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可行性探索

2022-11-16莫烘霞

广西教育·A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多学科心理健康融合

【摘要】本文基于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师资紧缺、认识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论述打造一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等小学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多学科 融合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5-0025-03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的重要工作,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小学德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要求。但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该项工作的师资力量匮乏,专业教师紧缺,尤其是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等地方的中小学校,短期内难以按标准配足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多数学校只能通过兼职、转岗等方式解决该项工作的师资困难。为此,探索小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创新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针对存在的问题,明确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思路

(一)主要问题

为了解当前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笔者所在的教研团队对区域内部分学校和相关师资进行了调研,发现当前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專职教师。从调研的学校来看,能够拥有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基本为城(市)区学校,而乡村小学普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2020年7月,笔者所在团队对南宁市马山县参加2020年“国培计划”广西“双师教学”模式改革试点项目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该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占比仅为6.8%,超过90%的心理健康教师为兼职,且兼职的这部分教师中,教龄在十年以上的居多,占比超过75%。由上述数据可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占比较小,兼职教师占比过大;教龄十年以上教师基本为学校的教学骨干,教学任务重、压力大,还要兼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无论时间和精力都无法保证。这些不利因素,直接影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2.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调研发现,近年来的小学教师招聘,很少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很多学校认为该项工作可以由其他教师兼任,就没必要“浪费”招聘指标,这就直接导致学校长期以来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部分学校曾招聘个别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但由于其他学科教师紧缺,或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缺人,就把原来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调到其他岗位从事教学或管理工作,导致这些教师原来从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反而成了“兼职”。此外,受传统观念影响,许多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视为“副科”,经常占用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法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3.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有待提高。因为师资紧缺、培训不到位,导致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和心理疏导等工作质量不高。从调研的情况来看,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普遍反馈存在“三缺”,即缺课程资源、缺深入培训、缺专业引领。教师因为“不会教”“不会用”,很多学校发放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配备的心理辅导室等经常处于闲置状态,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加上多数地方和学校并未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考评体系,未能将该项工作像其他科目一样纳入考评范畴,直接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游离”在学校工作重心之外,其质量无法保证。

(二)解决思路

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本课题组提出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质量的总体思路,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依靠心理健康教育一个学科教师的力量,而应集结全校教师的智慧和力量,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可行路径。

1.组建师资团队。充分发挥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优势,引导其他学科教师不仅要关注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关注心理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主动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提升多学科融合的专业素养,自觉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贯穿在教学实践中。鼓励更多小学教师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学习,如学习心理咨询方法、沙盘游戏分析法等,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为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打好基础。

2.构建课程体系。在小学实施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要基于新时代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全面系统地调整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地规划课程学时安排。通过优化学校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可行路径,凸显“多学科融合”的发展特色。

3.完善管理体系。学校要重视文化建设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校园环境,让学生从中获得潜移默化的熏陶。开发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资源,整合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闭环式教育合力,构建全员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学校相关管理制度,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制度保障。按标准设立心理活动室、心理咨询室等,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础保障。

二、按照既定思路,探索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一)打造一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

1.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纲要》指出:“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这为我们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指明了方向。此处提出的“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承担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工作,又能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应避免学科结构过于单一。学校应鼓励和引导更多学科的教师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

学校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将原来以单一学科教学为主的教师队伍转变为“学科+心理”的教师队伍。通过跨学科配备师资,让小学生接触到不同学科的资源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例如,“语文+心理”的“双师型”教师,能够把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语用能力、审美能力和心理疏导相结合,引导学生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平复情绪、愈合心灵创伤的方法和能力。

2.多方合力提高教师素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是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针对上面提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我们提出了“三方驱动”教研模式,即在教研中引进高等院校、教研机构的专家资源,发挥学校原有师资优势,整合社会资源。按照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以校本课程研发任务为驱动,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以点带面,推动学校各年级、各学科主题教研活动的开展,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学科整合、德育活动之中,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基于“三方驱动”教研模式,我们建立了由高校专家、市级教研部门教研员和学校跨学科精英团队组成的教研力量,实现全员参与课程研发,并开展课堂实践和参赛检验。这样的教研实践更重视探究性教学,让师生在探究过程中共同发展。“双师型”教师把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与教学探究相结合,精心创设情境,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兴趣、问题疑惑,切实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从中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由多学科教师团队研发,充分借鉴各学科教学的已有经验,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目标制定、教学组织实践、课程效果评价等方面提供参考。“双师型”教师可以将本学科课程与心理健康课程乃至校园文化环境进行深度融合,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通过不断探索,开发出具有校本特色、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喜爱的系列“心育”校本课程。

实践证明,“三方驱动”实践模式能促使“双师型”教师立足课堂开展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各项活动中,能有效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这种融合多学科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够支撑学生在足够安全、轻松的环境中参与学习、接受帮助,学生在熟悉的老师面前,更能舒展身心,放松心情,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与生活中。

3.建立完善校外支持体系。《纲要》提出了“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因此,在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基础上,学校可组织具备一定授课能力或拥有指导学生活动经验的校外辅导员、家长、各行业热心教育的专家如从事心理疾病研究的医生、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学者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警官等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兼职授课、讲座、技能培训等方式,将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心理疾病治疗、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剖析等有关知识融入“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培训全过程,形成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支持的培训体系,持续提高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彰显多学科融合的优势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双师型”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与小学各学科的内容进行融合,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循序渐进地设置不同阶段的具体内容。

例如:在信息技术课中设置情感教育内容,指导学生给父母写一封电子邮件,或合作制作相关主题的电子小报,分小组演出并录制心理剧或心理微课;在美术课中设置绘画、语言或其他艺术作品创作的内容,帮助学生整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加深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在班会课上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团辅、心理剧表演等活动,激发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内省、同伴反馈、教师建议,重新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等等。通过在多学科领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智育”“心育”“德育”“美育”四维立体心理课程体系。

2.整合多种教学资源。《纲要》指出:“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此,学校要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力量,积极整合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学科整合、德育活动之中,通过心理剧、心理沙画日记、心理绘画比赛、体验式沙盘游戏、心理小报、心理广播站、心理社团等形式,将心理知识渗透到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将“全学科”“全师生”“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例如,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本艺术课程资源,以沙画作为学生自我潜意识的表达方式。在低年级教学中,以师生制作的沙画故事导入,让学生在感受艺术美的同时理解故事所反映的问题和背后蕴含的道理。中高年级的心理辅导课,可以尝试以沙画转换的动画形式配上应景的音乐和学生的解说,引导学生通过画面、文字、声音、色彩、表演等途径表达内心的困惑和需求,在“沙画心理日记”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找到“治愈心灵”的方法,获得更深刻的心理体验。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科学的评价是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纲要》并未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具体评价要求,而开展小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则可以借鉴其他学科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对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评价。

在对小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评价时,应该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总体评价,评价该融合课程是否能够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二是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如是否有主动参与的行为、是否有认真倾听的习惯、是否有和他人合作的意识等,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三是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如适应力、自信心、耐挫力、情绪调节等方面是否得到培养和提高。

例如,我校教师执教的一年级语文学科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妈妈的爱》一课,属于小学低年级人际交往中亲子关系的内容。该课以“妈妈的爱”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尝试体会妈妈的感受,学会处理由幼儿园进入小学后学习环境变化带来的不适感,帮助一年级学生正确面对环境变化,克服不良情绪。对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两方面展开。

过程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妈妈的爱、表达对妈妈的爱等细节,考查学生是否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否切实体会到了妈妈的爱。

形成性评价:该课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妈妈对自己的爱与期盼,学会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妈妈的爱。教师可通过课后留心观察、家长反馈等,考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表现,以此评价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探索开展小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解决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紧缺、课时无法保障、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通过打造一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建立科学评价体系,能有效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值得广大中小学校尝试。

参考文献

[1]王斌,胡刚.小学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6(21):88-89.

[2]侯健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课程的融合策略[J].天津教育,2022(3):55-57.

注:本文系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质量提升项目“基于互联网的‘主题式’城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研发”(2019JCJY017)的研究成果(2022年6月结项)。

作者简介:莫烘霞(1977— ),广西桂平人,中小学正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责编 欧金昌)

猜你喜欢

多学科心理健康融合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关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思考
地方高校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验中心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