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报告文学《连云山的铃声》:乡村教师的全息影像

2022-11-17李伟

新阅读 2022年10期
关键词:老师孩子教学

文/李伟

《连云山的铃声》是一部关于“单师学校”的报告文学,2022年8月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讲述的是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一处偏远山区坐落着的一所特殊学校,那里只有一位老师——胡厚兴。他身患重疾,却以一己之力承担起该校的所有岗位,43年默默坚守,教书育人。他因材施教,潜心探索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用瘦弱的身体、巨大的精神力量托举孩子们的明天和山村的希望。他启蒙了山村三代人、1000多名学生。

《连云山的铃声》一书作者肖静,是中国作协会员、湖北省作协全委委员、武汉作协签约作家,现任《江河文学》杂志副主编,多部作品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已出版长篇小说《转身》,中短篇小说集《情感成本》《化妆盒》,长篇报告文学《金色人生》《一场卓绝的战斗》等。正当诸多作家追求重大题材、宏大叙事时,她却两次走进深山,采访数日,描绘出一位微光成炬的教师形象。这种题材在一般作家手里很难出彩,可肖静带给我们的阅读惊喜,是节制的笔墨、不事雕琢的在地故事叙说,是自洽的时代逻辑和个人逻辑的圆通相融,是广角呈现乡村教师的珍贵全息影像。

及物性叙事,彰显人物人格魅力和从教艰辛

《连云山的铃声》一书,呈现作品的叙事及物性,是存真式的,平视的,不拔高、不矮化,如同木刻一样凸显人生。

作家选择人物的个性之处镂雕,在故事的传奇性上圆雕。该作品的人物和故事并不复杂,展现的是湖南平江幕阜山脉连云山的一所学校——大岩小学胡厚兴老师带领一二十个孩子前行的故事。不过,胡老师很特别,是学校校长、班主任、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科学老师、书法老师、体育老师、美术老师、劳动老师、生活老师,还是门卫、保安、修理工、清洁工、厨师等,身兼数职。他患有多种疾病,风湿性坐骨神经痛发病时倚靠椅背支撑站在讲台;植物神经紊乱导致的胸口疼,使他经常拉开抽屉抵住胸部坐着上课。从教43年,从没请过假。

作家善于用白描刻画人物,从叙事学角度看,用及物性的人物书写白描,难度很大,一来人物不能虚化,要立得住;二来笔锋不能轻飘,要勾勒有力。这两点,肖静有独到的一面,她大量运用有表现力的细节,写出胡老师的风骨。胡老师患有神经性咽喉炎,语速很慢,每句话之间都会停顿很长时间。正常情况下,这个时间,别人已经说了十句话。老师不能说话,怎么教书呢?偏偏胡老师做得很好。这得益于胡老师和孩子们的心灵相通和意会,得益于胡老师课下的充分准备,他把教学环节和重难点写在黑板上,用身体语言上课,让人的潜力得以超常发挥。

白描中,作家用矛盾法塑造人物,体现人物的精神品性。胡老师那张老式办公桌的油漆已掉光,几把椅子油漆斑驳。胡老师说,办公桌跟随他至少40年了,舍不得换,想用到退休。这是物理矛盾;一二年级孩子一起复式教学,这是分层小学与现实环境的矛盾;医生告诉胡老师,“你的声带增厚,咽喉炎很严重了。除了吃药,还要禁烟酒,不吃辣,最关键的要禁声”,胡老师却执意登上讲台,孩子们离不开他,这是身体条件和教学要求的矛盾;胡老师用自行车送路远的孩子回家,让自己的孩子步行,这是亲情和师生情的矛盾;他用自己每月仅有的6元工资,为贫困孩子缴学费,这是生活需求和现实的矛盾;他保姆式地呵护智障儿童,承担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工作,这是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矛盾。所有的矛盾,聚焦在胡老师身上,彰显其人格魅力和从教艰辛。

前瞻性教育,交织美好人性和闪光灵魂

《连云山的铃声》这部报告文学的价值,还在其思想的纯粹与丰富,美好人性和灵魂之光交织其间。

在教育上,胡老师的育人思想是有辐射性的。他在简陋的教学环境中,身体力行,推动孩子向上向善,他孜孜不倦地为孩子们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他为运动中的孩子抱衣服,与孩子打成一片;和内向的孩子一起游戏,走进孩子心间;和不爱说话的孩子一起抽陀螺,赢得孩子的认同感。把自己的饭菜递给没有吃饭的孩子,冒着大雨送受伤孩子回家……他教学生礼仪,不是简单说教,他给孩子示范双手递水。他认为,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老师就像学生的镜子,更应做好镜中人……这是言传,是身教。正如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在教学上,胡老师利用现有教学设施,因地制宜,设置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用扑克牌识字,用师生互动法、生生互动法,在教学中设计了“自问自答,互送礼物”的阅读实践环节,让孩子们养成爱读书、勤思考的好习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胡老师善于思考和反思教学,为什么有的孩子学习不专心,而打起游戏来却从不觉得累?那是因为游戏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手机里有许多有意思的东西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这里面有确定的满足,有不确定的探求。而任凭孩子们开心地背诵,孩子们兴奋快乐,觉得好玩,就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提高学习劲头。

赏识教育是很多老师经常用到的,不过,有时候并不管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句话:“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为什么不管用,因为一些教师仅仅停留在对学生说“不错”“很好”“你真棒”上,胡老师认为这些语言笼统、空洞,孩子们听多了,没有感觉。他讲究评价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采用不同形式的激励性评价,用丰富的语言作为激励,“我很佩服这位同学的分析”“你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你的眼睛真亮,发现这么多的问题”,配合这些赞赏,胡老师还会对学生报以肢体语言上的鼓励,比如会心的微笑、肯定的眼神、赞许的点头,或竖起大拇指、鼓鼓掌、拍拍肩、摸摸头,以示表扬和鼓励。

教育对于教育者的魅力,有时在于开动脑筋,开放性完成教学任务,以便启迪学生心志。胡老师上美术课时,巧妙联系数学课“观察物体”的学习,多学科交叉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兴趣,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人物地域性纵向发力,凸显人物精神源泉

肖静在突出作品思想性时,注重人物地域性纵向发力,凸显人物精神源泉。

一是表现在红色传承。连云山是一座英雄的山,大革命时期,连云山是红军开展游击战争的大本营。胡老师的外曾祖父就是一位革命烈士。连云山既有古老神奇的传说,又有秀丽的自然风光。胡老师喜欢家乡,常常为美丽的连云山感到骄傲。外曾祖父余锦生的革命故事一直激励着他,工作以后,哪怕病得严重,整整疼了三年,他也从不请假。学生们看到胡老师撑着椅子艰难地进了教室门,都站了起来,几位男生连忙搀着老师,把椅子抬到讲台上。这就是胡老师精神的感召。

二是表现在代际传承。胡老师的精神动力,不是孤立的,他的几位老师都默默奉献于这片深情的土地,而他将这种精神传承给了下一代。他的学生,有的也回到家乡,报效桑梓。胡老师和他的长辈及晚辈们正如一粒粒火种,点燃了孩子们的希望。当然,坚守43年教学一线,与他个人成长密不可分,他是苦孩子出生,体味求学的艰难。背着几代人用过的笨重木书包上学;在结谷子的时候,为防止山里的野猪偷吃,晚上跟父亲一起守在稻田边用树木搭的人字型茅草棚里;利用上学下学的间隙放牛,砍柴;用楠竹切成一小根点燃,插在墙上,照明看书写字;用的本子是村里纸棚手工制作的表面粗糙的黄色火纸,裁剪好,用针线缝起来的。上初中时,外婆给他带的酸菜,他分几餐吃,酸菜吃完了,瓶底还有一点点油,留着拌饭再吃一顿。下雨没伞就戴斗笠,没雨靴就光着脚,受了委屈,从来不吭声。这是一个人的韧性,也是成长的屐痕。没有这些经历,文本所有的情感写真,很难产生共情之心,审美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三是表现在实物传承。作者在处理这部作品的思想性时有独到之处。对人物平视重述,在人性的挣扎、身体的苦痛、生活的嬗变中以实物表达诗意深情,极富象征意义。

胡厚兴从小就喜欢树,尤其喜欢樟树。他曾听老人讲过一个关于樟树的美丽传说。胡老师在学校种植了许许多多的树,梨树种了五年,桂花树种了三年,杉树更长,有近二十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胡老师栽种的树,是一种文学符号和表达载体。

因为是“万能校长”,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在他一个人肩上,难免压力过大,加上患病,失眠就成了胡老师的常态。晚上睡不着,他常常感觉右边胸部胀痛。事太多了,教学任务要完成,还要做家访。罗小平家一定要去一趟,课堂上,罗小平把“拼”字读成了“配”,还说是他妈妈教的。学校围墙的栏杆有几处腐朽了,风一吹,摇摇晃晃的,腐朽的地方万一倒下来砸伤学生怎么办?已经联系了几次做工程的人,他们嫌工程小不赚钱,就一直拖着。真的不能再拖下去了,他想明天一上班就打电话再催,趁这几天晴好,赶紧维修。对了,还要到小卖部买包烟,虽说自己不抽烟,工程队的师傅说不定要抽。还有茶叶,从家里带一点到学校去就行了。

眼皮重重地压下来,胡老师依然无法入睡。他曾到长沙湘雅医院检查过,医生说他这种情况属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最主要的症状就是难于入睡。他试过几回,如果睡不着起来做事的话,第二天就头疼。不睡吧,一直要到凌晨五点左右才可睡着,到上午九十点钟,人就特别乏。

胸口又疼又闷,胡老师憋醒过来。回味着梦境,他苦笑了,要是真能变成一棵树就好了。如果是一棵树,身体就没有这么多的疼痛了。

这里的木书包、树、围墙的栏杆、茶叶,都是赋予精神元素的实物标识。这种别样的文学书写,采取虚实结合的技法,将现实和梦境结合,再现一个人的精神困惑、挣扎和苦痛,自觉烙上了人的精神禀性。

困境通观阐释,在对比中升华典型材料

叙写气韵生动的人物思想,有时作者会用对比法,把困境通观阐释,将人事演绎给读者,极富感染力。

一天,家长方石头到胡老师家来,表面是还孩子的学费钱,其实不是为还钱,他是来托孤的!深陷重病,饱受折磨的家长,自知来日无多,拿着皱巴巴的一块钱,递到胡老师手上,说了一句,欠胡老师的情,下辈子再还。困境中的村民,知道教育的重要性,更知道自己的困窘和无奈,可是还来到胡老师家中还钱,这里书写人性的深度,有底层叙事的震撼,也有对主人公胡老师的信任和对孩子人生进境的期盼,个中滋味,催人泪下。

那个年代,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作者选取有典型意义的材料,融于笔端。

一位家长缴不起学费,左手提一把菜,身后背一担柴,看能不能抵一些学费,还跟胡老师解释:他孩子半岁时,就患有眼病,有人说要趁小治,可是,治了这么多年,家里钱都花光了,还是有一只眼球没保住,本来就穷,唉,发愁啊!胡老师说:“你先回去吧,学费的事,你就不用管了,我来想办法。”胡老师说想办法,是宽慰家长,也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安抚好家长,也是在给孩子精进。实事上,胡老师的想办法,就是自己垫上了学费。润物无声的知行,保护了两代人的自尊,给了种子发芽、开花、结果的阳光雨露,这也是大教育观有辨识度的体现。

《连云山的铃声》以小微叙事,书写了能量巨大、表现力强大的乡村教师图谱,是具有审美性的精神洗礼,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写作模范样本。

猜你喜欢

老师孩子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送给亲爱的老师
老师的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