节,做好植树造林技术的管理工作。第一,应严格监管植树造林技术管理制度的执行,加大管理力度。相关管理部门应当积极发挥监督作用,通过对植树造林重点工作内容的监督与检查,规范工作行为,确保植树造林技术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第二,及时管理造林过程中的各项错误行为,落实责任制度。林业部门应当结合植树造林工作规划,将各项工作职责落实到个人,并结合实际工作情况作出相应调整,保障植树造林进度。最后,完善管理工作内容,扩大宣传范围,鼓励群众加入到监督队伍中。
3.8 注重养护,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植物造林完毕后,必须适时依据林地土质和气象情况保证水分供应。造林地风速很大,为了防止树苗倒伏,还应对其添加支撑木棒,以减少风速的危害,对树苗生长发挥佐正效果。在植树造林过程中,对病虫害防控工作的实施需要特别重视以下方面。
树干防治:树木出现了病虫害,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相关工作人员在完成植树造林工作之后,需定期对树木的整体情况进行调研,并将数据记录在案,确保能够随时针对树木的病虫害情况进行预防或是治理。
树叶防治:叶片是森林病虫害的高发区域,政府应给予充分关注。在森林管护过程中,不断加强叶片检测,方便及时发现病虫害,并在早期给予合理的干预措施,适时喷施除虫药,保证病虫害得到消灭,并避免其进一步进行扩散。
3.9 适量引进先进人才和技术
整个林区产业建设和植树造林绿化环境项目的开展,无非就是人才和技术的使用,加上资金的投入,地理位置的选用等。其中,对人才的需要和对顶尖科技的需要又是重中之重,这就需要行业管理者们准确把握人才吸收引进的渠道,根据本行业项目工程的实际需要和当地的工作效果,积极地在市场上进行人才和技术的调研,加大产业资金的投入。也要扶持好项目的创新团队发展,加快高新技术的研发,也能够减少引进人才所需要的资金消耗。做好对苗木存活相关产业高新技术发展的维护,切实有效地提升苗木的成活数量,保障其成长过程中不受外界干扰。
4.完成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项目后的问题
在传统的植树造林绿化环境工作结束之后,并不代表着已经结束了整个的工程工作。就像建筑行业在竣工之后还需要对整体建筑质量进行评估,需要总的过关验收之后,这一整个的工程才算结束。植树造林绿化环境工程自然也是如此,完成初步工作之后还是需要很多工作来解决和验收。比如,是否所有树苗都安置在了合适的位置、规定的位置,之后的存活率能不能得到保障。如果不能得到一定的保障,就不能起到原定的植树造林绿化环境任务,反而是浪费资源、浪费土地。同时,植树造林绿化环境活动的意义也不仅仅是绿化环境,也需要带有一定的经济收益,带来一定的经济发展。项目建设者的目标也是想要从二者之间实现双赢。利用好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员工进行科学技术的教育和科普。而对于整个园林行业来说,林业相关产业的竞争有着像国际市场发展的趋势和脉络,从原来土地人力的竞争逐渐转向技术资源的竞争,而到最顶尖高科技的竞争。如果能够做到时刻将最新最先进的科技运用到我们的林业产业当中来,就一定会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和环境收益。
综上所述,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应当针对林业资源的破坏情况加强管理。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当积极探索植树造林技术,结合当前林区发展情况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在开展植树造林工程时,通过创新型技术保障苗木存活率,综合考虑当地林区特点,选择最为适宜的苗木,提高造林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