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护理预防老年创伤性骨折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
2022-11-18王崇杰
王崇杰
( 昌图县中心医院 , 辽宁 昌图 112500 )
创伤性骨折是指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导致骨头断裂,好发于老年人群。其主要是因为老年人骨钙流失,在骨密度较低情况下,在轻微外力作用下极易引起骨折[1]。现阶段,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方法纠正临床症状,缓解骨折产生的疼痛。但是由于患者年龄较大,耐受力较低,在生理功能衰退情况下,将增加后期康复时间。在长期卧床治疗过程中,血液循环障碍,肌肉萎缩,将诱发深静脉血栓发生,影响预后[2]。且在并发多种疾病后,还将增加其他重要脏器栓塞,进一步加大对患者生理及心理的伤害。张学欣[3]研究发现,在围术期实施前期护理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效果显著。为此,本文选取100例老年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对前期护理的临床效果做进一步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6月就诊的100例老年创伤性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单双数分组法,随机均分成5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女比例34:16,年龄最大87岁,最小62岁,平均年龄为(69.84±5.40)岁。观察组男女比例32:18,年龄最大89岁,最小60岁,平均年龄为(69.38±5.61)岁。2组性别、年龄等临床基线资料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纳入标准:①符合手术适应证;②凝血功能正常;③意识清醒、交流正常者;④经影像学检查,符合创伤性骨折诊断标准;⑤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研究开展。(2)排除标准:①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②研究前1个月口服抗凝药物治疗者;③恶性肿瘤。
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具体内容包括:评估病情、膳食营养、药物指导及情志干预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前期护理,具体内容包括:(1)小组建立。成员由1名科室护士长及6名护理人员组成。开展护理前,对围术期护理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影响预后效果及治疗效果的原因。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同时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提升每位护理人员专业技能,考核合格者才能正式上岗。(2)病情评估。送入院后,根据骨折情况及临床基线资料,对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再辅助检查凝血功能,判断是否存在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检测为高危人群,应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措施,避免血栓发生。如调节营养搭配,饮食以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确保每天摄入足量营养元素,提升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同时还应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困难增加腹内压,阻碍下肢血液循环,增加血栓发生风险。(3)体位护理。术后,适当抬高双下肢水平高度,略高于心脏位置最宜,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循环。针对置换关节者,应保持功能体位,防止运动过程中影响愈合效果。麻醉药效消失后,定期翻身、按摩及拍背,提升静脉回流。还可让患者在床上开展被动运动,如关节活动、肌肉收缩等,提升肌力,避免肌肉萎缩。待病情恢复较好,采用循序渐进方式下床活动,切忌不能过度运动,引起不适。(4)引流液观察。术后常规留置引流管,护理人员应每天观察引流管是否出现折叠、脱落,避免感染发生,提升引流通畅。同时观察引流物性状、颜色及体积等。一旦发现引流量相较于之前明显减少,应询问患者是否出现显著疼痛感及肿胀感,发现异常应及时向执行医生反馈,采取有效解决措施,避免意外情况发生。(5)生命体征监测。密切观察皮肤温度、颜色变化情况,当发现静脉长期处于充盈状态时,应引起注意,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加速血液循环,使得静脉恢复正常,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同时,还应耐心讲解关于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内容,提升对疾病认知,确保后期护理顺利有序开展。(6)血栓预防系统。使用气压血栓预防系统对下肢肌肉进行按摩,提升血液循环速度,避免长时间积滞。血液循环效果不显著情况下,还可静脉注射低分子肝素,增加抗凝活性,减少出血发生。另外,术后1周后观察有无出现血氧饱和下降、咳嗽等呼吸症状,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反馈,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缓解。(7)预防措施。术后根据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提前给予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降低血栓发生。同时还可给予弹力袜、加压装置等,促进血液循环。针对高危患者,还可使用机械装置,提升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可能。叮嘱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禁酒。切忌不能长时间卧床或坐立,应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开展康复训练。
3 疗效标准:(1)比较2组治疗前,术后4小时、6小时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变化情况。(2)比较2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5 结果
5.1 2组D-D水平比较:治疗前,观察组为(1.84±0.34)mg/L,对照组为(1.80±0.40)mg/L,t=0.539,P=0.591;术后4小时,观察组为(1.51±0.38)mg/L,对照组为(0.76±0.31)mg/L,t=10.814,P=0.001;术后6小时,观察组为(1.46±0.24)mg/L,对照组为(1.68±0.38)mg/L,t=3.461,P=0.001。治疗前,2组D-D水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小时、6小时D-D水平均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2 2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发生2例,发生率为4.00%;对照组发生8例,发生率为16.00%,x2=8.000,P=0.005。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受到伤害,主要包括病理骨折、创伤性骨折及疲劳骨折。在临床急诊治疗中创伤性骨折最为常见。创伤性骨折是指在间接或直接暴力作用下,使正常骨头断裂,引起局部肿胀、疼痛等情况。由于老年人群身体各项功能逐渐退减,骨质疏松,在外力或自身因素作用下,极易发生创伤性骨折[4]。
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手段,连接骨折部分,使得骨折愈合。但是老年患者愈合功能较差,术后长期卧床治疗会使得血液长期积滞,引起深静脉血栓[5]。据数据显示,老年创伤性骨折围术期发生深静脉血栓最多,是发病率最高的并发症。研究发现,术前负面情绪、手术创伤及卧床时间等都是引起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且诱发深静脉血栓后,还将增加死亡发生率,对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由此可见,如何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已成为临床重点关注话题。在常规护理侧重点在疾病,护理针对性不强。随着护理技术不断发现,临床发现前期护理根据病情状况制定预防措施,对预防并发症发生效果显著。为此,本文选取100例老年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并与相关研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术后D-二聚体水平均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水平高于对照组,且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与研究完全一致。再次印证前期护理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应用效果。其主要是因为在前期护理中首先对病情状况进行分析,针对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做好预防措施,控制血栓发生。同时术后加强按摩、功能训练等,提升血液循环速度,达到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在本次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实施前期护理仍存在深静脉血栓发生例数,认为还应不断优化护理方案,提升并发症预防效果。
综上所述,在老年创伤性骨折患者中实施前期护理能有效降低血浆D-二聚体水平,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可能,预后效果显著,利于骨折尽快恢复,值得各大医院推广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