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探析

2022-11-18崔海林

文教资料 2022年14期
关键词:教育者思政政治

崔海林

(鲁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具体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研究方法等内容,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为社会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基本原则和路径遵循。实现祖国的繁荣复兴需要当代青年的接续奋斗,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青年的发展至关重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各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需要紧紧依靠这一方法论体系,在科学理论与具体实践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

一、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生活的本质,人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2]。把实践的观点和方法运用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求教育者不能教条主义,要把鲜活的实践素材融入教学中,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一)用好思政资源“活教材”,提高思政课魅力

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用科学的理论体系培养人,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注重实践的教育,思政教育活动与生活实践密不可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要紧密贴合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分析社会现象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运用实际案例来丰富思政课的“活教材”,比如,引用革命志士、先进模范、道德楷模等生动事例感染学生,使学生接受思想洗礼,激发无私奉献精神,涵养高尚家国情怀;用好抗疫道德模范好榜样,引导学生感悟抗疫英雄精神品格,强化自身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把党史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建党精神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培育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深挖红色影视作品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把《我和我的祖国》《狙击手》《长津湖》等热播的红色电影引进课堂,激发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感,坚定学生的政治信仰;把全会精神解读、中央工作会议精神解读、最新政策解读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读懂中国共产党的担当和使命,读懂国家和民族的格局和情怀,自觉把真知真悟转化为建设祖国的真情真行。

(二)探索教育方法“新模式”,提升思政课活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多数课堂以说教灌输为主要形式,使学生难以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照本宣科”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群体发展的需要,教育者需要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促进学生自主意识、创造意识的觉醒。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创设生活性、现实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组织学“经典”、读“原著”等翻转课堂,通过学生讲、学生评分的形式夯实学生理论根基,提升学生自身表现力;举办思政课辩论赛、演讲比赛、情景剧等,弥补理论教学枯燥无味、单纯说教的缺陷,提高思政课的感染力;通过云签到、云答题、云课件等形式给思政课注入新鲜元素,增加课堂的吸引力。其次,课外实践也是高校进行思政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亲身体验,理论知识才能讲通讲透,并转化为学生的自觉思想和自觉行动。例如,组织开展社会调研、学习宣讲、志愿者活动等,引导学生在具体实践中陶冶情操、锤炼意志;挖掘地方思政教育资源,通过纪念馆、脱贫攻坚示范点、红色教育基地等参观活动,让学生在身临其境、润物无声中接受思想熏陶。

二、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唯物史观,并提出人类社会是一个以社会生产为基础的相互联系的系统,研究社会系统时需要坚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四个原则,做到统筹兼顾、顾全大局。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样也要遵循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四个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着眼思政教育工作整体布局

整体性原则意味着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要把握好系统性思维,促进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配合、优势互动。思政教育工作不是某一个部门或者某一部分人单打独斗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整体性的工程,需要各个部分同心同向,合力完成。

1. 推进“四位一体”思政工作格局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3],为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的顶层设计,必须坚持党委对思政教育工作的高度领导,发挥党支部、团支部的带头作用,推动高校思政课队伍建设,实现全社会通力合作、同心戮力,形成各方力量互促互进的整体效应。

2. 坚持“三全”思政育人模式

首先,除思政课教师外,各高校的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行政人员等都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作用,实现全员育人。其次,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把思政教育渗透到学生成长的每个环节,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的各个方面,实现全过程育人。最后,实现思政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深度融合,挖掘文学、哲学等学科包含的隐性思政元素,形成学生工作部、团委等多处思政教育阵地,实现全方位育人。

(二)结构性原则:发挥思政教育各结构教育合力

在社会系统中,各种不同的要素是通过不同结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系统的功能和性质取决于各要素之间的结构方式,优化系统中的不同结构可以促进整体的发展。结构性原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个结构的教育作用,积极优化育人环境。

1. 发挥学校的前沿阵地作用

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发挥着关键作用,一方面,各高校要不断完善校园制度规范、校规校训,形成师生广为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同时要加强校园的人文艺术、校风学风建设,发挥校园文化对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作用。另一方面,各高校要加强网络育人的阵地建设,利用公众号、校园网、官方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加大对思政教育内容的宣传,积极传播主流价值观;整合校园新媒体资源,通过活动纪录片、宣传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形成高校网络思政体系的特色和优势。

2. 实现家庭、社会多频共振

在家庭方面,家长的身教和家风的熏陶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具有重要影响,各高校应积极构建家庭、学校共育共管机制,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发展。在社会方面,《人民日报》、“学习强国”平台等主流媒体和官方平台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各种网络思政教育融媒体平台逐渐完善,形成了网上思政大课新样态,同时,红色歌曲节目演出、抗疫文艺直播等活动,《闪耀东方》《中国大思政》等思政电视节目大大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形式和样态,这些都为学生的思政教育发挥了重要的正向教导作用。

(三)层次性原则:促进思政教育目标层次协同发展

“层次是指在系统中不同的组成部分依次隶属的等级关系”[4],每个系统都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每个子系统都有自己的特殊属性和特殊规律,进行社会研究要注意各个层次上质的差异性。把层次性原则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启示教育者要科学设置教学目标,做到层次分明、相互协调。

1. 明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级目标层次

思政教育的目标层次分为个体、社会和国家三个部分。在个体层面,思政教育的目标在于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在社会层面,思政教育的目标在于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创造性的社会活动,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在国家层面,思政教育的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抵抗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侵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从多角度、多层次来理解教育目标,有助于明确思政教育的方向性,各高校要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现实境遇,培育能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重任的有志青年,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奋斗者,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优秀人才。

2. 注重各目标层次间的内在协调性

思政教育的各个目标之间是相互协调、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目标的实现为社会目标、国家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前提条件,在实现社会目标、国家目标的同时也为个人目标的实现营造了良好环境。各高校要不断推进教育目标各层次间的良性互动,积极探索适合思政教育多重目标协同发展、相辅相成的思政育人模式,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优化升级和高效发展。

(四)开放性原则:推动思政教育工作与时俱进

系统具有开放性,系统内的事物可以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交换,使得系统不断优化和升级,也使得各个系统之间可以互相吸收,得到共同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不断吸收容纳新鲜元素,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1. 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紧跟随时代课题,与时代发展的脉络相契合,思政教育者要有开阔性的眼界和思维,以大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最新政策、国际形势变化等作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国内外时事、案例、素材,引导学生剖析各种社会现象背后的生成逻辑和深层次根源,培养学生的宏观思维和国际视野。同时,通过展示党带领人民治国理政的最新实践,引导学生感悟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使他们真正意识到自己作为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2.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当前,学生追求符号化、图像化的网络表达方式,而部分高校思政教师的话语内容、语言模式较为传统,话语创新能力不足,直接影响思政教育工作稳步开展,使大学生难以融入现阶段思政学习环境。思政教育者应当改变刻板晦涩的学术话语,了解学生的话语表达语境和范式,构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模式,用更加“接地气”的方式将新鲜活泼、贴近生活的话语方式融入话语体系中,使学生听得懂、愿意听、能接受。

三、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所有事物和所有阶段都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每个矛盾又有其独特的性质和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在新旧矛盾不断交织发展的过程中前进的,正是矛盾双方的相互运动促使思想教育活动不断向前推进。运用社会矛盾研究方法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敏锐发现和正确认识矛盾

从矛盾的普遍性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必然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并且不同的阶段矛盾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思政教育活动的预期目标与教育对象已有水平之间的矛盾;传统的单一性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新媒体下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元化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单调性与教育对象要求教育形式多样化之间的矛盾等。在这些矛盾的影响下,很容易出现学生情绪倦怠、教学活动停滞不前等消极情况,教育者要敏锐发现教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只有对矛盾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才能及时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采取适当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顺利进行。

(二)坚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从矛盾的特殊性来看,首先,政治学科本身就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品质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讲授政治学科基本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在道德和精神层面对学生进行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其他学科来说具有更大的广泛性、渗透性和隐蔽性,这要求教育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课程思政意识,充分利用思政教育资源的隐性因素,善于凝练、整合思政教育内容体系,打磨优秀教学案例、精品课程,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

其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就是因材施教,教育者应该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有区别地进行教育。例如,针对文科、工科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教育方法,区分好传授知识应该是重逻辑分析还是重理论分析,设计不同教学方案。对于思想政治水平较高的学生,应加强指导,拓宽学生的视野;对于思想政治水平较低的学生,应适当鼓励,诱导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运用矛盾分析法促使矛盾积极转化

任何工作只有抓住重点、分清轻重缓急,才能起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在当前思政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者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思维,跟随学术理论前沿以及教育实践的具体发展,准确把握思政教育活动的主要矛盾以及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有的放矢地推进思政教育工作。此外,矛盾双方总在不断变化,且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是有条件的,教育者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动态变化,不断改革思政教育活动,促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向正确的方向转变。

四、社会认知与评价研究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社会现象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既有客观现实性,又包含着价值层面的内容。正确的认知和价值评断标准是实践活动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关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社会认知与评价研究方法,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另一方面要构建科学有效的思政教育评价机制。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

全球化时代下,西方多种文化价值观念渗透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地位面临严峻挑战,很多青年学生在价值观念上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只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忽略个人与社会、国家发展之间的利益关系;不能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对于中西方价值观的本质区别含混不清;沉溺于利益至上、金钱至上等不良风气,追求个人的极端享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导个人、社会、国家前进发展的科学价值标准,在意识形态剧烈冲突的当今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尤其重要。

1. 促进价值观内容的生活化解读

思政教育者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贴近生活的阐释,运用通俗化、大众化的语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深刻解读,把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悟和理解,增强学生的价值自信,然后在价值自信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使其真正成为学生内心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尺。

2. 发挥思政教育者的自身感召力

教师对于思政教育的成效发挥着重要作用,思政教育者首先要学懂弄通做实,只有真学真信才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因此思政教育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内化于自身的行为标准,时刻保持清醒,身体力行地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用深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博大的仁爱之心来滋润学生的心灵,以强大的号召力和人格魅力带领学生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推动教学评价机制推陈出新,增强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教学评价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起着重要的反馈作用和导向作用,是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依据。在教育政绩观、质量观的影响下,我国传统教学评价机制中的唯分数、唯升学等问题仍然没有完全解决,教育者以单一的成绩来衡量学生,而忽视对于爱国情怀、高尚品德的培养。高校的思政教育评价机制也存在不足,例如:评价机制不能与时俱进,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方式严重滞后;教育效果难以量化,仍采用静态化、局部性的评价方式。面对以上问题,必须不断改革思政教育评价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5]。

1. 采取多元、灵活的评价方式

各高校要把学生自主评价、相互评价和家校协同评价等作为思想道德水平考核的重要标准,把学生日常表现、实践成果等纳入考核体系;对于不同类型评价对象的评价标准进行区分,防止出现以偏概全的问题;充分认识教育对象、教育工作的时代特征,根据大学生接受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对评价机制进行动态调整,避免评价机制的固化、僵化。

2. 开发现代性的评价技术手段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提供了许多新鲜元素,思政教育工作评价机制要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对教育评价涉及的相关因素及时跟踪和分析,利用大数据融合技术建立问卷调查、网络评价系统。同时,要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构建适应学生特点的思政水平测评模型,为思政教育评价增加更多的科学性、精准性。

五、结语

青年是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中坚力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促进学生道德素质提高、政治素养提升的关键课程,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和高校关注的重点。通过探析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指引和路径启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以此为重要支点,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把扎实的专业知识、高尚的道德品质、坚定的政治立场、深厚的爱国情怀传递给每一位学生,使其在时代发展潮流中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脚踏实地,勇担使命,成为促进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教育者思政政治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