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高校专业评估模式

2022-11-18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评估专业学生

刘 娟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所,北京100045)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由大变强的历史转折期。高等教育事业已经进入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促进内涵式发展的新时代。2018 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9 年出台《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专业已成为国家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因而需要有更为科学有效的评估模式引导高校实现专业卓越化、特色化发展。

虽然我国专业评估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专业评估还面临着评价理念尚未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过于强调政府的主导、评估技术工具有待优化和创新、评价结果未能充分使用等突出问题。面对新的需求和挑战,我国专业评估迫切需要立足国内实践,借鉴国际专业评估的有益经验,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专业评估模式,为专业建设提供有效的质量保障。

一、我国专业评估的特殊性及其价值体现

专业评估是按照拟定的指标体系,从不同的观测点对专业进行监测和评价的过程。[1]目前专业评估受到空前的重视,这与我国新时期推进“双一流”建设、“以本为本”、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政策推动直接相关,也与我国高校专业的特殊性及发展不平衡性有着密切联系。

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有着不同于国外的显著特征:实体资源性。我国高校专业设置至少包含三大实体:由同一专业学生组成的集体,教师群体及其组织(专业的教研室),与教师组织相连的经费、实验室、仪器设备、实习场所等。[2]在我国几乎所有的高校活动都与专业密切相连,高校整体教学质量以及人才培养水平由各专业教学实施和学生培养效果决定,因此,基于专业的质量评估更能反映学校发展的真实情况、更具说服力。同时,由于高校内部专业林立,专业发展存在较大不平衡性。较之院校评估和学院评估,专业评估更能凸显人才培养的实际状况,有利于学校全面了解不同专业的办学成绩和问题,深入聚焦学校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因而,我国的高校评估只有回到专业层面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价才更有针对性,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推动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评估对高等教育的不同利益相关方都有积极贡献。对政府而言,专业评估满足了政府绩效问责及决策支持功能。通过专业评估,政府能了解高校发展状况,诊断学校问题及其优劣势,为决策提供参考。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相结合还可以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国际认可,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对高校而言,专业评估是高校建立内部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重要基石。借助专业评估,高校能凝练学科专业优势,形成特色化、差异化的专业发展格局。对社会和学生而言,专业评估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它能提供高校专业发展的概貌,成为社会投资高校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学生做出人生重大选择——高考选校选专业的权威参考。

二、新时期我国专业评估面临的新需求、新挑战

新时期我国专业评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明晰和统筹国家、高校、学生、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方的新需求,在了解国际专业评估发展动态的基础上,把握新机遇,推动专业评估快速发展。

1.国家亟需与“双一流”建设配套的专业评估体系

2018 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这是国家推出的首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影响深远。2019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双万计划”是我国从重点支持学校的工程项目,如“985”工程、“211”工程,转向重点支持高校发展优势学科和专业的集中表现。国家对专业建设的高度重视,促使高校把拥有一流的学科专业作为追求卓越的核心指标;国内高校积极行动,以把握政策机遇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为此,深入分析专业以及一流专业的建设内涵,将若干关键要素细化为可测量、具体的标准,用以衡量我国一流专业建设的目标达成度,以中国特色的专业评估来引导我国高等教育高水平发展,实为时代所需。

2.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建设予以专业评估更重分量

2021 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新一轮审核评估将高校置于质量保障的主体和优先地位。自我评估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引起了高校的高度重视。同时,随着工程、医学、师范三类专业认证的快速发展以及影响力不断扩大,“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在更多高校得以落地发芽。高校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只有从院校评估和学科评估进入到更加微观的专业与课程评估层面,才能对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产生实质性影响。人才培养只有落实到专业和课程建设层面才能得以真正实现,才能真正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高校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因此,作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评估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

3.新高考背景下学生迫切需要专业评估信息完成志愿填报

新高考改革实施后,院校专业组和“专业(类)+学校”的高考志愿填报模式,较之以往更加凸显了专业选择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对专业的认知直接影响专业选择,而目前我国学生和家长对于不同高校各类专业实力的信息往往是缺失或者片面的。有研究显示,无论是在高考填报志愿时还是进入大学后,学生对自己选择的专业都缺乏了解,知之甚少占很大比重。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存在很大盲目性。[3]大学生转专业已成为国内高校的普遍现象,人数逐年递增。但有选择并不代表知道怎么选择,一些学生仍然存在缺乏专业认知、职业规划不清晰的问题,转专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从性。面对高考志愿填报,学生和家长既想要了解专业的实力和水平,也渴望知道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支持度、参与感、获得感,以及毕业后的职业路径和发展空间等。因此,回归学生的主体价值,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评估对于广大学生和家长了解专业、选择专业、规划职业乃至人生发展意义重大。

4.国外专业评估新趋势提供经验借鉴

受各国国情和文化影响,国外专业评估呈现出不同的组织架构、实施模式和运行机制,但共同点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评估理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与学的过程和结果成为重要评估维度。如在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QAA)的评估中,学生代表参与了教育教学质量和专业课程标准的评估和制订,对教学和学习资源方面提供反馈。英国“教学卓越框架”的专业教学质量评估将“教学质量”“学习环境”“学生学习结果和学习收获”作为评估教学卓越的基本纬度,每个纬度细分3-4 个具体标准,每项标准突出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4]二是评估内容重视学生学习成果。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采用多种形式对高等教育结果进行监测评估,欧洲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朝着学习成果测量方向稳步发展。影响广泛的OECD 高等教育学习成果评价项目AHELO 旨在对本科学生毕业时掌握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以此说明学生在大学毕业时到底学到了哪些,是否具备了就业市场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该项目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经合组织在高等教育领域最重大的标杆性项目。三是评估目的从外在问责转到提供咨询服务。各国更加重视专业评估的形成性功能——评估方通过与专家、社会、高校、学生互动,促进专业质量不断提升。如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CHE)以满足个性化的排名需求而闻名。该中心于2007 年开始大规模对欧洲高校的学科进行排名,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数据和事实进行收集,但并不对指标体系进行赋权,而是把评价权还给使用者,允许使用者按照自己的标准和维度来提取数据进行计算,生成满足自我需求的评价结果。[5]国际专业评估的成功经验,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专业评估模式提供了借鉴。

三、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评估的典型问题

我国现行的普通高校专业评估可以分为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两大类。外部评估又可以分为政府主导、政府委托和社会自主发起的第三方评估三种类型,其中政府主导和委托的专业评估占有主导地位。目前我国专业评估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估理念尚未完全建立

我国的本科教育正在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转变。与此相适应,专业评估理念也应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保持一致,把评估的重点从教师教得怎么样,转到学生学得怎么样。但目前专业评估更多是对高校专业资源要素、教学育人的实施过程及效果质量等量化指标的考察,而对受教育者——“学生”这一高等教育核心主体关注不足,尤其是对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价值诉求认识不充分。[6]从各省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可以看到,不少省市,如辽宁、天津、江西、吉林、河南等的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仍然侧重学生分数和学生意愿、教师数量和能力、设备设施基地、图书资料等资源拥有情况;[7]北京、上海、山西、青海等省市考虑了教学投入和教学实施等因素,但也缺乏体现专业对于学生发展促进的相关指标。因此,缺乏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切入视角设计专业评价的目标和内容,缺少大学生就读经验和学习成果的呈现,缺乏对学生毕业后职业发展以及未来人生发展潜力的关注与引导,“三缺”是目前我国专业评估理念滞后的主要表现。

2.过于强调政府的主导地位

我国目前仍然以政府主导或者委托的专业评估为主,高校专业内部评估机制还未完全构建,国际上普遍实施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专业评估在我国发展缓慢。而政府主导的专业评估,其主要目的在于绩效考核、分配资源;由上而下的问责制对参评高校造成了压力,易于造成高校功利化被动应对;过于强化外部监督与保障,导致高校内部缺乏自评的动力和自觉性。此外,在政府主导的评估模式下,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评价主体的作用缺失,造成了评价价值的单一化。多方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诉求不能及时合理表达,影响评估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有些评估活动的数据来源、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等也没有向社会公布,社会各界难以对评估行为形成有效监督,影响了政府评估的公信力。[8]

3.评估技术工具有待优化和创新

目前我国专业评估多采用专业评估平台加专家进校的方式。专业评估运用数据网络平台,对评估材料提交、审核、公示、专家评审、结果分析等进行在线处理。专家进校是专家进驻高校,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听课、走访、访谈等多种方式完成对专业发展的考察和评估。[9]原有评估方式由于程序复杂、耗时较长,一方面难以及时发现专业建设过程中偏离目标的问题及原因,进而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予以调整和纠正,另一方面也很难实现涵盖人才培养的全要素评价和全过程评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对专业评估的关注度日益提高,评估结果的有效周期越来越短,目前的专业评估技术支持难以满足高校对专业质量监测和及时改进的需要,当然也无法及时回应越来越广泛的利益相关方的知情诉求,因此需要采用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技术工具来跟进和支持专业评估。

4.评估结果未得到充分使用

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和使用,能促使评估信息得到最大程度应用。评估结果的分析和使用应该是落实评估的重头戏。目前,我国专业评估的结果存在着使用范围有限、一线教师和学生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不能全面了解评估结果、评估结果对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等问题。目前一些省份会在网上公布专业评估的结论性评价,如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资源配置、项目遴选和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据,但这种结果使用方式侧重排名和奖惩,传导了评估压力,难免引起高校之间专业对标竞争。同时,评估方由于缺乏对结果的深度分析,不能呈现学生专业学习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以及高校各专业教育的优势和薄弱环节是什么等关键内容,因此大大削弱了专业评估的有效价值。这种简单的排名方式也无法支持用户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选取评估维度和指标内容,进而生成满足个性需求的专业评估系统,因而社会借助专业评估想要全面了解高校专业发展水平、学生以此为指导进行高考志愿填报等强烈市场需求的达成度甚微。

四、新时期我国专业评估改革的未来走向

专业评估不仅是对当前高校专业教育的过程和结果进行问题诊断和成效检验,更是对未来专业发展的价值引导,最终体现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国家、地方、学校、家长及学生、用人单位等对专业的最新需求和利益博弈。因而,我国专业评估应在以下方面做出改变。

1.以学生为中心重塑专业评估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评估,要求以学生及其能力发展为重点评估对象,聚焦于学生的教育增值。基于学生发展的专业评估既要有学生对学校教育活动的外在评估,也要有对自身成长和收获的内在评估。除了资源输入性评估指标,更要突出判断学生的学习投入度、学业的挑战度和支持度、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以及学生是否经历了有意义的教育活动、获得了有价值的教育经验、增强了未来人生成功的可能性,是否收获了成长、快乐,是否会感激大学的这段经历,及推荐他人来体验等,[10]这些才是专业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才是更有价值的专业建设标准,学生的考试成绩、就业表现只是学习成果的一个方面。评估理念的转变将彻底改变专业评估的顶层设计,重构专业评估的基本制度、模式和运行机制等,最终实现对大学自身价值的回归。

2.建立政府引导下高校内部评估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专业评估模式

完善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发展是未来评估的重要走向。纵观国际专业评估模式,无论是英国的政府主导型,还是美国的社会主导型,或者日本的多元主体型,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均发挥了重要作用。英国的QAA、法国的CNE、美国的CHEA 都是相对独立的中介机构,在法律的规范下,作为政府、社会和高校三方联系的桥梁,从事专业评估的具体工作,保证了评估工作的客观性。[10]当前政府需要转变角色,发挥引导作用,履行宏观把控与监督的职能,为高校自评和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一方面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高校建立评估双方平等协商对话的机制,充分发挥专业评估的形成性功能,为高校提供高质量服务;另一方面应加强对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的质量监控。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应主动调整发展战略,以诚信务实的专业态度、精湛的咨询服务水平,获得政府、学校和社会的认可,成为帮助学校诊断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渠道。高校应在回应政府问责和促进专业发展的目标下,逐步从关注外部评估转向自我探索和改进,尊重专业自治,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专业评估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政府引导下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与高校的合作将会产生更科学高效的评估格局,推动我国高校的专业评估工作高质量发展。

3.创新评估工具,完善动态监控评估机制

专业评估应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依赖强大的大数据分析和高效的云计算功能,完善高校专业平台与专家进校考察相结合的评估形式。评估方应通过创新评估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收集与高校专业建设有关的海量数据,突出对学生个人成长数据的收集和整合。通过统计分析,全面直观地把握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有效实现对专业建设过程的动态监测和判断预警。并实时为社会提供大规模、系统化、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专业评估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公众对于专业建设的关注。

4.完善评估结果运用,推动质量文化建设

只有充分重视评价结果的反馈和使用,不断完善评价结果的运用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估结果对于专业建设的诊断、鉴定、调控、改进以及导向的多重价值。为此,评估方需要深度分析评估结果,对评估内容按照专业资源、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师生互动、课程设计、培养方式、学生参与与收获等方面进行分类总结,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实时更新,通过多种形式共享评估结果,便于后期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用人单位等不同主体从各自需求出发,全方位了解专业发展情况。随后,评估方应与各方研讨沟通,就专业薄弱点和未来改进重点达成共识,协助学院、教师、管理人员等把评估结果与未来工作紧密结合,制定可操作的改革方案,强化师生的质量意识和自觉行动,引导社会参与其中,发挥多重合力,形成持续改进和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环境。由于高等教育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与社会发展的高度相关性,唯有校内外多方利益群体共同关注、共同参与高等教育质量监督、保障和改进工作,专业评估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发挥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评估专业学生
两款输液泵的输血安全性评估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赶不走的学生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地方立法后评估刍议
评估社会组织评估:元评估理论的探索性应用
学生写话
文化部公共图书馆评估组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开展评估定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