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果导向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以《文艺作品演播》课程为例
2022-11-18张馨
张馨
(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郑州 450001)
为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一流课程,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各高校专业在教学开展过程中的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并进一步根据自身专业特色进行不断完善与调试。其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提升线下教学效果的尝试路径。尤其在近年来由于疫情影响导致的各地高校线上教学实践中,凸显了网络教学的资源丰富性、技术多样性、互动灵活性的同时,直接暴露出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的严峻问题。因此,如何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优势有机结合、如何科学设置与分配教学环节、如何深度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动力以有效支持高校毕业要求,成为实践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文艺作品演播》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入手,分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
一、传统线下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
《文艺作品演播》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旨在提升学生对散文、诗歌、寓言童话、小说、广播剧等多种文艺体裁的作品鉴赏素养及综合演播能力,致力于丰富学生的表达技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助力学生实现一专多能。该课程以小班授课形式进行,课堂能够围绕不同类型文艺作品演播的知识点讲解、学生的指定材料演播训练、师生及生生互评等环节展开,且课程考核已由试卷走向专业实践,在结合专业每日练声打卡情况的基础上,主要以平时的演播作业以及期末的文艺作品演播为考核方式,已经十分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结课方式的创新性不强
一般而言,在传统教学中,课程期末成绩所占比重最大。《文艺作品演播》课程是由学生根据自身声音特质以及兴趣偏好,自选一类文艺作品进行演播的形式进行。在考试中,学生往往会选择难度系数较低的单人作品进行考试,两人及以上的合作形式不多,更是缺乏以班级或以整个年级为单位的文艺演播串联。这导致学生大多各自为战,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及实践创新能力,实战效果不佳。因此,从学生协作与创新思维层面上看,需要加强学生对文艺演播活动的创意策划与统筹调度能力,从学生实战能力层面看,需要提升结课环节的演播仪式感、作品竞赛性、展演舞台化等,以激发学生对作品演播的投入、重视程度,不断积累实战经验。
(二)课后学习的跟踪性不强
这主要表现为在有限的面对面课堂时间以外,在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尤其是对重点难点的理解程度、课下的理论复习及实践练习情况、实际认知并解决自身演播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仅对一小部分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较高的学生的学情有较多了解,未能实现对全员学情信息的全方位有效掌握。因此,对于学生的课后学习,缺乏更为全面的跟踪和全过程干预,也不利于教师及时地调整后续教学进度与教学难度。
(三)专业互动的有效性不强
由于《文艺作品演播》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实训环节,需要进行大量的生生互评,这不仅是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更是不断拓展文艺作品鉴赏品评能力、提升即兴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但传统课程中,由于时间、环境有限,开展的专业互动灵活性及有效性不高,部分学生的课堂讨论积极性有待提升,存在被动发言的倾向。一些学生的点评内容流于形式、实质性内容不多,更是缺乏对自身演播问题自查自纠等方面的深度思考。
二、基于成果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理念
成果导向,即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 理念,是在学习产出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最先应用于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基础性教育工作中[1]。该理念认为,学生通过教育过程取得的学习成果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实施的重要目标,强调教学过程应围绕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设计、组织和重构[2]。基于这一教学理念的《文艺作品演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主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展开。
(一)制定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设计中,将原有课程安排转变为可测量的教学目标,在低阶认知技能基础上,设置高阶认知技能。通过具体教学目标的达成,激发与培养学生在文艺作品演播过程中解决复杂专业问题的综合能力与策划文艺演播活动的创新性高阶思维。具体而言,课程可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技能目标、综合素养等四个维度,致力于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教师在学期伊始,向学生发布课程执行大纲,详细讲解并举例说明执行大纲的各部分内容以及学生需要着重关注的难点,使学生充分了解每一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及预计实现的教学目标,明晰课程的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以及如何基于自身专业能力及兴趣爱好,获取相关的学习拓展资料及课程成功的技巧。
(二)实施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环节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开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既要充分运用多元化新媒体平台,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又要基于网课的运行,打通学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完善过程化教学管理,包括课前预习、阅读资料、课堂听讲、观看视频、课堂讨论、课堂实训、一对一指导、同伴互评、合作学习、复习总结、课后作业等,通过这些活动来有效训练学生各层次认知技能的提升,保证学生课上课下学习全过程追踪,并在学生学习后可以完成评价,在不断完善与改进中保证学法与教学目标和评价的一致性。
(三)完善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课程考核展演
在现有的教学评价设计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过程性评价,设置开放性、多元化专业实训环节,以形成性评价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结果的检验,并适时适度调整与完善教学方式。同时,重点改革期末评价方式,以文艺作品演播展演的专业呈现形式,激发学生的演播创作热情与学习投入程度。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在具体的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文艺作品演播》课程依托学习通平台自建了网络课程资源,又基于网课的运行,打通学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完善过程化教学管理,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课前、课中及课后环节的有机结合。
(一)以多维深层教学目标有效支持复合型人才培养
在《文艺作品演播》的实践教学改革中,多维度、深层次教学目标设置是在完成传统教学目标,即,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理解并掌握文艺作品演播基础知识与文艺作品演播综合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对于学生高阶思维目标与素质目标的实现。因此,细化专业技能目标与综合素养目标并使其具体可操作尤为重要。如,在技能目标上,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提升对文艺作品演播的鉴赏能力:能够科学评价他人文艺作品的演播水平、阐述具体演播技巧的运用、发现具体问题与不足并根据作品类型提出合理的解决及优化方案。在综合素养目标上,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增强在社会竞争中的综合实力:在文艺作品演播及相关专业实践中,通过与他人的演播团队协作与配合,不断深化演播技巧、强化有效合作,积淀文学素养、提高演播技能、优化个人形象,在社会竞争中具备专业优势与综合竞争力。
(二)以课程任务为导向贯穿线上、线下教学
为有效衔接课前、课中及课后的各个教学环节,《文艺作品演播》以演播任务的完成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完成线上微课学习后,布置指定稿件的演播任务,并指定部分学生以单人独立、或多人合作完成的形式进行练习,并在线下课堂进行现场演播展示。此时,教师根据学生对于演播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演播效果,针对学生出现的演播问题,进行重点难点讲解及示范,结合课堂师生讨论、生生互评,探讨存在的演播问题及演播优化途径。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布置一定的强化实训时间,然后将最佳演播呈现于网络平台,并与其他同学再次针对演播问题进行讨论与互动,以巩固所学演播要旨、提升演播技能。学生在演播任务驱动下,能够自主探索学习并与小组成员进行合作学习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这一阶段能够让学生以独立或合作探索的方式,锻炼演播合作能力、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演播技巧灵活运用的能力,也能有助于达成更为深入、多元的教学目标。同时,每章节演播任务的设置都围绕课程思政进行,所要演播的文艺作品包括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家国情怀、铭记革命先烈等主题的稿件内容。在演播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通过演播知识的传授,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价值引领,加强演播技能与学生情感价值、成长体验的关联度,根植理想信念,培养关键能力,实现价值观塑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以全过程考核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为了实现对学生学情信息的全方位有效掌握以及对于学生学习更为全面的跟踪和全过程干预,《文艺作品演播》课程对传统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以全过程考核形式,鼓励学生在整个学期内都努力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一方面,日常考核注重学习的投入度与持续性。日常考核包括三种考核方式:一是线下专业练声,有利于督促学生保持良好的专业热情与用声习惯;二是线上学习,包括章节学习、讨论互动、章节测验等(这一部分贯穿日常教学全过程,能够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课前、课后学习情况,并有针对性进行重点教学,也有利于及时督促学生按时完成线上任务、保持“功夫在平常”的学习状态);三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阶段性考试,以课程期中考试的形式进行,考察学生独立完成某一类文艺作品演播的技能运用情况。
另一方面,期末考试侧重学习的挑战度与创造性。《文艺作品演播》课程在改革中增加了期末考试的难度,以个人或搭档形式完成一篇文艺作品的演播厅现场演播展示,考核学生包括作品选择、演播要旨的掌握、舞台表现力与感染力、团队协作等综合专业能力。因此,期末考试是从强化学生合作与创新思维层面,加强学生对文艺演播活动的创意策划与统筹调度能力。尤其是在演播厅进行的实战能力检测,具有一定的挑战度,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需要对考试流程进行策划、撰写节目台本、设计节目单、注重服化道设计,也进一步提升了结课环节的演播仪式感、作品竞赛性、展演舞台化等,以激发学生对作品演播的投入、重视程度,不断积累实战经验。
结语
通过线上线下课程建设,《文艺作品演播》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一是学习评价过程化,通过混合式教学的开展,能够清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实现课程的过程化管理与全过程考核。其中,课堂讨论、互评的参与、章节小测验、阶段性考核及期末考试都成为重要的教学评价方式,保证了学生课上课下学习全过程追踪,并在学生学习后可以完成评价,在不断完善与改进中保证学法与教学目标和评价的一致性。二是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团队充分依托信息技术,建设了网络学习空间并充分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在此基础上,重视过程性考核留痕,使学生能够进行阶段性自我对比与学习反思。通过多元化教学资源及多样化教学开展,推动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并保持学习的持续性与一惯性。三是实践形式多样化。学生除了能够在课堂活动中进行个人与小组的实践训练,还充分运用多媒体平台开展多样化演播实践,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尤其是在结课考试中,给予学生舞台实战训练的机会,不仅提升了学生解决复杂演播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策划文艺演播活动的创新能力,更加强了学生在团队协作中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但同时,在实践教学改革中,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及优化的地方。特别是基于成果导向的结课方式改革中,文艺作品演播汇演的形式确实能够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丰富学生的舞台演出经验,但并不完全适用于学生们通过自主选择而呈现的各类文艺作品呈现。如,现场考核可能使学生的一些演播设计无法施展,虽有现场,却无法实现各种细腻、生动的影视化处理效果等。因此,在追求教学改革成效的同时,应格外注意改革方案的不断调整与适配,及时根据教学过程实施情况及学生反馈情况合理优化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