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源于真问题而创新

2022-11-17王一凡

新班主任 2022年10期
关键词:工作者育人德育

□王一凡

不能发现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发现问题不能深究问题依然是问题,深究问题后无法解决问题是最难的问题。厘析德育实践中的真问题,基于实际而创新,这是每一个教育者不可回避的命题。

20年前,我对中小学德育的思考多集中在以下10个问题上:德育目标脱离青少年的主体需要;德育内容泛化,缺乏育人针对性;德育实践活动缺乏体验性;德育评价单一,影响青少年多样性发展;德育与人格、心理塑造常常分离;德育知行不统一,往往言胜于行;德育缺乏对育人细节的关注与践行;德育的常规常态缺乏落实与坚持;德育队伍职业倦怠问题日趋严重;德育“三位一体”育人网络虚化。

上述问题无疑是源于实践困惑与德育视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相信诸多中小学德育工作者试图突破自我局限与束缚,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创新德育路径,提高德育实效。

诚然,武汉市在“九五”“十五”期间开展的中小学德育“六有实体”“六有创新”研究,“十一五”期间实施的班主任队伍建设工程,“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实施的有效德育建设工程等,都是对这些困惑、问题的回应,也是区域德育与时俱进的表现。

《周易·益卦·彖传》曰:“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新时代的中小学德育面临怎样的挑战?这是每一个德育实践者与研究者不断追问的问题。

当下我对中小学德育的思考主要集中在以下10个问题:后喻时代师生如何平等对话?信息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习得?多元时代如何满足儿童的成长需要?“互联网+”时代德育如何跨界?个体德性如何在公共资源中形成?多方协同中如何求同存异、多思维互动?教育场域如何产生适性的生态效应?如何形成互惠共生的德育共同体?如何激发儿童道德内化的内生力?在路径依赖中如何突破惯性思维的藩篱?

在这一系列问题链中,其实有着德育内在的逻辑与联系,既关乎时代,又依赖技术,既秉承传统,又期于鼎新与重构。

当下如何在常态的德育实践中让道德真正内化,这同样是对每一个德育工作者的考验。一些德育工作者在现实中无助、倦怠、失语,甚至随波逐流,丧失了工作的激情。有的想变革突破,但在一次次自我突围中黯然神伤。还有人每天都在计划,却从未将计划变成现实。为什么会如此?

因循守旧,或思维定式?

期待有人帮助我们?

害怕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害怕损失既得利益?

对自己缺乏信心,怀疑自己,不敢尝试?

……

无论什么理由,都是苍白无力的。理由有时是自我放逐的安慰剂,但真正能治疗自己心灵的还是决心、行动与定力。我们需要破除自我局限,打破路径依赖,实施德育实践创新。

如何实现自我局限的突破与德育实践创新?

其实早在1943年,陶行知先生就发表了《创造宣言》,提倡“创造的儿童教育”,提出六大解放: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大家想得通;解放双手,剪去指甲,摔掉无形的手套,使大家可以执行头脑的命令,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嘴,使大家可以享受言论自由,谈出真理来;解放空间,把人民与小孩从文化鸟笼里解放出来,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把人民与小孩从劳碌中解放出来,使大家有点空闲,想想问题,谈谈国事,看看书,干点于老百姓有益的事,还要有空玩玩,才算是有点做人的味道。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

陶行知先生79年前的这段话,今天读来,在认同中更感我们在教育理念的丛林中迷失了自我,走着自以为是的创新之路。实际上,路径早已在教育历史中有淋漓尽致的演绎,但因为我们疏于厘析教育史,在教育哲学方面也匮乏,故对这些宝贵经验视而不见。

的确,德育工作者需深究现实问题,据实创新。

猜你喜欢

工作者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