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西行漫记》而成立的神秘出版社

2022-11-17

读报参考 2022年31期
关键词:西行漫记斯诺红色

  今年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逝世50周年,也是他的传世之作《西行漫记》诞生85周年。斯诺的一生与中国紧密相连,他是第一个到陕北采访毛泽东的外国记者,首先向世界拉开了红色中国的帷幕,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正面形象走向世人。《西行漫记》一经问世,即成为中国现代史和革命史的一部重要著作,且历久弥新。

《密勒氏评论报》首先披露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英文版)问世仅仅4个月后,1938年2月,该书中文版以《西行漫记》为名,在日伪统治时期的上海翻译出版,出版机构是迄今仍显神秘的复社。

  今年初,笔者冒着冬日寒风,寻访复社遗址——上海市巨鹿路(原名巨籁达路)174号,即今巨鹿路、瑞金一路中德医院旧址旁,一路之隔便是中共二大会址。同为复社成员的胡愈之、胡仲持兄弟即居住于此,胡愈之后来回忆说:“我临时想了一个‘复社’的名义。在书上没印‘复社’的地址,实际上它就在我家里。”

  胡愈之为中共党员,新中国成立后,成为首任国家出版总署署长。1935年后,他在上海积极参加文化界救亡运动,是救国会发起人之一。救国会“七君子”被捕后,他为营救“七君子”出狱,与宋庆龄、何香凝等发起“救国入狱运动”。抗战爆发后,胡愈之任上海救亡协会宣传部副部长,其主要工作之一是向外国记者发布抗战新闻,因而与在上海的斯诺相识,并结交为好友。

  斯诺访问陕北苏区,胡愈之事先并不知情。1936年6月,经宋庆龄的介绍和安排,斯诺携带两部相机和24卷胶卷,穿越层层封锁,冒险前往陕北采访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斯诺后来回忆:“通过她(孙夫人)的安排,我同北京的一位教授取得了联系,这位教授给了我一封致毛泽东主席的介绍信,与此同时,他还告诉我同西安的地下工作者接头的办法。”

  斯诺从北平乘列车西去,秘密地进入了陕北红区,成为第一个访问革命根據地的外国记者。他在陕北苏区和前线记录下大量珍贵材料,回到北京寓所后日夜整理撰述,1936年11月14日、21日,斯诺将自己与毛泽东一问一答的采访记录,经整理后,以《毛泽东访问记》为题,在美国人办的上海英文报纸《密勒氏评论报》首先连载发表,并配发了他拍摄的那幅毛泽东头戴八角红星帽的著名照片。

  尽管该文经过国民党当局的审读,被删去了三分之二,但发表后依然引起轰动。这是《西行漫记》部分内容的最初披露。其后,斯诺关于苏区见闻的报道陆续在国内外问世。斯诺之所以选择在《密勒氏评论报》首先刊发苏区报道,很大原因在于他与《密勒氏评论报》老板兼总编鲍威尔关系密切。该报创始人密勒氏和继任者鲍威尔均是美国人,而且与斯诺同为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校友,斯诺来上海后曾担任过鲍威尔助理一职。

胡愈之设立秘密出版机构

  1937年下半年,斯诺在北京完成了《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的书稿,将它交给英国戈兰茨公司,于当年10月出版,一时轰动世界。

  胡愈之在斯诺的寓所,看到刚从伦敦寄来的样书,翻阅之下认为这是一本难能可贵的好书。他后来遇见八路军上海办事处的刘少文,又专门询问了斯诺的描写是否可靠,得到了刘的肯定,遂决定组织力量翻译出版此书。其时,上海刚刚沦陷,租界如“孤岛”,已摇摇欲坠,日军虎视眈眈,踏足不过是早晚之间。要寻找一家出版社,出版这么一部宣传红军苏区的书谈何容易。怎么办?胡愈之急中生智,临时在自己家里成立了一家出版社,取名“复社”,把底层让出来作为复社办公场所,自己和家人都挤住在楼上,印刷则由商务印书馆印刷厂工人帮忙。

  所谓复社,其实大有寓意,含有救亡图存的意思。早在明末的时候,江南爱国文人志士就组织过一个复社,与魏忠贤的阉党进行斗争,在历史上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复社就是为了继承先贤的爱国抗争精神和凛然正气。胡愈之任社长,成员额定30人,实际人数约20人。复社的日常工作由秘书张宗麟(中共地下党员)主持,对外称经理。

  复社由于其秘密性质,留存资料有限,部分当事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回忆也是语焉不详。上海市档案馆现保存有复社的两件原始档案,一为复社社约,一为复社第一届年会记录(1939年4月1日)。复社社约开宗明义,称复社的宗旨是在抗战时期特殊环境下,“促进文化,复兴民族”。《西行漫记》即是他们着手进行的第一项工作,后来又出版了600多万字的《鲁迅全集》。另据相关人士的回忆,复社可能还秘密出版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论新阶段》单行本。

《西行漫记》是“红色伪装书”

  为抓紧出版《西行漫记》,全书被拆分成12章,每人1章,分别翻译,由胡愈之统稿校订。

  该书原名《红星照耀中国》,由于上海当时环境险恶,译者之一的倪文宙提出,将原书名改为比较隐晦的《西行漫记》,“局外人以为这是本小说或是游记书,不容易一下认出这是一本‘红色’的歌颂解放区的书,容易在社会上通过”。

  当时著名记者范长江写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真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在西北的情况,颇受读者欢迎,因此,“西”或“西北”就成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所在地的代称,这样既避免了敌伪的注意,又会使读者心有灵犀,胡愈之和众人均赞同,胡后来回忆说,“在当时的情况下当然不能照译”。

  不到一个月,此书已经完成翻译工作。1938年2月,中文版在上海出版,章节内容略有调整。斯诺撰写了序言,增加了许多新照片,从英文版的16张增加到51张。胡愈之不知道斯诺本来有中文名字“施乐”,音译为“爱特伽·斯诺”后印在书上。

  《西行漫记》出版后,一直被日伪当局和国民党政府禁止印行和出版,但这本“禁书”的广泛流传程度远远超过其他红色书籍。这固然是因为该书本身的吸引力,亦与该书是一本“红色伪装书”有关。

  “伪装书”这一概念属于版本学研究的范畴,“红色伪装书”是指在白色恐怖时期,我党大量使用各式伪装所出版的出版物,如毛泽东著作《新民主主义论》被伪装成“热情小说”《满园春色》,封面画有一个妖娆的舞女,翻过封面,保留了小说全文,但内中夹印了《新民主主义论》。《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大会议决案》封面被印成《新出绘图国色天香》,但翻开封面,该书扉页上可见目录,版权页却无出版者,也无出版时间。粗略一看,很难看出属于“禁书”。红色刊物的伪装则更复杂,因为刊物是连续出版物,开本也较大,除使用假名、伪装封面外,为了更好掩护,常常缩小刊物开本,与书籍大小一致。至于出版社地址、作者名字也是伪装的重点。

  复社出版《红星照耀中国》,书名换成了《西行漫记》,而出版《西行漫记》的复社,地址虽设在胡氏兄弟家里,该书的版权页上是见不到的,仅标“复社印行(藏版)”寥寥数字。后来,复社的地址标为香港九龙路或皇后大道某某号,更让敌人无从下手。这与不少“红色伪装书”的做法异曲同工。

  尽管这本书的出版、包装已经煞费苦心,但出版前后仍遭到日伪、租界当局和国民党政府严厉查禁,归入“禁书”之列,蒋介石还亲自下令追究该书出版处,可见《西行漫记》的影響不容小觑。

斯诺著述被查禁

  除《西行漫记》外,斯诺所有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有关的出版物,几乎都被列入查禁之列。据档案研究统计,斯诺当时被查禁著作,尚有以下多种书目:《毛泽东自传》《红军四种》《西北新社会》《一个美国人的塞上行》《中国的红区》《西北散记》《西北角上的神秘区域》《长征两面写》《二万五千里长征》《第八路军将领印象记》等,其中大部分出版物都早于《西行漫记》,显然是自陕北归来后,陆续整理发表的一些通讯报道之结集,如《毛泽东自传》即与《西行漫记》第四章“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基本相同。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后,斯诺得知相关消息,立即通过美国《星期六晚邮报》报道了事变的真相,国民党当局大为恼火,下令取消他的在华记者证。斯诺被迫于2月离开中国,但继续在国际上撰文谴责国民党政府破坏抗日、破坏团结的阴谋。同年8月,蒋介石谕令国民党“中宣部长”王世杰称:“思诺(即斯诺)为共产党在美宣传之书籍及其他短篇之文字,应尽量设法收集,并指派专员研译,使针对其言论,撰拟反驳文字,交由我方洽定之美国报馆或杂志社发表……以纠正其虚伪不实之宣传,而正美人观听。”王世杰接获指示后,连忙批转下属研究处理,称“此事总裁特别重视,已一再询及”。

复社留下不朽红色印记

  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后,上海租界遭日军攻占,所谓孤岛也不复存在。日伪到处搜寻复社踪迹,搜捕复社人员,也有不少人因为复社的关系被捕。法租界巡捕怀疑胡愈之住宅与复社有关,曾两次突击搜查胡宅,其时,胡愈之并不在家,巡捕逮捕了他的弟弟胡仲持,但因证据不足,旋后只得放人。著名作家、复社成员之一的郑振铎,抗战结束后写过《记复社》一文,说:“敌人们大索复社,但始终不知社址何在。敌人们用尽种种办法,来捉捕复社的主持人,但也始终未能明白究竟复社的主持人是谁。”“一直到了敌人的屈膝为止,敌人宪兵队里所认为最神秘的案卷,恐怕便是关于复社的一件吧。”

  日伪破获复社的企图,最终并未得逞。但时局趋于严峻,复社的许多社员也为了抗战事业奔赴内地,复社遂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解散。恰如郑振铎所言:“复社起来的时候,像从海面上升起的太阳,光芒万丈,海涛跳拥,声势极盛;但在这时候,结束了时,也立即烟消云散,声息俱绝。”

复社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4年时间,何须说其他事业,只要提及它出版的《西行漫记》《鲁迅全集》两书,便足以在近代上海留下不朽的红色印记了。

(摘自《解放日报》邢建榕)

猜你喜欢

西行漫记斯诺红色
红色是什么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西行漫记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
斯诺登申请延长逗留期限
图说《续西行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