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口空心化治理对策浅析

2022-11-18

现代农村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空心化劳动力乡土

张 琛

(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87)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农业事关国计民生,事关社会稳定。历年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问题,尤为体现党和国家对农村问题的重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新形势下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党面临的重大问题。在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对新发展阶段推进乡村振兴做出具体谋划,为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提供了指引[1]。农民作为农村发展的主体力量,是乡村振兴能否顺利落实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水平加快,农村出现人口空心化现象,制约了农村的发展步伐[2]。在此基础上,调动农村人口积极性,解决农村发展主体失位问题,缓解人口空心化,是破解农村困境、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步骤。

1 农村人口空心化的内涵

空心化,从不同视角出发有着多层含义,主要包括经济、地理和组织意义。在学界,从地理意义解读空心化的学者居多,主要是指在城市化背景下出现的一种迅速发展的城市与相对缓慢发展的乡村之间出现矛盾而导致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出,农村逐渐失去活力的现象。农村人口要素,不仅是通常意义上的人口要素,更是深层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3]。人口本身既具有社会特征,也具有自然特征。因此,人口空心化不仅仅是人口的简单迁移、流动,更是一种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的转移。

农村的人口空心化,不仅包含劳动人口的减少,也包括劳动力质量的下降。首先,劳动人口的减少,重点体现在农村劳动力流出数量的增加,一部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导致农村人口总量减少。其次,青年、中年劳动力作为流出的主要力量,使得农村儿童和老龄人口比重增加,出现了“两头大,中间小”的农村人口结构。最后,在劳动力流出、剩余劳动力质量下降的情况下,农村产业发展动力及发展后劲不足,进而导致产业空心化,所以,农村人口空心化是导致农村空心化的首要原因。农村人口空心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实现城镇化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农村发展道路上的阻碍。研究农村人口空心化的成因和有效措施,以多种方式作为突破口来解决空心化问题,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

2 农村人口空心化的形成原因

2.1 农村产业层次不高,就业机会缺乏。城市由于商品市场需求充足,具有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居民收入较高,吸引了大批农村劳动力被动转移,从而导致农村出现了空心化现象。农村由于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流入城市,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明显减少,老龄化严重,因而难以得到发展。加之由于农村现有产业层次不高,多以第一产业为主,乡镇加工制造业为辅,农民收入较低,投入产出率不高,难以负担家庭支出,致使部分劳动力流向城市,以寻求得到更高收入,用以提高生活水平。农村产业层次不高,主要是由于政府对农村政策支持难以落实,对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长期存在不足,导致农村劳动力接受技能培训不足,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4]。此外,农村社会治理主体较城市而言存在弱化,致使外来企业难以进入农村。主客观因素综合影响,导致农村产业层次不高,难以为劳动力提供满足需要的收入,从而导致收支失衡,并最终导致农村人口空心化现象加剧。

2.2 城乡二元结构仍存在制约,政策落实不够。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根源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制约了农村的发展[5]。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单向性的特征。从社会角度分析,由于受到空间制约,相对于城镇居民而言,农村劳动力难以获得同水平的福利和社会服务,城乡在基础建设方面也存在差距,因而出现主动流动的特征。从经济建设角度看,国家对农村政策支持力度较大,但存在落实不够的情况。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人均收入显著不高,都是单向流动的原因。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为了追求收入,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打破的结果,是劳动力被动进行转移的过程。

2.3 价值观念影响,乡土情结淡化。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新的问题也逐渐出现。互联网的影响,使得农村受文化渗透显著,乡土文化的传承性愈加淡化。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在受到潜在价值观念影响后也出现了新变化,不再像老一辈一样安土重迁,而是为了生计开始离开世代生存的乡村,流入城市。此外,农村关于保护乡土文化的机制尚不健全,缺乏有效手段,从而导致农村家庭意识较以往弱化,农村传统和现代城市文明之间出现难以逾越的鸿沟,致使农村劳动力流失,农村人口呈现空心化现象。

3 农村人口空心化的治理对策

3.1 承接产业转移,鼓励外出人员返乡就业。乡村要发展,经济是基础,人口是关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巩固成果,推进乡村振兴,靠的就是发展。作为粮食供应地的乡村,第一产业牢牢占据农村经济的重要地位,但受多种要素制约,农村产业结构尚未健全,农村劳动力收入普遍不高,对青壮年的吸引力不够。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想留住人才,吸引劳动力回归,必须从多个方面着手。

3.1.1 在国家层面,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以鼓励农村发展是关键。目前,中央相继出台政策保障农村地区发展,利用好政策支持,吸引外来投资,承接产业转移是缓解“空心”问题、留住劳动力的重要措施。此外,土地是进行物质生产的基础,是农村天然的优势资源。优化乡村土地结构,预留建设用地,盘活宅基地也成为缓解空心化问题、增强农村发展后劲的基础。

3.1.2 在社会层面,构建完备的产业运行机制,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运用互联网新业态拓展就业渠道,为返乡人员提供就业机会,让劳动力想留下,能留下,留得下。

3.1.3 在个人层面,一部分农村青年返乡创业,为农村发展增添了活力,他们往往理论水平较高,具有创新意识,是适应农村发展的人才资源。新农业人口的加入,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而且为乡村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持。

3.2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政策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6]。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是长期以来形成的难题。乡村要发展,新型城镇化要实现,打破二元结构是关键。正因为农民长期感受不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所以导致大批劳动力流出乡村,迁入城市。因此,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必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与完善,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才能让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城乡一体化是长期目标,推进新型城镇化是重要路径。新型城镇化是新发展阶段进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模式,有利于城乡协同发展,缩小差距,对于缓解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具有重要影响。

3.3 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弘扬传承乡村文化。目前,受空心化影响,乡村文化日益衰落,乡村文化建设亟待加强。大批劳动力人口流入城市,扎根城市,不仅个体在空间层面从乡村转移,在思想层面也对农村的归属感逐渐减少,从而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破解发展困境,治理人口空心化,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尤为必要。首先,各级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构建文化传承机制,引导村民积极参与,自主保护乡土文化。其次,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于乡村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使其能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推进乡村文化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应结合教育进行传承,重视乡土教材编写和乡土课程设计,培养一批能自觉传承优秀乡村文化的群体[7]。最后,重视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民,令其能从思想层面认同乡村,从而留在乡村。乡村文化要发展,必须注入时代内涵,完善传承机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文化宣传力度加大,城乡文化融合程度加深,更能有利于乡土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实现创新,从而保持文化活力。如今,新生代农民扎根乡村,以自身行动建设乡村,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让新生代农业人口感受乡土文化,适应乡村生活,自觉留在乡村,更能提高乡村文化认同度,从而扎根乡村,减轻劳动力外流情况,缓解空心化问题。

猜你喜欢

空心化劳动力乡土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江澜新潮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村庄空心化的治理之道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乡土分外妖娆
广东省古村落现状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美欧中产阶层遭遇“空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