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当下如何做“活”经济报道

2022-11-18刘华山

新闻传播 2022年19期
关键词:新闻记者讲故事手法

刘华山

(驻马店日报 河南 463000)

当前,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正在成为经济领域的鲜明特征。对新闻媒体而言,做好经济报道是必须担当的重要职责使命。践行新发展理念语境下,经济报道需要新的话语体系来更好表情达意。“好”的经济报道必须是“活”的经济故事,既是富含价值和主张的营养,更是充满思想和情感的源流,能够让受众在轻松愉悦或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汲取经济信息。面对更加复杂的经济环境、日益繁重的报道任务、媒体融合的内在要求,如何做“活”经济报道,更大程度地发挥经济宣传作用,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受众需要呢?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创新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思维要“活”,要学会讲故事,增强吸引力

思维是一把“金钥匙”。要做“活”经济报道,首先应解决人的思想问题,打破思维定势和固有模式,以讲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有价值的经济信息,这样的经济报道更容易被受众获取和接受,从而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正如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讲好发展故事那样。“眼球经济”需要吸引眼球的报道,善于以讲故事方式呈现的经济报道,能够让人觉得很放松、很有趣,能够更好地还原真实生活,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阅读思考。

新闻魅力在于其个性化。所谓新闻的个性化,就是善于小切口、讲故事,运用以小见大、串珠成链、点面结合的手法,甚至是采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语言,让新闻看得见、摸得着,更加真切、具体、可感。选择贴近生活的小事,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这样就直接拉近了新闻与受众的距离,能够很好地产生共情和共鸣。经济报道也不例外,只有个性化的经济新闻,才能在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受众注意力,激起阅读兴趣,增强新闻体验。新闻界有句行话:“欲打动读者,先打动自己。”日常经济报道中,头脑灵活的新闻记者总是善于从个性化、同理心出发,以小见大、匠心独运,从而顺其自然地引出新闻故事,更好地表达要传递的经济信息。

讲求“故事化”写作手法,并非虚化经济报道的真实性原则,也不与传统的“倒金字塔结构”手法相矛盾。当前,经济报道的成就性、综述性和透视性文章,篇幅一般都比较长。为了解决普遍存在的数字堆砌、事实罗列、枯燥乏味等问题,避免受众阅读时产生不必要的“精神内耗”,新闻记者通常将“故事化”手法与“倒金字塔结构”相结合,利用小标题作为章节过渡,调节讲故事的结构和节奏,巧妙地设场景、讲故事、加点评,循序渐进、步步为营,引导受众一气呵成读下去,实现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效果。

所谓“文无定法”,“活”的经济报道应该打破禁忌、敢于创新,避免“作茧自缚”“画地为牢”,教条地千篇一律地套用某一个模式。要让经济报道魅力四射,须用新思维做文章,使之不拘一格、生动活泼,以适应读者“轻松阅读”要求。但是,“讲故事”要尊重客观事实,遵循价值规律,把握实用性和服务性,不能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更不能哗众取宠、无病呻吟、因辞害义、本末倒置。

二、视角要“活”,要学会从下往上看,镜头对准群众

信息科技时代,经济信息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内容。日常生活中,人们也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获取更多经济信息作为一种习惯。经济报道的视角要“活”,既要宣传好党和国家政策在基层的落地见效,还要注重反映好基层群众的创新创造和喜怒哀乐。这样就要求新闻记者必须站稳党和人民立场,积极与基层群众交朋友,学会从下往上看,把镜头对准群众,善于从基层生活的变化中发现新的经济新闻。

新闻永远在路上。新闻记者要积极践行群众路线,练就过硬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为经济报道选择好立场方向,积极换位思考,把握舆论导向,明晰宣传效果,旗帜鲜明地表达好党和人民的价值主张。要更多地深入基层一线和百姓生活,向基层学习、拜人民为师,常和老乡坐在一条板凳上思考问题,多体察基层群众的所思所想和急难愁盼,用身边人的酸甜苦辣带动读者的喜怒哀乐。

新闻记者应当是社会的“瞭望者”和“吹哨人”。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事件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逻辑、深刻的背景。经济报道要做到真实、准确、及时、全面,要求新闻记者必须“独具慧眼”,不断增强把握和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水平。越深入实际,越能了解真相。新闻记者要从“就事论事”中跳出来,善于发现和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对新闻事件的结果、成因、细节进行解剖揭示,反而能够达到出奇制胜的宣传效果。

做“活”经济报道,必须具备经济领域必要的专业知识素养。新闻记者不仅应当是新闻舆论工作的行家里手,而且要争当“一专多能”和“跨界融合”的高手,比如政治经济学、财政金融知识、产业融合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等,都是必须要具备和养成的经济专业素养。新闻记者未必是经济领域专家,但必须要做经济“学者型”记者,要经常保持一颗小学生的好奇心,一个中学生的勤奋劲儿,一名新时代优秀记者的思辨较真能力,从而不断提升经济报道的可读性和亲和力。

“脚下粘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做“活”经济报道,要经常深入基层、直达现场,带着感情、充满真情,到田间坑塘去摘“鲜菜”、抓“活鱼”,真正做到与时代同行、为人民而歌,把经济报道写在百姓心坎上。经济报道离真相越近,越能引起受众的共情和共鸣。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经济报道,要勤学多练、多动脑筋,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化繁为简、把握内涵,运用群众视角讲好经济故事,写出十分鲜活的让党和人民都满意的经济报道。

三、手法要“活”,要做到通俗易懂,更加贴近读者

就像经济现象本身一样,经济报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集成。通常情况下,经济报道比较专业、枯燥,如何将其“翻译”成白话文,对新闻记者来说,是考验其写作能力的“技术活”。为此,新闻记者必须创新写作手法,练就过硬功夫,精通“十八般武艺”,让经济报道更加通俗化、简明化和接地气,让人爱读和耐读。

日常经济报道中,经济类专有名词、专业术语等,往往生僻深奥、晦涩难懂,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照搬照用,就会造成受众似懂非懂如坠云里雾里,形不成应有的阅读兴趣和传播效果。针对这一常见问题,新闻记者要多做功课,弄通弄懂其蕴含的精神要义和实质内涵,注重用白话语言进行翻译和诠释,尽量用“人”话说“人”事,讲述再“软”些再“近”些,努力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人一看就明白。

如何运用数据,也是做“活”经济报道绕不开的话题。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往往最能说明问题。而实际报道中,如果过多地运用数据,或者数据使用不恰当,就会使人感觉枯燥乏味、不堪卒读。那么,如何运用好、处理好数据,让其蕴含的丰富信息价值更加生动鲜活、跃然纸上呢?具体实践中,善于从人们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酸甜苦辣出发,注重把数据表达与真实生活相结合,采取比喻、拟人、类比、折算等手法进行写作,不失为一种好的解决方案。新闻记者应尽力让经济报道有血有肉、具体可感,切忌不加选择地随意堆砌数据。

做“活”经济报道,还应从受众最直接、最关切、最现实的体验入手,赋予其入脑入心、直抵人心的力量。好的经济报道,应该在开头就能抓住人心。要起好标题开好头,注重“第一印象”和“首因效应”。同样,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还要注意文章主体内容的结构、节奏、韵律等把握,根据需要采取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行文手法,注重做好结尾与开头的呼应提升,乃至把握好与全文的逻辑关系,使之形神俱美、言简意赅,达到余音绕梁、耐人寻味的效果。传统写作中倡导“凤头、猪肚、豹尾”的手法运用,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总之,发现好的经济信息资源,要格外珍惜、增强策划,善于从最广泛人群的共同兴趣来筛选、组合新闻事实材料,积极调动各类积极因素,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努力做深、做足、做透、做活,形成“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良好效果。要树立百姓情怀,善用百姓语言,与百姓平等交流,坚持去“八股化”、“套路化”,改变过去居高临下的生硬报道方式,真正深入实际、走进生活、融入群众,让经济报道返璞归真、回归本真,以赢得更多读者的信赖与喜爱。

结语

如何让经济报道“活”起来,打破受众对经济报道枯燥乏味的固有印象,这并非是一朝一夕所能够解决的问题。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当下,经济报道更应该把内容建设放在首位,讲好新时代经济发展故事,讴歌人民群众昂扬奋进精气神,切实提高其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新闻记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四向四做”、践行“四力四全”,培元固本、守正创新,系统集成、融合发展,持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舆论支撑,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猜你喜欢

新闻记者讲故事手法
拟人手法真多情
公 示
画与理
七步洗手法
我是新闻记者
公示
公示
讲故事
《了不起的盖茨比》多元叙事手法研究
听妈妈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