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下乡发展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2022-11-16黄允昌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受访者意愿人群

黄允昌

(云浮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办公室,广东云浮 527300)

目前我国城乡存在差距,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如城市,在人才要素市场上议价能力相对较弱[1]。如何立足乡村在人才要素市场竞争中的实际情况,推动人才下乡发展,成为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一大任务。

1 问卷统计性描述

为探究个体各项特征对到农村地区发展意愿的影响,文章对社会人才进行抽样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个体目前基本情况[2,3]以及择业时关注的要素[4]两部分共24 项调查内容。共计发出问卷120 份,收回111 份,66 名受访对象表示愿意到农村地区发展,45 名受访者表示不愿意到农村地区发展。

1.1 个体基本情况对下乡发展意愿的影响

个体基本情况的调查项目有年龄、收入、学历等12 项,其中愿意到农村地区发展的群体与不愿意到农村地区发展的群体差异较大的在收入、学历、毕业院校、工作地点等方面。

1.1.1 收入水平与到农村发展的意愿呈负相关

由图1可见,人才到农村地区发展的意愿与目前工作收入水平呈负相关关系,随着人们目前收入的上升,到农村地区发展的意愿逐渐下降。

图1 不同收入人群到农村地区发展意愿

年可支配收入5万元以下的人群中,愿意到农村地区发展的比例为93.75%。可支配收入5万~10万的受访者中,愿意到农村地区发展的比例为65.85%。可支配收入10 万~20 万的受访者中,愿意到农村发展的人数比例下降至45.45%。而在可支配收入20 万以上的受访者中愿意到农村发展的人数比例进一步降至40%。

1.1.2 以学历和毕业院校分类的情况

不同学历、毕业院校的受访者下乡发展意愿存在差异。如表1所示,按学历分,在大专以下学历的受访者中,7人表示愿意到农村地区发展,占比87.5%,本科学历的受访者中愿意到农村地区发展的人数为39人,占比69.64%,硕士以上学历受访者中愿意到农村地区发展的人数为20 人,占比42.55%。按毕业院校分,毕业于普通院校的受访者中68.75%愿意到农村地区发展,而毕业985、211 或相当层次国外院校受访者这一比例低于毕业于普通院校的受访者,但是仍有46.81%的受访者愿意到农村地区发展。

表1 不同学历、毕业院校人群到农村地区发展意愿 人

1.1.3 按工作地点分类情况

图2 为不同工作地点分类统计结果。总体来说,在乡镇工作人群更愿意到农村地区发展,在市区、县城工作的人群意愿相对较低。

图2 不同工作地点人群到农村地区发展意愿

在乡镇工作的16 名受访者全部愿意到农村地区发展,明显高于在市区以及县城工作的人群。在市区工作和在县城工作的人群愿意到农村地区发展的比例区别不大,分别为53.25%和50%。

1.2 择业时关注的要素统计情况

除个体基本情况外,该文还对受访者在发展择业时对经济、文化等方面要素的关注程度进行了调查,评分范围为0~10 分,分值越大,关注程度越高。从调查结果看,愿意到农村地区发展的人群与不愿意到农村地区发展的人群发展择业时所关注的要素有所不同。具体情况如图3所示。

图3 不同类型人群发展择业关注要素

从图3看,受访群体在发展择业时平均关注程度较高的分别是薪资报酬8.18 分,工作稳定程度8.14 分,岗位发展前景7.99 分,城市基础设施情况7.77 分和城市经济发展情况7.68 分。将愿意到农村地区发展的人群和不愿意到农村地区发展的人群区分来看,不愿意到农村地区发展的人群对城市经济发展情况、基础设施情况、岗位薪资报酬、岗位发展前景以及岗位稳定性方面的关注程度要高于愿意到农村地区发展的群体;而愿意到农村地区发展的群体对地区亲友情况、公司文化环境以及社会对该岗位的需求程度的关注度要高于不愿意到农村地区发展的人群。

2 量化分析

从描述性统计分析出发,发现不同人群的在个体特征和发展择业关注要素上有所不同。接下来,该文将以个体是否愿意到农村地区发展作为因变量,以各调查项目作为自变量,使用Stata 软件以Probit模型进行量化分析,以探究各个因素对个体到农村地区发展意愿的影响程度。

2.1 Probit模型简介

Probit 模型为概率模型的一种,含有一个自变量的Probit模型表达式为:

式(1)中,Y为因变量,根据Y发生与否分别取值为0 或者1,X为自变量,P(Y= 1|x)为X=x的情况下Y= 1 的概率,φ为标准正态分布的概率分布函数,Z=β0+β1X为标准正态分布的Z值。将样本数据代入其中,以极大似然估计法求出参数βi。

2.2 构建Probit模型

数据代入构建Probit 模型,在0.05 的显著性水平之下,最优结果如表2所示。

将估计参数保留两位小数,得到式(2)为:

2.3 模型检验

对于Probit 模型,检验其拟合优度常用的方法有似然比检验、伪R2以及模型预测准确率等。

2.3.1 似然比检验

似然比检验主要检验包含全部自变量的似然比与仅包含常数项的似然比之间的差异,以判断前者是否好于后者。检验过程为:

式(3)至(5)中,为Probit 模型估计出来的事件发生概率,ai为单个样本所计算出来的似然比,lnL为将各个样本似然比进行对数处理后求和得出的模型对数似然比,lnLfull为包含所有变量的模型的对数似然比,lnL0则为仅包含常数项的模型的对数似然比,所构建的α检验统计量服从χ2(k- 1)分布,k为模型包含估计参数的个数。

表2 显示,该文所构建模型的对数似然比为-54.84,对应χ2(6)的P值为0.00,说明所构建的包含全部项的模型明显优于仅包含常数项的模型。

2.3.2 伪R2

伪R2计算思路有多种,常用的伪R2计算方法之一为McFadden,s R2,表达式为:

从式(6)可知,McFadden,s R2取值范围为0~1,越接近1,说明模型整体效果越好。表2 结果显示,该文所构建模型的伪R2为0.268 3,对比Probit 模型在文献中的综合使用情况,伪R2值0.268 3为较好水平,说明模型拟合良好[5]。

2.3.3 模型预测准确率

当模型预测个体愿意到农村地区发展的概率大于0.5时,判断个体愿意到农村地区发展,相反则判断个体不愿意到农村地区发展,根据这一判断标准,该文使用Stata 软件对所构建模型在各种情况下预测的准确率进行统计。表2显示,模型总体预测准确率为77.48%,说明模型预测准确程度较好。

表2 建模结果

2.4 模型结果分析

从建模结果看,个体目前收入、工作地点以及发展择业时对工作地点基础设施、工作稳定性的关注程度与到农村地区发展的意愿呈负相关关系,而择业时对当地亲友情况以及岗位的社会需求情况的关注程度则与个体愿意到农村地区发展的意愿呈正相关关系。

对基础设施关注程度对应的影响系数-0.19,发展择业时越关注当地基础设施情况的人,越不愿意到农村地区发展。人才对基础设施的关注程度较高加上城乡之间基础设施差异对人才回流农村造成不利影响。当前收入对人才回乡发展意愿的影响也呈现出相似情况,对应系数-0.05,说明目前工作收入越高的人越不愿意回乡发展。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存在差距,收入的差距引导着人才往城镇流动[6]。对稳定性关注程度的影响系数为-0.34,越是追求稳定的人愿意到农村地区发展的可能性越小。离开当前岗位到农村地区发展意味着改变和风险,而大部分人是厌恶风险的。呈负相关且系数绝对值最大的为当前工作地点。说明越是靠近基层的人才,对基层了解越多,到农村地区发展的意愿越高。

与上述因素相反,发展择业时对当地亲友情况和岗位的社会需求情况的关注程度与个体愿意到农村地区发展的意愿呈正相关。对当地亲友情况的关注程度的对应系数为0.13,越是重视当地亲友情况的个体越愿意到农村地区发展。但是从图3看,受访群体在发展择业时对当地亲友情况的关注程度偏低,说明此方面有政策发力的空间。对岗位的社会需求情况的关注程度的对应系数为0.30,发展择业时对岗位的社会需求关注程度越高的个体愿意到农村地区发展的可能性越大。但是,根据图3,该项指标的平均关注度同样偏低。说明提高人才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引导人才下乡建设,但是目前该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3 人才引进对策建议

经研究,发现收入、工作地点、对基础设施情况的关注程度等6项因素对人才下乡发展意愿有显著影响,现立足上述分析结果,针对如何推动人才回流农村地区,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提出以下建议。

3.1 出台人才返乡支持政策

针对引进目标人才,出台返乡支持政策,从收入、子女教育、住房等方面支持人才往农村地区流动[7]。对返乡人才给予资金补贴,提高人才返乡后收入,以缩小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对农村地区引才的影响。统筹当地教育资源,允许返乡人才子女在当地跨区选择就读学校,为返乡人才子女提供当地优质教育资源。建造人才公寓、廉租公寓,解决返乡人才住房问题,给予返乡人才购房补贴,鼓励人才在当地落户定居。设立人才返乡适应期,允许人才在一定时间内不放弃原工作的情况下引进为当地服务,直到在农村地区的工作稳定后再全职引进,降低工作变动对人才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3.2 优化人才服务管理

政府机关可通过设立服务农村地区引进人才的专门机构和服务绿色通道,提高人才引进相关工作推进效率,方便返乡人才申请有关优惠政策[8]。放宽人才户籍回流农村条件,允许人才户籍迁入到村,与当地村民一同管理和服务,享受村民权益,承担村民义务,提高返乡人才对当地的归属感。对服务农村,但户籍不迁入当地的返乡人才,给予列席村中事务研究决策会议的权利,允许其在会上提出意见建议。

3.3 加强农村地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

根据各地农村文化特色,组织开展乡村文化活动,邀请外出发展、求学的村民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到村参与农村活动,保持外出村民与家乡的精神联系,加深外界对农村地区的了解[9]。加强与院校等社会机构交流合作,联合开展假期实践、项目调研、科学研究等活动,一方面借助专业力量为农村地区发展建言献策;另一方面让活动参与者有更多机会接触农村[10]。通过电视节目、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渠道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等关系农村地区发展的主题宣传,提高人们对乡村发展的关注度。

3.4 培育有乡土情怀的人才

注重培育本地人才,立足当地规划发展方向,针对各地产业特色,加强与各地院校、企业等合作,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当地村民技能水平,打造本地人才队伍[11]。将农村生产、文化知识加入中小学校教育内容,设立讲授乡土知识的专门课程,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乡村,拉近学生与农村地区的距离,从小培养年轻一代的乡土情怀。

猜你喜欢

受访者意愿人群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