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下少先队教育的机遇、挑战与发展策略

2022-11-18郑凤琼吴素梅杨厚启

青少年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少先队双减队伍

郑凤琼 吴素梅 杨厚启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通过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校内教育和校外培训以达到学生学业减负、提升教育质量的目的。“双减”的落脚点旨在通过“改革、转型、提升”使义务阶段的教育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通过锻炼学生体魄、砥砺学生品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双减”的这一目的与少先队组织“竭诚服务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的教育宗旨高度契合,为少先队教育的深化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一、“双减”政策下少先队教育迎来发展契机

(一)强调团队建设,为少先队组织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党中央非常重视少先队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十九大以后颁布多个指导少先队工作的文件,并提出将少先队教育纳入基础教育改革及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等内容,通过党建带团建、带队建的机制全面优化少先队教育的制度环境。2021 年“双减”政策提出保障学生课后时间和课后服务质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等要求,进一步为少先队教育参与学生发展提供契机。随着中共中央不断加强对少先队教育的重视,少先队教育的发展迎来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政策环境。

(二)教育时间释放,为少先队开展实践活动赢得时间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校外培训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飞速发展,截止2021 年8 月我国教育培训行业在业企业数量约为42 万家[1],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带来巨大负面影响,一系列恶性竞争严重扰乱教学秩序,使得大量家长与学生陷入升学焦虑:同时学校在以考试为指挥棒的教育环境下,超纲超时教育现象严重。在校内外共同建立的升学焦虑环境下,基础教育阶段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学科教育,严重阻碍少先队组织开展工作。一位中学团委老师这样描述“双减”政策出台之前的情景:“我最怕组织放学后的活动,一场篮球赛一会儿被家长接走一个、一会儿被家长接走一个,都是上课外班的。”[2]因此“双减”对基础教育阶段的规整不仅遏制超前教学,而且让学生从冗长的学习中解放,拥有自主时间。在此基础上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的“共性+个性”发展,开展多样化的课后活动,这一变化为推动学校少先队活动常态化提供契机。少先队组织以中队为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不仅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也使得少先队教育能够时时开展、人人参与。

(三)教育场域规范,为少先队教育促进儿童发展腾挪教育空间

“双减”是通过对教育场域进行规范使少先队组织能够充分发挥与校本教育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础教育阶段的任务在于为学生未来发展打好基础,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在“学历至上”和“升学率至上”的筛选机制中,学生、家长追求的是高学历、名校,学校追求的是“办重点”和“提高升学率”[3],最终在教育实践中出现重智轻德、重理论轻实践等现象,忽视学生全面发展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于是“双减”提出学生要“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等一系列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规定。少先队教育与校本教育相互补充[4],这一优势为少先队教育在“双减”政策下发挥作用提供了便捷。校本课程侧重于“课上”和“校内”,缺少课后和课外的实践锻炼:少先队教育侧重于“课后”和“校外”,把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积极打造社会实践大课堂,让学生走进自然、了解社会,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锻炼开拓视野、增长才干、激发情怀[5]。因此,学校校本课程的短板、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少先队组织自身的教育特色为少先队组织建立以实践育人、自主教育为特色的教育范式提供重大契机,腾挪教育空间。

二、“双减”政策下少先队教育依旧纳履踵决

(一)组织管理不到位难以推动少先队组织发展

我国少先队组织一直以来采取“金字塔”式的科层制管理模式,组织内部井然有序、分工明确,少先队工作一直处于稳步进行中[6]。但科层制模式的弊端也使得少先队工作桎梏不前,等级结构导致信息不对称或者不对等,导致上层和基层无法实现有效沟通,少先队工作者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时难以迅速、灵活地进行应对,造成决策失误和执行偏离。其次,学校内部相关部门领导忽视少先队工作,辅导员工作在学校事务中被边缘化。在岗位配备上,少先队员的人数和辅导员岗位人数不成正比,通常是一所学校配备一名大队辅导员管理所有少先队事务,任务繁重。同时,多数班主任兼任中队辅导员不仅缺少专业性,同时兼顾教学事务和管理事务也使其力不从心。因此当班主任难以应付两种不同类型的工作时,往往会搁置少先队事务,少先队的班队课也被挪作他用,少先队活动在应付上级检查时才开展。

(二)认知偏差阻碍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学逐渐功利化、教育教学评价体系“重智轻德”等多方面原因造成学校领导、教师等全身心抓教学工作,忽视少先队活动,辅导员岗位名存实亡。长期以来的教育观念偏差所遗留的隐患使得少先队工作“先天不足”。中小学教师在参加工作之前缺少关于少先队相关专业知识的教育与专业技能的训练,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有关单位和部门也通常举办的是关于语数外学科类教师学习提高的研讨班,鲜有关于少先队辅导员学习提升的研讨班:评教评课活动多以知识性教育有关的语数外课程为主,忽视德育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长久以来形成的教育观念偏差在“双减”政策下难以快速“拨乱反正”。最后,家长重视学科成绩,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少先队教育缺少家长与社会的认可。学校领导、家长、辅导员自身等多方人员对少先队工作的认知偏差,最终使得少先队辅导员的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空白,进入工作场域后少先队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也不容易乐观,严重阻碍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三)活动固化无法强化少先队实践育人效果

当前我国少先队工作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少先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跟不上对少年儿童进行政治启蒙的需要,少先队组织的观念和方式跟不上少年儿童社会生活需求,少先队实践活动的载体和形式跟不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7]这三方面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新时代少先队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影响了少先队的教育效果。少先队教育多由缺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科教师依靠直觉和经验操作,因此少先队课程多以灌输式讲解为主,停留在简单的道德说教上。除此之外,“文艺汇演”也成为了当下少先队教育的一个“重头戏”,学生事前背诵记牢,班队活动成了演戏,活动内容由几个中心相关的文艺节目组成[8]。校外实践活动则以“户外打卡”的形式进行,辅导员不仅没有借助体验式的教学环境对活动进行有效的牵引,而且活动内容单调,形式随意性大。这样缺少内涵和适切性的“打卡式”和“演出式”少先队教育活动不仅没有在一线教学中被淘汰,反而成为当前少先队活动实施的主流方式,严重阻碍了少先队教育从形式和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阻碍了少先队教育实践育人功能的发挥。

三、“双减”政策下深化少先队教育的策略探究

(一)增加组织覆盖,“扎根学校”向“校外拓展”的转变

校外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充分利用校外教育渠道有利于促进少先队教育发展与教育主体的社会化,克服教育主体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生境效应”,因此少先队组织应当立足校内、拓展校外,加快构建“校内+校外”的少先队组织模式。

1.把青少年宫作为少先队迈向社会的重要支点,打造校内外联结教育阵地

青少年宫是少先队组织对青少年进行校外教育的主要场所,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阵地。发挥青少年宫校外教育基地的作用,一是要强化青少年宫的校外公益教育属性,确保青少年宫教育活动的公益性:二是青少年宫要与少先队组织配合,积极承接少先队组织开展的各类有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校外实践活动,打响校外教育品牌:三是利用青少年宫校外教育场所上的天然优势以及与少先队组织在业务上的衔接与协调,在青少年宫成立少先队组织。通过校内外的相互协调配合,使少先队组织的教育从校内走向校外,将对学生的教育从校内理论学习引向校外实践探索,丰富学生的校外生活,打造好少年儿童的校外思想意识教育阵地。

2.将社区少先队组织作为少先队迈向社会的重要支撑,拓展校内外联结教育主体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大批少年儿童课后将聚集在社区,社区环境作为家庭环境的放大,会产生许多交叉影响,建设良好的社区环境有利于发展少年儿童的乐群性。因此,街道社区的团组织要积极发挥作用,重新审视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国家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将社区少先队组织纳入社区治理的工作范畴进行管理、规划。依托社区党员之家加强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建设,开展劳动实践,引导和组织少年儿童参与社区服务与管理。使社区少先队组织成为学校之间的有效连接点,为学校之间提供了更为灵活、深入、有效的交流合作平台[9]。同时利用社区与中小学校空间上的优势,将社区少先队组织作为联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纽带,深化校内外联结教育的主体,保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协调统一,共同服务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3.将教育机构作为少先队组织迈向社会的重要阵地,创新校内外联结教育路径

为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各类培训机构不断衍生,成为儿童在课后大量聚集的主要场所之一。少先队组织作为连接校内外教育的重要渠道,要充分利用“双减”政策规整后的校外培训机构,做好校外少先队组织的建立工作。一是重视校外机构精神环境的建设,积极关注校外机构儿童思想意识的教育与发展情况:二是拓宽少先队组织的教育范围,利用校外培训机构对儿童的聚集功能建立少先队组织:三是将少先队教育与培训机构的特长培训相结合,发展学生特长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少先队组织的引导、教育功能,创新校内外联结教育的方式与路径。

(二)强化实践育人,“活动虚化”向“实践教育”转变

1.突出活动内涵,铸牢实践之魂

少先队活动的内涵是少先队活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因此从少先队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有属性来看,少先队活动内涵就是在兼顾组织政治性和儿童性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少先队活动这一内涵与“双减”政策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需要相符合、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相一致。当前“双减”政策实施的最大阻碍在于重智轻德、重书本轻实践,因此基于“双减”政策的推进和少先队的发展需要,少先队活动要牢牢把握组织的实践育人属性,从活动内容和形式上筑牢实践育人的根本。活动内容要重视价值塑造和政治引领,以政治性和教育性为原则,帮助儿童在集体中养成集体意识、规则意识、为形成共产主义道德奠定基础:活动方式以实用性和趣味性为原则,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施锻炼学生能力与技能的活动,养成儿童适应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新活动载体,筑牢实践基础

少先队活动载体的创建与运用不仅是使少先队教育内容活化,实现组织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因素,也是突出少先队教育目的、提升教育效果、激发儿童参与激情的重要手段。目前少先队活动载体依旧存在形式单一、缺少实际效用等问题,因此不仅要利用好学校少先队橱窗、红领巾广播站、文化育人阵地等传统少先队活动载体,更要深度挖掘、再度创新活动载体去筑牢少先队实践育人的基础。发挥当代儿童互联网“土著居民”的优势,利用微博、公众号等现代化媒介载体扩大少先队教育的影响力:借助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鼓号队训练展演、垃圾分类、劳动实践等实践活动载体,具化少先队实践育人属性。通过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多种途径创新少先队活动载体,筑牢少先队实践育人的基础。

3.健全管理机制,规范实践程序

面对少先队活动形式和范围的不断调整,为保证少先队工作的稳步进行,应当从少先队组织的发展轨道、组织内人员的工作结构和少先队员的管理结构着手,建立权责清晰的活动管理秩序,规范少先队实践活动的程序。少先队组织可采用校内校外“双轨”制,校内和社区为一支,校外培训机构为一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多就近入学,同一学校的儿童家庭居住地较为集中,因此可以将学校的少先队组织模式延伸至社区,聘请社区辅导员与校内专业辅导员合作进行管理与教育。校外培训机构的学生分布区域较为广泛,可以重新组建临时少先队组织。社区少先队组织统一由相关管理部门安排附近学校的少工委进行管理,与学校少工委沟通协作实施实践教育活动。临时少先队组织可以借鉴社会团体的管理模式,采用“枢纽型”组织工作体系进行管理。最后,在少先队员内部建立起严格的责任结构,以严格的队员结构和专业的分工建立起少先队自我教育和朋辈教育的秩序。

(三)做好队伍建设,“业余人员”向“专业人员”转变

1.优化队伍结构,建立“校内+校外”“专职+志愿”互通互达的辅导员队伍结构

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关键在于队伍结构的优化和辅导员能力的提升,要建设“专业+志愿”“校内+校外”相互连通的队伍体系,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和多样性。首先从校内校外两个渠道建立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在校内、社区依据规模设置相应的专职辅导员,同时设置志愿辅导员:培训机构内以小班为单位建立中队,设置中队辅导员由培训老师担任。其次,以学校为中心建立名辅导员工作室,将校内和校外辅导员队伍连接起来。从学校中挑选优秀辅导员成立名辅工作室,对社区和培训机构内的辅导员进行引导,实施“师徒帮扶制”,帮助校外辅导员走上专业化的道路。“双减”政策中所提出的“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的举措,为打通校内外辅导员队伍联结渠道提供了依据。由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进行筛选、聘请合格的校外辅导老师前往学校和社区担任志愿辅导员,既能解决志愿辅导员队伍实践活动技能欠缺、人员不稳定的问题,还能从辅导员队伍层面打通“家校社”联结的渠道。

2.提升队伍质量,培养“理论+技能”“政治硬+业务强”的专业型辅导员队伍

在近期印发的少先队相关文件中,团中央把“政治素养”和“履职能力”放在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关键位置。少先队辅导员们在实际工作岗位中遇见的问题也主要是团队建设能力不足和缺乏教学与管理经验。因此,无论是从政策要求层面还是辅导员工作实际状况来看,辅导员队伍质量提升首先应着力于少先队辅导员的政治素养和履职能力。音体美教师担任辅导员可以充分发挥其“办活动”的能力,技能丰富但缺少理论知识。因此针对这一类辅导员队伍要加强政治素养与理论指导,提高其政治思想觉悟、夯实政治理论基础、增强政治渗透能力。在研究制定辅导员教育培训规划时,应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培训的核心内容,不断提升少先队辅导员的政治能力。学科教师担任中队辅导员要着重解决少先队活动课“满堂灌”的问题,应着力为此类少先队辅导员提供有关活动课程指导的实践技能培训。此外,在校内选拔优秀中青年教师作为辅导员进行培养时,应将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放在首位,优先选择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3.创新评价机制,确保评价机制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少先队辅导员的队伍将不断扩大,创新少先队辅导员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确保队伍稳定性的关键,因此应当针对辅导员岗位建立完善的评价和晋升机制。一是在辅导员的评价机制方面要突出少先队的活动效果和育人实效在评价指标中的作用,少先队辅导员与学科教师承担的岗位职责不同,应当研究少先队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根据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考核指标并具体实施。二是少先队组织应当建立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发展的科学机制,明确辅导员的晋升渠道和发展路径,完善少先队辅导员职称评聘标准和办法,加大对辅导员参评职称的支持力度。少先队辅导员不是行政领导,没有领导干部的地位与待遇:辅导员也不是专业教师,难以取得专业教师教学与科研方面的成绩[10],所以应当根据辅导员岗位的特殊性质、工作内容和自身特点设立职称评定与晋级晋升的标准。三是要加强少先队评价和激励机制的管理,应当成立专门化的机构对少先队辅导员进行评定,使少先队辅导员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促进辅导员队伍的科学化、合理化和持续化发展。

猜你喜欢

少先队双减队伍
锻造少先队品牌特色 谱写少先队工作新篇
近期各地少先队活动集锦
近期各地少先队活动集锦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加入少先队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大雁的飞行队伍
还剩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