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探析
2022-11-18卢亚芳马秀峰
○卢亚芳 马秀峰
乡村振兴是促进城乡区域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迫切需要人才支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非常明确地指出“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1]。高素质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思考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的内涵意蕴,剖析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的价值,进而探寻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共同体”一词是社会学领域的概念。1887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出版了一本名为《共同体与社会》的著作。在这本书中,滕尼斯把共同体从社会概念中分离出来,认为共同体是“通过某种积极的关系而形成的群体”[2]。“学习共同体”则是共同体向教育领域延伸的产物,是共同体的一种具体类型。1995年,时任卡耐基教学促进会主席的博耶尔首次提出“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并指出在学校中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有效性的理想范式[3]。自此之后,学习共同体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它的含义也被不断拓展。但目前学界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并未达成共识,这些观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第一种观点立足于人类社会学视角,认为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学习组织、学习团体、学习群体等;第二种观点在批判传统教学封闭性、强制性的基础上,将学习共同体看作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学习模式;第三种观点将学习共同体视为一种涵括学习主体、学习资源、中介系统等诸多要素的学习环境;第四种观点以社会建构主义和分布认知主义为理论基础,认为学习共同体是一种社会安排,强调个体与他人和环境互动的重要性。虽然学者们对学习共同体的界定不尽相同,但在国内外学者多样的解读中凸显了这一概念的共性特征:一是共同体成员需要形成共同目标或达成共同理解;二是共同体成员需要对共同体产生归属感、信赖感和认同感;三是共同体成员需要通过对话协商、合作共享等行动融入其中;四是强调参与者的自觉性和能动性[4]。
基于已有学习共同体的定义并结合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本文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就是学习主体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共同体,是新型职业农民因要解决某一共同问题或实现某一共同目标而自发形成的,在学习共同体中,共同体成员缔结学习契约,通过共享资源、对话协商、合作等形式参与到团体学习活动中来,不断促进农民与农业的共同发展。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的价值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新型职业农民是补齐乡村振兴人才短板的重要对象。有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已经达到2000万人,预估到2025年将增加至3300万人[5]。构建学习共同体能够将数量庞大的新型职业农民有序地、系统地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群体优势,挖掘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在培养文化素质、增强技术技能、提升学习能力、增强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价值,进而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一)有利于培养文化素质,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是各方面、全方位的振兴,乡风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乡风文明是判断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新指标,是乡村振兴的内在灵魂。”[6]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乡风文明是农民文化素质的反映,故重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文化素质是培育文明乡风的题中应有之义。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文化素质培育可使其长期维持自主发展能力,这也直接影响着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构建学习共同体能够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通过榜样示范和带动作用,成员之间相互模仿学习,有利于农民转变传统观念,树立以农为荣的职业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一批不仅有知识,而且有文化的新型职业农民,从而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有利于增强技术技能,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它包括“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两方面,前者也需要通过后者来实现,故后者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物”的现代化是指农业与科技融合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人”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农民”现代化上。这就要求农民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否则会影响先进的技术、设施设备等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阻碍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进程。新型职业农民是一批懂技术的高素质农业人才,通常是在自学、与他人交往以及实践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技术技能。构建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学习共同体,共同体成员能够在交往中互相为师,掌握更多的现代农业知识、技术技能,了解现代农业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切实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质,进而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三)有利于提升学习能力,助力人力资本开发
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7]。培养人才的关键一点是重视培养其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传统农民多是被动地学习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学习能力较低,而新型职业农民与其不同,需要在培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学习知识技能,从而使自身拥有可持续的竞争性。在学习共同体中,每一个学习者都扮演着知识建构者和实践交往主体两种角色,这要求他们按照分工和约定承担相应的学习责任[8],并与其他成员一起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新型职业农民抛弃了传统的被动式、接受式学习方式,通过开展各种自主学习、共同学习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因此,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是从源头造血,从根本上为农村培养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实现人力资本的“提质”。
(四)有利于增强管理能力,提高乡村治理水平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根基,在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乡村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型职业农民是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应充分激发其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习共同体中,由于共同体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利益,新型职业农民会自觉承担起空间治理的责任,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等方式不断增强其自主管理能力,为维持乡村治理格局良性运转提供群众基础。此外,成熟的学习共同体通常有一套自己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共同体成员按照分工履行各自的职责,共同管理共同体、维持共同体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农民的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并且新型职业农民可将自己参与管理学习共同体的经验和教训灵活应用到乡村治理中,推动二者同向发展。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的策略
新型职业农民是助力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农业农村的发展离不开新型职业农民的支撑。“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对新型职业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激发主体自主学习动机、树立共同愿景、重视对话协商、建立共享机制、创设“虚实结合”学习空间五个方面出发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以期在实践中助推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形成和发展。
(一)激发主体自主学习动机
柏拉图曾有语:“凡是自动的才是动的初始。”如果共同体成员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行为,那么整个学习共同体也就难以形成和维系。所以,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要激发农民自主学习动机,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第一,社会舆论引导。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方式,引导人们转变固有观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不再将农民看作是身份的象征,而是将其视为有吸引力的“绿领”职业,使农民形成健康开放、积极进取的心理,主动学习相关知识,自觉投入到乡村振兴中来;同时引导高等院校毕业生等优秀人才加入新型职业农民行列,他们有更宽阔的眼界、更出众的创新意识,可以引领整个队伍向前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第二,健全资格认定机制,建立具有新型职业农民特色的“1+X”证书制度体系。在学历认证方面,在国家资历证书框架下为在校学习的新型职业农民建立个人终身学习成果账户,根据积累的学分对其进行学历认定。在非学历认证方面,设立专门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根据职业农民技能种类和水平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技能证书和技能等级;制定科学完善的职业规范标准、职业技术标准、考试考核制度等,并建立起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农业院校等多方力量参与的培训和评价体系,确保新型职业农民认证体系的权威性、专业性和可行性;逐步实现农民资格证书的技术认证属性向职业认证属性的过渡,让农民成为持证上岗的技能型职业。
第三,完善学习激励机制。在物质激励层面,通过政府拨款、企业和教育机构捐赠等方式减免学费,降低经济资本薄弱人群参与学习培训的门槛,缓解农民的经济压力;为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习的人提供一定的政策优惠,如享有优惠的贷款利率和贷款期限、土地优先向其流转等;对表现优异或有可行创业想法的农民学员发放奖学金或创业基金,激励学员认真学习、努力进取。此外,还要重视精神奖励的作用,包括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关怀激励、榜样激励、责任感激励等,形成内外结合的推动力。除了正向激励外,还要善用反向激励措施,针对不当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
(二)树立共同愿景,培育成员归属感
简单来说,共同愿景就是共同体成员用现在时描绘的未来图像。它是学习共同体生成的基础和首要前提,是农民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共同愿景,学习共同体就如同空中楼阁,难以存在。因此,只有首先确定共同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共同体成员才能产生“同舟共济”的共同体意识[9],从而对身处其中的学习共同体形成一种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就是学习共同体赖以存在的情感基础。
针对初中数学“动点路线问题”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笔者尝试了“从工具操作到推理验证”“从画图描点到整体建构”“从抽象推理到定量计算”“从变量关系到函数图像”等“动点路线”探究的教学方法,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是农民因共同愿景自愿联结在一起而形成的。基于共同愿景,不同生活背景、能力水平、性格特点的个体才能够被凝聚到一起。这一共同愿景既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随意决定的。它建立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共同目标、理想和价值观上,是所有共同体成员个人愿景的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映着新型职业农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被大家普遍接受并且清晰明确、切实可行的。新型职业农民的所有活动都应以团体的共同愿景为指向,围绕着团体的共同愿景而开展。这就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应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树立大局意识、共赢意识,发展与共同愿景协调统一的个人愿景,将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求,自觉并乐于朝着共同愿景而努力。
在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中,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应当是新型职业农民共同的宏观愿景。这一愿景涉及经济、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契合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同的学习共同体可以以此为依据并结合现实情况设立特色化的具体愿景,根据实践发展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三)重视对话协商,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对话协商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学习共同体生成的基本保障,是其维持、不断发展并实现共生共荣的动力源泉。学习共同体中的对话协商在本质上是各参与主体借助语言和交往进行交流与分享,并产生共同理解的实践活动[10]。在学习共同体内,不同新型职业农民的生活阅历、学习经历、技术水平等有所差异,这就导致他们对于同一问题的看法有所不同,需要进行沟通交流才能达到共同的理解。
此外,要使各成员从边缘的被动参与者转变为核心的主动参与者,必须确保他们之间能够相互协商和沟通[11]。通过对话协商,营造一种愉悦、平等、民主的良好氛围,促使共同体成员从“听者”变为“说者”,每个人都能自觉、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成为主动的参与者。同时,农民进行思想交流和智慧交锋的过程,也是生成和创造新知识、新理念的过程,个体参与其中便能将产生的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不断改变、重构自我认知,而个体的成长又会促进整个学习共同体持续壮大。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对话协商并不意味着否定或抹杀共同体成员的个性和成员之间的竞争,相反,恰恰因为新型职业农民之间存在异质性和竞争性,才使得他们需要通过对话协商以求同存异,达到和而不同的和谐境界。因此,个性展现和相互竞争是对话协商的原因和条件,它们赋予了对话协商真正的意义。只有每个成员都拒绝做沉默的旁观者,主动参与其中并真诚地与他人沟通交流,学习共同体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四)建立共享机制,培养合作共赢意识
共享机制是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的关键机制,学习者共享的主要对象是资源[12]。汪国新提出“成员即资源”的理念,处于学习共同体中的新型职业农民都拥有一定的知识技能,他们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当他们彼此分享、共同合作时,这种个体知识就会转变为集体知识,以新型职业农民为载体的资源也就得以不断丰富发展。
新型职业农民应努力从根本上转变传统老旧的价值观念,消除自身错误的保守意识,摆脱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环境,树立无边界的合作共享意识,认清共同体的力量比每个成员的力量更大这个事实,善于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同时,在学习共同体内部制定某种规则或拟定某种契约予以保障,以学习共同体内部资源为基础,积极引进外部资源,并确保每位成员能够公平公正地共享资源。除了资源以外,任务和责任也应该被“共享”,共同体成员商议拟定任务和责任共担契约,使成员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紧密相连;制定恰当的激励措施,使成员的共享意识和共享行为得到回报。
(五)创设“虚实结合”学习空间
学习空间是学习共同体实现有效学习的发生地,无论是个体单向接受知识,还是与其他成员进行互动交流、合作学习,都是以一定平台为载体、处于一定学习空间中进行的。
第一,以社区为载体构建学习共同体网络。在我国农村社区通常以自然村落为单位,由于社区内成员处在共同地域内,他们有着相近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更容易形成归属感和依赖感。故可以以社区为载体从点到面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网络,充分发挥社区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中的作用,挖掘和整合学习资源,促进农民学习,使社区成为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孵化场。但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社区之间既存在差异,又有共同点,所以应因地制宜,不必机械地将每个社区都划分为学习共同体的基础单位。
第二,以协会为载体搭建学习共同体平台。协会是职业农民自发组织形成的,建立在职业农民共同的利益基础之上,代表职业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的重要学习平台之一,协会应发挥以下作用。首先,让协会成为提升农民自身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的主战场。协会定期举办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研讨活动、观摩活动等,邀请相关专家出席指导,使农民在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开展合作交流活动,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其次,让协会成为宣传相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信息的重要阵地。最后,促进协会与职业学校、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等开展深入合作,达到共赢的效果。
第三,以网络为载体拓宽共同体学习空间。网络的不断发展是学习共同体发展的重要支撑,它使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空间由实体领域拓展到虚拟领域。为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搭建网络学习平台,不仅能使农民的学习不再受时空限制,实现“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目标,而且能为农民提供海量的线上共享资源,满足其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所以学习共同体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信息技术为推手,大力发展以网络为载体的远程教育。开发教育资源,重视信息化学习资源库建设,反映不同层次和类型农民的需要,并及时更新;提供各种学习支持服务,让农民通过网络平台、手机软件、远程视频等方式学习农业知识、提高技术技能、提升信息素养;充分利用大数据,通过分析农民的访问资料记录、交流互动情况等进一步把握农民学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