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死坚守:南方八省三年游击战争记述

2022-11-17

读报参考 2022年31期
关键词:游击战争游击队苏区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面对与党中央失去联系,长期分散又各自为战的异常艰苦条件,南方红军的游击队始终坚定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适时实行游击战争的战略转变,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最终战胜了困难,经受住了考验,保持了党在南方八省的战略支点,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了主力红军的行动,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坚持苏区斗争,掩护主力红军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为了保护苏区群众,给红军主力转移争取时间和空间,并为南方诸省留下革命力量,中央决定留下部分红军和党政机关人员坚持游击战争。

  在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前,中共中央决定由项英、瞿秋白、陈毅等人成立中共苏区中央分局、中央军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统一领导红二十四师和地方武装共1.6万余人,继续坚持苏区斗争。由于“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中央最初划定瑞金、会昌、雩都、宁都四县之间的“三角地区”为基本游击区和最后坚守的阵地,命令留下的部队采取阵地防御作战来保卫根据地。

  1934年10月上旬,根据中革军委命令,红二十四师及各军区独立团接替主力红军防务,积极开展游击活动,伪装主力部队,迷惑、迟滞国民党军前进,掩护主力红军集结与移动。直至10月下旬,敌军才确知红军战略转移的真实意图,随即加紧向中央苏区腹地进攻。11月21日,红二十四师在瑞金城南谢坊西侧的湾塘岗伏击国民党军东路第三师,取得红军主力长征后中央军区部队的第一次大胜。

  国民党军发现中央苏区仍有正规红军后,不得不由急进改为缓进,纠集20多个师共20余万人进行划区“清剿”,其余部队在占领区内加紧构筑堡垒封锁线,组织地主武装,企图彻底消灭红军,摧毁苏区。在敌我实力异常悬殊的情况下,中央分局机械地执行了中央的既定方针,指挥留下的部队仍然采用大兵团作战方式与敌人硬拼,结果遭受重大损失,至1935年1月下旬被压缩在贡水东北狭小地区,危在旦夕。

同样的一幕在其他苏区也分别上演。与中央苏区唇齿相依的闽北、闽东、闽西、闽赣边、闽粤边等苏区,在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后,承受着国民党军空前的压力。在闽北,中共闽北分区区委书记黄道和闽北军分区司令员李德胜领导红军游击队5000余人,遭到国民党军和闽赣保安团队10万余人的大规模“清剿”,至1934年底苏区大部丧失。在闽东,中共闽东特委书记苏达、师长冯品泰和政治委员叶飞领导红军独立师和游击队2000余人,抗击国民党军两个师、一个团和五个保安团队的进攻。至1935年春,闽东苏区的寿宁、福安、霞浦、宁德、罗源、连江等地全部被国民党军占领,部队遭受严重损失,副师长赖金标牺牲,余部400余人转移到宁(德)屏(南)古(田)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在闽西,国民党军和保安团队共10万人于1935年1月进行大规模“清剿”。留在长汀地区的中共福建省委、军区及其直辖部队4000余人遭到重大损失,仅千余人突围。在闽赣边,原中共闽赣省委书记赖昌祚等率领游击队共千余人抗击国民党军两个师的进攻。苦战半年,至1935年5月,各县独立营和多数游击队被打散,只保存了瑞金游击队30余人、武阳游击队20余人、陶古游击队30余人。在闽粤边,特委书记黄会聪领导红军独立第三团等武装约400人坚持斗争,抗击国民党军三个师及保安团队的联合“清剿”,至1935年5月,游击根据地被敌占领。

毗连中央苏区的湘赣苏区及其邻近的湘鄂赣苏区,由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承受的压力日益增大。1934年8月,红六军团离开湘赣苏区西征后,留下的红军五个独立团和游击队约5000人,遭国民党军七个师及保安团队的“清剿”。红军和游击队在中共湘赣省委书记兼湘赣军区政治委员陈洪时和湘赣军区司令员彭辉明率领下,于9月中旬从江西永新突围,向罗霄山脉武功山转移,遭受严重损失。至1935年6月,湘赣苏区全部丧失,红军游击队仅剩百余人,彭辉明牺牲,陈洪时投敌叛变,边区党政组织亦遭严重破坏。在湘鄂赣,红十六师奉命于1934年7月掩护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机关由鄂东南向赣西北转移途中,遭国民党军重兵围攻,省机关和部队均受到重大损失,唯一的一部电台损坏,从此失去与中共中央的联系。余部在中共湘鄂赣省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陈寿昌和军区司令员徐彦刚的领导下,开始独立进行游击战争。至1935年7月,陈寿昌、徐彦刚先后牺牲,部队锐减到400余人。

1935年春夏,留守各苏区的红军游击队虽不畏强敌、浴血奋战,打击、消耗了进犯之敌,钳制和吸引了几十万国民党正规军,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了主力红军的行动,但力薄难支,自身付出了很大代价,各苏区均已成为游击区,斗争形势进一步恶化。

实行战略转变,开展反“清剿”斗争

  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适时转变对敌斗争策略,作出符合实际的决策,是南方红军游击队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并最终得以保存的重要条件。

  1935年2月5日,遵义会议后的党中央致电中央分局明确指出,要立即改变组织方式与斗争方式,使之与游击战争的环境相适合;13日又发来关于坚持游击战争的具体指示。中央分局遂决定分九路突围,开始实行由苏区方式向游击区方式、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的战略转变。在突围过程中,中央分局机关和红军遭受重大损失,一批领导人牺牲。为防止泄密,部队突围时埋掉电台、烧毁密码本,中央分局与党中央和自己领导的其他地区均失去联系。

  3月,中共中央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兼政委项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陈毅及赣南军区司令员蔡会文、赣南少共省委书记陈丕显等人,先后率部突围转移到赣粤边的油山,会同当地的党组织和红军继续坚持斗争。4月,中央分局和赣粤边特委在大庾县长岭村召开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立即改变组织方式与斗争方式的指示精神,分析了斗争形势,制定了“依靠群众,坚持斗争,积蓄力量,创造条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方针。在指导思想上,以保存有生力量和领导群众斗争为主,反对游击主义,防止死打硬拼和消极隐蔽倾向。在斗争策略上,要求采取机动灵活的斗争方式开展反“清剿”斗争,学会在隐蔽条件下进行武装斗争。在此前后,留在其他苏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在与中共中央、中央分局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也都开始转变组织形式和斗争方式,分散和缩小目标,加強群众工作,使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在被包围、被分割的状态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到1935年夏基本完成了战略转变,走上了实行游击战争的正确轨道。

  南方红军和游击队的存在与发展成为蒋介石的心腹之患。1935年春,蒋介石重新调整兵力部署,调集数十万大军对南方各游击区进行反复“清剿”。国民党军推行所谓“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刚柔并济,剿抚兼施”的方针,军事、政治、经济三管齐下。在控制要道“驻剿”的同时,采取“听响声,看烟火,跟脚印”等办法进山“抄剿”,并派出便衣侦探伪装成红军,伏击游击队或骚扰群众;实行经济封锁,限制群众购买粮、盐、油等,严控胶鞋、电池等物资运入山区,妄图将红军和游击队困死在深山密林里;强化保甲制度,实行联保连坐法,企图割裂红军和游击队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行政治欺骗,造谣惑众,反动宣传,制订“共产党人自首法”,张贴“招抚”标语,企图动摇红军和游击队的军心。

各地区红军和游击队则通过确立适应游击战争环境的领导体制、组织形式和行动原则等,不断提高游击战术,同时积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挫败了国民党军的反复“清剿”。

  在赣粤边,项英、陈毅等摸索出了一整套游击战的基本原则:不是盲目地有仗就打,而是有目的地打;要打能扩大政治影响的仗,打能发动群众的仗,打能得到物资补充的仗;不硬打仗,而是“赚钱就来,赔本不干”,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果;并编成歌谣“团结群众,配合行动;支配敌人,自己主动;硬打强攻,战术最忌;优势敌人,决战要避”,用于传唱熟记,指导斗争实践。赣粤边红军和游击队时而集中,时而分散;时而活动,时而隐蔽;声东击西,神出鬼没,使敌人捉摸不定,打破了敌人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严密封锁,挫败了敌人的连续“清剿”,不仅造就和培养了一批忠于革命、英勇善战、富有经验的军政干部,而且保留下一支700余人的革命队伍。

  在鄂豫皖边,边区党组织和红二十八军领导主动改变过去不分青红皂白打倒一切的“左”的政策,采取打击与争取相结合的方针和区别对待、分化瓦解的策略,凡是能争取的尽量争取,使一些基层政权组织逐步成为“两面政权”,对粉碎敌人的军事“清剿”和经济绞杀,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创造性地建立了党政军三位一体的便衣队,身穿老百姓服装,携带长短武器,利用人熟地熟的条件,在群众的掩护下镇压反动分子,打击敌人,坚持斗争。三年游击战争中,鄂豫皖边区红军和游击队先后粉碎了敌人4次大“清剿”,歼敌18个营另15个连及大量反动民团武装,游击区域一度扩大到45个县境。

在浙南,红军挺进师在师长粟裕、政委刘英的率领下,采取“分兵发动群众、集中兵力消灭敌人”的方针,多次取得反“清剿”斗争的胜利。至1936年底,恢复了浙西南游击根据地,并开辟了浙南、浙东南游击根据地,游击区扩展到温州、台州、金华、衢州、绍兴等30余县,挺进师发展到2000余人,游击队和群众武装达数千人。

谈判改编,奔赴抗日前线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民党采取“北和南剿”的方针,在西北基本上停止了对红军和边区的进攻,但在南方加紧“剿共”,企图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之前消灭南方红军和游击队。

  面对国民党军发动新的疯狂“清剿”,南方红军和游击队的处境更加困难,斗争更加艰苦。加之,有的游击区领导人对“西安事变”后的复杂斗争形势认识不够,对困难估计不足,缺乏思想准备,致使一些游击区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所幸,这时南方红军和游击队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战略战术更加巧妙,策略更加灵活,斗志更加坚定,一方面对敌人大规模“清剿”进行有力反击,另一方面开始在指导思想上实现由“抗日反蒋”到“联蒋抗日”的转变,高举抗日救国旗帜,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呼吁国民党当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经过艰苦的斗争,终于挫败了国民党的“南剿”阴谋,迫使其停止进攻,同意进行和平谈判。

  按照中共中央指示,各支红军和游击队在同国民党当局谈判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进行了严正的斗争,挫败了其企图对红军和游击队以“溶化”的“收编”取代合作抗日的阴谋,最终在1937年秋冬相继达成和平协议,随后陆续下山集中整训改编,奔赴抗日前线,胜利完成了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战略转变。

  南方8省境内15块游击区(广东琼崖地区除外)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任参谋长,共4个支队和1个特务营,1万余人。其中,第一支队由湘鄂赣边、湘赣边、赣粤边、皖浙赣边、湘南等地红军和游击队编成,陈毅任司令员,傅秋涛任副司令员,辖第一、第二团;第二支队由闽西、闽赣边、闽粤边及浙南等地红军和游击队编成,张鼎丞任司令员,谭震林任副司令员,辖第三、第四团;第三支队由闽北、闽东红军和游击队编成,张云逸兼任司令员,辖第五、第六团;第四支队由活动在鄂豫皖边的红二十八军和鄂豫边游击队编成,高敬亭任司令员,辖第七、第八、第九团和手枪团;军部特务营由湘南、闽中等地红军和游击队编成。1938年12月5日,琼崖地区游击队300余人在琼山县云龙墟改编为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队。

  在1937年12月13日通过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南方游击区工作的决议》中,曾高度评价南方红军和游击队的贡献:“南方各游击区的同志在主力红军离开南方后,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长期坚持了英勇的游击战争,基本上正确地执行了党的路线,完成了党所给予他们的任务。”“他們的长期艰苦斗争精神与坚决为解放中国人民的意志是全党的模范。”

(摘自《炎黄春秋》王梓屹)

猜你喜欢

游击战争游击队苏区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第八章超声游击队——声能
第八章 超声游击队 ——声能
苏区创业致富人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小铁道游击队(节选)
项英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一本珍贵的游击队公粮债券
鄂豫陕边的游击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