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JP工法桩结合钢套筒接收盾构施工技术分析
2022-11-17刘鸿飞
刘鸿飞
(沈阳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发展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000)
0 引言
盾构隧道施工中,盾构接收是容易发生施工事故的阶段。随着盾构施工城市中心化,施工环境复杂化,面对隧道埋深不断加深,地下水压不断增大,端头加固困难等情况,仅仅采用端头加固方法难以保证盾构接收施工的安全[1-3]。
天津某地铁盾构区间,接收端地层为粉质黏土层,且接收端50m范围内不穿越含水层,土体强度较低,在盾构接收施工扰动的影响下,极易引起地表沉降,可能会破坏接收端范围内的管线,危及周围环境,存有一定施工风险,为保证盾构接收的安全,需采取措施对端头土体进行加固。同时接收端场地临近城市干道,交通繁忙,地面加固范围狭小,要选择适用于黏土地层且施工设备能在狭小工作面施工的施工方式,尽可能减小对周边环境的施工扰动。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接收端掘进过程进行模拟,得到端头加固对地表沉降控制的效果;同时基于实际接收过程的沉降数据,分析RJP桩结合钢套筒接收盾构的安全性及对地表沉降控制的效果。
1 掘进过程模拟分析
以左线隧道盾构接收端的掘进过程进行建模计算。根据设计图纸,隧道埋深约11.1m,隧道外径为6200mm,管片及注浆厚度分别为350mm、100mm。接收端采用2排RJP桩进行端头土体加固,加固范围为沿隧道方向约4.1m,隧道外围约3.0m,洞门围护结构约1.0m。隧道开挖造成的地层应力及应变情况与距隧道中心的距离有关,一般距离在3~5倍隧道直径范围时,变化情况相对明显,而超出这个范围则影响较小[4]。
1.1 建立数值模型
为了使模拟计算的情况更符合实际工况,模型中隧道中心至模型边界的距离取值大于5倍的隧道直径,最终建立模型尺寸为65m×45m×30m(横×竖×纵),见图1。顶面模拟地表,取为自由界面;侧面施加法向的位移约束;模型底部为固定界面。
图1 数值计算模型
本构模型选择M-C模型,地层视为理想弹塑性材料,加固土体及衬砌结构物理力学参数根据地勘报告结合工程经验取值,管片与注浆层选择弹性模型[5-6]。
1.2 计算结果分析
隧道完成掘进后,隧道轴线正上方各地表点沉降值情况见图2。纵向26~30m处的地表各点沉降变化基本不大,整体沉降值也不大,而纵向13~26m的地表沉降变化率较大,且沉降值也较纵向25~30m处的大,地表的最大沉降为12.11mm。
图2 隧道上方地表沉降曲线
纵向26~30m在加固区内,从以上对比可知,加固区内地表沉降明显较非加固区小,表明采用端头加固措施对地层变形的控制有很好效果。
2 盾构接收过程
2.1 端头加固方案
根据施工方案,端头土体采用2排RJP桩加固,桩直径2400mm,间距为2000mm,咬合400mm。接收端端头加固范围为:纵向加固4.1m,横向加固隧道周围3m,端头加固示意见图3。
图3 端头加固示意图
2.2 钢套筒接收方案
接收钢套筒尺寸是基于盾构机尺寸和接收井现场情况选取内直径为7m,分5段,每段分为上、下半圆,总长为11.1m。钢套筒材料为16mm厚钢板,钢套筒外表面焊接纵向及环向的加强筋板;加强筋板采用24mm厚、200mm宽钢板,间距400mm×500mm(横向×纵向)设一道。
钢套筒分块制作,横纵向均采用高强螺栓连接,每段钢套筒设注浆孔4个,注浆孔直径50mm。同时在成型的钢套筒上设3个检查人孔,尺寸为800mm×800mm,1500mm×800mm(图4)。钢套筒的安装顺序是:先拼装过渡连接环,再装下半圆、上半圆。钢套筒组装完毕后,现场对钢套筒进行密闭性检查;检查结果符合要求后,即可对接收洞门进行破除。在洞门破除后,重新封闭钢套筒,然后向钢套筒内进行填料,全内填M1.5砂浆方量约为538m3。完成填料后,开始盾构接收段的掘进,在盾构全部推进至钢套筒后,开始封堵洞门。在确认洞门封堵效果后,现场开始进行钢套筒拆除工作。首先割除侧向钢支撑以及后靠反力结构,然后依次拆除钢套筒。
图4 接收端钢套筒
3 实际接收效果
选取左线隧道上方两个监测点,分别为隧道纵向16.5m测点DBC76-01和隧道纵向27m处测点DBC77-01,其中DBC76-01点处于端头加固区外,DBC77-01点处于端头加固区内,取这两个点来进行对比分析,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当隧道开挖完成后,测点DBC76-01最大沉降值为11.88mm,见图5。
图5 监测点DBC76-01沉降曲线
当隧道开挖完成后,测点DBC77-01最大沉降值约为4.46mm,见图6。
图6 监测点DBC77-01沉降曲线
结合接收端监测断面各监测点沉降数据分析,可知在盾构接收过程中,地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隆起和沉降,但累计总沉降量均在-30mm或+10mm内,沉降值均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满足盾构施工及验收要求。这表明采用钢套筒接收技术完成盾构的接收施工对地表沉降有一定影响,但整体是安全可靠的。
4 结束语
对盾构接收过程端头加固模拟分析及RJP工法桩结合钢套筒接收盾构实际效果分析,得以下结论:
(1)RJP桩加固法适用于场地狭小,桩深相对较大的盾构隧道端头土体加固对于盾构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控制较为明显;
(2)采用RJP桩结合钢套筒的盾构接收方案能够满足盾构接收施工要求,有效控制接收盾构过程中的各项风险,没有造成地层水土流失等情况,具有较高安全性;
(3)结合计算结果和实际测量值的分析,两者的沉降趋势比较接近,采用FLAC3D软件进行盾构接收段地表沉降的计算是可行的,可为实际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