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对高校科研经费监管的启示
2022-11-18丁淑彦
丁淑彦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强调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我们要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在当前背景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等都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期待。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对于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促进科技创新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十八大以来,通过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高校科研经费在服务于科研创造性活动方面的作用逐步提升。然而,改革的痛点、堵点依然存在,科研预算、经费报销的各种标准和要求,宏观政策的放开和微观监管的收紧等,对科研人员而言,让科研经费高效地服务于科研创造性活动,仍然难度较大。为此,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切实领会科技体制改革的精神主旨,对于提升高校科研经费监管水平,发挥高校科技创新在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涉及到科技创新的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布局等方面。基于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重点关注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目标定位、战略依靠和战略保障方面的重要思想。
(一)目标定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把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地位。2013年2月,在甘肃调研考察时,他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和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这个关键,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经历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逐渐由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在2016年5月,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二)战略依靠: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
在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和产业创新快速发展的今天,人才资源的竞争已经成为了国际竞争的新的制高点。[1]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提出“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2014年5月,在上海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就需要在科技人才的培养、选用等方面充分尊重科技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不断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2021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世界科技强国必须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战略依靠力量,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科技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科技人员能力的提升和艰辛的探索。
(三)战略保障: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潜能
科技管理体制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过程中人、财、物有效作用的发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如何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提升创新效能上,强调科技体制创新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2020年9月,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这种潜能有效释放出来。”他指出,科技体制改革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为奋战在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和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基础条件、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2021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再次对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作出指示。强调“要拿出更大的勇气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按照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转变作风,提升能力,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强化规划政策引导,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有用武之地,能够久久为功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效能。
二、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方向指引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既直接担负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科技创新的任务,也担负着推进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方法的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改革必须坚持以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创新效能的提升提供有效保障。
(一)正确处理科研人员和科研经费的关系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科技创新是一个艰苦探索的过程,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其中经费支持是尤为重要的方面。正确处理科研人员和科研经费的关系是激发科技创新效能的重要保障。科研人员是从事科学探索创造性活动的专业人员,其核心任务是探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从而推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进程,进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科研经费是辅助科研创造性活动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科研过程涉及科研人员基本的生活保障、科研材料的消耗、仪器设备的配置等都有赖于科研经费的及时充足。由此可见,在科技创造性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科研人员和科研经费都非常重要,在处理科研人员和科研经费的关系时,必须明确科研人员在科技创新这一创造性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将保障科研人员把有限的精力专注于科研创造性活动作为主要矛盾来抓。合理的科研经费分配使用制度,能够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充分释放创新活力,反之则会阻碍科技创新。关于正确处理科研人员和科研经费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
(二)正确处理经费使用过程和经费使用结果的关系
评价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科研经费作为一种经费,其使用过程必须符合经费使用相关要求,即符合财务管理要求;二是科研经费是一种服务于科研创造性活动的经费,其使用过程必须围绕科研活动而不能脱离,必须遵循科研活动规律而不能违背。同样,评价科研经费的使用结果也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规范合理,是否符合审计要求;二是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取得了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是否推进了科技创新。正确评价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和使用结果需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中,科研经费首先是作为一种经费存在的,其使用过程首先要满足的应该是财务管理规范;在评价科研经费的使用结果时,须考虑科研经费服务的对象是科研活动,因此其结果首先应该考虑的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效,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在处理科研经费使用过程和使用结果时,审计科研经费是否用于科研活动、符合财务要求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审查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取得了有价值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动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当科研活动规律和财务管理规范出现矛盾时,把握好矛盾的主要方面,便能有效推动这一矛盾的解决。
(三)正确处理经费竞争和科研竞争的关系
在科研人员之间、科研项目之间,竞争是客观存在。科技创新强调前沿性和时效性,适度的竞争是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的有效调节剂,有助于提升科研效能。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需求的立场,科技创新领域的竞争目的应该是提升高价值科技成果的产出效率,进而促进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科研经费配置方式的不合理,从而引发的科研竞争和经费竞争的异化现象大量存在。科研经费本是保障科研活动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是鼓励科研团队多出高价值成果的调节方式,应该根据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进行拨付。当科技创新领域科研活动超出了正常的“为科研而竞争”,演变为“为科研经费而竞争”,科研活动和经费保障便都发生了异化。科研经费不再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而成为科研活动的重要目的。因此,正确处理经费竞争和科研竞争的关系,使科研竞争和经费保障都能在合理的范围内发挥作用,既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需要,也是有效发挥科研经费保障作用的需要。
(四)正确处理简政放权与科研诚信建设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为了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有效发挥人才资源的创新活力,促进高价值科技成果的产出,在高校科研经费改革的过程中还必须处理好简政放权和科研诚信建设的关系。简政放权是为了冲破体制机制对科研人员的束缚,让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能够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决定权。同时,针对当前科研活动中屡屡出现的科研失信现象,则必须要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真解决问题。科研自由和科研诚信犹如科研活动的一双翅膀,二者密不可分,都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必备条件。[2]因此在简政放权赋予科研人员充分自主权的同时,必须加强诚信建设,确保科研活动在诚信的前提下开展。
(五)正确处理政策制定与制度落实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强化规划政策引导,让科研人员从繁琐的、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让科研人员潜心搞研究。2016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政策相继出台,逐步深入推进科研经费管理领域的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然而,政策制定和制度落实之间还存在着众多纵向的审批和横向的协调。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能够有效避免政策和实操“两张皮”现象和推进高校科研政费管理改革落到实处。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优化科研经费管理的政策文件和改革措施,“有力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和创新活力,促进了科技事业发展。但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仍然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项目经费管理刚性偏大、经费拨付机制不完善、间接费用比例偏低、经费报销难等问题”,强调“有关部门要聚焦科研经费管理相关政策和改革举措落地‘最后一公里’”。
三、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思想指引下的高校科研经费监管重点
(一)监管科研经费是否服务于科研创造性活动
科研经费监管旨在确保科研经费的使用能有效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为科研创造性活动提供有效保障。当前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着科研项目切实发生的费用报销难、报销流程烦琐等问题。以科研设备采购为例,既要符合科研经费主管部门批准的预算要求,还要符合国家财政部门关于采购、支付和预算执行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还要符合单位内部严于国家规定的招投标等要求。[3]审批结束后的招标采购又需要较长的时间,往往出现项目已经完成,而设备采购尚未到位的情况。科研人员并没有足够的精力和必要性成为一名专业的财务报销人员,但是科研过程却需要及时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因此,科研经费监管要将“服务于科研创造性活动”这一理念贯穿科研经费管理过程的始终。尽可能避免本末倒置的现象,即科研人员将大量的精力用来熟悉财务流程和制度以获取科研创造性活动所需要的人、财、物支持,而无暇潜心科研创造性活动。
(二)监管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产出了高质量科技成果
科研经费的使用固然期望经费使用过程规范、经费支出与经费预算一致,但是经费使用的最初目的是促进高质量科技成果的产出。2016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0号),进一步明确了科研经费监管的目标和重点,为科研经费监管体制改革指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文件指出,深化科技管理改革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规律、“放管服”结合、政策落实落地的总体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促进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以深化改革更好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是科研经费监管的核心目标。在一个具体的项目中,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促成了高质量科技成果的产出则直接体现着科研经费的使用效果。
(三)监管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及使用结果是否诚信
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保障,科研经费信用管理机制是保障科研经费高效使用、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4]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诚信的重要性。诚信水平关系到社会是否能稳定运行,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关系到能否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他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弘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科研活动本质上是探索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未知领域,基于客观事实,用新的方式发现新规律,创造新成果,就其特征不仅包含着创造性,还包含着诚信品质。[5]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科研人员为了在完成科研指标、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获取各类荣誉等在短时间能追求多出成果而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弄虚作假的现象屡屡出现。项目作假套取科研经费、编造科研数据、伪造科研成果等严重危害了科研生态,阻碍了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科研经费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调控手段,贯穿着科技创新的全过程。因此,诚信建设必须纳入科研经费监管的范围,既要监管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是否诚信,也要监管科研经费的使用结果是否符合诚信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