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事件疑云重重
2022-11-17
在俄乌冲突延宕不止,欧洲能源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事件的发生无疑是雪上加霜。
“北溪”折射俄欧美关系的阴晴冷暖
“北溪”天然气管道项目是一个连接俄罗斯与欧洲的特大能源合作项目,1号、2号两条线路分别建成于2011年和2021年。“北溪”管线从俄罗斯维堡起步,穿越波罗的海一直到德国格赖夫斯瓦尔德。
2011年11月8日,“北溪-1”天然气管道落成,由此开启了俄欧能源合作新的里程碑。以德国为例,“北溪-1”不仅极大地满足了本国能源供应需要,而且有力推动了俄德特殊政治关系。2017年,德国从俄进口530亿立方米天然气,占德国天然气消费总量的40%。2014年乌克兰危机,特别是今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后,俄欧关系急转直下,能源成为双方博弈焦点。8月31日,俄以维修为由停止通过“北溪-1”天然气管道向德国供气,为期3天。9月2日,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称,由于多处设备故障致涡轮机无法正常运行,“北溪-1”将完全无限期停止供气,直至故障排除。
与“北溪-1”顺利运营10年相比,“北溪-2”的命运则更加多舛:不仅铺设过程一波三折,建成后甚至连1立方米天然气都没有输送过。
“北溪-2”项目总投资95亿欧元,其中,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出资一半,法国ENGIE集团、奥地利石油天然气集团、荷兰皇家壳牌、德国Uniper公司和德国Wintershall公司各提供10%(即9.5亿欧元)的融资。项目满负荷运营后,俄罗斯每年将向欧洲输送550亿立方米管道天然气。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百般阻挠俄欧项目实施,认为其将使欧洲各国加深对俄能源依赖,同时会损害乌克兰的经济和战略安全。2019年12月20日,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2020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其中规定,禁止参与实施“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的相关企业人员赴美旅行,以及冻结相关人员在美财产。法案成法后,负责该项目管道铺设的瑞士“全海洋”公司随后宣布暂停有关活动,并开始与美国司法部交涉。对于美国以“长臂管辖”手段干涉俄欧合作项目,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坚决反对。她认为,该项目不仅对俄有利,而且对德乃至整个欧洲而言都“非常重要”,“该项目符合欧洲新能源法,必须让其有始有终”。
费尽千辛万苦,“北溪-2”总算于2021年9月铺设完毕,并于同年的10月份开始测试送气。然而,今年2月22日,德国朔尔茨政府以俄乌局势急剧恶化为由,宣布中止该输气管道的启用审核程序。
俄舆论:美国是泄漏事件“元凶”
俄“观点网”9月28日刊文称,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北溪”项目的两条天然气管道均为故意炸毁,而美国可能是整起事件的幕后黑手。文章称,首先应从消灭俄罗斯这样一个文明竞争对手,同时打压欧盟的“乌克兰危机”场景出发,看清美国的动机。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曾提出的建立“从大西洋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欧洲”概念,对美国来说一直是一个梦魇。对此,美国战略家选择将乌克兰这个本来欧洲和俄罗斯之间的“桥梁”作为遏制工具。1999年“科索沃战争”后,美国立即开始向“新乌克兰精英”投资,并在2014年得到了回报——奉行对俄罗斯友好政策的亚努科维奇政权被推翻。然而,美国人还不满足,随即将目标瞄准了足以对欧盟经济构成致命打击的“北溪-1”号和“北溪-2”号两条管道。
俄军事分析家伊先科称,损坏海底天然气管道非常容易,只需一部能够下潜至海面下100-150米的特殊装置,甚至借助在丹麦海域作业的拖网渔船就能完成。
俄军事专家指出,其实美国以武力破坏“北溪”项目想法早露端倪。拜登今年2月上旬在与德国总理朔尔茨会晤后说:“如果(俄罗斯)坦克和部队越过(俄乌)边界,将不会有‘北溪-2’,我们将结束它。”拜登随后进一步称:“我们说到做到。”
美国《海上力量》杂志6月14日的一篇文章透露,正在波罗的海举行演习的美国海军排雷行动分队在丹麦博恩霍尔姆岛附近海底输气管道位置附近练习大规模使用无人水下航行器。如果将携带炸药的装置再加装计时器,适时引爆后将导致天然气管道壁遭损毁。
事实上,美国人在波罗的海地区拥有破坏“北溪”管道的能力。从北约在波罗的海举行的年度军事演习“BALTOPS-2022”开始到9月23日,包括安东尼奥型直升机登陆舰在内的3艘美国军舰一直在波罗的海海域。与此同时,美海军MH-60S直升机9月2-13日一直在丹麦博恩霍尔姆岛以东的两条天然气管道上空密集飞行。显然,美军直升机将无人水下航行器投放到波罗的海海面下70-100米的深度不是问题。
俄地缘战略学家认为,“北溪”天然气泄漏事件对于欧盟特别是德国而言是一个沉重打击。对俄罗斯来说,从经济角度来看当然“也很不好”。接下来,美西方政客、舆论界将是铺天盖地的“俄罗斯人实施爆炸”的消息和言论。美西方调查人员在爆炸现场将“找到”俄产爆炸装置或至少有俄罗斯或苏联组件,新一波反俄浪潮接踵而至。至于泄漏事件的真相,对于幕后策划者来说并不重要。此外还有一个后果,那就是德国朔尔茨政府在调查发现“俄罗斯炸毁北溪项目”后,乌克兰将收到德制坦克。
俄“观点网”进行的“导致北溪天然气管道事故原因是什么?”网上调查显示,1.9万名参与者中的98.55%认为是“蓄意破坏”,而选择“外部意外”“内部故障”的人分别为0.49%和0.96%。当然,讲俄语的参与者认为事件“元凶”是美国。
美欧将事件定性为“蓄意破坏”
俄油气行业分析人士指出,“北溪”管道系统出现的紧急情况,以当前每千立方米天然气2000美元的现货价格计算,将造成价值21.6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此外,处理该损失还需保持压力,以防止海水进入管道。
“北溪”天然气管道事故发生后,欧盟及其成员国、美国纷纷表态。丹麦首相弗雷泽里克森9月27日晚表示,“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并非“事故”而是“蓄意破坏”。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则称,她已与弗雷泽里克森首相讨论了这一“破坏行为”,表示将查明事件的真相和原因,并“将采取最果断的报复行动”。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则称,尽管尚未得到证实,“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氣管道泄漏可能是人为攻击或破坏的结果,“破坏不符合任何人利益”。美国白宫高级官员说,在北溪天然气泄漏后,华盛顿准备帮助欧洲盟友提供天然气。
俄联邦政府金融大学和国家能源安全基金专家尤什科夫分析称,西方政治家很清楚将泄漏事件归结为“意外”说不通,因此才“不得不定性为‘蓄意破坏’”。他说,天然气管线中的一根线损坏,尚能归因于接头焊接技术缺陷、机械损坏或其他类似原因,而三条管线同时发生故障的概率几乎为零。
与欧盟、美国态度不同,目前只有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直接表达了怀疑“蓄意破坏方”来自俄罗斯。他发表声明称,俄罗斯可能策划了“北溪-1”和“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泄漏事件,“俄罗斯人有能力采取手段进一步破坏欧洲稳定”。此间分析人士指出,俄罗斯与欧洲一样无疑也是天然气泄漏事件的受害者,在缺乏证据情况下指责俄罗斯是责任方不合逻辑。
(摘自《光明日报》韩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