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教师亲近自然之路
2022-11-17成勇北京市海淀新区恩济幼儿园
成勇|北京市海淀新区恩济幼儿园
幼儿具有亲自然的天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教师要支持和引导幼儿“亲近自然”的基本目标。幼儿亲近自然的过程,离不开成人的陪伴。为科学支持和引导幼儿亲近自然,教师需要先亲近自然。教师对于自然的亲近,建立在具身的基础之上。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全身心参与的过程,即学习者通过身体及其感知运动系统与环境的交互,获取具身经验,使个体在行为或行为潜能上产生积极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的过程。在具身认知的视角下,教师必须置身真实的自然环境,大脑、身体和环境交互作用,才能最终在心灵层面与自然亲近。教师亲近自然的关键在于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亲身走进自然、具身享受自然、亲自对话自然。
走进自然。走进自然,才能具身体验。走进是起始,亲近是目标。幼儿的自然体验,是基于身边真实的、日常的自然事物展开的,教师对于自然的体验也是如此。自然就在身边,按照空间的远近可以划分为近程、中程和远程。
所谓近程,即幼儿园里的自然。幼儿园是幼儿自然体验学习的重要场所,教师对幼儿园里自然的体验,既指向自身对于自然的亲近,又有助于将幼儿园里的自然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所谓中程,是指幼儿园附近社区的自然。社区的自然环境资源是幼儿园重要的课程资源,幼儿园里自然教育的实施需要实现幼儿园自然资源和周边环境自然资源的整合。所谓远程,是指离幼儿园较远的自然。相对而言,远程的自然更具有野性,更贴近自然的原生状态,能更好地契合教师体验的需要。
教师走进自然,“近程”是首选。因为比较方便,所以频率最高,每周1次。“中程”是次选,频率适当降低,每月1次。“远程”频率最低,每季度1次。
享受自然。具身认知视角下,人的身体对于环境的具身体验并不停留于认知,而是应该直达“心灵”,即情感。情感的体验可能在具身的过程中,也可能在具身达成认知之后。享受自然,即对自然的“心灵感受”,主要包括“自然是美的”和“自然是有趣的”两个重要方面。
“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享受自然,要学会感受自然之美。一是充分调动感官,从不同的维度观察身边的自然事物。二是用诗歌、戏剧、音乐、美术等多样化的艺术手法来呈现自然之美。
享受自然的关键是“玩起来”,不仅仅是在自然中游戏,也是与自然一起游戏。游戏中,教师通过发现身边的自然,充分观察自然事物,可以深入探究自己发现的问题,从而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征自己的发现。
对话自然。人与自然是一体的,每个人都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对话自然,意味着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人不仅从自然之中汲取“营养”,还要通过自身的积极行动,“反哺”自然。
第一,修复教师与自然的关系。关系建立的基础是亲近,亲近是一种感受,更多依赖于人的触觉、嗅觉和味觉等近身体感官建立。因此,修复教师与自然关系最为重要的举措便是鼓励教师走进自然,使他们在享受自然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近身体感官。
第二,疏通教师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是“双向道”,自然指向人的“道路”是基本通畅的,但人指向自然的“道路”大部分时候是阻塞的。我们应引导教师用自己的双手去保护、美化身边的自然环境。
走进自然、享受自然、对话自然,三者可以看作独立的,代表着教师亲近自然的三种基本方式;三者也可以看作是一体的,体现着教师亲近自然的总体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