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遗产研究发展脉络、热点及趋势
2022-11-17邓晓宇
邓晓宇,陈 颖
(江西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客家族群形成由来已久,在数百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塑造了独一无二的客家文化,同时也遗留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客家文化遗产是客家族群发展历程的活化石,是祖辈的智慧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精神和研究价值。截至目前,客家文化遗产研究主要注重于区域化的特色文化遗产,例如崇义客家梯田、赣州围屋、永定客家土楼等,极大地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但是,对于客家文化遗产研究的整体发展脉络、现状、热点及未来趋势,尚未有学者进行模块化分析和全面梳理总结。CiteSpace通过可视化知识图谱的绘制形成某领域演化潜在动力机制分析和发展前沿的探测,本文则是借助CiteSpace图谱分析软件对客家文化遗产研究的发展概况进行探讨,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期刊分布、主要研究力量及趋势,以此助力客家文化遗产研究的提升。
一、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采集自中国知网(CNKI)的期刊论文,以“客家”“文化遗产”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时间跨度为2002—2022年。截止到2022年9月18日,共搜索到510篇期刊论文,经手动筛选及数据剔除后,选取477篇相关客家文化遗产研究的期刊论文为数据材料;以Refworks格式导出文献,便于数据的处理及分析。文中图表数据若无特殊说明,皆根据中国知网数据统计和CiteSpace运行结果数据绘制而成。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综合运用3种研究方法,分别为文献计量法、文献可视化法及内容分析法。研究步骤主要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中国知网进行相关数据的检索、筛选及整合,以确保数据完整性及正确性;第二阶段则是进行数据的录入及可视化图谱分析,借助CiteSpace 6.1 R3进行图谱绘制;第三阶段是对重要文献进行内容分析,以及对上一步所得出的科学知识图谱(数据的可视化结果)进行解读。通过以上3个步骤的实施,探索客家文化遗产研究发展脉络、热点、趋势及研究主体。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时间分布
客家文化遗产研究在特定时间段的发文数量是测量其在该时间段内发展态势的重要指标,同时也可反映客家文化遗产研究热度的变化,对于分析该研究的发展特点及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中国知网2002—2022年有关客家文化遗产的期刊论文数量进行图表绘制,得出国内客家文化遗产研究文献数量走势图,见图1。
图1 客家文化遗产研究文献数量统计走势图
可见,客家文化遗产研究文献发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同时具有不同幅度波动。科学文献增长模式的差异是因为增长过程和速度的不同[1]153-157。在增长速度差异的基础上,本文将国内客家文化遗产研究发展进程细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2002—2010 年)、第二阶段(2011—2016年)、第三阶段(2017—2022年)。 国内客家文化遗产研究始于21世纪初,2002年严志铭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主题,在申报世界遗产的背景下,就旅游开发及保护利用如何建立共生关系发表文章,提倡客家土楼的可持续利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2]66-68。随后,客家文化遗产研究进入一个空档期,直到2006年才开始步入平稳起步阶段。2011—2016年的客家文化遗产研究论文数量趋于稳定,较前一阶段的发文量有了较大提升。2017年,客家文化遗产研究达到顶峰值,步入第三阶段(2017—2022年)。就发文数量这一静态数据可以得出,客家文化遗产研究受到了国内学者较多的关注,逐渐成为客家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文化遗产研究的稳步提升得益于国家对于文化遗产的愈加重视。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及《国务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2021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正式印发,以上文件为该领域的发展夯实了重要基础。
(二)研究主体
1.期刊分布
学术期刊是展现学术领域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是学术领域研究者关注该领域发展动态及未来态势的重要载体[3]7。通过讨论客家文化遗产研究的载文期刊,可了解该研究的主要学术交流平台及重要研究成果。通过分析可知,普通期刊是客家文化遗产研究的主要发文载体,占比达78.82%;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北大核心期刊发文量占比较小,该领域缺乏高影响力的期刊载体及高质量研究成果。为深入探寻客家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期刊主体分布,本文统计了载文量较高的期刊名单,见表1。
表1 客家文化遗产研究主要发文期刊
客家文化遗产研究的论文主要刊载于大学学报,如《嘉应学院学报》《龙岩学院学报》《赣南师范大学学报》①,其中《赣南师范大学学报》是该领域主要的发表平台。嘉应学院、赣南师范大学、龙岩学院分别于1989年、2003年、2008年成立各自的客家研究机构: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赣南师范大学客家研究中心及龙岩学院客家学研究中心,其中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是国内首个客家专业性研究机构。上述机构依托客家聚居的地缘及文化资源优势,为客家文化遗产研究作出了重大学术贡献。此外,《三明学院学报》也是客家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刊文载体,该期刊开设了“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研究”专栏,主要关注三明地区客家民俗词汇、客家山歌以及客家文化资源在新形势下从遗产到产业传承创新的策略,推动了客家文化遗产研究的发展。
2.高产出作者及机构分布
高产出作者在学术领域论文发表数量上拥有突出成果,其研究成果是该学术领域向前的重要动力。高产出作者主要依靠发文量进行测量,为更深入地探索国内客家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合作关系,利用CiteSpace加以动态测量,进行作者合作网络分析,该图谱可以反映研究者在此学术领域中的合作关系。客家文化遗产研究领域高产出作者的具体数据统计见表2。以发文数量比较,在客家文化遗产研究领域中,周建新是高产出作者,其发文数量远超于其他作者。周建新主要关注的主题是客家民俗文化、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转型,其中以赣南客家太平堡龙船盛会为分析对象,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立场与现代化传承的文章引用率最高,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应坚持民众主体化、传承活态化[4]43-53。崇义客家梯田在2018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上,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缪建群的《崇义客家梯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及《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于客家梯田文化遗产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5]1817-1831,[6]1642-1652。李丽及夏冬则主要以客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探究其传承与发展策略。
表2 客家文化遗产研究高产出作者
国内客家文化遗产研究作者的合作网络图谱见图2。由图2可知,各作者节点分布稀疏,节点之间的连线较为分散,作者合作网络密度仅为0.0016,周建新、刘宇及严轮,缪建群、杨滨娟、王礼献及杨文亭,张赐东和李志军这3组合作群体关系较为明显,说明该领域研究群体较为分散,跨区、跨校的合作关系较少。为促进客家文化遗产研究的长足发展,研究者可加强彼此的合作联系,形成跨区、跨校及跨学科的交叉合作网络。
图2 作者合作知识图谱
为进一步探究国内客家文化遗产的研究力量,通过机构发文量与机构动态合作网络探索其分布情况,主要发文机构排名见表3。这些发文机构均为国内高等院校,且位于赣粤闽三大客家聚集地,其他地区机构发文量较小。发文量排名前三的赣南师范大学、嘉应学院及龙岩学院,这3所高校各自拥有客家研究省级重点科研平台,是客家文化遗产研究的中坚力量。客家文化遗产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见图3,合作网络密度为0.0016,图中节点较为分散,连线稀疏。合作关系较为显著的是赣南师范大学客家研究中心、音乐学院与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但其他机构合作关系稀疏,缺乏机构间跨校、跨界、跨域交流。因此,研究机构间应该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客家文化遗产研究的影响力。
图3 客家文化遗产研究机构合作知识图谱
表3 客家文化遗产研究主要发文机构
(三)研究热点及趋势
客家文化遗产研究热点及前沿探测是借助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并从关键词 突现展望该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1.关键词共现分析
通过关键词共现,其所生成的图谱可有效探测客家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热点。借助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为更加清晰美观地呈现关键词可视化的效果,在网络功能裁剪区选择MST裁剪功能,得到客家文化遗产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4。其中,节点数量为376,连线数量为166,节点越大则表示该节点所代表的关键词出现频率越高,深色外框表示该节点具有高中介中心性,并根据词频高低的关键词具体数据绘制客家文化遗产研究高频关键词分布表,见表4。
图4 客家文化遗产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4 客家文化遗产研究高频关键词分布
表4是按照频次高低选取的前12位关键词,中介中心性是衡量节点在网络图中重要程度的指标,其值越高代表在该领域中的地位越高。按照关键词特征,将高频关键词,即研究热点分为两类,一是研究对象,二是研究主题。研究对象有客家文化、客家山歌、文化遗产、客家人、客家土楼、赣南客家、客家地区及客家方言;热门的研究主题则聚焦于客家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同时这2个关键词也具有高中介中心性,分别为0.57及0.51,是客家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热点。以上热点之间紧密相连,与客家文化遗产研究点一致,构成了该领域自发展以来的研究中心及热点。
2.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分析
时间线图主要侧重于勾画聚类之间的关系和某个聚类中关键词的历史跨度,揭示某一时间范围内某个研究领域中研究主题的变化,即将时间变量引入到图谱网络中,通过聚类后的关键词生成时间线聚类图谱,从而进一步展示该领域的知识演进路径[7]70。客家文化遗产研究关键词时间线图谱见图5,每一条时间线代表一个聚类,同时展示出该聚类的历史成果,该聚类模块值Q为0.7027,平均轮廓值S为0.9113,说明该聚类效果良好,聚类结果可信[8]76。根据所绘制的图谱信息,可总结梳理客家文化遗产研究的整体发展脉络以及演进历史。具体阶段信息如下文。
图5 客家文化遗产研究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2002—2010年)。该阶段客家文化遗产科研成果并不显著,关键词数量较少,但已形成客家文化遗产研究的核心关键词,如文化遗产、客家文化等。聚类“保护”及“客家土楼”是此阶段的研究重点,主要围绕关键词“保护利用”“客家土楼”及“民俗文化”进行探析。虽然该阶段发文成果较少,但对未来客家文化遗产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2011—2016年)。在该阶段内,客家文化遗产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从时间线中可以看出,该阶段科研成果较丰富,大批新兴关键词涌现,如客家山歌、客家围屋、旅游开发、客家方言、赣南客家、客家精神等,说明客家文化遗产研究在该阶段内研究主题发生了转变,不是只局限于客家土楼的保护与利用,而转向了更为丰富的客家遗产研究,深入挖掘了该领域的研究价值,对日后该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引及拓展作用。
第三阶段是深入阶段(2017—2022年)。该阶段的科研成果发文量较之前两个阶段有了较高提升,与时代背景相融合的关键词得以显现,如创新发展、全球化、新媒体、乡村振兴、共生模式、互联网、大数据、历史风貌等。新媒体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日益发展及中共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客家文化遗产研究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探寻客家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策略,这是客家研究领域质的飞跃,其不再拘泥于传统模式,而是探索新路径、新思想。
3.关键词突现
CiteSpace可通过可视化对客家文化遗产研究的发展阶段内突然增加次数较多的关键词进行突发性检测,从而呈现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关键词突现的探究,可从历时及共时的角度展示研究热点的历时性演变及共时性存在,同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判。本文通过关键词突现在历时维度下观察客家文化遗产研究热点的转向与变化,以此展现研究热点的纵向发展态势,为该领域的未来方向提供信息参考。
客家文化遗产研究的关键词突发性探测结果见图6,其更注重于某个阶段发表文献中增长次数较多的关键词。福建土楼于2009年开始突现直至2012年,原因在于福建土楼在2008年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事件推动了当时福建土楼的相关研究,如福建土楼的旅游价值及其保护[9]86-91,福建土楼也成为该阶段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2017—2020年,研究者则是专注于赣南客家、客家方言及传承等主题,如生态语言学视角下客家方言文化遗产的保护[10]849-853,赣南客家传统技艺文化的传承、赣南客家民俗文化研究及赣南客家农业文化遗产的收集[11]161-166。根据图6显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未来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将受到学界广泛而持续的关注。2021年,国务院印发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政策支持助力了客家非遗研究的长远发展。此外,乡村振兴突现值最强,且突现强度将持续到将来。2017年,党的十九大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工作要求,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其中第七篇为“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着重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2]。正是在国家大力提倡乡村振兴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客家文化遗产如何抓住时代机遇,在开发成长的同时注重保护和提升文化自信是当前的主题[13-16],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客家文化遗产发展策略更是未来研究的号角。
图6 客家文化遗产研究关键词突发性探测
三、结语与讨论
从客家文化遗产研究期刊论文的时间分布看总体发展态势,客家文化遗产研究始于21世纪初,其发文数量总体呈上涨趋势,带有不同幅度波动,但涨幅速度及程度不高,每年发文量为30篇左右,相对于其他领域的发展态势显得较弱,客家研究群体应多关注客家文化遗产研究,推送更多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从期刊、作者及发文机构等研究主体分析数据得知,客家文化遗产研究高质量发文较少,普通期刊是主要发文载体,《赣南师范大学学报》《嘉应学院学报》《龙岩学院学报》《三明学院学报》发文数量较高。高产出作者较少,目前在客家文化遗产研究中仅有周建新这一位高产出作者。高校是研究客家文化遗产的中坚力量,排名前三的是赣南师范大学、嘉应学院及龙岩学院,多位于赣粤闽三省,依托地缘及文化资源优势,对于客家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较多。然而,从作者及发文机构的合作网络图中得知,国内客家文化遗产的研究群体力量分散,合作关系稀疏,缺乏学术交流及联系。
从关键词共现得知客家文化遗产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客家山歌、客家土楼、客家方言、客家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和赣南客家。关键词时间线图则展示了客家文化遗产研究的整体发展脉络及热点转变:2002—2010年,主要聚焦于福建土楼的保护及民俗文化方面;2011—2016年,研究热点发生转变,不再拘泥于单个文化项目的研究,涌现出客家山歌、客家方言、客家围屋及客家精神等热点,研究更为深入细致;2017年开始,研究者们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探索在互联网、新媒体、大数据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映衬下,客家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策略。关键词突现结果显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仍是未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且会聚焦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客家文化遗产生存策略。
虽说客家文化遗产研究近年来发展态势良好,但在该领域范畴内仍可以探索更为广阔且丰富的研究成果。研究者们应更加重视客家文化遗产,因为其还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及研究价值,而且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支系,为了促进其与客家研究的共同发展,客家文化遗产也值得更多关注。客家文化遗产的研究群体应加强学术交流及合作联系,实现跨校、跨区及跨界的强强联合,以取得更具价值的研究成果。目前,客家文化遗产研究主要集中于土楼、围屋、山歌、方言的保护传承问题,对于客家文化遗产的传播问题少有研究者进行深入探索。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客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文化遗产应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之上加大传播力度。
注释:
① 赣南师范学院于2016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赣南师范大学,为方便统计和避免歧义,本文将《赣南师范学院学报》和《赣南师范大学学报》的发文数量统一计算为《赣南师范大学学报》发文量,机构发文数量也统一在赣南师范大学的发文总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