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性化再培训的实现路径
2022-11-18○汤璐
○汤 璐
院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和学生的发展,而影响学校办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则是校内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面对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重视和强化教师再培训力度,根据教育改革的要求,落实个性化的培训和教育活动,是院校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当前教师再培训工作存在的现实困境,院校应主动分析快速发展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创新培训内容和方法,使再培训工作适应新的发展环境,解决以往存在的培训流于形式等问题。而如何达成这一目标,保障教师再培训工作系统化和持续性的开展,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是院校需要思考的主要课题。
一、开展教师个性化再培训活动的必要性
(一)开展教师个性化再培训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
科技的快速迭代改变了社会信息传递方式,也使得各大产业主动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对人才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按照传统培养目标开展教育工作,表现出较大的不适应性,各大院校需要通过教育教学的改革,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这一主线,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而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组织者和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其责任是将新的科技成果以更为生动的方式带到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和工作技能[1]。因此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还要有主动学习能力,借助再培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并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当前,教育工作提出的“以任务为载体,辅助工作情景加强实践教学”的建议,要求教师以技师和顾问等身份出现,其实质是引导学生完成具体的任务和项目,借助实践活动掌握技能和专项能力。而由于大多数教师是经过院校学习后直接走向讲台的,在各大院校中有着丰富经验和创新意识能力的教师,占总比例较小,多数教师缺少参与再培训的机会,使其在教学层面的指导能力和实训教学能力难以有所发展。因此,各大院校改进以往的教师培训和教育模式,以个性化的指导为特色,根据现实的需要落实教师再培训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满足教育改革下全新教学模式的要求。
(二)落实教师个性化再培训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举措
尽管在各大院校开始进行创新建设的初始阶段就开始提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建议,但是,受到现实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教师培养工作还停留在职前教育层面,教师自我发展动能不足,院校内满足“双师”要求的教师数量不足,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为一个概念和口号,影响院校高质量师资队伍的建设[2]。面对历史遗留的问题,高校在新的发展阶段引入新的教师培训理念,将教师再培训作为职前教育的延伸,成为终身延续发展的教育手段。借助再培训活动,将更多全新的教学知识和理念传递给教师,使教师获得新知识和技能,在保持自身发展优势的前提下,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和学生,并实现自我的提升。与此同时,正规系统化的培训和教育活动也可融合实践,使教师在真实的场景和环境中认识自我和审视自我,针对自身的不足主动学习和探索,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意识,实现教学水平持续性提高,从而更好地满足教育教学工作的现实需要。
二、教师再培训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再培训工作缺少统筹规划,培训内容缺少针对性
教师再培训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作,组织管理规范化和培训体系化是再培训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教育改革下提出的师资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引发院校对教师能力发展的关注,但很多院校没有根据具体的要求和变化,制定针对性强的培训管理机制,很多工作要求还停留在口头建议上,没有作出适应教师发展需求的实质性规定。特别是在保障工作上,大多数院校落实到再培训工作上的资金数量不足,仅仅依靠每年的政府拨款,还不能满足再培训活动的个性化实施的现实需要[3]。很多社会培训、企业培训、出国学习等活动要求教师支付一定的费用,不但增加教师的经济负担,也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师参与培训工作的积极性。而在培训内容上,当前很多院校针对教师再培训工作产生错误的认知,认为只有教师学历达标,再培训和再教育的意义不大。所开展的培训活动只是应付上级检查,没有根据教师现实发展情况制定和规划培训内容,使教师在培训活动中只能获取零碎的知识内容,无法系统弥补自身存在的能力不足。长此以往,教师再培训工作会陷入低效循环中,难以发挥个性化培训活动的积极作用。
(二)再培训方法单一落后,技能培训流于形式
教师再培训工作需要根据具体的规划,分步骤落实培训活动,结合教师职业发展情况,合理安排培训内容,选择差异化的培训手段,通过长久的教育和引导来解决实际问题,保障培训的持续有效。然而,在当前教师再培训活动中,由于缺少对教师发展现状的了解,开展的培训活动没有根据教师个体差异,区别化和差别化地落实培训计划[4]。特别是在技能培训上,培训内容以理论为主,很少涉及实践操作内容,使培训活动停留在理论研习上,难以强化教师的专业技能,无法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现实需求。在培训方法上,高校仍然延续以往理论性讲座的方式,进行集体化的教育和培训。过分追求统一,忽视教师能力和技能发展的差异性,造成培训活动产生的教育效果不佳,难以发挥再培训的重要作用。而缺少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应用更是成为教师创新发展速度过慢、自身教学技术水平不高的主要因素。
三、教师个性化再培训的实现路径研究
(一)构建省级教师个性化岗前培养基地,加大新型师资队伍培育力度
积极建立起省级教师个性化岗前培训基地,是引导新型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从学生角色顺利转变为教师角色、增强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样也是为现有师资个性化队伍输送更多新力量、新血液的一大契机[5]。因此,相关学校为进一步加强教师个性化再培训,应提高对此方面的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建立统一到新老师岗前培训基地,采取脱产集中培训管理办法,大力培育高素质、高技能、“双师型”新教师,实现以新带旧,促进整体师资队伍高素质发展。在具体实施阶段,为保证省级教师个性化岗前培训基地建设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必须积极转变传统教师扩招模式,打破因扩招带来的人员编制等问题;改革陈旧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与方法,激发新教师参与培训,主动到培训基地内参加再培训活动的积极性;通过优化培训资源设置,提升培训人员整体培训技能水平,来进一步保证个性化教师岗前培训质量,保证基地建设的有效性。
其次,可通过依托省内重点师范大学,通过相互合作搭建统一的新教师岗前培训基地,采取脱产集中培训办法,培养个性化新教师。然后,在通过优化配置岗前培训师资,搭建更高水平上学术平台,营造多学科综合开放式培训环境,大力培养高素质、个性化教师,保证培训效果。除此之外,将新教师岗前培训明确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具体再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校情校史教育、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教务教学管理、人事规章制度管理、科研课题申报与科研管理[6]。第一阶段的培训时间可设置为10天左右,对新教师集中统一培训。第二阶段,采取统一集中培训方式,在省级教师岗前培训基地进行。具体培训内容应涵盖政治素养、职业道德、价值观、前瞻性意识、个性化教学能力、双语教学能力、多媒体应用技术、科研与创新能力等。培训时间为20天左右,为避免因培训时间过长而拖后教学进度和其他工作进度,可选择在寒暑假期间开展再培训活动,保证新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人性化与个性化。
(二)细化落实再培训制度与培训规划,确保再培训质量达到相应标准
为进一步确保教师个性化再培训工作开展规范性、科学性与可行性,保证再培训质量达到相应标准,应进一步细化落实各项再培训制度体系,设置科学合理的再培训规划,来确保个性化教师再培训质量达到教育部要求标准。第一,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部门在教师个性化再培训中的职能作用,尽快出台完善和构建教师接受再培训的行政法规体系,细化关于教师培训计划、培训内容、考评标准、经费拨付等规章制度,保证教师个性化再培训的规范化、科学化与制度化[7]。第二,加强对培训制度、方针与政策等方面的宣传和普及,细化讲解个性化教师再培训制度优势、价值及意义,从根本上扭转师资再培训理念偏差,保证教师能够深入细致了解政策的真实用意与现实要求。第三,严格制定教师个性化再培训具体流程中的考评管理方法、专业教研实践活动鉴定标准、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获取与职称评审等工作,保证教师个性化再培训活动开展能够有章可循。第四,紧密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专业与行业发展趋势、学校具体需求与教师个体实际能力,综合制订合理且高效的教师个性化再培训目标计划。在方式选择上,应安排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比如,专业理论与教育技能结合,采用校本培训与师资培训基地培训两种方式;行业实践技能训练采取企业培训与国外培训,等等。采取多样化培训方式,让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与知识储备,真正提高其个性化教学能力与职业岗位操作技能,成为教育教学改革所需要的复合型师资人才。
(三)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教师再培训平台,突破线下培训存在的局限性问题
在全球信息化建设背景下,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与互联网平台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创新,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智慧化与科技化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为保障教师个性化再培训工作的与时俱进,应紧跟时代发展趋势,积极引进信息技术手段,搭建远程网络培训平台,鼓励教师采取远程学习方式参加再培训活动。有利于进一步满足教师多样化再培训需求,实现随时随地、无时无刻开展再培训工作,进一步突破线下培训存在的局限性问题。在具体实施阶段,首先需要利用先进的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整合汇总互联网平台中的优秀教师再培训资源,构建网络教师培训资源库,为远程网络培训平台的建设提供资源保障[8]。其次,加强资金投入力度,邀请国内外各专业学科领域的专家、教授、知名学者等入驻该平台,采取线上信息交流、直播互动、资源贡献、线上培训等方式,让教师能够有更多机会与更多优秀师资交流、互动和研学,来进一步开阔其视野,满足其多样化再培训需求。此外,为避免线上远程再培训活动的开展过于表面化、浅显化和片面化,充分调动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应根据远程再培训活动特点与培训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激励措施,包括薪资、福利、奖金等,来增强教师对此方面的重视,使之主动参与线上培训。
(四)大力拓展国际、国内访问学者培养空间,培养国家级的骨干教师
进一步拓展国际化、国内访问学者培养空间,是培养国家级骨干教师,满足我国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需求,提升教师个性化再培训实效的重要契机。为保证这一再培训模式得以顺利展开,应积极搭建教育培训经费分担机制,确保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力度,保证这一培训目标在充足的经费支持与投入下顺利进行[9]。针对再培训经费分担机制建设工作,一方面需要相关学校积极转变传统企业单一的培训经费方式,积极推进培训成本分担机制,紧密结合效益共享、责任共担、互利共赢的原则,由政府部门、学校、教师个人三方共同分担个性化教师再培训成本。以此来增强教师参与再培训和进修的主动性,提升其国际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资金筹措方式,争取吸纳社会企事业单位、海外侨胞的专项群众,设立教师个性化再培训专项经费,通过各大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平台加以宣传推广,提高社会对此方面的重视与认知,从而为教师进修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与保障。
针对国际、国内访问学者培养空间拓展层面,首先需要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采取国际化教师再培训方式,增强教师个性化再培训效果。比如,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主动参与出国教育培训,采取作访问学者、作博士后研究、讲学、学术会议或攻读学位等方式,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与教学经验,开拓教学视野,争做具有国际视野、国际意识、国际竞争力的优秀骨干教师。其次,应采取“引进来”的方式,主动接收国内访问学者并加大培养力度,有利于进一步落实“高层次人才培养立足国内”战略目标,实现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在具体实施阶段,可通过由教育部门出台相应政策,保证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都要主动接收国内访问学者,展开学术交流,从制度上拓宽国内访问学者培养空间。
总而言之,教师个性化再培训体现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符合当前各大院校发展现状,满足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同时提升院校的竞争力。然而,由于教师再培训工作是对职前教育的延伸,有着系统化和持续化的要求。这就容易造成各部门在协调合作中出现问题,使培训规划和管理监督工作难以落实,培训活动内容缺少统筹规划,培训方法和手段也不具创新性。为实现个性化培训的目标,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加强对教师现实情况的了解,并分层次和分阶段落实培训活动,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和理念开展生动性强的活动,使教师投入其中不断完善自身的能力,从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