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发展研究
——以江苏社区教育品牌为例
2022-11-18朱荪珺
○施 健 朱荪珺
社区教育品牌是社区教育管理和实施部门向社区居民长期提供的能识别、有特色的、形象化的产品与服务,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社会影响力和公众认可度的社区教育活动、项目、课程等。长三角经济发展迅猛,文化底蕴深厚,地域特色明显。长三角借助区位优势,近些年来以江浙沪皖为首开展了社区教育系列活动,特色品牌就是其中之一。项目立项以来,各地深入挖掘区域文化,依托社区教育机构,整合各类资源,打造社区特色品牌,推动了区域社区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也暴露出高质量特色项目数量不足、后续提升指标不明确、部分项目跨区域联动不多等问题。
一、社区教育品牌发展特点
(一)社区教育功能凸显
从2020年长三角立项的122个特色品牌发展情况来看,基本都凸显了社区教育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科学文明生活消费方式、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项目虽然服务人群类型不同,但均坚持“学习需求从群众中来,特色服务到群众中去”的发展理念,以“为百姓服务,传地域文脉”为特色品牌建设宗旨,依托各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广泛开展高质量的社区教育培训及服务。
(二)项目大多历经了多年的沉淀
从项目自身发展来看,虽然各项目立项成功时间有先有后,但从项目自身的开展时间上来看大都经历了几年的发展沉淀,均有着相对固定的服务人群及社会公共品牌基础。在32个品牌项目中,2015年之前就已经运营开展的占到了50%以上,说明大多运营的项目都有着较好的发展基础。
(三)品牌服务对象多元化
在众多特色品牌项目中,服务对象的类型多种多样,充分体现了社会教育服务全人群的理念。主要服务对象有青少年校外教育、老年教育、弱势群体教育、新农民教育、留守儿童关爱、在职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等。从长三角三省一市整体立项情况来看,各地的品牌项目服务人群覆盖面越来越广。
(四)品牌服务主题突出
在江苏区域立项的32个品牌项目中,有德育主题,如南通的“成长,无阅不欢”、常州的“圣贤文化育建幸福家庭”等;有以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农民发展的教育主题,如镇江的“戴庄‘亚夫式’农业培训”、宿迁的“碧根果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等;有青少年教育主题,如南京的“玄武社区学堂”、扬州的“志愿者培训”等;有老年教育主题,如淮安的“699”老年教育平台、连云港的“太极康养进社区项目”等。总的来看,各项目整体服务人群丰富,服务主题突出,基本覆盖了社会上绝大多数社区教育受众群体。
(五)各类平台建设成果显著
传统的社区教育项目开展主要以线下活动、讲座、体验式参与为主。随着近些年来疫情常态化趋势,各地在特色品牌项目开展过程中也时刻关注着各类线上平台资源的建设。社区教育各类线上平台建设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锡山学习在线”、“699”老年教育平台、“移动课堂”助力乡村振兴等项目,均建设了大量的线上教学资源,免费提供给受众居民使用。
(六)品牌活动形式多样
各地品牌项目经过一定周期的孵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和成效。这些品牌项目在政府支持引导下充分展现了区域社区教育水平,凸显出地方特色与历史文化。以社区讲座、线上学习、应用体验、实训指导、综合实践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类型群体的学习需求,充分实现教育与社会的融合,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七)社区居民参与度广
各地在项目开展中当地居民的参与度都很高,很多地方活动及课程一经上线就遭“秒杀”。这充分体现了项目开展较为“接地气”,区域社区居民对项目的认可度较高。比如,无锡市锡山社区教育学院“锡山学习在线”年参与人数达25万多人次,睢宁县万人电子商务培训基本覆盖县区大多人群。这些项目都有着较为庞大的服务群体,对当地的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说明,各地百姓对社区教育品牌项目满意度越来越高,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对促进全民终身学习有着积极的贡献。
二、社区教育特色品牌运行情况
(一)以深厚的区域文旅资源为依托,突出当地特色文化
长三角地区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特色地方品牌项目发展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建设过程中紧密围绕区域文化发展这条主线,充分展现区域社区教育项目人文底蕴和新时代创新发展的亮丽风采,特色鲜明,主题明确。各地在品牌打造过程中将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旅游产业紧密结合,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这不但实现了社区教育项目的创新设计和产品的内涵提升,而且在不脱离社区教育本质的基础上,实现了社区教育与当地文化、生活的紧密结合,很好地契合了市场发展需求。
比如,苏州的“蚕桑文化学堂”项目,以挖掘当地蚕桑文化资源、湿地旅游资源、农耕文明资源等,通过形成系列课程、建立学习目标以及体验学习的方式,以游为形,以学为实,进行蚕桑文化体验式学习,让人们在游中学,在学中游。通过各类惠民技能教育培训,不仅培训了相关人员8000人次,有力地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素质和技能,还充分地展现了江南“苏式”特有文化韵味,更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
比如,扬州的邵伯大运河“走运之旅”游学项目以非遗旧址展示、红色记忆、诗词赏析、廉政和法治教育、船闸运行原理科普和生态观光等为主线,融入当地特色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服务各类人群。通过“游中带学,以学促游”的方式将区域优秀文旅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在宣传推广当地特色文化的同时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让人们玩得尽兴、学得满足。
(二)以课程打造为核心,积极开发资源建设
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核心要素。社区教育面对着不同的服务人群,开展着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传授着千差万别的知识技能。但课程设计都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都以课程打造为核心,积极开发资源建设,在品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较好的社区教育课程资源。
比如,苏州工业园区的“公益课程进社区惠民项目”运营多年,始终按照“就近社区、适应需求、优胜劣汰”的原则开设各类公益课程。每年依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定向开发相关课程,每门课程开课15次,每次课程时长90分钟,所有课程均免费向居民开放。自2020年底获评长三角地区特色品牌项目以来,工业园区公益课程惠民项目总共开课253门,惠及园区居民超4万人次,在区域已经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项目进一步开发线上公益课程学习模块,建设线上社区教育资源课程6000节、建设线上本土优秀课程381节。项目以居民为本,从孵化到成长、从成长到成熟,逐渐促使区域居民学习热情高涨。现如今,多门课程一经发布,瞬间就遭“秒杀”,成为一课难求的热门学习活动。
类似这样回归教学本身,以课程打造为核心的项目还有很多。通过精准的需求调研、高质量的课件设计、系统化的课程编排促使教学活动高质量的开展。让居民朋友们同学习、共进步,在社区教育学习中体验着成就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形成了“全民皆学”的学习氛围。
(三)以社区教育为契机,促进“乡村振兴”“服务三农”协同发展
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发展另一显著特征就是各地在品牌建设过程中,比较注重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的实践。通过以基层社区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开展例如农业技术帮扶、产品推广营销、美丽乡村改造等系列活动服务“三农”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比如,扬州开放大学联合当地邗江区方巷镇政府、方巷镇社区教育中心,三方共同打造了沿湖村“渔乐渔学——最美渔村游学”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实现了三区联动教育扶贫的典型案例。学校运用高校的技术资源优势,通过各学院主动送教上门,手把手帮助当地渔民致富,使落后的渔村旧貌换新颜,发生了“质”的改变。地方政府、社教中心积极配合,整合当地特色资源,打造产业优势。通过近些年社区教育品牌打造,沿湖村先后获得了“全国最美渔村”“江苏省最美乡村”“江苏省首批省级游学基地项目”等荣誉称号。当地村民通过教育帮扶早已脱贫致富,尽享社区教育红利。
比如,南京的“农科教讲师团”品牌项目,以服务“三农”为项目发展宗旨,按照“农民出菜单,街镇成校编菜单,区县教育局汇总单,讲师团接单,政府买单”的工作机制,持之以恒地深入农村一线为农业增效、农民致富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通过近些年的教育帮扶,为区域农科教产业发展助力,被评为“全国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这些百姓身边的项目都是社区教育服务“三农”,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果。通过起初一个零星的项目孵化成长为品牌,由品牌打造成为模板。在造福区域居民、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其他区域的社区教育开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四)以技术服务为支撑,大力提升老年教育发展水平
依据国务院《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要求,各地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对老年群体的教育帮扶。采取以技术服务为支撑,通过技术能力帮扶、数字化微课程教学等手段大力提升老年教育发展水平。
比如,南京的“玄武社区学堂”项目,开发设计了专门针对老年群体的“银发学堂”子项目。通过为老年社区居民提供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和学习支持服务,积极扩大老年教育供给。根据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开办了舞蹈、声乐、器乐、服饰、朗读等老年课程班。运用专项经费投资改造舞蹈房、试听专用教室,不断提升老年教育现代化水平,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项目通过不断发展,每年送教进社区使老年居民受益已达1万多人次,受到了区域老年群体的热烈欢迎。
比如,连云港的“太极康养进社区”项目,以连云港社区大学太极拳学院为核心,以连云港市海州区、赣榆区教学点为抓手,以各个社区晨练点、晚练点为枝条,通过网格化的手段构建太极拳康养社区教育体系。在传统线下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创网上教学电子资源、云课程、VR虚拟体验等高科技教学方法,为区域老年人服务。此举受到老年群体热烈追捧,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区域老年群体的数字化智能技术应用水平。
三、社区教育特色品牌打造策略
(一)以需求为导向,开展精准顶层设计
在特色品牌形成前期,社区教育主要是以项目的形式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在项目运行过程中要对区域内居民的学习需求进行多种形式的调研。通过调查了解居民的建议及意见并做好文案记录,从中收集居民需求及想法,并积极分析采用,提高居民的积极性及参与性。在广泛了解社区民意的基础上,围绕项目自身品牌发展理念,挖掘社区师资、组建志愿者队伍、开发课程、招募学员,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多样的文化需求。
(二)开展“点餐定制”工作模式,提供个性化服务
社区教育作为“兜底”教育类型,其根植于百姓身边。相关活动的开展要以“公众点菜、社会组织做菜、社区买单”的服务模式为标准,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项目的培育。同时引入社会组织进行“项目化”运作,形成固定的体制机制。在各类组织机制的监督下,定时、定点、定服务内容地让公益服务走进社区,使得公益服务在社区例行化、专业化、规范化且可持续,有效地激发社区的活力,切实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三)坚持丰富载体,在推进项目特色培育上下功夫
社区教育项目开展的质量决定着能否形成品牌以及品牌发展的程度。在项目运行过程中要狠抓教学质量,通过高质量的课程建设、特色化的活动开展、标准化的体系模式来推进项目的常态化开展,形成可复制的模式。通过近些年长三角特色品牌的评选、打造,各项目之间的协同发展愈发紧密。项目之间相互借鉴、共同成长,充分发挥各自文化底蕴丰厚,立足社区、贴近居民的优势,树立区域一体化发展品牌意识。各项目在发展中应坚持不断丰富载体,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推进项目特色上下功夫,为推动各地文明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四)以推动地方产业为目标,服务区域社会发展
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在持续推进中,要在地方政府支持引导下充分展现区域社区教育的水平,凸显出地方特色与历史文化。通过以社区讲座、线上学习、应用体验、实训指导、综合实践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类型群体的学习需求,充分实现教育与社会的融合,以推动地方产业经济发展为目标,服务地方社会发展。
四、品牌发展中的普适性问题
各地社区教育特色品牌经过一定周期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和发展成效。通过特色项目的建设,创新了社区教育发展平台与机制,培养了优秀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加强了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促进了区域社区教育的内涵发展。但纵观整个大教育体系以及不断提升的居民学习需求就会发现,社区教育品牌无论是在发展内涵深度方面还是在后续发展广度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瓶颈。
(一)精品课程数量较为缺乏
从长三角立项的品牌项目中可以发现,虽然各项目在活动策划、实际教育开展中都已经很注重在课程建设、课程资源打造上的力度及投入,无论是在课程类别还是数量上较以往均有了很大的提升,但高质量的社区教育精品课程依然十分缺乏。跟基础教育乃至职业教育相比,优秀的社区教育课程更显得凤毛麟角。这与居民对于优质社区教育资源渴望的市场需求还相差甚远。
(二)受人员流动影响较大
社区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的教师、管理者工作相对稳定,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员流动性较大,特别是在村镇基层社区教育中心、居民学校尤为明显。有些项目的策划者在品牌孵化阶段就由于岗位变动、自身发展等原因进行了工作交接,继任者有时不能充分地按照原先设计的项目路线持续性开展品牌建设,甚至“重起炉灶”进行品牌推进,这在一定程度上耽误了项目发展。
(三)品牌之间的联动不够,没有形成合力
各品牌在运行过程中虽然都开展得“红红火火”,在各自侧重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也贡献了一定的力量,但项目之间的横向交流,特别是跨类型项目之间的联动较少。很多共通的资源未能实现共享,造成了一定的重复建设及资源浪费现象。大多项目呈现出“单打独斗”的局面,区域之间虽有一些“交集”,但往往只局限于相互交流调研、学习,没能形成项目实质建设上的共享共建、服务对象的共同参与。这也造成只是“各自精彩”,未能取得“百花齐放”的局面。
(四)品牌进一步发展提升的维度不明确
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大都有一定的发展基础,有的项目已经运营多年,在区域取得了一定的品牌价值,拥有较为丰厚的区域资源,前期也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益和发展红利。但受限于基层资源、人员水平、政策指向、经费持续投入等问题,项目对于后期更进一步提升和发展规划不够明确。这需要项目的管理方从设计层面提前布局,把准项目发展的方向,更好地进行科学规划,在制定更高层次发展目标的同时进一步以市场需求为根基,升级服务水平,提升发展理念。
五、区域社区教育品牌一体化发展建议
(一)构建品牌发展一体化联动协同机制
品牌打造作为社区教育项目开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区域项目化发展的共同夙愿。参照类似长三角地区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形成区域联盟。强化区域一体化联动发展、协同推进,共同打造品牌,营造共商、共建、共享的“软环境”。在“十四五”社区教育项目发展中,可由纵向长三角三省一市内的五级体系,到横向三省一市开放大学牵头,借助各地社区教育项目发展资源,形成项目发展合力与协同机制,构建由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区域项目发展一体化联盟。
(二)形成区域品牌发展联盟
通过区域品牌项目的协同运作机制,形成社区、高校、企业、社团、居民联动的“3D”“4D”联盟。区域间共建共享品牌发展平台,形成公共“资源库”,通过互融互通机制不断提升项目的教育教学质量;形成社区教育教师轮岗交流机制;持续强化各类项目课程建设的系统性与系列化;完善项目评价考核机制与激励机制;持续深化长三角品牌项目的内涵建设。
(三)发挥开放大学、社区教育机构的领军作用
把握时代脉搏,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立适应全民多元化、个性化终身学习需求的社区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各地开放大学、社区学院、社区教育机构的领军职责,在区域内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服务社会、整体提升的社区教育集群,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居民综合素质提升添砖加瓦。
区域一体化发展是大势所趋,社区教育亦是如此。类似于长三角这样区域化社区教育品牌项目的实施能够更进一步明确品牌发展方向,促进各地更多的优质社区教育项目蝶变成为特色品牌;更是为居民搭建了更多优质的学习与交流平台,极大地满足了区域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教育的热切需求,提高了区域居民的整体素质。但在品牌打造过程中,还存在着高质量教学内容短缺、宣传力度不够、区域资源共享不充分等问题。各地在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发展提升上仍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