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小学生活画出期待的破折号
2022-11-17苏洁河北省张家口市幼儿园
苏洁|河北省张家口市幼儿园
幼小衔接是幼儿从保育阶段真正走向社会的一个标志性阶段。幼儿从一个时刻被关注的对象转变成一个独立的学习主体,在这个时期,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有效推进幼小衔接的过程中,保育和教育相辅相成,保育老师在日常工作中同样应该发挥岗位作用,共同推进幼小衔接有序展开。
保育老师和幼儿相处更多是晨间入园、早饭、午睡前后等碎片化时间,那么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帮助幼儿正确面对幼小衔接呢?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
身心准备。关注和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发展,是幼儿阶段教育和保育的重要任务。保育工作中,我们要让幼儿利用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不断加强自我锻炼。此外,幼儿的心理健康也需要我们给予关注。保育老师在班级中属于“妈妈”般的存在,在照顾幼儿饮食起居的过程中,幼儿会对保育老师有更多的心理依赖,所以我们和幼儿在午睡之前的聊天内容主题,会更偏向心理想法和情绪的抒发。大班幼儿对一年级的生活或多或少会有心理压力,这些压力源于方方面面。比如学业压力,担心作业太多、考试考不好;教师压力,认为小学老师很凶、不想和幼儿园老师分开;家长压力,害怕家长会更严格、批评自己;同伴压力,担心交不到朋友。这些焦虑会降低幼儿上小学的热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午睡前请幼儿聊一聊心目中的小学,或者让幼儿分享哥哥姐姐快乐上学的故事,为幼儿埋下一颗期待的种子。
生活准备。幼儿阶段正是良好行为与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幼儿从入园开始,就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到大班下学期基本可以适应幼儿园的一日常规,但是幼儿园与小学有很多不同之处,对于大班幼儿,我们更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针对有的幼儿起床困难的情况,我们制作了签到板,让按时入园的幼儿用红色的笔签到、迟到的幼儿用黑色的笔签到。这样持续一段时间之后,有效改善了部分幼儿不愿意起床的情况。
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另一个差异是:在小学,大部分事情都要幼儿自己做,遇到困难和问题需要自己想办法解决,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就成了幼小衔接的“必修课”。我们会定期举办自理能力比赛,来巩固幼儿叠被子、整理衣服的习惯。
社会准备。升入小学前,很多幼儿害怕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环境、交不到朋友,这些担忧的出现其实是幼儿对社会交往能力的不自信。步入大班后,我们营造宽容、接纳的师幼交往氛围,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消除交友的恐惧。此外,我们着重培养幼儿诚实守规、热爱集体等品格。从小班入园开始,我们就引导幼儿遵守规则。对于屡次破坏规则的行为,我们鼓励幼儿商讨不遵守规则的后果和预防措施。当出现不按规则游戏的情况,我们就按照幼儿讨论的办法来实行。对规则的强化,加深了幼儿的规则意识,为幼儿适应小学生活作好了铺垫。
学习准备。幼小衔接的学习准备不是对具体知识的准备,而是对幼儿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准备。幼儿教师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当幼儿表现出兴趣点时,教师要积极给予幼儿支持,蹲下身倾听幼儿的想法,帮助幼儿解决“为什么”,并从幼儿的发问中思考他们的兴趣方向,做到心中有数、放中有度。把对幼儿兴趣的支持放到生活中,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才能让幼小衔接更高效。
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是幼小衔接的一大难题。学习能力的培养指幼儿能倾听他人说话、清楚讲述一件事情,能尝试运用数数、排序、简单的统计和测量等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我们一直在推动幼儿的语言发展,不论是在每次的活动中还是午睡前的谈话环节,都会邀请不同的幼儿为大家讲故事。
有效的幼小衔接需要多方配合,保育老师也不可或缺。在转瞬即逝的大班下学期,我们要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既为幼儿温馨的学前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又为一年级的生活画出期待的破折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