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问题挑战与破解路径
2022-11-18黄怡
黄 怡
(西北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
1.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
1.1 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起源与发展
理清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起源与发展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二者的关系。共同富裕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礼记·礼运》中就论述过“大同”“小康”“中庸”等思想,主张由乱世到小康最后达到大同的境界。此外在古代农民起义中也常常提出“等贵贱,均贫富”“均田免赋”等类似口号,从中均可以看出共同富裕的影子,但这时这些追求共同富裕的思想都还只是空想。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中国因地制宜的探索使共同富裕的实现有了具体的实施路径与方向。共同富裕的含义也随着人们的探索越来越科学,从不分条件的平均分配到发展生产力、先富带动后富再到共商共建共享。在经济条件不发达的情况下是无法开展共同富裕的,即富裕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要回归到人本身,要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要大力弘扬勤劳创新致富精神,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
我国农村改革具有深远的历史,最初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的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在经济条件困难的情况下农民自发开启了大包干并取得良好效果,在此影响下,中央于四中全会正式通过联产承包制。至今我国仍延用这一制度,我国农村经济在这长时间的发展中不断向上攀升,这一制度的实行取得良好的效果与巨大的成就,为进一步乡村改革奠定了基调。基于超人口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如何实现健康的现代化的思考,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 年10 月18 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党中央出台了乡村振兴促进、各地乡村振兴实施纲要等诸多文件并开启试点工作,各地农村都开始兴起乡村振兴工程,打造美好乡村田园,不断提高着当地村民们的幸福指数。
1.2 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从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缘起与发展上看,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都是由政府主导,只有当共同富裕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在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社会财富达到一定量时才能更好发展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可以进一步促进共同繁荣,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富裕是全民、各地区、多元的共同富裕,当然也包含乡村经济、文化、生态、建设等多方面的富裕,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路上会遇到许多难题与阻碍,而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必须面对的最困难与最繁重的任务,当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大,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严重,乡村制约着共同富裕的进程。但同时,在大城市发展饱和的情况下,乡村中也蕴含着生产力大幅提升的密码,巨大的消费潜力也蕴含在乡村中,乡村振兴服务于共同富裕,乡村振兴问题是否能攻克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能否完成。从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内涵与特征上看,二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它们都服务于人民,都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性质所决定,都是党带领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得出的具有独创性与特色性的方针政策,都是实现我国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步骤,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2.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问题挑战
2.1 忽视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片面追求速度化,使部分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
近年来,大多数乡村采用推进乡村工业化、休闲化与发展旅游业的方法来推动乡村振兴,力求快速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村人口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可以丰富村民们的业余生活,这一点是可取的,但不可高估它的作用,这种做法在促进乡村振兴中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一是忽视了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在发展农业农村中的重要作用,将农业产业放于乡村产业的依附地位。导致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丧失其独立地位,丧失乡土情怀与特色。二是通过发展休闲与旅游业来实现乡村振兴具有不现实性且易引发同质竞争。首先在乡村发展起来之前,农村内部消费需求不足,其次至2020 年底我国户籍城镇化率只有45.4%,要依靠不到一半人的“乡愁消费”拉动另一半人的富裕不可行。最后,我国乡村幅员辽阔,并不是每一个乡村都有休闲旅游开发的价值。不根据各个乡村的具体情况而片面追求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特效药,易引发休闲与旅游业的同质竞争,增加失败风险。三是这种方法政府财政支出大且只能为乡村中少部分人增收。乡村振兴战略聚焦的是提高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品质,而不是表面上的农村现代化。发展休闲、旅游业是很好的,但不能忽视各地区差异将其作为主要发力点而忽视农业本身的发展。
2.2 支持政策缺乏有效的实施机制与监督机制
近来国家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规定频频出台,乡村整体大环境有所改善。如2021 年6 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2022 年2 月发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等,此外,各地区各省也在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发布促进乡村振兴的条例。这些政策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但乡村振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逐步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乡村振兴正处于战略起步阶段,制度还不够健全,缺少程序规定性与配套的制度。相关支持政策还缺乏有效的实施机制与监督机制,也存在好政策难落实、落好的问题。各政府部门之间或部门内部职责权限分界不清晰,统筹协调性不够,在政策叠加、政策实施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下容易出现发力过猛或突然停止的情况。在我国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仍存在以次充好、拖延工期、公权私用、贪污浪费、形式检查等情况,亟需加强监督管理。在我国乡村振兴法第九条中提出要建立乡村振兴考核评价制度、工作年度报告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但目前还未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
2.3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整体供给不足、标准偏低,相关管护机制不健全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是村民们“生活富裕”的重要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整体供给的不足、标准偏低、相关管理与爱护机制不健全,仍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这首先体现在教育方面,农村地区附近的大多数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并不齐全,很难满足当地村民对教育的需求,即使目前我国鼓励人才下乡,但就目前而言短期效果不明显;其次是社会保障方面,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总体上相对滞后,保障水平较低。特别在我国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与社会救助这三点上仍存在许多问题。在我国乡村老人数量占比很大,且多为空巢老人,许多老人无法明白养老保险及保险流程,即使有好的制度也无法有效实现。此外,老人“失能”“半失能”的问题日益严重,而相关管护人员缺乏、平均水平较低。目前而言,即使我国医疗费用保险率多在50%以上,在农村地区,却出现了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且乡村医疗设备不完善,就医路程远等因素都成为制约村民们幸福感的重要方面;再次还体现在基础设施质量的问题上。在我国实行“五通”政策的过程中许多工程求快不求好且没有做好相关的管护工作,以至于出现刚修好的道路没过几年又要重新修,刚设置好的器材没过多久就报废等情况。还有拖延工程、贩卖工程材料等现象都对我国财政造成巨大的浪费。除此之外,还存在诸如养老院建设、生活污水排放、路灯建设、乡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与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尚未得到充分的解决。
3.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破解路径
3.1 工业联合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多元融合发展
乡村工业化和旅游可以帮助农民个体增加收入,但不能帮助农业和农村摆脱衰退的困境,为此我国大儒梁漱溟先生曾提出“从农业引发工业”的思想,其主旨思想在于从农业发展的需要出发,延长农业产业链,工业服务于农业,在这过程中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从农业引发工业已成为一个美好愿想,但我们立足传统与现实,推陈出新,可以发现一种新的符合乡村发展的模式,即工业联合农业。不是农业单方面的对工业进行限制,可以由农业需要引发工业,也可以资本下乡的工业根据当地资源具体情况带动农业发展,其效果和从农业出发延长农业产业链相近。
案例1:西南地区Y 村有家资本下乡的工厂生产芋圆,该工厂利用Y 村湿润温暖的气候条件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鼓励当地农民种植魔芋作为原材料,同时采用计时工资的方式吸引当地村民进厂工作。使得当地村民们可以合理利用时间获得更多的收入,既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又延长了产业链,实现了当地农业的特色发展与农业与工业的双赢。
工业联合农业的发展方式能使一、二、三产业高效的结合在一起。这需要在资本下乡的过程中综合考察乡村具体情况,选址正确,而不是单纯地将工业引入乡村。此外,也可以采用建立农协组织或合作社的方法在村内选择带头人,激发农民们的自主性,发展农业与工业结合式的集体经济。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业联合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农业本身的发展,这一发展模式不是以工业为主导的,就起主旨而言是要复兴农业,更多的采用现代化的工具与方式将农业做大做强。
3.2 加强政策支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好政策监督落实工作
提高政策的执行力一方面取决于制度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取决于良好的监督。建立完善的实施机制首先需要从制度本身入手,要把健全完善法规制度放在重要位置,切实增强制度的有效性与可执行性。一是要立足实践,增强制度的精准性。农村的发展没有统一的模板,中央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要防止一刀切与形式主义,考虑到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指标。二是要完善相关配套体系,尤其是各个地区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政策实施细则,让执行有规可依。同时要加强政策实施与工程建设的监督力度,从实施过程与实施结果双重把握,采取过程与结果公示、不定期无通知查巡、参与工作评定等方式有效开展监督。此外还需加大腐败惩处力度,财政拨款、财政支出透明化,切实防止贪污腐败、随口报价。通过宣传教育激发村民主体精神,共同参与监督,积极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3.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环节,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环节,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建设现代农业农村的物质基础。要加快补齐农村在污水排放、垃圾处理、养老院与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等基础设施短板,注重农村文娱设施建设,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感。同时不能遗忘那些偏远、深山里的关键少数,保证其生活基本设施完善。此外还要加大对农产品储存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为打造现代农业做好基础,促进村民以农致富。在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首抓便是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促进农村教育的振兴。要大力支持优秀人才向农村流动,加大政策宣传与优惠力度,均衡资源与人员配备,注重乡村教师队伍培养、加大乡村教育资源投入,切实推进城乡教育均等化发展。此外还急需推进农村医疗体系改革,着力培育专业养老护老人才,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提高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城乡共享社会发展资源,统筹城乡社会救助制度,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让最困难的群众有能力度过难关。
4.结语
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供给的提升必不可少,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业也会逐渐扩大规模,实现专业化、现代化经营,但在这过程中也不能让小农经济彻底消失,工业联合农业的生产方式值得更深入地研究与推广。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具有高度匹配性与内在统一性,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是一个长期、复杂且艰巨的任务,关系到我国第二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党中央要更加注重监督问题,确保乡村振兴战略高效、高质推进。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正处于战略起步阶段,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以高质量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