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阅读生活的实然考察与改善建议*
2022-11-17袁媛谢计
袁媛 谢计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杭州,311121)
长久以来,教师整体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升是教师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如果将教师整体生活粗略地划分为教师专业劳动生活和教师闲暇生活两部分的话,教师闲暇生活不仅制约着教师整体生活的质量,还能够激发教师更加积极主动地向专业化发展[1]。阅读,作为一种常见的闲暇手段,是教师实现完满闲暇生活的重要途径,兼具愉悦身心和提升专业发展的双重效应。在终身教育的理念下,阅读应当成为教师基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2]。值得关注的是,2020 年10 月份中央宣传部印发的《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明确表示:“到2025 年,通过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工作,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全民阅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国民综合阅读率显著提升。”而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城镇居民不同介质阅读率和阅读量远远高于农村居民,城乡差异明显[3]。因此,在推进全民阅读的背景下,关注乡村教师阅读生活质量问题是提升乡村居民阅读情况的重要环节,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过往研究者对教师阅读现状也进行过相应的探讨。有研究者针对达州市13 所中小学教师教育期刊阅读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阅读教育期刊在中小学教师中尚未成为一种普遍的、经常性的行为[4]。也有研究者通过自行编制的问卷对教师的教育类专业阅读状况进行调查,并结合对五位一线教师的访谈发现,教师的教育类专业阅读状况整体表现良好,但大多数教师属于功利性阅读,具体表现为只阅读直接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教学类专业期刊[5]。另有研究者采取个案研究的方法,对江苏某中心小学的部分教师进行深入的访谈发现,当前教师阅读主要表现出无闲读书、没书可读以及无章可循三大窘境[6]。总体来说,现有研究都试图从面上对乡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的阅读情况做整合式的描述,从点上对教师阅读的某一种类进行聚焦式的分析,为改善教师阅读生活质量提供了建设性的启发。
承接已有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旨在关注乡村教师群体,以入选“M 乡村教育人才计划”(“M 乡村教育人才计划”是由M 公益基金会于2015 年起相继发起的旨在助力乡村教育发展的公益项目,主体包括“M 乡村教师计划”“M 乡村校长计划”“M 乡村师范生计划”,每年面向全国乡村教师开放申报,以一定的标准选取代表性的优秀学员,为其提供优质的资助和培训)学员为典型样本,对乡村教师阅读生活现状进行调研,在力图真实呈现乡村教师阅读生活样貌的基础之上,着力挖掘当前乡村教师阅读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潜在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改善乡村教师阅读生活质量的可行性建议,以期助力乡村教师实现更高质量的成长与发展。
一、乡村教师阅读生活的实然考察
1.调研的设计与过程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在经由“M 乡村教育人才计划”选拔上来参加2021 年暑期集中研修营的乡村中小学教师中随机抽样产生。问卷调查的研究对象全是来自我国各地区偏远乡村学校的优秀教师代表,涵盖了优秀乡村校长、优秀乡村中青年教师以及优秀乡村新任教师三个结构层次。本次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与回收,实发169 份,回收155 份,有效问卷155 份,回收率为91.7%,问卷有效率为100%。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工具主要有“乡村中小学教师阅读现状问卷调查表”和乡村中小学教师阅读生活访谈提纲。乡村中小学教师阅读现状问卷调查表主要围绕个人基本信息、阅读意识与动机、阅读内容与阅读量、阅读方法与媒介、阅读评价与管理、阅读支持条件等维度设计。一对一访谈提纲主要围绕自制调查问卷的不同维度展开、深入,以期进一步了解乡村中小学教师阅读生活的现状与问题,掌握来自乡村教师本身的改善建议。
同时本研究采用问卷星软件的统计功能与Spss23.0 统计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分类统计、数据分析的描述统计和多重响应等一系列数据处理。还采用Python3.6 软件对有效问卷中的开放题答案文本作高频词可视化分析。
2.乡村教师阅读生活的真实样态
(1)阅读意愿高但执行力弱
从主观层面来说,乡村教师完满阅读生活实现的首要条件在于乡村教师自身要具备较高的主动阅读意愿性。在具备较高的阅读意愿性的基础上,乡村教师还应当具备阅读的高执行力,为高质量的阅读生活提供保障。然而调查发现,现实中乡村教师确实具有较高的阅读意愿性,但是阅读的执行力相对较弱。一方面,乡村教师具有想阅读的高意愿性。在“我能享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这项调查中,乡村教师回答“比较符合”“非常符合”的占33.5%、34.2%(见表1)。在“阅读给乡村教师带来的好处”这项调查中,问卷列举了可能的选项,以数字“1”到“5”分别代表“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五种量度,乡村教师对于调查所提供选项的平均得分皆超过4.5 分(见表2),这表明乡村教师对于“开卷有益”具备非常高的认可度。总体看来,乡村教师能够享受阅读的乐趣,清楚地认识到阅读的益处,表现出较高的阅读意愿。
表1 “我能享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调查统计表
表2 “阅读给乡村教师带来的好处”调查统计表
另一方面,乡村教师的阅读执行力较弱,这一特征可以从乡村教师周阅读次数、年阅读量以及对阅读量的自我评价中得以窥见。在“您每周阅读的书籍期刊的次数”这项调查中,乡村教师回答“几乎没有”“1~2 次”的分别占11.6%、47.7%,累计百分比高达59.4%(见表3)。在“过去一年里,您完整阅读的书籍数量”这项调查中,乡村教师回答“0~5本”的占59.4%(见表4)。在“您对自己的阅读量满意吗?”这项调查中,近56.1%的乡村教师回答“不大满意”,近19.4%的乡村教师回答“很不满意”(见表5)。总体而言,无论从客观的周阅读次数和年阅读量,还是从主观的个人阅读量自我评价来看,乡村教师的阅读执行力相对较弱。
表3 “您每周阅读书籍期刊的次数”调查统计表
表4 “过去一年里,您完整阅读的书籍数量”调查统计表
表5 “您对自己的阅读量满意吗?”调查统计表
(2)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
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乡村教师实现美好阅读生活的应有之义。倘若乡村教师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容易消磨教师个人的时间价值,还容易损害阅读生活内含的旨趣。对于乡村教师而言,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应当制订合理的阅读计划,这有利于乡村教师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实现高效率的阅读;其次,乡村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应当广泛涉猎知识领域,这就要求乡村教师扩展阅读面;最后,在数字媒体的冲击下,乡村教师应当尽量规避碎片化阅读,注重阅读的系统性。然而,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多数乡村教师尚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您的阅读是否有计划”这项调查中,乡村教师回答“制定计划但很少落实”“无计划随意阅读”的占比为33.5%、52.3%(见表6)。在“您倾向于选择阅读哪类书籍”这项调查中,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多重响应的频率分析发现,“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类”和“名师经验、案例分享类”书籍是乡村教师普遍化的选择(见表7),这表明多数乡村教师的阅读选择集中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在“您平均每次阅读的时长”这项调查中,回答“10~30 分钟”的乡村教师占比46.5%,回答“30~60 分钟”的占比34.8%,累积百分比高达87.1%(具体见表8)。在“数字化阅读超过传统阅读时间”这项调查中,43.2%的乡村教师认为“比较符合”,还有14.2%的乡村教师认为“非常符合”(见表9),综合两项调查看来,在数字媒体的冲击下,乡村教师阅读生活呈现碎片化的状态。
表6 “您的阅读是否有计划”调查统计表
表7 “您倾向于选择阅读哪类书籍”调查统计表
表8 “您平均每次读书的时长?”调查统计表
表9 “数字化阅读时间超过传统阅读时间”调查统计表
(3)阅读生活的支持条件单薄
乡村教师要享有优质的阅读生活,除开个体层面具备阅读的高意愿性、阅读的强执行力以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外,也离不开支持阅读生活的外部保障条件,具体包括支持乡村教师阅读的环境条件、支持乡村教师阅读的物质条件和支持乡村教师阅读的可支配时间条件。然而,问卷调查发现,当前支持乡村教师阅读生活的条件还相对单薄。在“您主要的阅读场所”这项调查中,乡村教师回答“在自己家”的占比为63.9%(见表10),这表明乡村教师阅读的空间条件局限于私人空间。另累计占比82.6%的乡村教师表示在过去的一年里去学校图书馆借书和看书的次数少于等于6 次(见表11)。除开学校图书馆资源,占比24.5%的乡村教师表示对所在地区的区/县图书馆“不满意”,还有30.3%的乡村教师表示“没去过”区/县图书馆(见表12)。从上述数据明显看出,校图书馆和区/县图书馆并没有切实发挥支持乡村教师阅读生活的效用。在“您阅读书籍的主要来源”这项调查中,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多重响应的频率分析发现,乡村教师阅读书籍的来源主要通过“自费购买”“网上下载或在线阅读”等个人途经,从学校和社会获取的物质支持相对不足(见表13)。通过对问卷开放题“从个人情况出发,您认为影响乡村教师阅读生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的回答文本作高频词可视化处理发现,“没有时间”“时间少”是多数乡村教师的共同心声(如图1)。显然,支持乡村教师阅读的可支配时间条件薄弱。
表10 “您主要的阅读场所”调查统计表
表11 “过去一年里,您去学校图书馆看书或者借书的次数”调查统计表
表12 “您对区/县图书馆是否满意”调查统计表
表13 “您阅读书籍主要来源于?”调查统计表
图1 “您认为影响乡村教师阅读生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高频词可视化图
二、乡村教师阅读生活的改善建议
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无论是支持乡村教师阅读生活的主观条件,还是支持乡村教师阅读生活的客观条件都有待进一步改善。但提升乡村教师阅读生活质量并非一日之功,是一个渐进性和持续性的变化过程。文化作为人的活动的创造物,具有强大的弥漫性和持久性,发挥着调适、整合和规范的作用[7]。因此,基于文化学的理论视野,改善乡村教师阅读生活应当注重发挥教师阅读文化的力量,这就要求从改善支持乡村教师阅读生活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等方面着手。
1.协同推进,改善乡村教师阅读生活的物质文化
改善乡村教师阅读生活的物质文化,就是要直接满足乡村教师阅读生活的物质需求,包括教师阅读生活所需的图书资源和场地资源。苏霍姆林斯基曾表示:“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了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8]可见,图书资源对学校场域里活动的人的重要意义,学生如此,教师亦然。在调研过程中,谈及乡村学校图书资源建设话题时,多位乡村校长与教师都用“化缘”这一词汇,“化缘”就是向外界寻求图书捐赠资助,这给予我们一个启示,即是在城乡发展不均衡的事实下,改善乡村教师阅读生活的物质文化仍然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的协同推进。政府层面应适度增加支持教师阅读生活的经费投入,以各地区教学点为单位,以一学年或一学期为周期,通过为乡村教师购置定量图书的形式,满足乡村教师的阅读需要。同时相关部门或社会公益组织应当借助互联网媒介优势,搭建助力乡村学校阅读生活的媒介平台,拟清和推送需资助的乡村学校信息,疏通赞助渠道,向社会寻求图书资源的公益资助。在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方面,应当依靠城镇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发展优势,努力帮助乡村学校实现与城镇网络图书馆平台的链接,为乡村教师提供馆际互借服务,让乡村教师足不出村就能享受更丰富的图书数据资源。在阅读场地方面,乡村学校应当合理改造校室,增设师生共读空间,充分发挥教师党员活动中心的空间功能,努力为乡村教师创设安宁的阅读空间。在城乡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只有政府、社会和学校层面形成合力,协同推进乡村学校阅读的物质条件建设,乡村教师阅读的物质文化才能得以逐步改善。
2.自主引领,改善乡村教师阅读生活的精神文化
改善乡村教师阅读生活的精神文化,就是要乡村教师自主树立正确的阅读观,携手营造爱读、共读的阅读文化氛围。调研发现,多数乡村教师认为没有阅读氛围是影响他们阅读生活的重要因素,没有阅读氛围的根本原因在于良好阅读生活的精神文化的缺失。就乡村教师个体而言,改善阅读生活的精神文化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即从实用主义的阅读观转向自然主义的阅读观。实用主义的读书观表现为乡村教师在阅读生活中只阅读与自己学科教学密切相关的书,阅读的目的限于服务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而抛弃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的自然主义阅读观。经过调查发现,当下乡村教师,尤其是处于“生存阶段”的新手乡村教师对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类和名师经验分享类书籍情有独钟,实用主义倾向尤为明显。但不管是为满足学生对广博知识求知的需要还是为满足人的自身精神生活需要,教师都应当博览群书,增广见闻,迈向自然主义的阅读观。就教师群体而言,改善阅读生活的精神文化在于携手营造和谐的阅读氛围。乡村教师应当主动在乡村学校打造“书香校园”的文化氛围,以教师引领、师生共读的形式开展系列阅读活动。在阅读内容方面,立足于乡村教育的文化背景,乡村教师应当邀请学生以共读经典文化、共读红色文化以及共读乡土文化为阅读主题,丰富阅读的类别。通过发挥乡村教师个体和群体自主引领的能动优势,逐步改善乡村教师阅读生活的精神文化。
3.强化统筹,改善乡村教师阅读生活的制度文化
改善乡村教师阅读生活的制度文化,就是要建立能保障、促进乡村教师阅读生活得以优质实现的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教师阅读生活的制度文化包括建立鼓励乡村教师阅读的激励机制和教师研读的共同体机制以及赋予乡村教师可支配阅读时间的减负机制三个方面。首先,要建立鼓励乡村教师阅读的激励机制。有条件的乡村学校可设置“教师阅读专项资金”,专门为渴望阅读、热衷研究的教师提供经费支持,明确专项资金的申请条件,让符合申报的教师自主申报,申报所得经费也必须用于阅读需要,同时申报阅读专项资金的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汇报阅读成果,以此保障“教师阅读专项资金”用在实处。学校也可在教师评价表彰环节中设置“模范教师读书奖”,用以激励教师阅读的模范个体。其次,要建立乡村教师研读的共同体机制。乡村学校可以鼓励热爱阅读的教师组建研读共同体,鼓励教师以线上群聊或线下交流的形式定期开展阅读分享活动,活动内容可以包括推荐一本好书,分享自己的阅读思考与体悟,交流读什么、怎么读的阅读经验等方面。同时注重借助微信自媒体的优势,以共同体的形式创建属于研读共同体成员的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研读共同体中教师成员自主撰写的教育故事、阅读随笔等,共同打造个性化的乡村教师阅读生活名片。最后,要建立赋予乡村教师可支配阅读时间的减负机制。调研发现,多数乡村教师都或多或少地抱怨日常工作中学校杂事太多,侵占了他们可自主支配的时间。因此,乡村学校应当建立教师减负机制,明确乡村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清单,厘清非必要的教师考核评价指标,尊重乡村教师自主发展的权利,努力将可支配的阅读时间归还给乡村教师。通过强化统筹乡村教师阅读生活的激励机制、共读机制以及减负机制,逐步改善乡村教师阅读生活的制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