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途径

2022-11-16罗日觉黄茗

广西教育·A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双减体质青少年

罗日觉 黄茗

【摘要】本文对影响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途径,包括: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保证学校体育活动质量;深化体教融合,合理利用“两课”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采取健康干预手段,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强化家庭教育责任。

【关键词】双减 青少年 体质 健康水平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5-0019-03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的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关注度。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然而,《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结果显示,我国6—17岁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接近20%,6岁以下的儿童超重肥胖达到10%,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不容乐观。

为了进一步增强青少年体育锻炼,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有效减轻学生在学业上的负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双减”政策的落地,增加了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为学生参加校内外体育锻炼提供了时间保障,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困境

(一)体育学科边缘化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指出:“各地中小学校要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好体育课程,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有条件的地方可为中小学增加体育课时。”在学校教育中,体育课程和其他文化课程一样,都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必修课。然而,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文化课程往往成为首要课程,在部分学校体育课程逐渐被弱化、形式化和边缘化,常被其他学科“挤占”。加上近几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有的学校干脆暂停了体育课程。如何根据现阶段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特点,开足开齐体育课程,保证体育课程质量,成为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不到位

2021年9月,教育部发布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十三五”期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由50.2万人增加到59.5万人,每年新增体育教师约2万人。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相关政策,虽然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数量在逐年增长,体育教师的学历水平和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但是根据《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配备基本标准和《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等作出的部署(让每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体育教师的配备尚未充足。这就需要学校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开足开齐体育课程,防范课时“缩水”。目前,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虽然以年均4.3%的速度增长,但仍不能达到“开足开齐”体育课程的标准,因此学校应积极推动建立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为体育教师或者教练员的制度,通过免费师范生、贫困地区定向招生、特岗教师等渠道“配齐”“配强”体育教师。

(三)青少年生活方式的转变

科技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健康问题随之而来,生活方式的变化对青少年的健康影响尤为突出。城市化发展在慢慢改变着儿童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如居住空间的缩小,户外体育活动场地设施不足,儿童青少年从事家务等体力劳动在减少,接触手机、电视等电子设备的时间增多。这些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变化,缩短了儿童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降低了体育运动的质量。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021年7月召开的“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见效的基本局面初步展现”新闻发布会上提道:“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2020年总体近视率较2019年(50.2%)上升了2.5个百分点。”可见,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视力健康令人担忧,加上许多儿童青少年营养过剩、缺乏体育锻炼,导致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近视率居高不下。

(四)家庭传统观念影响

家庭教育观念对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中,部分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把升学作为教育的唯一和最终目标,家庭教育重智力教育和知识学习,轻体育锻炼,忽视了“五育”并举的重要性,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对整个社会出现的“教育焦虑”和学生“体质下滑”起了助推的作用。

二、“双减”背景下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途径

(一)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保证学校体育活动质量

2020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把“强化学校责任,维持儿童青少年健康体重”作为重点任务,要求学校保证学生在校身体活动的时间;保证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在正常的天气情况下不少于2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中小学生每天在校内中等及以上强度身体活动时间达到1小时以上,保证每周至少3小时高强度身体活动,进行肌肉力量练习和强健骨骼练习。《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学校要开足开齐体育课,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各年级均要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占总课时比例10%—11%”,把体育与健康課程作为三大主科之一,同时对体育健康知识、态度、行为和技能提出了教学质量要求,以期达到让学生理解体育锻炼对健康影响的重要性,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逐步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目的。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设定除了基本的运动技能、体能的身体素质练习之外,《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体育课标》)在“专项运动技能”板块增加了田径、球类、体操、水上或冰雪、中华传统体育和新兴体育。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身体条件、运动能力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采取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注重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确保学生体育活动质量,为学生保持终身体育运动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础;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体育资源,为学生提供课后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的机会;与体育培训机构、体育学校、体育俱乐部等合作,引入更为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课后体育活动内容;让勤练和比赛常态化,开展课外体育训练,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通过练赛结合,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健全体育课程评价机制,把教师自评、学生自评、师生互评有机结合,形成多元化评价内容、评价维度、评价标准和互评体系,促进体育课程有效开展。

(二)深化体教融合,合理利用“两课”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2020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制定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制度,制定体校等体育系统教师、教练员到中小学校任教制度和中小学校文化课教师到体校任教制度。”因此,学校可通过深化体教融合的方式,聘用优秀的退役运动员、体校教练员参与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补齐学校体育师资不足的短板。学校应深入落实“双减”政策,进一步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后体育服务,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意识;应推进学校课后体育服务,提升体育活动质量,引导学生参加课后各类体育活动,或通过课外运动俱乐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使学生能够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形成“终生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学校合理开展“两课”(体育课和运动训练课)活动,有效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以南宁市良庆区那黄小学为例,学校以“健康第一”为理念,充分利用大课间和课后服务,每天保证学生体育锻炼1小时。该校将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定为30分钟,星期二和星期四安排篮球操、跑操、放松操活动,星期三和星期五安排篮球操、“课课练”(每个年级的训练项目不同,一年级跳短绳、二年级踢毽子、三年级三人跳绳、四年级八字跳绳、五年级抛绣球、六年级体能操),活动内容丰富多样。为了让学生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该校在每周三下午15:50—17:30开展体育课后服务,通过体教融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周边体育资源,如聘用体育俱乐部教练进校任教,在广西体育中心开展游泳、足球和体能训练项目等。该校把体育俱乐部引进校园,如引进林书豪篮球俱乐部,激发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积极性,以及开展街舞、啦啦操等项目训练。每周五17:20—18:30,该校还开展课外体育训练,内容包括篮球、足球、排球、跳绳、羽毛球、乒乓球、啦啦操、毽子、抛绣球等。通过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和体育课后服务,深化体教融合,该校学生基本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稳步提升。

(三)采取健康干预手段,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增强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针对部分学生因不良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近视、肥胖、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等问题,学校可采取健康干预的手段,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健康干预是指对影响健康的不良行为、不良生活方式及习惯等危险因素导致的不良健康状态进行综合处置的医学措施与手段。干预对象、手段、因素不同,健康干预形式也不一样。学校可根据不同的干预对象采取个体干预、行为干预、心理干预和生活方式干预等形式,对个体出现的影响健康因素进行干预,阻止学生不健康行为的产生,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例如,儿童青少年学生的肥胖问题主要由健康意识缺失、运动不足、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造成,学校可通过行为干预引导他们建立合理的膳食结构和运动方案,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体育锻炼习惯;可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积极引导,把相关课程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课余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深刻认识不良生活方式带来的危害,更加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可大力开展体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帮助学生通过提高认识、合理膳食和增强体育锻炼等,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四)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强化家庭教育责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观念影响着孩子成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首先要转变家长的认识。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是学习知识、学习做人、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是健全心理、完善自我、形成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过程。孩子品格的塑造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家长应强化家庭教育责任,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式,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孩子体质健康发展。在儿童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在教育方式上多鼓励少批评,让孩子有更多的发言权、选择权和决策权;在生活上不仅要关心孩子的饮食、作息习惯,还要注重家庭体育文化的建设,强化“以体育人”的功能,增加孩子的体育锻炼时间,培养孩子坚定的意志和竞争意识,提升孩子的体质健康水平。

实施“双减”是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体现,也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在“双减”背景下,学校要努力克服体育学科边缘化、体育师资不足、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家教观念落后等诸多不良因素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发展的影响,严格依照《体育课标》加强体育工作,保证学校体育活动质量,深化体教融合,补齐学校体育师资不足的短板,合理利用大课间和课后服务开展体育活动,不断引导儿童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使儿童青少年养成健康的运动方式。

参考文献

[1]周秋婷,车旭升.“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策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30(2):198-201.

[2]姚淑君,刘超.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困境与突破[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2(3):53-56.

[3]沈克印,吕斌,王戬勋.“双减”政策下体育教育培训业的高质量发展[J].体育教育学刊,2022,38(1):23-30+95.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专项课题“‘双减’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促进广西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实践研究”(2021ZJY1262)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罗日觉(1990— ),广西南宁人,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黄茗(1976— ),广西上林人,高级经济师,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管理、校园足球发展。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双减体质青少年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青少年发明家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