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的助力及发展策略
2022-11-17刘润心邱格磊
刘润心,邱格磊
(福建江夏学院 金融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3.50%,即将达到占比超过14%的中度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35年前后,我国将进入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30%的深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超过4亿人[1],是全球老龄化速度最快、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老龄化速度存在明显错位。一方面,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的人均GDP明显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的人均GDP,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国民对基本养老保险依赖度高,而商业养老保险以及其他养老投资普及度较低[2],国民的养老准备意识薄弱,养老资产储备不足。目前是我国应对老龄化的宝贵窗口期。现阶段,我国老龄人口增长曲线相对平缓,数年后,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将进入高龄的老人阶段,社会养老压力将显著增加。此外,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尚在中高速水平,不论是养老资金的积累还是养老产业的发展,都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因此,不论是政府还是金融机构,都应该抓住这一窗口期,发展养老金融,解决养老问题。
一、文献综述
养老金融的概念最早由David Blake提出,认为养老金融(pension finance)是关于养老金基金投资的研究[3]16。国内的学者结合我国国情,对养老金融的内涵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胡继晔认为在Blake提出的范畴基础上,我国的养老金融概念还应该包括住房反向抵押的发展,以及对养老金筹集、运营和发放过程的监管等方面[4]43-52。党俊武关注了我国老龄化的金融准备严重不足的问题,首次提出了老龄金融(aging finance)的概念,将关注点放在 60岁以下的人员对未来养老问题所做的资产准备[5]3-10。董克用等认为,我国具有老龄化速度快、规模大,以及经济基础薄弱等特征,因此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需要研究养老财富管理和养老产业融资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养老金融(ageing finance)的概念[6]15-23。养老金融指的是所有围绕社会成员的养老需求,以及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所进行的金融活动的总和,包含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三方面[7]44-73。这一概念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
由于我国老龄化进程具有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特征,养老金融的发展需要多方合力,共同解决。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具有资金规模大、网点渠道多、客户覆盖广、品牌信誉高等优势,开始发展养老金融的时间较早。但娄飞鹏认为,相比于保险业和基金业,商业银行的养老金融发展水平有所滞后[8]51-57。张细松根据美国、日本等的经验,对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提出了加强人力资本投入、找准市场定位、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创新养老金融产品、优化部门管理架构等措施[9]50-59。南京审计大学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金融服务养老”赴苏北两县调研组调查后认为,商业银行的养老金融存在产品碎片化、缺乏针对性政策支持等问题;对此,商业银行应建立系统的养老服务组织框架和开发适合的产品[10]40-44。郭晓蓓和邓宇也认为,商业银行在养老金融业务上的发展还比较表面,缺乏系统的专业人才队伍支持。针对养老产业金融,商业银行应对养老产业采取“探索进入、择优选取”的总体授信原则,加大供应链信贷支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11]11-16。
金融科技的概念,是由金融稳定理事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提出,金融科技是通过技术手段推动的技术创新,产生的对金融市场、机构和金融服务具有重大影响的商业模式、技术应用、业务流程、创新产品,其最大优势是支持普惠金融的发展[12]1489-1502。巴曙松和白海峰认为,金融科技的核心技术能够在智慧投顾、信用卡还款、信息不对称、明确产权等方面改变金融行业[13]99-103。谢治春等认为,金融科技数字化成为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最重要因素,但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差异化明显;银行可以从数字化基础支持体系、数字化渠道和流程、数字化风险控制、数字化营销等方面继续投入,促进银行发展[14]184-192。
关于金融科技在养老领域的应用,党雪认为,金融科技能够提升养老金金融保障的专业性,突破养老服务金融的时空限制,以及促进养老产业金融的转型升级[15]49-60。韩强提出,在数字化时代,银行应通过数字化赋能产品创新、服务提质、运营升级等方面,对养老金融服务进行升级[16]18-20。党雪和周振国还特别研究了区块链对养老服务金融的作用,提出通过区块链进行数据挖掘,摸清客户需求,完善产品供给,并进行“以房养老”等养老模式的创新[17]69-79。综上所述,由于养老金融的普惠性,金融科技对养老金融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目前,金融科技对养老金融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还需要学界和金融界加大研究和实践。
二、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的现状
(一)养老金投资管理竞争力不足
养老金金融是指为储备制度化的养老金而进行的金融活动[7]44-73。金融机构从事的养老金金融业务包括养老金投资、受托管理、账户管理等。其中养老金和年金投资管理业务的规模效应和收入效应好于养老金受托、账户管理等业务[18]244-255。但受制于监管政策,商业银行需通过其子公司获得相关牌照后才能从事养老金和年金的投资管理。目前,能够从事全国社保和基本养老保险管理的商业银行只有工银瑞信和招商基金,获得年金管理资格的只有工银瑞信、招商基金和建信养老。这也导致银行系在养老金和年金投资管理市场中占有的份额较小。随着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年金管理资格的申请和评审工作将逐步展开,银行系参与养老金资产管理业务的可能性明显提高。
除了资产管理牌照限制,商业银行还面临资产管理的经验不如证券、基金和保险公司的问题。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经验主要来自个人储户比较容易接受的封闭式、预期收益型的中低风险理财产品[18]244-255,但在股票、私募股权等市场和板块的研究比较薄弱,竞争力有待提高。以2019—2021年的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组合的年收益率为例,每年3家银行系的固定收益类组合中至少有2家的收益率高于所有投资组合的平均加权收益率,但只有一家的权益类组合的收益率能够超出当年平均值,见表1。这说明银行系在固定收益类的投资表现比权益类更有竞争力。养老积累是长期投资行为,对短期风险承受力较强,因此可以适当提升中高风险资产的投资比例以提高养老金长期收益。这一措施在国外较为成熟的养老金管理实践中得到了证明[17]69-79。对此,相关部门已经在着手拓宽年金、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限制,并提高股票、私募股权等中高风险资产的投资比例。政策的不断完善,意味着养老金资产管理的竞争格局将被重塑。若商业银行未能抓住机遇,尽快提高养老金资产管理的能力,那么即使获得了资产管理牌照,也很难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机会和优势。
表1 2019—2021年银行系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组合收益率高于平均收益率的情况统计 (单位:百分点)
(二)养老服务金融产品和服务需要完善
养老服务金融包括向消费者提供养老金融便捷性支持和养老财富管理两方面[7]44-73。由于商业银行具有庞大的个人客户群体和开展综合业务的经营优势,养老服务金融是不少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的最主要着力点,布局方式包括对营业网点、手机银行等进行软硬件的适老化改造,推出老年专属银行卡、养老理财产品等针对养老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商业银行的养老服务金融业务还有需要提升的地方。在养老金融便捷性支持方面,已经发布的手机银行等应用软件的老年版本,大多只是将字体放大和页面设计简化,对老年人的客户画像和金融需求信息掌握不充分。远程业务流程设计中的人性化考量和技术应用能力都还不足,没有结合老年人的心理和思维模式,不利于老年客户理解和完成相应步骤,增加了老年人使用的难度,不利于老年人群接受智能应用并激发养老金融的需求。另外,不少老年客户存在由子女代领代办业务、资产继承或遗赠等金融服务需求,但商业银行尚未对此进行业务设计,加大了行动不便的老年客户办理业务的难度,也抑制了老年客户的金融需求。
在养老财富管理方面,商业银行已推出的养老理财产品定位不清,组合单一,基本都是以定期领取一定额度为目标[17]69-79,和银行推出的其他低风险理财产品没有明显区别。由于商业银行在权益、商品、指数等资产领域的策略开发和研究方面比较薄弱[19]121-139,所以未能真正满足投资者养老储备追求长期收益的要求。此外,老年信贷、养老理财顾问服务等业务尚在开发阶段。相比于境外资管机构兼采购商与供应商为一身,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养老、退休规划的服务平台,国内的商业银行还未形成能够提供个性化服务和产品组合的综合产品体系[19]121-139,养老服务金融的综合服务能力较为欠缺。
(三)养老产业金融有待发展,信贷投放量较小
养老产业金融是为与养老相关的产业提供投融资支持的金融活动[7]44-73。目前只有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中国银行等少数银行对养老产业金融制定了信贷政策或相关举措,大多数银行仍处于养老产业金融的发展初期,尚未推出针对养老产业金融的具体条例或文件。信贷融资在养老产业的资金来源中占比较低。即使是养老产业位列全国第一梯队、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北京地区[20],截至2019年末,区域内银行机构养老产业贷款余额不足总信贷余额的1%[21]35-37。更适合养老产业轻资产、长周期等特征的信用贷款、应收账款抵押、预付款融资等信贷产品很少。能够让银行获得养老产业长期红利,又减轻养老企业短期还款负担的股权或混合型的投资方式也较为少见。
三、金融科技在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中的应用
(一)人工智能投研提升养老资产管理能力
不论是从养老金资产管理还是养老理财产品设计的角度,商业银行在资产投资管理方面的能力都需要提升,尤其是股票等各类中高风险资产的投资分析和决策能力。但投资行业是人才密集型行业,招募人才、建设团队、建立市场影响力,需要大量财力、人力、时间等各方面的投入。这导致在传统赛道上,商业银行很难超越具有投资决策优势的基金、证券等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如果搭建人工智能投研系统,就可以通过大数据、机器学习和爬虫技术来全面获取不同渠道的信息资源,快速生成具有较高价值的投资观点和分析报告[22];通过机器算法构建的量化金融来精确、及时地识别潜在风险和超额收益的机会。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其养老资产投资管理能力,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因此,商业银行应考虑发展金融科技,以快速提升养老资产的投资管理决策能力,增强商业银行在养老金资产管理和养老理财产品领域的竞争力。
(二)大数据挖掘和匹配客户需求
通过大数据的搜集和分析能够实现用户画像,并精准了解客户的需求。在产品开发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学习老年用户的思维习惯和常用业务,从而设计符合老年用户使用习惯和业务需求的手机银行界面和业务办理方式,提升老年用户学会和乐于使用手机银行的概率,从而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和服务的效率,激发老年用户的金融需求。用户画像对养老产品设计也有重要意义。通过用户画像进行用户需求的精准分析,再对用户需求进行分类整合,可以分析得出客户需要的养老理财产品类型,提升产品设计的效率,并能够实现精准的产品推荐,提升营销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大数据整合用户、产品和服务,构建养老金融生态圈。用户画像能够帮助银行全面分析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从而为客户提供高效准确的全生命周期养老理财规划,并及时了解客户自身状况和需求变化,在各类金融机构提供的海量理财投资产品中实现精准推荐和及时调整,提升银行的营销效率和用户体验。商业银行还可以根据用户画像,向老年人智能推荐符合其消费能力、满足其需求的养老服务、旅游教育、老年用品等养老产业产品和服务。对于身体状况下滑的老年人来说,其对便捷和可靠的要求高于其他年龄段消费者。因此,智能全面的一站式养老金融平台对老年人的价值更高。这也就意味着老年人的用户黏性更强,在平台上产生的流量和消费更多,银行能够获得的经济效益更大。
(三)提升数据安全保障,提供更多更高效的金融服务
金融科技的应用有助于进一步实现人性化的便捷金融服务。人工智能识别和反馈能力的提高,可以扩大银行智能业务的受理范围,进一步简化业务流程,减少人工介入和审批,在安全准确的前提下提升业务办理的效率。借助智能穿戴设备完成身份验证和业务确认,可以减轻老年人对电子设备的陌生感,以及身体机能退化导致的验证困难问题。
应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保障用户身份和资产数据的真实性,提高账户信息和支付的安全性。首先,这对于预防、打击养老诈骗,乃至追回被骗资产,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能减少业务线上办理的风险和可能的损失,使得更多业务的线上办理变得可实现和更简便,提升老年群体对金融服务的接受度。最后,区块链能够对信息进行跟踪追溯,对数据的溯源和保护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持。在区块链技术支持下,老年客户可以在年轻人的帮助下完成业务的操作,或委托子女进行代办代领,而不用担心资产丢失、被骗等问题。这对于风险承担能力较弱、对损失很敏感的老年客户来说,可以大大减轻他们对于金融服务和产品的顾虑,激活金融需求。而商业银行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向老年客户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同时进一步提升银行的收益。
(四)提升信用评估和风控能力,开发智能化信贷产品
金融科技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领域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对商业银行的老年个人信贷和养老产业信贷具有促进作用。将金融科技嵌入消费信贷,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老年人的养老金收入、投保情况,健康状况等各方面数据,通过大数据征信、知识图谱等技术手段,准确评估用户信用状况,挖掘老年客户的信贷需求,实现精准营销。贷款发放后,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大数据智能风控对信用风险实行动态监控。针对老年用户,商业银行可以特别考虑引入医疗花费、医保报销等数据,及时了解和评估用户的健康情况变化;通过多方数据,降低信用风险及损失,对信用良好者实施复贷。这样,老年人在可承受的经济负担范围内能够享受更好的老年生活,减轻自己和家人的经济压力;同时激发了养老产业的需求,提升养老产业的营利水平,也提升了养老产业的还贷能力和融资吸引力;商业银行则可以提升自己在老年金融服务市场的竞争力。
信贷业务的数字化也给中小微养老企业的信贷提供了发展路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线上场景模式,采集各方数据信息,融合外部数据和自有数据,应用数据挖掘、特征提取、机器学习等方式刻画企业形象,再通过构建信用模型、判断信用风险、核定信用额度,实现向中小微养老企业发放信贷。此外,将区块链应用于应收贷款融资、供应链金融等信贷产品,有助于简化质物管理的难度和耗费的时间、人力成本,提升抵押资产的流动性;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信用共享,有助于解决原有的应收贷款融资、供应链金融面临的难点,提升向养老企业提供信贷的能力和收益。
四、金融科技应用于商业银行养老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构建人工智能投研的投资人才和数据
虽然人工智能投研系统的搭建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实现弯道超车,但搭建这样的系统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人工智能系统需要专业人才进行算法设计,还需要海量的投资数据为人工算法模型提供学习和训练的基础,并在后期为算法的迭代优化提供支撑。由于过往在各类资产的分析和投资决策上涉猎不深,银行在投资分析和决策的数据积累上明显不足。缺少人才是目前金融科技发展中遇到的普遍问题。目前为数不多的金融科技高端人才几乎都被更早产生需求并出得起高薪的头部公司网罗,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高端人才缺口明显。金融和技术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也较为稀缺,懂技术的不懂金融、懂金融的不懂技术是普遍问题[23]78-96,导致不少技术还未能在金融领域得到充分应用。人才和数据的缺乏是商业银行要搭建人工智能投研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数据共享存在困难
用户画像和需求分析需要海量用户数据的支持,但目前商业银行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本行历史积累和部分机构间合作的结果,外部数据来源的多样性不足,具有较为明显的局限性。一方面,本行数据基本是和用户在本行办理的业务有关,数据类型和数据来源不够多样化,这会导致用户画像只能局限于有数据支持的部分金融需求方面,或因为未知的用户信息而出现结论的偏差,从而影响营销效率和用户满意度,甚至造成错误的产品交易和客户损失。用户的价值未能完全被挖掘,商业银行的一站式养老金融生态圈便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大数据分析对数据的时效性要求很高,以此保证根据客户的情况变化及时调整营销方案和产品推荐,并及时控制风险和减少损失。如果主要依赖本行的数据,就会因为数据来源的局限而导致数据的时效性受影响,也可能因为不同数据来源的时效性差别导致分析结果出现偏颇。
商业银行在使用外部数据、实现数据共享上还存在一定困难。首先,一些机构或部门出于对数据使用的安全性和规范性的担忧而不愿意分享,以减少或避免数据的误用或滥用造成的损失,甚至更严重的犯罪问题。其次,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各机构使用了不同的数据格式、技术、数据库等进行数据搜集和存储,甚至同机构的不同类型数据也用了不同的数据库和技术,对数据的流转、整合、分析都造成显著的障碍和成本,影响了分析结果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深度。再次,一些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完成后,接下来的技术迭代、数据更新等维护问题没有被重视或未实时跟进,导致数据共享平台的功能和价值逐渐减弱。而由于其价值的减弱,越发高昂的维护和更新成本成为各方更不愿意接受的负担,容易造成恶性循环。最后,不少技术手段的应用尚未形成行业统一标准。科技公司各自开发金融科技,导致交互使用、协同联动难以实现,无法达成跨平台、规模化的技术应用,影响了技术应用的质变和规模效应的实现。例如,缺少统一的云接口给多平台部署的系统管理带来难题[24]59-77,缺乏统一标准的区块链技术框架导致高效便捷的交互难以实现[25]97-113。
(三)对金融科技的潜在风险防范不足
在金融科技的应用中,业界对新技术手段的关注点和发力点大多在能够产生更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技术迭代、应用时的精确度和效率方面,而对于信息安全、潜在的黑色产业技术和攻击方式等风险因素的重视度普遍不足,研究和投入较少,导致对潜在风险的认识和防范不足。例如,人脸识别是线上移动端识别和确认客户身份非常依赖的方式,甚至是不少移动端唯一采用的方式。从金融机构到消费者,大多认为该技术手段的安全级别较高,风险较小。但实际上,人脸信息的泄露和滥用已形成黑色产业链,对民众的隐私、个人财产安全及金融机构的经营均构成潜在威胁。
云计算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的基础支撑,2021年已经应用或计划应用云计算的金融机构超过了87%。大中型银行大多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云平台,并将越来越多的应用和业务转移至云上进行处理[26]48-57。一些小型银行则考虑使用大银行的科技输出平台,或符合监管要求的行业云。商业银行对于云计算的应用已非常普遍且较为成熟,但由于云技术的共享特性,导致攻击者可利用的攻击面增大,可使用的攻击路径增加。如果黑客攻击了云主机,承载金融机构业务和内部运转的底层平台遭到破坏,就有可能对金融机构造成严重的风险和损失[24]59-77。因此,云计算的广泛应用,对银行和云服务提供商的云安全防护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使得银行的数据处理、风险管理、银行运营等各方面都被重构,银行原有的规章制度不再适用。由于整体经营的数字化转型,因员工安全意识不足、操作不当、受利益诱惑而产生的违规违法行为都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商业银行需要相应修改规章制度和加强内部控制。但由于对风险认识不足、数字化转型尚未完成等,商业银行对金融科技的规章制定滞后于对金融科技的应用,对商业银行的运营产生了潜在的操作风险。
(四)技术不完善影响金融科技在养老金融领域的应用
金融科技包含的技术分支众多,其中不少技术手段还在探索和研发的进程中,加之养老金融发展时间较短,金融科技在养老金融方面的应用还处于发展初期。由于老年用户所使用的金融业务和产品较为有限,商业银行目前能够搜集到用于老年用户信用评估的数据较为有限。同样,商业银行对于养老产业的发展规律、信贷数据的积累较少。因此,要对老年客户和养老企业进行信贷需求分析、信用评估等操作,对外部数据的依赖度更大。目前对于不同数据库和不同技术如何进行更为有效的整合和共享,依然是智能风控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数据和技术的安全保障尚未完善,对于隐私和资产安全的担忧导致不少用户,特别是更为保守的老年用户,不愿意提供信息,甚至抵触金融科技对客户进行的数据挖掘和用户画像等行为。
区块链对于数据加密、共享、不被篡改等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是支持供应链金融等融资方式的重要技术手段,但区块链依然是较为新兴的技术,在计算性能、数据加密、隐私保护等方面还未完善[25]97-113,并且区块链技术涉及的数据量庞大,对底层平台的存储容量和计算速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区块链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潜在应用价值未能充分发挥。
五、促进金融科技应用于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的措施
(一)协同合作,多渠道建立人才队伍
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的投入方面远远领先于其他金融行业。2022年国内金融机构技术资金投入总量预计超过4000亿元,其中超过3000亿元都来自银行业的投入[2]。资产管理是证券和基金公司的传统优势,金融数据公司拥有海量金融数据。商业银行需要和证券或基金公司、金融数据公司的协同合作,各施所长,分摊成本和风险,实现智能投研系统的开发。
商业银行需要重视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目前人工智能投研系统主要起到的作用是搜集海量数据和完成实时分析。投资团队决定着投资风格和投资策略,依然是商业银行形成养老金资产管理和养老理财产品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即使银行通过合作、购买等方式解决了开发系统的问题,在运营环节,商业银行依然需要自身具有强大的技术维护能力和更新能力,实现安全防护,减少攻击和风险的发生。
商业银行应通过多种渠道提升金融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首先,商业银行应通过高薪引进顶尖人才,引领金融科技的发展。其次,商业银行应加强和科技公司的合作,持续进行交流和人员培训工作,共同解决运营和技术迭代问题。例如,可以使用联邦学习模式,在数据方或第三方建立训练基地,通过加密技术实现数据安全共享,双方人员共同完成学习和培训。最后,商业银行应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和高校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定期派出业内专家向高校学生宣讲、传授行业实战经验;邀请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士,对员工和技术团队进行培训。选定关键岗位和相关资质的员工,进行金融科技的跨行业培养,解决“懂技术的不懂金融,懂金融的不懂技术”的问题。
(二)加强数据和技术共享,推动行业统一标准建立
不论是数据共享还是统一标准,都需要金融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间加强合作。首先,商业银行要对本行的数据进行全面整合,转化为更普及、更高效的数据库,方便本行的数据使用和机构间的数据共享。其次,商业银行要和金融科技企业共同开发数据互联互通和融合应用的机制,实现常用数据格式和数据库之间的互相读取、流转使用。最后,商业银行应加强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共享数据,共同开发金融科技的应用。重视技术转换,推动同一技术或标准在行业局部范围内的推广,这样既能够减少“孤岛式”解决方案的出现,也有利于将本机构实施的标准扩大为行业标准,提升机构的行业影响力并占得竞争先机。
在目前行业自身难以达成统一标准的情况下,政府的牵头和引领是非常重要的。政府部门应意识到数据共享的价值和趋势,在保障安全和合规的情况下,积极和金融机构合作,主动提供全面即时的数据信息。政府还需要加强和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推动行业标准的颁布。一方面,能够有效推动各方力量共同研发同一技术标准,提升全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安全防范能力,而非各自为营,造成内耗;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在国际市场上提升国内金融科技行业的竞争力和话语权,在未来的金融发展和金融科技的应用上获得竞争优势。
(三)加强内部治理,优化金融科技监管
商业银行需要针对金融科技带来的经营和业务上的变化,加强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定金融科技的具体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明确访问权限、责任人和违规处理办法等;加强对全体员工的数字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尽力避免金融科技的操作风险。设立有效的风险监测机制和处理措施细则,及时发现风险并依规处理,避免风险和损失的扩大;建立应急处理预案并进行演练,在突发风险事件发生时尽力保障重要业务的连续运营,降低对银行的负面影响。
由于金融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营利性,它们更加注重技术迭代和效率提升,而对于技术应用中的安全性问题和行业规范性问题不够重视,也难由企业自行解决,因此需要政府的统筹和推动。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于金融科技的监管,特别是养老金融领域应用的监管。对此,在国内已有较好实践基础的“监管沙盒”是适应金融科技的重要监管创新。监管部门应进一步扩大“监管沙盒”的试点应用,并适当对养老金融的金融科技创新进行政策倾斜,鼓励和支持金融科技手段在养老金融领域的创新和应用。另一方面,政府和监管部门应牵头制定金融科技的行业安全和应用标准规范,督促金融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重视金融科技的安全和风险问题。例如,制定金融机构存储和使用个人隐私数据的规范;将人脸识别纳入国家互联网安全防护体系,加强人脸识别的风险防控能力,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损失。
(四)政府加强对金融科技的投入,银行制定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
政府应加强对金融科技发展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首先,政府应继续推进智慧城市软硬件设施的完善,为金融科技的应用提供基础支持。如积极推动新一代IT基础设施等最新科技手段在政府部门应用,为商业银行在内的各行业提供示范和经验。其次,政府应加强智慧养老的建设。智慧养老软硬件设施的应用,有利于准确及时地发现老年人的需求及异常情况,大大提高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的效率和用户体验,激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进而激发老年人的消费金融需求,同时也能够促进养老产业发展,增强养老产业的投资吸引力。此外,老年智能穿戴设备的应用和推广,一方面可以有效监控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风险并就医,降低了医治成本和疾病伤害,也降低了向老年人提供信贷产品的风险;另一方面,利用智能穿戴设备完成金融服务中的验证环节,能够简化业务流程,提升技术的安全性,缩小数字鸿沟,为老年人提供更高效的金融服务。最后,政府应制定政策,向应用金融科技的养老金融项目提供多样化、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资金支持,对关键项目可直接投资扶持。
由于金融科技的发展需要大量资源投入,实力的不同导致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水平有了明显分化。因此,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竞争力、市场定位、资产状况等多方面综合考量,制定适合本银行的应用金融科技助力养老金融发展战略。2021年,6家国有银行在金融科技投资额超千亿元,招商银行等8家大型股份制银行投入近480亿元,在当年银行业的金融科技投资总额中占比达到了50%。这些大型银行可以对养老金融的金融科技应用进行全面布局,加大研发和投资力度,将从“监管沙盒”中成功出箱的项目应用于养老金融,或进一步针对养老金融设立创新专项,将金融科技与养老金融深度融合,建立养老金融生态圈,有效促进养老金融的发展。而中小银行的业务体量、规模、资源等受限,对金融科技的直接投资能力有限。中小商业银行应根据本行业务特点、地区老龄化和养老金融发展现状,选取成熟度高、经济效益好的技术手段和应用方向,有针对性地投入。这样可以更快建立银行的特色养老金融业务,增强竞争力,反过来进一步促进银行对金融科技的投资或引进,更有效地发展智慧养老金融业务,帮助银行实现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