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园建设视角下乡村植物景观营造研究
2022-11-18朱益民李佳赟田晨曦
朱益民李佳赟田晨曦
(1.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2.浙江欧立园林建筑有限公司,浙江 景宁 323500;3.浙江省建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0)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植物景观营造是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现有对植物景观营造的研究多集中于城市地区,针对广大乡村地区的植物景观营造研究较少,同时现有乡村植物景观营造研究内容多集中于乡土植物概念研究及植物配置方法[1,2]。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已取得较大进展,但由于现阶段乡土文化相较于城市文化仍处于弱势地位,“城市公园景观”建设思想仍被广泛应用于乡村地区,乡村景观“城市公园化”现象凸显,表现出城乡植物景观趋同、整体风貌不协调、乡村植物景观延续性残缺等现象。
2018年浙江省全面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开启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是生态文明建设新的诠释。“行动计划”中所表达的“大花园”并非狭义的空间概念,而是指城乡全域大美格局,包括生活、生产、生态、文明等多方面。“大花园建设”给浙江省欠发达地区,尤其是乡村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探索契合“大花园建设”思路的乡村植物景观营造思维方式及研究方法,对浙江省乡村地区建成“现代化大花园”具有重要意义。
2 “大花园建设”与乡村植物景观营造再认识
2.1 全域花园建设与特色景观营造
浙江省“大花园建设”覆盖全域,涉及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生态文明等诸多层面,具有宏观尺度特征。从空间尺度来看,传统乡村植物景观营造多从较微观尺度出发,如村镇居民点、公园绿地、景观节点等,缺乏宏观尺度层面的景观体系建设,难以满足全域花园的建设要求,易造成节点植物景观风貌与区域环境风貌不协调,景观建设威胁区域生态安全,景观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乡村植物景观营造需树立宏观尺度的符合生态系统全过程的植物景观营造思想。同时,“大花园建设”提出景观多元化要求。为防止在乡村景观建设中出现“千村一面”现象,在乡村植物景观营造中需展现乡村景观地域特征及文化特性,形成区别于城市风貌的乡村场景及一村一景。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是全国示范典型,在国际上也得到认可。浙江省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通过持续15a进行改善人居环境和实施“千万工程”,让浙江省农村环境发生质的巨变,造就万千美丽乡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新时代乡村治理、农村发展的新理念。
2.2 生态产品供给与生态美学导向
植物景观在城乡特色风貌塑造、生态保护、污染防治、生态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且随着我国国土空间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植物景观在生态修复、生态增值、生态产品供给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将进一步凸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将成为可能[3]。
城乡发展不均衡致使城乡风貌具有显著差异,城市以城市化景观为主导,而广大的乡村地区更多的展现为生态美。但受城市文化影响,传统的乡村生态美出现弱化及异化。从美学视角分析,“大花园建设”即为解决乡村美的存在性问题[4]。生态美学中生态伦理意识“强调生物圈生态整体的人文主义”[5],生态美具有“基于生态认知引导的”、“以生态为中心的”、“意境的”、“动态的”、“体验的”等特征,这符合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大花园建设”视角下,打造符合生态美学特征的乡村植物景观能更好地展现乡村生态美,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2.3 内容主题创新与乡土文化传承
植物与乡村居民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并在长期的环境改造和适应过程中交织融合形成多元文化,成为乡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药用植物种植所形成的中草药文化,与果蔬种植相关的饮食文化,风水文化中强调植物景观对村居环境的影响等。随着“大花园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城乡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流愈加广泛而深入,这为乡土文化传播提供了契机的同时,也加大了乡土文化破碎化风险。如何在广泛的城乡交流过程中保障乡土文化传承,强化乡土文化认同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乡村植物而言,其空间配置、品种选育、景观形式等方面在长期的文化交流过程中不断发生改变,并多次融合形成独特的植物文化。从文化属性来看,乡土植物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特征难以剥离于乡村环境,甚至已成为乡土文化的具象,即可理解为乡土植物具有天然的文化属性。因此,适当的对乡土植物进行创新并不会改变其文化内涵,也不会割裂其与乡村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根据时代发展趋势及社会需求变化,对乡村植物景观的创新可为传统乡土文化元素带来新的活力,如通过对植物色彩、空间配置、景观造型、新材料运用等方面的创新,可以为乡村人居环境带来新的变化,为外来游客提供新的感官触动,这符合“大花园建设”的要求。
2.4 乡村场所营造与多元功能维系
乡村空间可以分为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乡村植物在乡村空间的场景营造中具有重要作用。植物景观作为区域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美学功能、生态功能,表现为乡村美景基底塑造、水土保持、改善区域气候等。在生产空间方面,农业种植及林业生产作为重要生产内容,将植物与乡村紧密联系。在生活空间方面,植物景观已与居民生活深度融合,并产生出多元文化,同时在乡村公共空间塑造中,植物景观已成为乡村地域认同感的重要影响因素,甚至在部分乡村地区将古树与“精怪”相关联,赋予求吉文化内涵[6]。乡村植物景观营造依托于区域生态本底,具有景观化生态修复、美学塑造、乡村生活场景构建、乡村社区维系等功能,而非简单的景观美化运动。“大花园建设”中充分利用植物景观多元功能可促进全域大发展,实现全民共享建设成果。
3 大花园建设视角下乡村植物景观营造的相关建议
传统乡村植物景观营造策略主要集中在视觉体验、文化体验、树种选择等方面,侧重局部空间的景观构建、优化、修补等,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基于对“大花园建设”视角下乡村植物景观营造的再认识,提出以下3点建议。
3.1 建立基于全域视野下的植物景观保护、开发、利用体系
根据浙江省“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及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要求,建立自上而下,上下联动的乡村植物景观营造体系。从市县以上层次来看,乡村植物景观营造应关注体系建设、开发保护格局把控及决策制定。加快城乡植物景观基础数据库及景观评价体系建设,完善乡土植物推荐名录及乡土植物管护操作手册,完善乡土植物培育机制,鼓励培育新品种。结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要求,统筹安排城乡生态保护、植物景观开发利用、特色植物景观风貌塑造,保障区域植物景观连贯性及异质性和谐统一,为后续具体实践工作提供依据。从村镇层面来看,植物景观营造直接与乡村人居环境息息相关,需重点关注人居环境建设、乡村发展、乡村生态格局保护等方面,加强乡村生态修复水平,提升居民福祉,强化乡村植物景观的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同时,在实践过程中需结合景观特色、文化脉络、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乡村发展需求、乡村公共空间建设等方面,打造体现人文内涵,多元功能统一高效的乡村植物景观。
3.2 探索乡村植物景观营造与产业融合发展新动能
乡村植物景观营造应凸显乡村产业元素,积极推动植物景观可赏、可游、可体验。“大花园建设”将有效提升区域文旅产业发展,植物景观作为乡村重要的景观资源,具有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如以农作物生产为主的乡村,打造稻田画,以农作物作为主体植物景观元素,以此发展旅游产业,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将促进农副食品加工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以高山花卉生产为主的乡村,打造花海景观,以此发展山地旅游。以苗木种植为特色的乡村,可结合苗木种植空间开展苗木培育、展销、文旅体验等多元业态。因此,在乡村植物景观营造过程中需充分利用乡村特色植物景观,强化乡村特征辨识度,将乡村植物景观纳入乡村产业发展过程,实现植物景观产业化及资源化运用。
3.3 引导形成共建共享的乡村植物景观营造新态势
“大花园建设”为全社会共建共享,因此,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需形成“共建共享”的发展态势。乡村植物景观设计、建造、维护等诸多环节所产生的问题无法脱离公众而独立解决,如怎样才能营造出符合多数居民审美的植物景观,如何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管护。同时,乡村植物景观的提升直接影响居民福祉提升,是实现乡村和谐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需充分调动乡村基层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多元力量全过程参与植物景观营造。在建设前期阶段,广泛征求民意,引导乡村居民参与乡土植物选择,积极协调社区内部矛盾,合理分配景观资源,及时调整设计方案。建设及管护阶段,应在整体风貌协调的基础上给予居民植物景观创新空间,打造内容多样,风貌协调的乡村植物景观环境。同时,引导居民主动参与乡村植物景观营造及管护环节,培养乡村认同感及主人翁精神,建立多方联动的营造及管护培训机制,提升居民的植物景观营造技能,培养生态美学观念。
4 结语
浙江省“大花园建设”带给乡村地区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设思想、发展内涵、建设内容等,这些都深刻影响着乡村人居环境系统中各要素。大花园建设行动是以“绿色生态”为底色,以浙江人民的美好生活为追求的战略举措,群众的诉求和智慧是影响大花园核心区发展绩效的重要因素。要加快推动基层民主治理创新,健全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拓宽政民沟通渠道,强化民意导向,建立相应奖补标准,引导激励基层群众在大花园核心区建设中建言献策。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大花园核心区建设的全民认同感,使群众深入了解大花园建设的内涵和价值。如何深化对新趋势的理解,建设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居环境,是实现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基础。乡村植物景观作为乡村人居环境中重要的内容,在景观营造过程中贯穿全域思维、全民思维、全过程思维,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提升乡村植物景观生态功能及服务供给,并以主题化、特色化植物景观为依托,突出乡村特色,助推全域大花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