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形中的“十字架”形
2022-11-17刘家良
刘家良
【摘要】 将一个基本图形的特征及性质进行迁移,结合正方形的边、角性质,得到正方形中“十字架”形的性质及变式图形(一线三直角)的性质.由基本图形到“十字架”形再到“一线三直角”形的系列过程,启发教者要特别关注基本图形的特征及性质的教学,并要学会在复杂图形中提炼基本图形的本领.
【关键词】 基本图形;迁移;正方形;“十字架”;变式
将一个基本图形的特征及性质进行迁移,结合正方形的边、角性质,可得到正方形中“十字架”形的性质.
基本图形:如图1,若∠ABD=∠EDC=90°,AB=ED,BD=DC,则AD=EC,AD⊥EC.
简证:易证△ABD≌△EDC(SAS),
于是AD=EC,
∠ADB=∠C.
又∠ADB+∠CDG=90°,
所以∠C+∠CDG=90°,
所以∠CGD=90°,
所以AD⊥EC.
将图1及其蕴含结论迁移到正方形中,结合正方形的边、角性质,可得正方形中“十字架”形的性质:
如图2,已知E,F分别是正方形ABCD的边AB与BC上的一点,且AE=BF(或BE=CF),AE与DF相交于点P,则AF=DE,AF⊥DE.
推论:如图2,在①AE=BF(或BE=CF),②AF=DE,③AF⊥DE三个条件中,若已知一个条件,可得另外的两个条件,简称“知一求二”.
应用正方形中的“十字架”形的结论,可解决与正方形相关的问题.
1 由垂直到边等
例1
如图3,正方形纸片ABCD的边长为12,点F是AD上一点,将△CDF沿CF折叠,点D落在点G处,连接DG并延长交AB于点E.若AE=5,则GE的长为.
分析 设CF与DE交于点O.点D,G关于CF对称,由轴对称性质可知CF垂直平分GD,即DO=GO,CF⊥DE,由此想到正方形中的“十字架”形,可得CF=DE,AE=DF.
解 如图4,设CF与DE交于点O.
因为点D,G关于CF对称,
所以GO=DO,CF⊥DE,
即∠FOD=90°,
所以∠CFD+∠ADE=90°.
因为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所以AD=CD=12,
∠A=∠ADC=90°,
所以∠CFD+∠FCD=90°,
所以∠ADE=∠DCF,
所以△ADE≌△DCF,
所以DE=CF,AE=DF=5.
在Rt△DAE中,由勾股定理得
DE=AD2+AE2=144+25=13,
所以CF=13.
由S△CDF=12CF·OD=12CD·DF,得
OD=CD·DFCF=6013,
所以DG=2OD=12013,
所以EG=DE-DG=13-12013=4913.
注 由軸对称性质得到CF⊥DE,这意味着两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垂直,由垂直这一条件联想到正方形的“十字架”形.
2 由一直角边相等到斜边相等与垂直
例2 图4
如图4,在边长为22的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是边AB,BC的中点,连接EC,FD,点G,H分别是EC,FD的中点,连接GH,则GH的长度为.
分析 求GH的长,一般是将其放置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勾股定理求得.如图5,若能意识到DF⊥CE,那么问题的求解之路就会“一马平川”,但这需要学生熟知正方形中的“十字架”形及其结论.
解 如图6,设CE,DF交于点S.因为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所以∠A=∠B=∠BCD=90°,
AB=BC=CD=22.
因为点E,F分别是边AB,BC的中点,
所以AE=BE=BF=CF=2,
所以△BCE≌△CDF(SAS),
所以CE=DF,
∠BCE=∠CDF.
因为∠DCF=90°,
所以∠CDF+∠CFD=90°,
所以∠BCE+∠CFD=90°,
所以∠CSF=∠HSG=90°.
在Rt△BCE中,由勾股定理得
CE=BE2+BC2=(2)2+(22)2=10,
所以DF=CE=10.
因为点G,H分别是EC,FD的中点,
所以CG=12CE=102,HF=102.
因为∠DCF=90°,CS⊥DF,
所以S△CDF=CS·DF2=CD·CF2,
所以CS=CD·CFDF=22×210=410,
所以GS=CG-CS=102-410=110.
在Rt△CSF中,由勾股定理得
FS=CF2-CS2=(2)2-4102=25,
所以HS=HF-FS=12DF-FS=102-25.
在Rt△HSG中,由勾股定理得
HG=HS2+GS2=102-252+1102=1.
故填:1.
注 由正方形两边的中点想到两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相等,由直角边长相等这一条件联想到正方形中的“十字架”形.
3 “十字架”形的两种变式
变式1 图5
如图5,已知E,F分别是正方形ABCD的边DA与CD延长线上的一点,CE与BF相交于点P,在①AE=DF(或DE=CF),②CE=BF,③CE⊥BF三个条件中,可由其中的一个条件得到另外的两个条件,也可谓“知一求二”.
例3 已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在边DA的延长线上,连接CE交AB于点G,过点B作BM⊥CE,垂足为点M,BM的延长线交AD于点F,交CD的延长线于点H.
(1)如图6,求证:CE=BH;
(2)如图7,若AE=AB,连接CF,在不添加任何辅助线的情况下,请直接写出图中的四个三角形(△AEG除外),使写出的每个三角形都与△AEG全等.
分析 (1)欲证两线段相等,需将这两条线段分布在两个“待证”的全等三角形之中,图6吻合于图5中的“十字架”形;
(2)△AEG为直角三角形,欲寻找与其全等的三角形,需结合正方形的边、角性质及已知条件,需依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解 (1)因为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所以BC=CD=AD=AB,
∠BCD=∠EDC=90°.
因为BM⊥CE,
所以∠HMC=∠ADC=90°,
所以∠H+∠HCM=∠E+∠ECD=90°,
所以∠H=∠E.
在△EDC和△HCB中,
∠EDC=∠HCB,∠E=∠H,CD=BC,
所以△EDC≌△HCB(AAS),
所以CE=BH.
(2)△BCG,△DCF,△DHF,△ABF(过程略).
变式2 将图1中的△CED沿ED方向平移ED长可得到图8,即“一线三直角”形.这一图形的结论常与正方形“结伴”而行.
例4 如图9,点E是正方形ABCD的边BC上的动点,∠AEF=90°,且EF=AE,FH⊥BH.
(1)求证:BE=CH;
(2)若AB=3,BE=x,用x表示DF的长.
分析 (1)要证BE=CH,需证BC=HE,由正方形边的相等性,可证AB=EH,由三个垂直联想到“一线三直角”形,证△ABE≌△EHF即可;
(2)用x表示DF的长,可过点F作FP⊥CD于点P,将DF置身在直角三角形中.
解 (1)因为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所以BC=CD=AB,
∠ABE=∠BCD=90°,
所以∠AEB+∠EAB=90°.
因为FH⊥BH,
所以∠EHF=90°,
所以∠AEB+∠FEH=90°,
所以∠FEH=∠EAB.
在△ABE和△EFH中,
∠EAB=∠FEH,∠ABE=∠EHF,AE=EF,
所以△ABE≌△EHF(AAS),
所以BE=FH,
AB=EH,
所以BC=EH,
即BE+EC=CH+EC,
所以BE=CH.
(2)作FP⊥CD于點P,则四边形CHFP为矩形.
由(1)可知CH=FH,
所以四边形CHFP为正方形,
所以CP=CH=FH=FP.
因为BE=CH=x,
所以CP=FP=x,
DP=CD-CP=3-x.
在Rt△DFP中,由勾股定理得
DF=DP2+FP2
=(3-x)2+x2
=2x2-6x+9.
注 由正方形中的三个垂直条件想到了“一线三直角”形.
由基本图形到“十字架”形再到“一线三直角”形的系列历程,启发教者要特别关注基本图形的特征及其性质的教学,要学会在复杂图形中提炼基本图形的本领,这一本领离不开对基本图形的熟知和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