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1年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概览

2022-11-17

社会主义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学者阶段现代化

张 端

一、本年度科社学科发展最新动态

本年度有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内容丰富,从研究文献数量来看,截至2021年12月15日,在中国知网上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文献检索量为198篇。研究主题涉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新发展阶段理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内容。

(一)2021年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概述

2021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呈现出基础理论与现实热点问题相互促进的研究态势。在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围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本质、纪念巴黎公社150周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等问题,阐发了一些颇具新意的理论观点。如,一些学者深化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研究,学者们不仅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研究的进展情况,还对此进行分析和评价。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研究中,学者们从理论上进一步提炼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理论创新。再比如,围绕纪念巴黎公社成立150周年的研究中,学者们不仅梳理了巴黎公社伟大光辉的历程,还分析了巴黎公社所体现的国家治理思想、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经验,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了参考。

本年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还有一个突出特点,紧扣热点问题推进理论研究。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学者们集中探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发展阶段等热点问题,形成了一系列富有亮点的理论观点,进而深化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认识。

(二)2021年度召开的重要学术会议

2021年7月17日第三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在北京大学开幕。此次会议以“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化”为主题,邀请到了60多位国际学者和200多位中国学者参加。会议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与会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习近平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重要论述”“现代化的中国经验”“贫困治理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马藏》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2021年10月1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承办的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开幕,会议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一主题,汇聚中国和20余个国家的100多位著名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研讨,与会学者从历史性和现实性视角,共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以及未来学术发展之路。

2021年10月16日,由国家开放大学主办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会议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主题,近30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展开深入研讨。

2021年12月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等单位承办的第十二届世界社会主义论坛在北京召开,会议以“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守正与创新”为主题,与会专家共同探讨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就与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新贡献,苏共亡党、苏联解体30年的教训与启示,坚持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等问题。

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研究进展

科学社会主义,从广义上来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义语;从狭义来讲,是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本综述侧重于从狭义角度来归纳总结2021年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进展。2021年度国内学者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较之前的研究有所突破。主要体现在:

(一)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研究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学说,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把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进行研究,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特色。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是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迫切课题。

本年度,有学者集中对此问题展开研究。有学者指出:应当在厘清科学社会主义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关系的前提下,加强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整体设计;应当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在全面改革实践中拓展科学社会主义学术体系;应当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对接、形成有利于国际文化交流、适应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新态势、世界现代化进程并行的话语体系。1李华锋、俞思念:《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 “三大体系”建设刍议》,载于《科学社会主义》2020年第4期。

(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升华,也是其精神实质。本年度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

一是梳理、总结近年来学术界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研究成果。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这一理论范畴从2007年提出到现在,已有近15年时间,学术界对此问题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本年度,学者们侧重于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如辛向阳归纳了学术界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研究的主要观点:一种是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原典中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一种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概括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制度要求;一种观点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由方法论、本质规定和价值理念构成。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对象的系统阐述和概括。还有一种观点突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开放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特征。2辛向阳:《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载于《江西社会科学》2021年第9期。

也有学者的研究认为,目前学术界基本形成了研究阐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三条路径:即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概括,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中进行总结,以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归纳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对待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问题上,学者们普遍认识到,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根据中国实践,深化对其理论认识。1于维力:《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研究评述》,载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1年第1期。

二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涵进行新概括。有学者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有九方面内容: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坚持社会生产的有组织性、实行符合未来社会化生产的分配制度、合乎规律的利用自然、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未来社会创造高度发达的文明、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国家的共产主义过渡,在此过程中,仍需加强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建设。2辛向阳:《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载于《江西社会科学》2021年第9期。

三是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高度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有学者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创新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新内涵,丰富党的建设基本原则,深化对发展的理论认识,提出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深化了对无产阶级政党领导这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认识,还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出要深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3段妍:《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与发展》,载于《江西社会科学》2021年第9期。

还有学者梳理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论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认为,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渐失去了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先是不顾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性和基本国情,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机械套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特征的论断,犯了严重的“左”的错误(如超越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继而赫鲁晓夫利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出现的错误全面否定斯大林,怀疑、修正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造成严重的思想混乱;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丢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放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改革变成了改向,最终导致苏联亡党亡国。4石镇平、刘雨:《苏联丢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三步曲》,载于《政治经济学研究》2021年第3期。

(三)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和内在规定性。本年度,学者们对这一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进展有:

一是从理论上梳理总结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历程。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本年度,学者们系统梳理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贡献。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先后经历了经济制度论、现实功能论、党的领导论这三个继承扬弃的阶段。5李海青:《经济制度·现实功能·党的领导——百年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演讲逻辑》,载于《人文杂志》2021年第6期。还有学者指出,这一探索历程体现了从经济一维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领导等多维探索过程,体现了从以生产力以中心到以社会为中心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过程,体现了从“本质”到“本质属性”“本质要求”“本质特征”的认识过程,体现了从对“社会主义本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历程,体现了从摆脱传统意识形态束缚到借鉴西方再到独立自主建构的理论创新的过程。6吕佳翼:《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百年探索与理论发展》,载于《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二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研究。有学者从理论、历史与实践三重逻辑角度进行探讨。从理论逻辑看,坚持共产党人的领导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因为只有共产党对共产主义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有理论自觉,只有共产党才能将科学理论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相统一;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共产党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高度的历史自觉,科学判断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从实践逻辑看,中国共产党对革命精神的自觉追求,更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需要的革命性品格。1高建民、马若晨:《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三重逻辑》,载于《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21年第2期。

也有学者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逻辑的角度指出,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首次阐释了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力量;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战略和路线方针政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新胜利;从二者内在关系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奋斗发展的历史。与此同时,伴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也在不断加强,不断完善。二者是内在统一的。2张瑞、王怀超:《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生逻辑联系》,载于《理论与现代化》2021年第2期。

三是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的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3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载于《求是》2021年第20期。并把共同富裕这一价值理念具体化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实践目标和现实任务要求。本年度,学术界围绕共同富裕的内涵、特征、现实路径等方面展开相关研究。

有学者从理论渊源上进行梳理。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中,包含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共同富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未来社会生产的目的就是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4张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及其中国化发展》,载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也有学者梳理了共同富裕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指出,“站起来”是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起点;“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共同富裕思想的策略性推进;进入新时代开启了“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发展。5郝宇青:《共同富裕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演进》,载于《人民论坛》2021年第28期。

还有学者对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意义、内涵和建设路径进行梳理。认为:新时代共同富裕是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要求,新时代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以破解我国经济社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为主要抓手,以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文明发展为主要路径。6方世南:《新时代共同富裕:内涵、价值和路径》,载于《学术探索》2021年第11期。

(四)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国情,大胆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有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有:坚持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实际相结合,依据本国国情,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为其他国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确立了一种发展模式;从本国实践出发,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新发展阶段理论等,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内涵;进一步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提出并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和历史地位,这都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7王怀超、张瑞:《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载于《前线》2021年第4期。

也有学者指出,从建党百年的时空背景出发,认为仍然面临着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比如:如何准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轨迹,深刻阐释百年来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逻辑起点,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的契合点、科学社会主义何以能够中国化、又如何实现中国化,并在此基础上梳理提炼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基本经验,等等。8李正兴、祝黄河:《不断深化建党百年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载于《科学社会主义》2021年第3期。这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了思考。

(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

本年度,学者们还探究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有学者从宏观视角系统全面地论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贡献,指出这一原创性贡献主要体现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1李海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创性贡献》,载于《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还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阐述中,以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为主题,从守正创新的角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关联,从社会主义发展五百年的大历史视野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在发展阶段、国家治理现代化、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共同体思想、“两个决不会”原理等方面都作出了原创性理论贡献。2康晓强:《习近平关于科学社会主义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1期。

(六)对巴黎公社的理论总结

2021年3月18日是巴黎公社150周年纪念日,学者们通过研究其伟大功绩、理论贡献和时代价值等来纪念巴黎公社的伟大意义。

一是从宏观上梳理总结巴黎公社的伟大功绩和理论贡献。有学者指出,150年前的巴黎公社革命和巴黎公社是把人类从阶级社会中解放出来的伟大的社会革命,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建立新社会、新世界的首创精神。迄今,公社的原则和精神依然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3林建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视野下的巴黎公社革命和巴黎公社》,载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1年第2期。

二是深入总结巴黎公社某一方面的理论贡献与当代价值。有学者对巴黎公社中所体现的无产阶级专政思想进行研究,指出,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初步尝试,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政权。巴黎公社的经验表明,无产阶级必须用革命暴力“摧毁”和“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这为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提供了实践经验。4陈之骅:《巴黎公社与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纪念巴黎公社革命150周年》,载于《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1年第10期。

还有学者对巴黎公社的人民民主思想进行挖掘。有学者指出,巴黎公社是“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实现了劳动人民对少数剥削阶级的统治,实行真正的人民民主,建设“廉价政府”,这体现了人民民主精神和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根本特征,为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向世人证明,西方民主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属性,不具有超越阶级的普世价值,三权分立也不是唯一选择。5柴尚金:《巴黎公社的人民民主及当今镜鉴》,载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1年第2期。

还有学者对巴黎公社的国家治理思想进行总结。有学者对巴黎公社的组织机构设立情况进行研究,指出,巴黎公社不仅设立了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公社委员会和10个行政工作委员会,而且根据国家管理的需要,还设立了其他的行政组织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并对原有国家的旧机构进行了改造和利用。其意义在于:不仅有助于正确理解“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而且在实践方面,成为苏维埃俄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建设的范例。6许耀桐:《关于巴黎公社设立的组织机构的探讨——纪念巴黎公社150周年》,载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三是对巴黎公社的失败教训进行总结。纪念和缅怀巴黎公社,就要妥善对待巴黎公社的历史遗产。有学者指出,巴黎公社在政权建设实践中,出现了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在政权初创时期,公社错估了社会成员的政治能力,将无产阶级国家权力全部移交给社会,布朗基派和蒲鲁东派领导的政治组织未能贯彻执行加强政治建设、军事领导、消灭私有制等任务,造成了政治实践的超阶段性和不彻底性,巴黎公社最终走向失败。7孙代尧、李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巴黎公社政治实践再探讨》,载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1年第2期。

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热点问题研究进展

(一)新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也在深化。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随后,他在2021年1月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进一步阐述了新发展阶段的内涵和意义。这就提出了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即如何从社会发展阶段的维度中认识新发展阶段。目前,学术界对此问题的探究主要集中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学者们普遍认为,新发展阶段是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在更高起点上的阶段,是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其重要性在于,在新发展阶段既要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同时又将推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的阶段迈进。

还有学者从多个维度来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这为我们清醒认识其历史方位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有学者指出,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系上看,新发展阶段是在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基础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阶段;从与新时代的关系上看,新发展阶段是全面展现新时代发展内涵和社会面貌的历史阶段,是新时代在发展问题和发展阶段上的集中体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上把握新发展阶段,它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阶段。从发展任务上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其主要目标任务。1刘建军:《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时代坐标》,《光明日报》,2021年04月23日。

新发展阶段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面决胜阶段,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新发展阶段内部具有阶段性和递进性。新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两个台阶:从现在到2035年,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新发展阶段将迈上更大的台阶。这就要求我们具有大局意识、战略眼光,同时更要脚踏实地、撸袖实干。

二是关于新发展阶段的鲜明特征。新发展阶段的新意,体现在它并不是既有阶段的简单延续和拓展,而是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承担新的历史任务,即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发展将呈现鲜明的特征。有学者认为:新发展阶段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个方面为新起点。2李景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和科学内涵》,载于《学术界》2021年第5期。也有学者将新发展阶段的核心理念逻辑归结为“全面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美好生活需要”3胡怀国:《新发展阶段的理论逻辑:一种思想史的视角》,载于《改革与战略》2021年第5期。。也有学者认为,新发展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阶段,这一阶段的鲜明特征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4秦宣:《正确认识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载于《政工学刊》2021年第1期。

三是关于新发展阶段之后的发展问题。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8页。习近平总书记也从动态发展的维度辩证审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出这“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6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载于《求是》2021年第9期。。

那么,关于新发展阶段之后的未来走向也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学者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地探讨,总体来看,学者们的观点是比较客观理性的。有学者认为,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期建成之时,我国将进入社会主义的中级阶段。至于这一阶段的历史任务、阶段性特征和主要矛盾,将留给实践,留给后人去探索。7王怀超、张瑞:《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载于《人民论坛》2021年第10期。

社会发展阶段必须依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实际情况来做客观判断,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来过高或过低的估计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这是学者们在研究新发展阶段问题时,普遍形成的共识。有学者指出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存在着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简单依据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状况来定位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的问题,认为对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要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客观依据,坚持生产力标准是划分和确定社会发展阶段的根本依据。8李景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和科学内涵》,载于《学术界》2021年第5期。

客观科学研判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鲜明特征、未来走向等,是一个兼具现实性和前瞻性的问题,既需要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面临的主要任务、国内外机遇和挑战,同时还需要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维度来思考当今中国的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未来走向。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发展为现代工业社会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立足本国国情,赶上和引领世界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特征,1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载于《求是》2021年第9期。还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世界意义。2021年度,学者们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内涵、鲜明特征和历史意义等问题,展开研究。

一是梳理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程。有学者指出,中国现代化的探索经历了从“仿效西方”的被动现代化,到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主动现代化”的过程;在现代化目标选择上,从实现工业化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蓝图逐渐明晰;中国现代化的性质界定也日益清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具有原创性和示范性意义。它能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提供中国方案。2张雷声:《从现代化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探索》,载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年第5期。

二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有学者指出:中国的现代化既要体现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又要彰显社会主义的性质。我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这是我国现代化的独特性。3黄泰岩、刘宇楷:《科学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载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1年第1期。

有学者系统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指出这条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领导,坚持用新型政党制度整合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分化,坚持用“举国体制”推进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色突显:即在现代化目标上的长期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在现代化发展模式上学习吸收与创新发展的融合、在现代化发展战略上的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的互动,在现代化布局上的非均衡性向均衡协调发展。4王建国、陈莎莎:《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探索之路》,载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1年第3期。

有学者指出,从现代化内在规律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不仅是“五大领域”的全面现代化,还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纳入其中。从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来看,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其主要任务。从实践理念来看,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前提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系统思维和安全理念。5陈金龙、张鹏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涵的三维向度》,载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年第5期。

三是探究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理论贡献及其意义。有学者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突破了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设想,也超越了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深刻体现了规律性和多样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6陈志刚:《中国式现代化及其规律性和多样性》,载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年第5期。还有学者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许多特征,其中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不仅充分彰显了人类文明的独特本质与新形态,更将有力开创和提升人类文明的新高度,并将在人类文明新高度的基础上继续向上跃进,产生出更为丰富、先进的人类文明。7颜晓峰:《创造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明新形态》,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7期。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就和意义研究

2021年,我们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这不仅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乃至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释。

一是梳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逻辑。有学者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辛探索、不懈努力,历经由普遍贫困转变为基本温饱,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如期实现是中国共产党向历史和人民交出的一份优异答卷,这一目标的实现,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至关重要。1黄蓉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逻辑必然》,载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年第9期。

二是概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经验。有学者聚焦制度体系建设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作用。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依靠坚实的制度体系作保障,主要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法治保障体系,以人民为中心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制度体系,脱贫不返贫的全方位预防长效机制等。2宋才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密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载于《治理现代化研究》2021年第1期。

三是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有学者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不仅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更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现实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理论和实践上深刻回答了21世纪“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3田鹏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世界历史意义》,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4期。

四、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态势研究

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存在。科学社会主义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认识、顺应和把握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系统研究和科学认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年度,有学者指出,从总体上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开始复苏。其突出特点表现为:独立自主和多元化发展态势明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主要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竞争力显著增强,并且随着全球日益增长的社会主义因素、社会主义力量的交流互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性、引领性、标杆性意义将进一步彰显。4王怀超:《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载于《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年第22期。

也有学者对世界社会主义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交织形势下的发展态势进行展望,指出:对中国、朝鲜、越南、老挝、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其发展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在于:维护共产党执政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国家战略共同体建设等。对那些尚未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尚未取得执政地位的共产党而言,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其都应该在“忠实代表广大人民尤其是无产阶级利益”“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始终保持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战斗性”等方面加强建设,并积极联合其他左翼进步势力,不断积蓄并扩大斗争力量,积极探索开展“资本主义替代”道路。经过疫情洗礼,西方国家反资本主义的思潮和运动持续发展,社会主义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明显上升,“东升西降”趋势加速。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社会主义振兴的中流砥柱。5柴尚金:《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载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五、结语

总体而言,本年度学术界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呈现出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相互推动的良好态势,成果比较丰富,亮点比较突出。如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研究,学者们不仅探讨了其理论内涵,提出了新观点,围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这一理论问题,学者们在努力探寻其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高度总结凝练了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

同时,实践发展激活了对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如学者们有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对“建党百年来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等系列研究成果,就突显了理论研究的现实映照意义。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为理论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时代命题,而我们的理论研究尚未充分满足实践的迫切需求,具体到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理论问题研究而言,尚有诸多需要深化和细化的问题。比如,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理论渊源的研究有待加强。应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的维度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相关论述,进而概括其理论内涵,为客观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提供学理支撑。还比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在关注和梳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探索的基础上,对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必须深化,如社会主义本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此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中,尚存在理论阐释的碎片化和学理性不强等问题,如何系统化、学理化的阐释这一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如何形成一些共识性的认识成果,将是今后研究中的主要突破点。

此外,还要从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发展的大视角和大格局来审视和推进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工作。在继续关注和深化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问题的同时,对有关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逻辑起点、基本范畴、基本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等学科建设中的基础性问题进一步开展研究,形成以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中的基本问题研究为抓手,整体推进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与发展。

猜你喜欢

学者阶段现代化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北塔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大学者
“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十七年文学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