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立法保护东北黑土地

2022-11-17尹祥袁伟

生态经济 2022年9期
关键词:黑土黑土地土壤

尹祥,袁伟

(1.河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3;2.重庆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74)

土地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几乎地球上所有动植物都离不开它。在地球十多种土壤类型中,黑土地是对人类最有价值的一种。黑土地富含有机物,非常适合农业耕作,在提升粮食产量、维护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黑土地十分珍稀,全球总面积不超过500万平方千米,仅占陆地面积的0.000 34%,主要分布在乌克兰大平原、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中国东北平原以及南美洲潘帕斯大草原。得益于肥沃的黑土地,东北平原每年产出的粮食占全国总产量的25%,调出的商品粮占全国的33%,因此,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但近年来,受农业耕作不合理、水土流失等问题影响,原本肥沃的黑土地正在变薄、变瘦、变硬,土地功能不断退化。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黑土地退化问题,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和政策,2022年6月专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下文简称《黑土地保护法》),为黑土地保护提供了明确、坚实的法律依据。《黑土地保护法》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针对一个土类进行立法保护的法律,是我国立法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创新,对未来我国环保立法工作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同时,保护黑土地不仅需要一部法律,还需要我国政府、农业生产经营者及全社会一道行动起来,采取科学措施,切实保护大自然赐予我们的这块黑色宝藏。

黑土地:耕地中的大熊猫

黑土地是指以黑色或暗黑色腐殖质为优势地表组成物的土地,由于这种土地中富含有机质,颜色较一般土壤更黑,故得名黑土地。黑土地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特别适合农业耕作,且具备较高生产潜力的优质土地,是世界公认的少数高肥力土壤之一。

全球黑土地数量极少,十分珍稀。在全球1.49亿平方千米陆地面积中,黑土地总面积仅约500万平方千米,只占全球陆地面积的0.000 34%。全球黑土地主要分布在东欧乌克兰大平原(约190万平方千米)、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约120万平方千米)、中国东北平原(约103万平方千米)以及南美洲潘帕斯大草原(约76万平方千米),其中潘帕斯大草原为亚热带红化黑土。

黑土地在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就我国而言,东北平原每年粮食产量和调出量分别占全国的25%和33%,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维护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黑土地的主要分布国,乌克兰、俄罗斯和美国都是世界粮食生产大国。乌克兰黑土地占全球黑土地总面积的35%左右,得益于此,乌克兰的玉米、大麦、小麦、大豆、油菜等农产品产量非常高,是重要的粮食出口大国。2020年乌克兰玉米、小麦出口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15%和10%。乌克兰出口商品前十中有六个是农产品,农业出口占该国出口总额的45%,贡献了该国GDP的9%。俄罗斯黑土地面积虽大,但却并不是典型的黑土,即便如此,俄罗斯也在全球粮食出口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小麦出口量全球第一,是非洲、中东以及欧洲等地小麦进口的主要来源地。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黑土区,是美国农业核心产区,极佳的土壤和水热条件,一举奠定了美国全球第一大粮食生产国的地位,其中玉米、大豆和小麦产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40%、37%和10%,粮食总产量占全球的五分之一。除此之外,黑土地还是巨大的土壤碳库,合理开发和保护黑土地,积极发展低碳农业,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其碳汇能力,对降低全球碳排放,抑制全球变暖意义重大。总体来看,无论是从粮食安全角度还是生态功能角度,黑土地都发挥着其他土壤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价值重大而又极其珍稀,黑土地也因此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

夏季气候温和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地面排水不畅易于形成上层滞水,是黑土地形成的基本条件气候和地质条件。夏季阳光充足,降水丰沛,有利于植物生长,秋末后植物枯萎,树叶凋零,大量残枝落叶堆积地面。进入冬季,大雪又覆盖其上,寒冷的气候抑制了微生物活动,导致植物残骸无法腐烂分解,同时,上层滞水冻结又会形成冻土,将枯枝落叶保存起来,进入第二年春季后,地面解冻,微生物开始活动,但由于排水不畅,冰雪及冻土融化积水无法及时排出,因此植物残骸分解依旧缓慢。上一年的植物残骸尚未分解完,下一年的植物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生长、繁殖、凋零周期,如此有机质的积累量必然远超分解量,随着有机质的逐年积累,腐殖质层也在不断变厚,黑土层也就慢慢生成。潘帕斯大草原红化黑土的形成条件和过程与北半球寒带黑土不同。潘帕斯大草原地处南半球中低纬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因此没有北半球寒温带漫长寒冷的冬季,植物残骸中的有机物无法在冬季累积。但潘帕斯大草原水热条件好,十分有利于植物生长,同时这里地势平坦,不利于排水,植物枯萎后的残骸会被直接淹没在上层滞水中,长年累月积累后也会形成大量的腐殖质,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也会达到很高水平。但由于这里湿热的气候,导致土壤中含有较高的氧化铁,因此土壤颜色呈红色,土壤学家们据此将这里的黑土称为红化黑土。

黑土地的形成机理并不复杂,但过程却十分缓慢。土壤学家测算认为,每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经历200~400年时间,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层厚度一般可达30~100厘米,则其形成过程至少需要万年以上。

东北黑土地退化严重

以月牙状分布于黑龙江省的黑土地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地,当地的人们总用“一两土二两油”来形容它的肥沃和珍贵。但目前这片肥沃的黑土地,正遭受着严峻的“退化”威胁。

土壤退化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指在自然尤其是人为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土壤遭侵蚀而导致生产力下降乃至土壤环境全面恶化的现象。具体到黑土地退化,就是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变薄”就是黑土地遭侵蚀后黑土层变薄。据统计,在未开垦前,东北平原黑土层平均厚度为50厘米,经多年开垦以及水蚀、风蚀损毁,目前黑土层平均厚度已经降为30厘米左右。“变瘦”是指黑土地中的有机质减少,肥力下降。根据中科院发布的《东北黑土地白皮书(2021)》显示,近60年,黑土层中的有机质含量已经下降了30%,部分地区甚至下降了50%。“变硬”是指黑土被过度利用后,出现的一种土壤压实、容重增加、孔隙度下降,渗水性能降低的现象。

黑土地退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水蚀、风蚀导致的水土流失是黑土地退化的重要自然因素。目前东北黑土地水土流失面积达21.87万平方千米,占其总面积的19.68%。水力侵蚀主要发生在低缓坡的旱地农田。东北黑土区的典型地貌是漫川漫岗,坡缓坡长,农耕则多为顺坡、斜坡垄作,而东北地区的降水主要以暴雨形式集中在6—9月份,夏秋暴雨过后形成的径流会沿着坡地汇集到垄沟,表层黑土也会在这一过程中被夹带冲刷走,最终导致水土流失。水蚀型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坡地的中部和上部,这些部分的黑土层变薄,而坡脚的黑土层则会被掩埋,最终导致耕地整体生产力下降。目前东北黑土地水力侵蚀土地面积达13.64万平方千米,占水土流失面积的63.71%,由此导致黑土层正以平均每年0.1~0.5厘米的速度剥蚀流失。风蚀是东北黑土地水土流失和土壤变薄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一侵蚀形式主要发生在干旱的东北黑土地西部。根据《东北黑土地白皮书(2021)》显示,目前受风力侵蚀的黑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1.1%,年均风蚀厚度为0.5~1毫米,占总侵蚀量的20%~30%。

水力侵蚀严重还会进一步引发沟道侵蚀,沟道侵蚀是黑土地水土流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雨季,地表径流集中冲刷后会形成横截面为“U”或“V”型的沟道,如不加以及时平整,沟道面积和深度会不断加大,最终会在平整的耕地上形成一道道沟道裂痕。2021年水利部调查发现,东北黑土地侵蚀沟数量约60万条,仅次于黄土高原,其中耕地中的侵蚀沟道达49.5万条,且绝大部分还在不断发展。由此直接导致500万亩耕地被损毁。此外,侵蚀沟还将整片土地切割得支离破碎,阻碍了机械耕作,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

不合理耕作是导致黑土地退化的根本原因。自开垦以来,黑土地就在农业耕作中被不断索取,农作物生长带走的有机质和养分并没有回到土壤,土地中的腐殖质无法得到自然补充,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只减不增,肥力不断下降。“重利用、轻养护”的农业耕作方式加速了黑土地退化。此外,为增产增收,农民在实际耕作中往往过量使用农药化肥,这也会长期透支土壤肥力,导致土壤酸化或板结。农业机械特别是旋耕的大规模使用,会导致土地深耕不足,形成犁底层,也会导致黑土地变硬。不合理耕作,掠夺式开发正在不断抽干黑土地的养分,让肥沃、厚实、松软的黑土地变得薄瘦、干硬,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我国首次立法保护黑土地

事关我国粮食安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黑土地退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黑土地保护工作做出重要指示。2018年9月,农民丰收节刚过,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三江平原腹地黑龙江省七星农场,就当地黑土地保护提出了“坚持用养结合,综合施策”的良方。2020年7月,在吉林省四平市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当地的玉米种植示范区,专门察看了黑土层土质培养,并指出: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黑土地保护的一系列指示精神,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2021年7月,《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正式出台,为我国黑土地保护构建了顶层政策框架。2022年8月1日,《黑土地保护法》正式实施,这部法律为我国黑土地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

《黑土地保护法》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针对一个土类进行立法保护的法律,是我国立法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创新。该法律全文仅5 000余字,不设章节,直奔主题,条文少,内容精,措施实,可以说是一部“小快灵”法律,对未来我国环保立法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黑土地保护法》共38条保护内容,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加强政府领导、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首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将黑土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充分保护黑土地及周边生态环境,推动黑土地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其次,要加强黑土地保护的部门协调工作。清晰划分省级、县级和乡镇级人民政府的工作内容,强调要从政策协调、部门协调等方面推动黑土地保护工作。再次,要加强黑土地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各级政府要借助多种渠道和手段向社会进行黑土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升全民的黑土地保护意识,鼓励和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到黑土地保护工作。最后,要建立健全黑土地调查监测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土地调查,对区域内黑土地类型、分布、数量、质量、保护和利用状况,建立清晰的档案和数据库,为科学制定黑土地保护和修复措施提供支撑。

(2)明确黑土地的重点用途。黑土地应当用于粮食、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蔬菜等农产品生产,高质量黑土应按标准划入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严格保护,确保数量和质量长期稳定。

(3)加强科技支撑与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要积极鼓励和支持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等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到黑土地保护相关科研和技术服务中来。同时,政府还要加强黑土地及周边环境保护和修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加强侵蚀沟治理、农田防护林建设、土地沙化治理以及林草湿地修复等农业综合生态环境治理工作。

(4)强化基层组织和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保护责任。国有农场、农业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是黑土地农业生产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因此有保护黑土地的直接责任。为此要加强对基层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引导和监督,鼓励他们积极采取措施提升黑土地质量,同时严厉打击损害黑土地的行为,确保黑土地保护政策能在基层完全执行。

(5)加大投入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一方面,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加大农业农村黑土地保护投入,省际政府层面也要建立黑土地保护跨区域投入保护机制。另一方面,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黑土地保护活动中。

(6)强化考核监督,依法从重处罚。一方面,政府内部要建立黑土地保护责任落实制度,加强黑土地保护的联合监督检查,对不作为的主管部门和人员采取惩治措施。另一方面,严厉打击非法买卖黑土的行为,对非法侵占黑土地以及造成黑土地污染的行为从重处罚。

采取有力措施保护黑土地

黑土地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各国都高度重视这一生态灾难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美国在1935年专门设立了土壤保持局,同时建立了大量的土壤保持示范点、小流域示范区,并逐渐形成了保护性耕作体系,目前美国四分之三的黑土地都被纳入这一体系中。为应对黑土地退化,乌克兰根据当地农业结构和土壤性状,实施了轮作保留根茬、套行耕作、无犁壁耕地、在地缘种植高秆作物当围篱等保护措施,效果明显,这些措施对世界其他地区黑土地保护也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我国出台的《黑土地保护法》更多的是从国家宏观层面为黑土地保护构建了法律框架。但就目前我国黑土地退化的原因和现状来看,我国还应在以下微观层面采取更为有力的保护措施。

一是合理安排农作物轮作。植物的秸秆、落叶、根系都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养分,研究发现禾本科作物秸秆量大,入田后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豆科植物落叶量大,能有效提升土壤氮含量,两者轮作能有效促进土壤氮平衡和有机质平衡。就我国黑土地目前的土壤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而言,可以根据土壤类型尝试新的轮作模式,如在黑土区、黑钙区,采用“玉米—大豆—薯类”轮作,在淡黑钙区采用“玉米—高粱—葵花”轮作,在风沙、盐碱区采用“玉米—杂粮杂豆—薯类”轮作。这对于恢复和保持黑土地肥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推广玉米新型种植模式。东北是我国最大的玉米产区,年播种面积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因此改善玉米种植模式是保护东北黑土地的重点切入口。目前,东北黑土地玉米种植可以尝试“垄侧栽培”“宽窄杭椒体休闲种植”两种生产模式。垄侧栽培可以通过土壤少耕,地表微地形覆盖,少裸露、少动土的方式,改善土壤结构和微生物种群分布,以最小成本实现土壤可持续发展。“宽窄杭椒体休闲种植”通风好,透光性高,同时轮作休耕与根茬留田相结合,能减少风蚀、水蚀危害,有效保护土壤有机质。

三是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化肥施用量过大,配比合理,有机肥缺失是导致黑土地退化一个的重要原因,未来要保护好黑土地必须做好测土配方工作,坚持科学施肥。各级政府应积极开展本区域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帮助农民制定和执行科学的施肥计划,同时在肥料施用上应首选有机肥,在保证提升土壤肥力的同时又能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要加强农民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培训工作,增强他们对黑土地保护的思想认识,提升他们的农业施肥技术水平。

四是推进机械深耕、秸秆还田。旋耕带来的犁底层是黑土地结板变硬的重要原因,未来我们要在黑土地推广机械深耕整地,打破犁底层,建立“土壤水库”,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改善土壤结构。此外,要提高土壤肥力,单纯依赖化肥、有机肥是不行的,还必须做好秸秆还田。为做到这一点,首先,加强研究和推广秸秆还田的技术;其次,研究运用财政、法律、行政等手段引导农民做好秸秆还田,提高秸秆资源利用率;最后,政府也要主动设立秸秆还田示范区,通过积极宣传和正向典型激励,提升农民秸秆还田意愿。

五是治理黑土地水土流失。风力、水力侵蚀是导致东北黑土地水土流失的主因,针对这一问题,未来应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种植生物篱、修筑等高地埂、做好小流域治理来保护黑土地生态环境,遏制土壤退化问题。同时在实际耕作中,要积极尝试改顺坡打垄为横坡打垄,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对黑土层的侵蚀。

保护黑土地不仅事关我国粮食安全,更关乎我国生态安全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成败。未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保护黑土地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坚定执行我国黑土地保护的有关法律和政策,持续恢复和提升黑土地地力,为子孙后代守护好这一宝贵资源。

猜你喜欢

黑土黑土地土壤
我国将对黑土耕地“建档保护”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严格耕地用途管制
让黑土地始终有劲儿
如何打击盗土
长期施肥对砂姜黑土可溶性碳淋溶的影响
土壤
为什么土壤中的微生物丰富?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
土壤的平行宇宙
《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