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时代要求、动力构建与实践方略

2022-11-18

教育评论 2022年3期
关键词:立德育人师生

●鲁 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后通过召开专题会议、颁发相应文件、对高校开展巡视等多种形式加强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和高校立德树人建设。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要素、对象特质和发展形态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没有变。只有矢志不渝地围绕根本任务,夯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之基,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得立德树人的力量之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发展的新时代要求

(一)进一步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

纵观世界范围内的国家发展,教育事业总是与国家民族兴亡息息相关。教育既是传承国家历史文化与知识的重要载体和手段,也是繁荣国家和民族文明的重要方式,高等教育作为教育金字塔的塔尖部分,对整个教育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价值在于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应在新时代的育人实践中努力担负起新的责任。一要进一步服务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这是夺取高校思想领导权的组织保障。中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领域时刻都在变化,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发展。大学阶段是青年树立正确思想观念的重要时期,也是最易发生改变的关键时期,多元的社会思潮必然会对高校师生造成重大影响。思想领导权是第一领导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之权,只有占据高校意识形态高地才能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二要进一步服务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这是筑牢高校师生理想信念的组织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人的志向。”[1]理想信念是高校师生思想行为的“总开关”,是立德树人的方向性导向,决不能偏航甚至倒戈。高校要不断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思想、结构、机制等,使思想教育管理者、工作者能够不断更新工作思路,更加灵活地采取新工作方式和方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努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切实从组织层面筑牢师生理想信念。三要进一步服务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这是确保高校师生精神独立性的组织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面对的是知识结构相对完善、认知能力与水平相对较高的高知群体,他们具有比一般社会成员更独特的思维方式。通过服务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可以引导高校师生进一步强化思想意识的精神独立性,进而巩固文化独立性,从而正向引导他们政治认同、社会认知和国家意识的独立性。

(二)进一步强化立德树人实效回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2]任何时候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都不能忽视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成员个体或群体对其正当诉求,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就会进入脱离实际、远离群众甚至褪去功效的境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群体的趋利性价值取向有所抬头,高校师生自然也不例外。一方面,趋利性让师生们能够更好地被物质和精神激励,以更好的精神面貌和状态投入到工作学习生活中;另一方面,趋利性使组织激励走向功利化,降低了组织成员的事业心、成就感和奉献精神,不利于他们内心追求的自我实现。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发展要彰显民主平等的价值取向,让师生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中享有组织赋予的基本权利并满足合理的利益诉求,特别是要尊重并理解他们通过合理合规的方式表达自身思想认识的行为或表态,构筑组织发展目标与个体、群体利益诉求的最大同心圆。此外,要在制度层面充分保障师生权益,优化组织沟通渠道。任何组织要实现良性双向互动都需要构建畅通的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也不例外。当前绝大多数高校严格按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师生诉求反馈体制机制。高校师生群体的思想意识相对活跃,社会关注度与影响力相对较高,因此要更加重视师生群体的思想诉求与动态,及时回应他们的现实需要。

(三)进一步构建并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发展框架

为了持续有效地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联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的各个要素,使其朝着科学有序的方向发展,就必须继续优化现有的组织评估反馈机制,构建能够适时驱动、自主调适、长效运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发展体系。首先,要依托组织建设,优化决策部署与运行协同机制。按照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要求,在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做好顶层设计,可尝试设立组织保障组、教科研育人组、实践育人组、协同育人组、评估督查组等职能小组,积极聚合校内校外优势资源,在顶层设计、改革创新、队伍建设、发展保障等方面实现上下联动、内外协同,集聚各方力量。其次,要切实凝聚和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理论功底扎实、结构优化合理的组织执行队伍以提升执行力。依托校内外专家学者和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干部,扎实有效地贯彻落实组织既定目标,并经常开展队伍专业化建设,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队伍建设体系科学化、专业化。[3]最后,要重视组织体系建设过程中的方法创新。开展具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注重传承运用传统的文献资料、田野调查、实验调查、归纳总结、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等方法,牢固树立“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通过构建虚拟育人场所、演练虚拟育人情境、推演育人过程等方式,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前沿的科技手段、更逼真的情境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高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效。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外源性条件支持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而言,外源性动力主要来源于所处的外部环境,如社会环境、公共政策、资源条件等。当这些外源性动力要素发生显著变化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只有适时而动、因势而新,才能与之相匹配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外源性条件支持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关键动力。

其一,继续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组织的全面领导。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实现立德树人与质量提升的同频共振,就是要进一步夯实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领导,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育人的力度与效度。[4]首先,要遵循并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各个组织要素的全面领导,切实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每一个“细胞”,让党的领导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核心和“大脑”,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级各类组织的运行,确保立德树人的政治属性不偏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要始终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主动面向新形势和新问题,提升自身对思想政治工作政治引领性、理论前沿性和实践探索性的高度自觉,不断提升组织的政治责任担当和政治能力水平。其次,要在党的领导下切实推进高校组织协同育人理论与实践体系,落实各级各类组织责任,将正式组织中的党政工团与非正式组织协同联动,形成全方位组织育人体系,实现“三全育人”的纵深覆盖。同时,要重视对新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介入和指导,准确把握政治方向,把组织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明确新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定位、职业与界限,确保其能够发挥所长,发挥高校立德树人本体功能。最后,要充分重视进一步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评估机制,在现有评估体制机制和体系的基础上,将政治引领性作为首要属性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修正,不断强化组织育人的政治导向,将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师生旨趣相结合,消除组织“布点”中的“盲点”,扫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设中潜在的政治风险。

其二,持续强化立德树人体系建设,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作为党领导下的基层组织,要以提升组织力和发挥政治功能为目标,在助力立德树人体系的建设中不断加强自身的组织力建设。高校立德树人体系建设既包括对师生及其思想的引导教育,也包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自身优化,不断强化其政治引领力、组织感召力、话语说服力和情感渗透力。一要统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一体化建设,将各级各类组织根据相应标准分门别类、分类指导,注重各级各类组织特色功能的发挥,避免组织功能泛化或同质化,从而形成组织系统育人的坚强合力。二要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本身的四维特征,将强化学习机制作为重点工作抓牢抓实。面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特点,开展问题学习、探索学习、经验学习等多种学习活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学习共同体的完整体系。三要充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载体平台建设,打造全时段、全空间的立德树人阵地。高校育人组织建设要重视线上线下平台建设,充分应用“大数据”“全媒体”“互联网+”等新技术,主动占领高校意识形态高地,形成全方位、无死角的立德树人体系,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力。[5]

其三,稳步推进高校立德树人多元融通,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黏合力。高等学校的立德树人不是一个单项的工作,而是一个多组织、多主体、多形态协同联动的系统育人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作为一种具有“柔性”特质的组织,要与其他组织一道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要与其他组织系统多元融通,不断提升黏合力。一要在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职能评估体系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立德树人目标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质量评价深度融合,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在高等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保持“在场”,彰显立德树人在反映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首要地位。二要继续推进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融合力度,适时开展高校教师“同上一堂思政课”“师生角色互换”等实践,将思政课纳入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增强不同学科师生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理解。三要推进多种教育方法融合,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立德树人方法手段。在现有管理育人、专业育人、服务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基础上,以方法革新为突破,破除“官僚化”“娱乐化”等不良倾向,打造“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并不断加强组织专业化建设,构建一体多元的组织专业化发展路径。

(二)内生性动力保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重点是“立”和“树”,这是一个动作更是一个过程。俗话说“不破不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内生性动力建构而言,要破除不利于组织发展的各种阻滞因素,汇聚多种育人合力形成铸魂育人的强大向心力和牵引力,从组织内部着手系统思考其目标与价值、管理与技术、文化与环境等影响组织发展的内生性要素,构筑起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和组织发展的内生性动力。[6]

其一,以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引领组织育人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目标是立德树人,这是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组织始终坚持达成的目标,影响并决定着育人实践的所有要素配置,因此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一切育人实践的中心。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存在于师生与学校之间,既是载体也是介体,必须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了解师生关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供给和科学供给能力,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育人方式转变。其次,要充分尊重师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在育人实践中引导师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与自我教育,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将师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组织宗旨,避免他们对单指令或单向灌输产生抵触情绪。最后,要在组织育人实践中加强人文关怀,将刚性约束与柔性引导紧密结合,以刚柔并济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彰显师道尊严和以人为本理念,切实以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育人实践。

其二,以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提升组织育人效能。组织管理是推动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的组织管理往往过于依赖管理者的综合素质,经常会产生组织效能偏低的情况。在当前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宏观背景下,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治理也正在稳步推进。如何将“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的成果经验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提升中,提升组织育人效能,这是当前需要主动回应的问题。首先,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体系与体制的创新发展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高校要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在立德树人的制度上打造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同时在体制机制建设上进行时代创新,以“三全育人”构建“大思政”“大组织”的育人架构。其次,要依托大数据时代的先进技术,将科技管理和科学管理理念渗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全过程,实现由理念到行动、由行动到实现的深刻变化,不断提升组织治理的现代化。最后,要在组织治理的同时治理组织,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整个运行体制机制和过程进行全方位“体检”,做到上下全覆盖、左右全联通的“点、线、面”联动协同,打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毛细血管”,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其三,以组织文化建设为突破强化组织育人载体。文化是组织的灵魂,渗透在组织活动的方方面面。组织文化既是在一定时期的组织实践中组织成员反映出的具有共性的观念意识,也是人们在组织功能发挥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和心理认知的总和。一定时期内的组织文化总是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在发挥组织功能的过程中呈现出外显的标识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缄默”育人力,对高校师生的价值取向和人格培养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孕育作用。其一,这种组织文化是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直接或间接对高校师生在思想意识层面产生影响,引导他们认同组织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塑心、塑情、塑境”的重要功能。其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外在环境与作用对象的变化而发展的,是一种“主动学习型”的适应性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过程中,这种适应性文化随着师生特点和育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自我学习、调适与优化,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学习型组织的特质,实现了从“以理服人”到“以德服人”再到“以文化人”的育人载体转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设要始终把组织文化作为组织建设的灵魂与根系来对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魂滋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之根,营造先进的组织文化,助力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发展的实践方略

(一)组织功能的整合与优化

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功能整合与优化,必须将其置于现代大学治理这个背景之中。就治理对象而言,现代大学的治理主要包括制度框架、运行机制和办学理念等方面的系统治理,其目标是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从体制机制上实现高等教育系统发展的突破。大学治理的内容要件包括重新定位和审视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厘清大学内部的权力运行机制尤其是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实现大学办学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同构”,最终聚合现代大学治理的多元力量,整合大学治理的各类资源,形成大学治理的合力,重塑现代大学治理的力量结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功能整合与优化。[7]

其一,组织经验的继承与创新同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同时受到多个重要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这些重要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的框架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结构,结构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及表现出来的特性和结构内部要素产生的共同作用效果,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功能整合优化的主要着力点[8],因此要对现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功能进行继承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功能整合优化并不是无源之水,应当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功能建设的有益经验,对值得肯定、具有长期指导性的意见进行继承,并有目的性、针对性地取舍和创新,依据立德树人的总体导向,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从治理到发展,实现全方位的现代化。

其二,组织治理的德治与法治并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作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全育人”的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在高校整体育人工作中作用的日益强化,从法治和德治的角度同步引导相关组织成长发展极为重要。一方面,必须将道德治理能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功能整合优化的主导方向,不断深化和塑造组织本身的道德理论实践水准,通过德治水准的提高带动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素质、主体意识、文化理论素养的全面提高。另一方面,必须将法规制度刚性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功能整合优化的基本框架,以此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在运行和发展中不断提升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使组织在依法依规的框架内发挥功用。

其三,组织结构的顶层与微观同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功能整合优化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的工程,涉及自身定位、功能体制机制、组织方法、功能目标、组织的主客体、内外部环境等各个方面。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各层次、各方面、各要素协调运行,实现功能整合优化,必须做到顶层与微观的同构。一方面,要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特殊规律,擘画能整合优化的宏观图景,创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功能发挥的理想形态,既反映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也体现高校师生可持续发展的共性需求。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功能整合优化,进一步分类,明确具体导向、职能,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路线图和责任分工,特别是针对微观环节、薄弱环节的功能优化。此外,在推动顶层与微观同构的同时,要避免碎片化短期行为,防止出现“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短视行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协调性、系统性。

(二)组织制度的规范与革新

要实现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相适应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必须突破传统的理念框架,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创新,以制度建设保障组织效能和立德树人效果,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制度的规范与革新。

其一,完善制度规范与革新目标体系。带有明确价值导向的组织,只有自身行为目标明确后,才会积极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活动,而其制度的规范与革新都离不开合理的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首先应当考虑新时代国家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发展的外部要求,并注重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情况下的主客观条件,即应以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以及当时当地能提供的现实基础等为制定基础。目标体系要充分考虑各种类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性质和主要价值取向,并在充分酝酿和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以便更加切合实际。

其二,完善各类中介协同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功能是连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和外部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中介。一方面,结构决定功能的发挥,功能发挥又影响着结构变革;另一方面,功能是实体范畴,还反映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对社会的关系范畴。完善各类中介协同机制,就是要在现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实践育人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党委领导,优化运行机制,完善服务保障,整合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各方资源,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全方位协同。此外,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实践课程体系,加强教学配套教材建设,丰富教学方式,实现课内课外一体化,统筹推进平台一体化共建。

其三,完善有效合理的评价机制。高校要着力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评价机制。一要建立具备公平性、科学性、客观性、民主性和合法性的评价原则,在尊重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对被评价的组织分类设置客观而公正的评价体系。二要完善评价要素,进一步加强专业的评价队伍建设,合理收集评价指标的成效数据,确定评价的时效范围。三要确定好评价结果的运用方向,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在保证评价结果全面性、准确性的基础上,为各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发展“号准脉”“指好路”,使立德树人导向贯彻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设发展的全过程。

(三)组织文化的重塑与再造

每一所大学都拥有自身独特的大学文化。现代大学文化是全方位的文化,对高等教育系统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而言,也必然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质与追求,具体表现为组织学术文化、组织育人文化和组织实践文化三个层面。

其一,组织育人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设的根本导向在于立德树人,组织育人文化的建设,关键点在于能否推动组织文化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中介与桥梁。因此,各类高校必须紧紧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性质和定位,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构建组织的育人文化,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组织目标和群体选择适合的文化育人载体、文化育人产品、文化育人渠道。高校要积极借鉴高等教育领域文化育人方面的国际先进经验,充分挖掘、适度借鉴,并融入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和思想源泉,注重挖掘文化产品和活动中包含的育人因素。此外,高校应进一步发掘中华文明传统优势文化中的育人能量,将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发展与师生的情感需要、民族荣誉感和归属感相结合,柔性合理地将其渗透到组织育人文化的建设之中。高校应大力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文化育人品牌,借鉴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以满足高校师生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主要着力点,借鉴西方高校发展、孵化高校文化产业方面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加快文化育人产业发展步伐,提升文化经济软实力。

其二,组织实践文化。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设工作应当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当前高校育人的整体模式正在不断向“通识教育”和“素质能力提升”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文化建设也应进一步摒弃“灌输育人”,持续向“实践育人”转变,着力建设组织实践文化。[9]一要鼓励高校师生在群体交往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提升自身。长期以来,高校被称为“象牙塔”,主要是由于与社会实践的相对割裂和与群体文化泾渭分明。加强组织实践文化建设,要重视校内组织与社会群体文化的有效衔接和功能互补,支持师生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社会交往探索实践,为校外实践和他日走出校园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要建立以社会实践为导向的组织实践文化氛围。现代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一项职能便是社会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文化建设不仅应面向理论概念,而且应将理论概念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使宏大叙事与个体存在融合在一起,对人的发展形成总体的环绕。三要及时回应社会焦点,塑造主流思潮。社会实践必然面临社会问题,社会问题也必然带来思潮的冲突碰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实践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做好应对社会存在的挑战与冲击,更要做到不仅“发声”,而且“出力”,以实践参与、实际举动,身体力行地起到组织立德树人的效用,达到多管齐下的良好综合效应。

其三,组织学术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学术性决定了其组织优化过程中必须重视学术文化的重要作用。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存在着两种相互博弈、相互制衡又相互协调的力量,即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在高等学校的各类组织中,学术组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学术领导力是引领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设中的学术文化是彰显组织学术性的重要标志,是助力立德树人的文化标识,还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发展的重要着力点。鉴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学术文化发展不充分的现状,可以从几个方面强化组织学术文化的建设。一要遴选建设一批具有学术代表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学者,形成一批具有学术影响力和学术领导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组织,并以此为依托丰富其他组织的学术性与学理性。二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内部与外部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学术载体丰富学术活动,以学术活动凝聚学人学者,以学人学者形成组织学术文化。三要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一定的学术权力,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权、思想政治教育成果鉴定权、思想政治教育学人学者评价权等,突出学术权力在其组织运行中的导向作用,彰显其作为一类高等教育组织的学术性。

猜你喜欢

立德育人师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以书画教育引领师生成长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