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台书院的文化价值与产业化开发路径研究

2022-04-07黄晓珍

三明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闽台书院文化

黄晓珍

(三明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书院作为一种正式的教育制度,萌芽于唐末,发扬于五代,改革于两宋,极盛于明清,经历了千余年的历史,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传承、人才培养和学术思想的发展完善产生了重要影响。闽台书院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相互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十分频繁。在两岸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海峡两岸书院以其丰厚的历史资源和地域文化优势,显示出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意在通过对闽台书院文化价值与产业化开发路径的研究,为闽台传统书院文化的传承,为推动两岸书院文化的传播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些许理论依据。

一、闽台书院概况

(一)历史回眸

福建书院教育制度萌芽于唐五代时期,根据黄仲昭的《八闽通志》、台湾华文书局的《福建通志》以及《福建省情资料库》记载,唐五代时福建书院共22所,有私塾、家学族塾性质的书院和官办学院3类。两宋时期,福建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期福建各类书院共124所,确立了完备的书院制度,各大学派以书院为基地,著书立说,开创出一个书院与学术一体化的局面;书院作为一种组织,成为推动学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元、明、清时期的福建书院,基本沿着南宋形成的私学与官办书院两条道路发展下来,至清时福建有大小书院700余所,其中鳌峰、凤池、正谊、致用4所书院尤享盛名,被誉为“省城四大书院”[1]。

台湾地区除金门外,清代之前没有设立过书院。施琅收复台湾后,西定坊书院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设立,该书院是台湾最早的书院。在此后的20余年间,在台湾府治及其周边地区相继出现了多所书院。仅在康熙年间,台湾便设立了12所书院,被后世学者称为台湾首席书院的海东书院也是这一时期设立的。据台湾学者王启宗统计,清代台湾共建 60所书院[2]。其中,台南地区由于发展较早,书院数量最多,台北和台中次之,这些书院共同构建了台湾书院教育的发展网络,成为清代台湾开展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为台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推动了当地文化的发展[3]72。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诏令全国书院改为大、中、小三级学堂,福建书院也不能例外。书院教育在最辉煌和高速发展时期瞬间走向衰亡阶段,伴随着科举制的废除,古代书院教育体制被终结。而台湾书院在中日甲午战争后被日本占领军用刺刀强占,许多书院成了日军的营房、医院以及官厅的宿舍;有的被强令改为所谓的公立学校,有的空其屋令其自毁[4]64。虽然在晚清大变局中,闽台两地书院都饱经沧桑,历经被改、被废、被毁的命运,但书院教育模式与书院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一直延续和保存到今日。

(二)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全国各地书院纷纷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恢复了活力,传统书院的复兴和当代书院的兴起成为令人瞩目的现象。部分高校在校园中创办书院,将书院纳入大学教育体系之中。2005年,复旦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成立书院,开始探索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接着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知行书院发起,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十几所高校响应,共同成立亚太高校书院联盟。与此同时,民间书院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仅在2008年至2017年的短短十年间,民政部门登记的书院就达670余家。福建的书院文化历来走在全国的前列。2015年,福建省文化厅部署开展福建省书院普查工作。据 《福建书院概览》载,截至2016年 7月,福建省现存传统书院 207处(统计范围仅限中国传统书院类型,不包括外来宗教教会所设书院,普查标准为 1906年以前修建,现在尚存遗址、遗迹,或经过重建、修缮的书院);福建省新建书院 23处(此处新建书院的标准为:经过当地民政部门审批,从事传统文化相关活动且具有独立建筑并有一定公益性质的机构,排除挂“书院”之名但不从事文化教育或学术活动的纯营业性场所)[5]72。

福建省现存书院的开发利用主要呈现下列几种形态。一是从事传承和普及传统文化的工作,主要是开展文化教育方面的培训活动,有营利性的也有公益性的。二是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如南平武夷精舍划归武夷山风景区,成为武夷山风景区的一处重要旅游景点。三是成为文化研究的重要阵地,如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注重学术研究,注重国学整顿;福州三坊里书院,注重挖掘整理地方文化和出版教材。四是成为宣传教育的重要平台,如厦门舫山书院转型成为新时代的社区书院,成为“厦门道德讲堂”示范点和“厦门市市级理论进基层”示范点[6]13。当然也有不少书院仅有其名,如三明市永安、大田和泰宁等地的10多处书院,挂着书院的招牌,其实有的是家族祠堂,有的是老年人活动场所,有的甚至成为私人居住场所。从福建现存书院的功能上看,传统书院所具有的祭祀、藏书和教学三大功能在当今时代价值渐趋式微,但随着书院的转型发展,福建书院在阐扬学术,培养人才,淳淑世风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世纪以来,台湾书院文化同样开始焕发生机。2010年,马英九先生提出“文化交心”,开始重视书院文化复兴,成立“书院联谊会”,提供各地书院交流平台。一些现存书院也得到修复,如高雄的凤仪书院、金门的浯江书院和燕南书院等。根据最新一项调查统计,台湾现有书院共27所(不包括大学中属于社学性质的书院以及宗教团体讲堂性质的书院),在这27所书院中,书院功能处于经常运作中的有16所,只作为孔庙、文昌祠、宗祠等寺庙及祭祀用途的有11所。从台湾现存书院的经营利用状况上看,多数书院的使用管理人为委员会制,由地方人士组成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如蓝田书院、兴贤书院;有的为私人组织所管理,如目前为私人宗祠的学海书院;有的由地方政府直接管理经营,如屏东书院、凤仪书院等。书院主要有举办民间信仰、艺文社教活动、开设各类讲座培训以及供游客观光研学等功能。每年举办祭祀活动是台湾大多数书院必备之活动,如磺溪书院从2000年开始,于每年的三四月考秀前夕都会举办磺溪书院文化系列活动,希望通过每年的考生祈福活动来彰显磺溪书院的文化意义及其社会教育功能。

二、闽台书院的文化价值

书院文化在千余年的发展和洗礼中,不断发展、不断修正,历经挫折与磨难、积淀与凝练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闽台书院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彰显闽台文化渊源、强化两岸文化认同和促进闽台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

(一)彰显闽台文化渊源

台湾书院自创立之初就与福建密不可分。首先,台湾书院的办学模式、学规学制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确定,基本是模仿福建书院的,比如台湾海东书院的学规就参照了福州鳌峰书院学规的许多内容。其次,台湾早期的书院基本以官办为主,这些书院的创办者基本是福建籍或在福建为官多年后被派往台湾任职的官员,在他们的努力下,台湾书院教育的帷幕被徐徐拉开。台湾从1684年到1885年共任命书院教授50人,其籍贯都是福建。最后,台湾书院的学术取向和学风也深受福建书院的影响,当时福建的鳌峰书院招收台湾子弟,他们学成回台参与台湾书院的创办和讲学,将鳌峰书院的学术成果和学习风气带到了台湾书院。

台湾远处海外,自身条件较为落后,但在有清一代,台湾能从“非有先王之教”的“武治社会”儒化为中华文化根深叶茂的“文治社会”,书院教育在其中起到了巨大作用[4]63。书院制度之源于大陆以及书院之主祀朱子神位,均体现了闽台文化一脉相承的历史事实。在当前“书院复兴”的文化大背景下,闽台书院作为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历史见证,进一步彰显了台湾与中原文化的一体关系。

(二)强化两岸文化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共建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增进心灵契合,是促进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石[7]64。书院独特的优良传统,如讲会 (学术讲坛)制度、学思并重的理念、融洽的师生关系等,在今天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是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重要阵地。

书院作为两岸民众的“共有符号”,承载着情感凝结的重要使命。把闽台传统书院保护起来,修复损坏的书院遗存,复原已损毁的书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活化利用后的闽台书院可以成为两岸青年聚集的平台、思想文化交流的阵地,对巩固和强化闽台民众的族群认同和民族认同,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意义。

(三)促进闽台文化交流

自古以来,福建与台湾书院之间的交往就十分密切。福建各地书院的山长常被邀请到台湾讲学,台湾一些士子也以报考福建书院为荣。以福州鳌峰书院为例,台湾学子在福州鳌峰书院就读的不在少数,因此鳌峰书院于嘉庆七年(1802年)订立章程时特别规定:“学生因事告假回乡,按路程远近给假,近则一月,远如台湾给五月。旬准假一日。凡告假者均在号簿上登记。”[8]70同时,台湾学子参加科举高中之人,也有留在福州鳌峰书院任教的,如陈震暇和黄本渊等人。

20世纪以来,闽台书院的交流日益活跃,各种互访学术研讨、文化项目合作等活动广泛开展。具体而言分为3类:一是由专家学者和两岸高校牵头的书院文化研讨会,主要以论坛或研讨会的形式进行实地访问交流,对两岸书院文化进行深入探讨,例如历届海峡两岸书院论坛;二是以著名传统书院举办各种活动为载体的两岸民众书院文化交流,涵盖面较广,通过书院活动促进两岸人员的往来,如拜谒开山书院、建阳考亭书院、福州鳌峰书院等;三是两岸共建文化项目合作,主要涉及文化产业项目的拓展,突出书院独特的人文情结,打造文化旅游品牌。闽台书院的文化交流有效地促进了闽台历史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唤醒两岸人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记忆,加深两岸人民对亲情、对祖地文化的热切向往和追求。

三、基于SWOT分析法的闽台书院产业化开发条件分析

SWOT分析法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 (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外部的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等列举出来进行系统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决策性结论。闽台书院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和丰厚的文化价值是书院产业化开发的前提与基础。针对闽台书院的发展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考察闽台书院产业化开发的优势和劣势,梳理归纳闽台书院产业化开发过程中的机会和威胁,有利于推进闽台书院步入合理、高效的产业化开发路径。

(一)优势分析(S):闽台“五缘”优势明显,产业合作基础良好

福建和台湾一水相隔,可谓“福州鸡鸣,基隆能听”,地缘近、文缘深、血缘亲、商缘广、神缘同。台湾与福建历史上长期同隶属于一个行政单位,闽台并称由来已久,文化上更是一脉相承。血缘相亲、地缘相近促进了书院文化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历史文化的同质性为推进海峡两岸长期化、深度化的交流和产业合作奠定了坚定基础。

闽台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无论是从官方组织还是民间交流的角度来看,都已形成了常态化的合作方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相依的局面。同时,闽台书院也开始了诸多文化产业方面的尝试。例如厦门筼筜书院与台湾书院相关机构早就建立了相互合作的关系,多家书院签署了两岸合作意向书,建立了举办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的长效机制。福建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台湾书院联谊会共同主办了“朱子之路——闽台书院文化之旅”活动,并联合福州正谊书院、福州鳌峰书院、三明南溪书院,成功打造了“朱子书院游”品牌。

(二)劣势分析(W):书院保护力度不足,整合发展面临困境

受诸多因素影响,现存且仍有活动的书院并不多。闽台传统书院的遭遇也一样,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书院教育转变为学校教育,书院缺乏生源,大部分停止了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书院消失,尚未消失的书院相当部分改作他用,或以学校、文物的形式存留,或成为祠堂、民居、老年活动场所等,且书院内的文物遗失严重。大部分传统书院如建阳寒泉精舍、云谷草堂等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书院,朱熹曾在此留下了大量的题刻、匾联和碑铭等,但遗失严重或损毁难以修复;现存的至今也尚未得到系统的调查、修复和收藏。

此外,闽台两地虽然传统书院数量众多,但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书院较少,这些书院靠单打独斗是成不了气候的,需要书院文化产业资源整合、协同发展。但是,目前闽台两地传统书院的转型发展面临以下困境:一是闽台传统书院交流合作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和整合,书院文物修复不够、资金缺乏,书院品牌影响力不足;二是书院文化活动缺乏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与指导推进不足,存在信息阻塞、资源浪费、活动规模小等问题。

(三)机会分析(O):政策支持带来机遇,符合时代发展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强调要促进两岸文化、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福建省于2018年出台了《关于促进闽台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旨在推进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目前,两岸各项融合政策已从探索期进入总结深化阶段,两岸交流合作、融合发展等各项工作逐步向机制化、融合化方向推进。总之,两岸一体化发展政策措施的不断出台,必将带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扩大和深化,闽台书院文化产业发展也必将迎来新的机遇。

此外,现代教育虽然有明显优势,但存在的弊端也是突出且日益显现的,如功利性较强而人文教育不足、知识教育强而品德教育不足、同质化现象严重而个性化教育不足。反观传统书院,在人的品德培养、个性化发展和心系天下的理想教育等方面的优势无可替代,对社会优良风气的形成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具体而深远的。因此,传统书院的教育理念、教育宗旨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是丰富和完善我国当代教育体系的有效补充。

(四)威胁分析(T):行业发展受到制约,台湾政治生态复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和经济的腾飞,物质文明高速发展。发展伦理学更关注“物质生产”的发展,往往忽视“文化生产”,从而造成与道德发展的不平衡。文化生产的内在动力是资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靠资本来维护,书院的文化产业化发展因市场经济效益不明显,并没有受到资本的青睐。因此,文化产业化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发展伦理的制约。

与此同时,闽台书院文化的交流虽然具备一定的优势,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台湾特殊的政党政治,文化产业交流政策受到了种种限制。政策不稳定造成了两岸交流小心翼翼、效率低下的现象。加上台湾政治生态环境复杂,党派之争现象严重,岛内各种矛盾交织,使两岸文化产业活动举步维艰、顾忌甚多,严重阻碍了闽台书院文化产业的交流与融合。

四、闽台书院文化产业化开发的路径

通过对闽台书院产业化开发条件的SWOT分析,可以看出虽然闽台书院的合作基础良好,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但还存在着缺乏统筹、层次不高、品牌薄弱、业态单一等问题,同时面临着行业活力不足、台湾政治生态复杂等威胁,这些都将成为闽台书院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短板。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策略,让文化产业开发带动书院文化的传播,让闽台书院文化火起来,让经典流行起来。

(一)保护书院文化资源,保障闽台书院文化承继

1.摸清书院遗存底细,编制保护规划方案

闽台传统书院的文化承继,要以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掘、辨别和分析研究为重心,以继承、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在坚持书院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带入现代元素成分。

首先,要摸清闽台区域内书院遗存的底细,对其历史沿革、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加强改进相关建设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分门别类,普查登记,建立档案。对书院文物,如墨宝、题刻、匾联和碑铭等,要进行鉴别,确定其价值、损坏程度、修复的可能性,为今后进一步保护与利用闽台书院提供参考依据。

其次,要规划两岸融合发展背景下闽台书院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的“红线”和“底线”,按照“轻重缓急,分步实施”的原则,将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代书院遗存,纳入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范畴,并按照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保护体系的总体要求,形成具体的保护规划方案。

最后,要颁布闽台书院总体保护方案和办法,加大对闽台书院保护、维修、开发的经费投入,鼓励民间、社会力量参与书院文化的保护与创新。也可汲取我国古代四大书院的成功经验,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有方案、有流程、有步骤地推动书院及其遗迹的修缮,维持传统书院的特征,避免重建时对传统元素的破坏,从制度源头克服闽台书院及其遗迹持续消失的难题。

2.完善书院管理模式,确保遗存应保尽保

政府需要逐步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的书院文化管理体系新模式,整合部门职能,实现资源开放共享,探索制定相关优惠措施,吸引文博、教育、历史、哲学等有志之士,共同出资出力,参与书院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工作。

一是要坚持“专业事由专业人来做”的原则,整合高校与其他研究机构的力量,引进文物、文旅、文创等相关行业的专业人才,组建闽台书院文史研究专家小组,提升现有书院保护机构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定期或不定期由点及面地进行调研、考察、会商,提出合理性的建议意见,为保护和传承闽台书院文化提供专业支持。

二是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投入,争取项目,健全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落实机制,确保闽台两地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按照一定比例投入到书院保护修缮工作之中。闽台书院所在的县(市、区)财政要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设立书院保护专项资金,确保闽台书院文化遗存做到应保尽保。

(二)加强海峡两岸交流,提升闽台书院办学层次

闽台书院建设要达成教育和学术研究两个目标,可广泛邀请两岸学者、作家和评论家开展游学、研讨、讲学、举办论坛等交流活动,深入挖掘闽台书院文化底蕴,延续闽学文脉与闽学精神,关注并研究现实问题。

一方面,要持续发挥高校的引领作用。当前,国学热、书院热在高校学子中方兴未艾,两岸高校正好乘此东风,充分发挥书院在高校的教育作用,传承传统书院的教育模式,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实施大学全面育人观念。另一方面,要适时举办两岸高端论坛。例如,厦门筼筜书院与台湾“中央研究院”已建立长期合作机制,联合举办“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吸引两岸专家学者、高校及中小学学生参加,每年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余届,成为海峡两岸传统文化领域一个高端的交流平台。

当前,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台湾政治因素的影响,闽台的线下交流会受到一定限制。闽台书院具备丰富的师资资源与课程体系,是天然的国学研学基地,可依托闽台两地书院,以国学经典导读为核心,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课程体系,打造优质线上课程与线上互动共享平台,通过线上分享课程课件等形式,传承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厦门筼筜书院牵头举办的两岸“共根同源,共诵经典”夏令营活动就是很好的例子,该夏令营活动采取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方式,线上主要通过互联网开展中华民族经典诵读邀请赛。

(三)创新书院育人模式,丰富闽台书院业态内容

1.让书院文化进入社区,拓宽两岸交流的空间

现代社区以老年人居多,老年人追求休闲生活和养生文化,闽台传统书院文化追求修身养性,这为书院文化进入社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书院大多建在风景秀美之地,周边环境绿树成荫,修竹成行,鸟语花香,岩奇泉清,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是人们养生的好去处。书院应当合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将之营造成老年人休闲的活动场所。同时,书院可加强“文化康养”的理论研究,开设中药、中医、康养课程,开办养生阅读图书馆,进而搜集、整理、出版以中药中医为特色的古籍、文献、资料。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建立社区书院,让书院文化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让书院经营管理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

2.打造“书院+”育人平台,创新书院的服务模式

在书院的现代化转型初期,“书院+学院”的育人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成效,如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所、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等。目前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陆续实施书院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书院制育人模式。闽台两岸书院也可以借鉴这一模式,打造“书院+”立体化育人平台。例如,两岸书院可以与高校合作,强化国学教育,开展课题研究;与地方政府文化部门合作,开设民间讲堂,举办系列讲座;与老年机构合作,开设老年课堂,举办老年兴趣班;与图书馆合作,开设讲座,举办论坛,等等。

(四)更新文化产业理念,唤醒闽台书院发展活力

1.以文旅融合理念推动书院活化利用

书院不仅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集景观、文化于一体的旅游资源,在选址布局、建筑设计、景观打造上充分体现了师法自然的传统建筑理念,在读书修礼、讲学育人、忆古思贤等方面,彰显了浓厚的文化内涵。以文旅融合理念探索书院活化利用,探索书院文化产业化优化路径,有助于发挥书院独特的文化教育价值,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一是可创建以书院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园区。例如,三明尤溪的朱子文化园现在已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园内设有朱子文化苑、尤溪博物馆、朱熹雕像广场、南溪书院、开山书院等,致力于开展以朱子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活动。还有位于厦门市同安区罗汉山文化旅游休闲区的莲花书院,位于武夷山市五夫镇朱子文化园的兴贤书院……这些书院都是有意识地通过书院带动景区文化与旅游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发展。

二是可推广“书院文化+研学旅行”的学习新方式。以书院文化、藏书文化、朱子文化等串连起旅游景点,让读者在行万里路中读万卷书,不仅可以促进书院文化的传播,也可以丰富研学旅行的内容,实现两方面的互利共赢,推动闽台书院文化核心价值的科学承继与广泛传播。同时,可根据研学游设计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引入“慢旅游”的理念,在书院研学游中突出体验感,合理融入传统美食、儒生服装、中式婚礼、拜师礼、成人礼、手工艺品等传统文化,打造系列深度体验型旅游产品。此外,还可以书院文化为根基,打造地方特色产品,如闽北地区的武夷岩茶、建阳建盏、建宁莲子、浦城剪纸等,闽南地区的茶品、茶具、漆雕、佛雕、特色手绘等。这些物品蕴含着浓厚的闽地文化内涵,加之以书院为基地,必将成为当前文化产业建设中的热门产品。

2.以联合办学模式促进书院转型升级

从闽台古代书院的创办历程来看,福建与台湾的情况有所不同。台湾书院起步较晚,首批书院以官办为主,如康熙年间台湾创办的12处书院,皆为官府或地方官创办。福建书院则官办与民间私人创办相结合。私人办书院者,多为地方豪绅或辞官回乡的退役官员。书院创办起来之后,有“学田”给予供养,因此书院又具有“义学”的性质[9]1968。传统书院的重建或修复完全由民间投资的可能性不大,而应该走项目投资的路子,建立“官办为主、民间投资为辅、公益性经营”的新模式:由当地政府立项,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当地政府配套投资,适当吸引民间资金参与;书院建成后,采取公益性为主的经营模式,主要任务是恢复当地特色文化,守住当地文脉,让地方优秀文化薪火相传,培养当地全面发展的人才。

此外,现代书院的课程设置要以培养全人教育为目标,秉承“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的教育理念,以国学教育为核心,因地制宜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中国古代教育以“六艺”为主,起源于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教育理念。当地书院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在适当开设文化课提高班(如语文、英语、数学)的同时,着重开设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体育技能、中华武术等课程活动,这些课程活动可以适当收取费用,作为书院的“学田”收入,用于书院的日常维持和师资经费。同时,书院在注重德育教育和生活教育的理念指导下,还可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结合传统节日和节气,举办不同规模、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

五、结语

闽台两地书院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两岸书院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研究闽台书院的文化价值与产业化开发的路径,对闽台两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两岸文化认同、促进闽台文化交流具有现实的意义。现如今,国家社会高度重视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院应该把握好时代发展机遇,利用科技的力量,推动书院文化的传播、实现书院文化产业化的创新发展,唯有如此,才能让书院焕发新的活力,让书院文化久盛不衰。

猜你喜欢

闽台书院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朵云书院黄岩店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木栅铁观音 百年闽台缘
谁远谁近?
白鹿洞书院记
陈秀容 牵手姐妹 馨润闽台
郑成功与闽台民俗
书院讲习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