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洁茹的办刊理念与编辑风格分析
2022-11-18马峰
马 峰
内容提要 《香港文学》作为香港最为长久的纯文学刊物,既有立足香港文学的本土意识,又有放眼世界华文文学的链接理念。检视《香港文学》的办刊历程,周洁茹继承了刘以鬯与陶然的办刊传统,同时也凸显出新生代编辑的新派锐气。周洁茹的编辑风格新变,一方面贵在对作家作品专辑和评论研究专辑的每期坚持,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对“90后”等新生代作者的大力推介。
作为香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纯文学刊物,《香港文学》月刊有着特色鲜明的办刊理念。《香港文学》创刊于1985年1月,截至2021年12月,已连续出版37年。刘以鬯(1918—2018)是首任总编辑,自创刊至2000年8月,共主编188期(第187、188期为合刊)。陶然(1943—2019)是第二任总编辑,自2000年9月的第189期至2018年6月的第402期,共主编了214期。2017年10月,周洁茹任职《香港文学》副总编辑,2018年7月,担任执行总编辑,同年11月任职总编辑。自2018年7月执编的第一期(第403期),至2021年12月离任的最后一期(第444期),周洁茹共主编了42期。目前,内地学界对周洁茹的文学创作已有较多关注,马兵、刘俊、袁勇麟、邵栋、林培源等都发表过相关的评论研究。①不过,对于周洁茹的编辑风格研究,还未有涉及。对于《香港文学》,周洁茹努力坚守一脉传承的办刊理念,同时在编辑风格上则锐意求新,这也是其编辑理念与文学理念的双重践行。
一、从作者到编者
周洁茹与《香港文学》有着悠长的文学缘,由旅居美国的“文学缘”算起,到定居香港的“编辑缘”促成,时间跨度近二十年。从旅美作者身份,到香港编者身份,她的创作与转型都极为契合《香港文学》的办刊理念。2000年,她首次在《香港文学》发表小说作品《我们》,其作者简介为:“周洁茹,女,1976年生于江苏。1991年开始写作并发表,已发表出版小说100余万字,著有长篇小说《小妖的网》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旅居美国。”②9年后,她于《香港文学》刊发小说作品《你们》,简介更新为:“曾居美国,现居香港。”③以作者身份来统计,周洁茹在《香港文学》共计发表19篇作品,小说10篇,有《我们》(第192期)、《闷烧》(第198期)、《古代》(第209期)、《你们》(第292期)、《到香港去》(第341期)、《格蕾丝》(第375期)、《没有人爱我》(第379期)、《南瓜对我笑》(第385期)、《药》(395期)、《读书俱乐部》(第397期);散文5篇,有《未圆湖》(第351期)、《宝光》(第366期)、《周友记》(第372期)、《三丝鱼卷》(第374期)、《到卡梅尔去》(第392期);创作谈4篇,有《过去了的》(第286期)、《写作的愿望》(第347期)、《自己的对话》(第357期)、《我们为什么写作》(第376期)。赵稀方对《香港文学》将不同立场、不同世代作家的汇集给予“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价。仅就周洁茹在《香港文学》所刊作品而论,出生地常州,旅居地加州、纽约,定居地香港的空间位移依旧清晰可辨,而且尤以香港所在地的流散书写为重。正如邵栋所言,“上世纪末,周洁茹作为当时‘七零后’写作的代表人物曾在大陆文坛引起过不小的轰动。而新世纪初她突然封笔赴美,杳无音讯十多年。当人们一度以为当代文学史中有关她的文字已经完结时,周洁茹如今重又从香港出发,开始了一系列带有本地背景的创作旅途。……2009年移居香港的周洁茹,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香港公民,而香港也成为她如今最为重要的写作背景。”④确切而言,周洁茹的在地书写并不是深度的香港地志书写,她擅于借用符码化的地理空间再现多元流散者的深层精神空间。她的在地视角体现了作为香港作家的自觉身份转换,从陶然在《香港文学》所组的“香港作家小说专号”系列刊文《没有人爱我》《南瓜对我笑》等也显而易见。
陶然主编时期,在“卷首漫笔”曾两次重点谈到周洁茹。一是,谈到周洁茹领衔,张浩音、啸尘、野蔷、施雨、羽醇接龙续写的小说《闷烧》。对此,陶然谈到集体创作的难度,“六位旅居美国的新生代女作者合力撰写的接龙小说,这种形式难度不低,只因为以六个人的个性、经历、见识、修养等等的不同,却要共同完成一篇小说,且须留意人物个性的一致性和故事情节的连贯性,自然比独力创作更不易讨好。当起头的一位把调子定下之后,后面的人怎么跟上,结尾的作者又如何把这个‘圆圈’画好,也都颇考究功力”⑤。就此而论,从初试笔锋的小说《我们》,到第二篇美华女作家的“她们”接龙,再到后来的《药》《读书俱乐部》等,周洁茹的女性意识与“女作家联盟”在《香港文学》已初具规模,这在其后期的编辑栏目“女作家专辑”系列里也得以彰显发挥。二是,关于周洁茹的创作谈《过去了的》,同期还刊发了王安忆的《空间在时间里流淌》以及余光中的《诗艺老更醇?》。陶然讲道,“周洁茹是年轻一辈,二十出头便出版了长篇小说《小妖的网》,然后移居美国,多年沉默,如今她又重出文坛,道尽了心中情。王安忆、余光中和周洁茹坦露他们的创作心路历程,值得大家借鉴。”⑥这篇创作谈,更像是周洁茹对美国那段沉寂“过去”的告别,同时也宣告了自己回国后的创作重拾,“我在美国是不能写的,像诅咒……有人约我的小说,我没有写也就没有小说,可是我说等我把美国的家全部搬去香港以后我就开始写……”⑦从离开写作到回归写作,虽然倍显艰难,但是“我也当我是一个不年轻的新作者,我从头开始,这个心态我自己觉得很珍贵”⑧。抛开创作不论,陶然的两篇简述还一再将她归入“新生代”之列。当然,周洁茹也没有辜负“新生代”之名,她接编《香港文学》后不断发掘更为年轻的一批“新生代”,陆续推出了新鲜亮眼的“九零后”专辑。
二、办刊理念传承
《香港文学》创刊至今,一贯持守“立足本土、兼顾海内外”的办刊理念,已经成为公认的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华文文学月刊,更是香港面向世界的一张重要的文学名片。1985年1月5日,刘以鬯在《发刊词》中郑重宣告,“作为一座国际城市,香港的地位不但特殊,而且重要。它是货物转运站,也是沟通东西文化的桥梁,有资格在加强联系与促进交流上担当一个重要的角色,进一步提供推动华文文学所需的条件。香港文学与各地华文文学属于同一根源,都是中国文学组成部分,存在着不能摆脱也不会中断的血缘关系。对于这种情形,最好将每一地区的华文文学喻作一个单环,环环相扣,就是一条拆不开的‘文学链’。历史已进入新阶段,文学工作者不会没有新希望与新设想。为了提高香港文学的水平,同时为了使各地华文作家有更多发表作品的园地,我们决定在文艺刊物不易立足的环境中创办一种新的文艺刊物。”⑨仅就创刊号来看,刘以鬯筹划链接各地华文文学的大局意识已格外凸显,该期作者有中国香港的刘以鬯、黄傲云、赵令杨、李国威、陈德锦、何福仁、迅清、叶娓娜、王仁芸、王晓堤、杨明显、璧华、黄维梁、梁秉钧、戴天、钟玲、林曼叔、梁锡华、王锴、刘坤仪、平可,中国大陆的师陀,美国的周策纵、钟晓阳、吴煦斌,加拿大的卢因,法国的于如柏(RobertRuhlmann)、黎翠华,日本的竹内实(丘虹译),瑞典的苏珊·颇丝博(Susanne Posborg、杨昆岗译),新加坡的力匡、陈瑞献、钟文苓,马来西亚的方北方、梦平、任良之、孟沙、方昂、梁生,印尼的黄东平。按区域划分来看作者阵容,香港作者有21人(不含1篇本刊记者的访问记),海外华文作者有16人(不含2篇译作),可谓是香港作者与海外华文作者各占《香港文学》创刊号的半壁江山,“新希望”与“新设想”的开篇践行恰切印证了办刊理念。自2000年7月1日起,刘以鬯正式卸任,《香港文学》杂志社也从湾仔摩利臣山道迁往鲗鱼涌华兰路。⑩
三、编辑风格新变
周洁茹担任《香港文学》总编辑之后,虽然创作与编务并举,但是并没有在该刊上发表个人作品。除了纪念前任总编辑陶然的文章《陶然老师》(第435期),仅有每期例行的《编者语》共计42篇。从《香港文学》各期栏目及《编者语》,可以透视周洁茹在编辑风格上的一些新变化。她主编《香港文学》期间,设有“专辑”“散文”“小说”“评论”“文艺漫谈”“九零后”“编者语”等栏目,其中以“专辑”系列、“九零后”及“评论”栏目最具特色。2020年1月1日起,“香港文学网(http://www.hongkongliterary.com)”正式上线,更是为海内外作者、读者及研究者提供了诸多便利。
此外,“评论”栏目的选刊评论也与各色专辑形成多元呼应。具体如下:
一是香港文学评论板块,这是《香港文学》立足本土的强力支撑。评论多以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为主,有池雷鸣的《〈脚注〉:记忆、边缘香港与城市思索》(第403期),庄元生《暗力打开回忆的铁盒——评锺国强的〈字如初见〉》(第406期),金惠俊的《刘以鬯〈酒徒〉在香港文学中的价值与意义》(第407期),冯伟才的《从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场域理论看〈半下流社会〉的艺术成就和政治信息》(第407期),张燕珠的《舒巷城专栏散文的时代意义》(第414期),邝可怡的《本土的异乡声音——论也斯、香港文学与世界文学》(第432期),卢敏芝的《女性·全球化·(反)乌托邦——香港推理小说作家文善初论》(第434期)等。其中,以王艳芳的《香港文学》年度综述最具学术观察特色,已刊出《立足本土,兼顾海内——2019〈香港文学〉综述》(第421期)、《立足创作,兼顾研究和评论——2020年〈香港文学〉综述》(第433期)、《在地感、年轻化与当下性——2021年〈香港文学〉综述》(第444期)。
二是以北美区域为重镇的海外华文文学评论板块。有整体创作论,如何向阳的《“飞行者”的梦》(第406期),戴瑶琴的《“扎根”:近期海外华文小说中的“他国故事”写作》(第406期)、《心灵隐蔽地带的旧轨与新路——海外华文女作家近作论评》(第425期),赵庆庆的《博大和均衡——试论痖弦、“华章”与加拿大华报的文学副刊》(第408期),吴聪慧的《柔性·韧性·理性——论美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第425期);有作家及学者的个案研究,如邵栋的《张爱玲〈少帅〉中的时空观与成书问题》(第409期),张燕珠的《洛夫动物诗的“物我同一”思想》(第423期),章继光的《史诗的诞生——洛夫的天涯美学和〈漂木〉的创作》(第423期)、《痖弦诗论的文化视野和民族风味》(第429期),王宇林的《论夏志清文学批评的传统观》(第424期),刘倩的《何为怀忧心烦伤——品评戴舫长篇小说〈咖米其伤〉》(第437期)。
四是澳门文学评论板块的崭露头角。《香港文学》2020年第2期(总第422期)刊有澳门文学倡导者朱寿桐的《澳门需要孤独漫步者的文化萃思——从澳门文学评论家郭济修〈漫步松山〉说起》,张林的《明亮的白光——澳门作家袁绍珊诗文评析》及宋永琴的《“逆风而行”——评卢杰桦的〈拳王阿里〉》。
四、结语
检视《香港文学》历任总编辑的编辑风格,一定程度也能代表香港文学期刊的本土性立场与世界性格局。在《香港文学》的办刊历程中,如果说创刊先行代的总编辑刘以鬯以推介各地华文文学作品及华文文学史料见长,中生代的总编辑陶然以特设华文文学国(地区)别专辑及作家专辑而凸显,那么周洁茹则代表了“七零后”新生代作家的编辑新风格与新气象。在一以贯之的办刊理念引领下,周洁茹坚持在每期设立作家作品专辑或评论研究专辑,还特别推介“九零后”新生代作家群,诸般举措皆有主动出击的新派风范。正如“香港文学网”所标示的,“《香港文学》是香港出版的一份纯文学杂志,……办刊宗旨为‘立足本土,兼顾海内外;不问流派,但求作品素质’,是作家发表纯文学的重要平台,对促进香港文学及世界华文文学的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诚如此言,《香港文学》对纯文学的坚持,对香港文学的本土深耕,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兼收并蓄,对创作与评论的互动倡导,这些均凸显出刊物的办刊理念、文学理想以及多元包容的持久魅力。
①代表性研究有:马兵:《游牧者周洁茹——周洁茹香港小说读记》,《南方文坛》2016年第5期;林培源:《香港故事与女性经验的双重奏——周洁茹短篇小说新论》,《扬子江评论》2016年第2期;邵栋:《旅行的“珀涅罗珀”——周洁茹小说中的女性史诗书写》,《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9年第3期;刘俊:《房间有了,房子还没盖好——论周洁茹的小说创作》,《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0年第5期;袁勇麟:《〈在香港〉与一位女作家的文学版图》,《博览群书》2020年第8期,等。
②周洁茹:《我们》,《香港文学》2000年第12期。
③周洁茹:《你们》,《香港文学》2009年第4期。
④邵栋:《时空尽头的漫游者——周洁茹的香港小说简论》,《香港文学》2016年第3期。
⑤陶然:《岁月温柔》,《香港文学》2001年第6期。
⑥陶然:《集结以后》,《香港文学》2008年第10期。
⑦周洁茹:《过去了的》,《香港文学》2008年第10期。
⑧周洁茹:《我们为什么写作》,《香港文学》2016年第4期。
⑨刘以鬯:《创刊词》,《香港文学》1985年第1期。
⑩刘以鬯:《启事》,《香港文学》2000年第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