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农民群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理路研究*
——以西南民族地区为例
2022-04-16平雨禾周千卉覃燕莉
平雨禾,周千卉,赵 月,覃燕莉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 541000)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新时期脱贫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点工作。当前,西南民族地区部分脱贫地区已经出现边缘农户抗风险能力较差、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活力、产业扶贫发展受限、政策保障不够全面等问题,距离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发展总体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文章针对脱贫地区乡村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找到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西南民族地区脱贫后发展现状
1.1 乡村发展现状
产业发展缺乏活力。产业扶贫是西南民族地区绝大多数乡村采取的首选脱贫手段,特色农产品基地、特色产业园等第一产业的蓬勃发展已成为西南民族地区的一大特色。但由于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属于欠发达地区,且在产业发展上缺乏一定的资金投入,造成技术不足、人才缺乏等现象,最终使得西南民族地区整体存在产业链条不完善、产业发展有待优化、产业规划难以过渡衔接的问题,难以达成产业振兴的目的,返贫致贫风险也较其他区域大。
乡村人才缺口较大。乡村振兴实施的关键在于“人才”。十九大指出,要“鼓励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流动”,而这也正成为新时代下人才流动的新导向[1]。在此号召下,驻村第一书记、返乡创客、新乡贤等组成了西南民族地区的人才力量,为当地脱贫摘帽提供了支撑。但西南民族地区目前所拥有的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如何加大力度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挖掘本土人才,是西南民族地区当前所要考虑解决的重要问题。
生态问题修复困难。西南民族地区大多处于我国偏远山地,生态资源脆弱、生物多样性高,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较高。西南民族地区除了基础的农牧业易造成开发过度外,第二三产业的开发也极易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例如部分西南地区乡村结合当地民族特色发展旅游业,使得大量游客驱车涌入该地,频繁且大量的人类活动给当地带来了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且当地村民环保意识普遍缺乏,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容易对生态造成不可修复的影响。
1.2 基层党建引领现状
治理思路不够明确。“十四五”规划提出了促进乡村振兴总体思路和强化乡村治理的四大着力点,要以“提升乡村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目标,依托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通过推进以“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为主体的三治合一思想,激发乡村治理活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和现代化水平[2]。而西南民族地区大部分农村,由于人口流失严重、党员队伍后继力量不足,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力参差不齐,一部分基层党组织治理农村的思路不够清晰,与“十四五”规划总体思路联系不够紧密。乡村之治,关键在党。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稳固脱贫攻坚战成效的关键阶段,基层党组织治理农村需要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理清治理思路,必须强化党的全面领导,构建更加完善的乡村治理体系,将党的执政政治优势、组织资源优势高度统一起来,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3]。
治理能力有待提高。随着乡村治理内涵越来越丰富,对基层党员干部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大多数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年龄老化等问题影响了乡村治理效果。向农村基层党组织输入新鲜血液,不仅是当前农村发展的紧迫需求,也是乡村振兴的长期保障。
1.3 乡村农民群体发展现状
思想观念落后。目前,西南民族地区农民的整体素质相对不高。接受新事物相对较慢。有些农民仍存在着“等、靠、要”依赖思想。既难以发挥其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的主体作用,又难以适应新时期乡村发展的现实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加强宣传教育,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彻底消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从而实现“要我富”到“我要富”,“外部输血”到“自我造血”,“自己富”到“一起富”的思想转变。
能力有待提高。西南民族地区作为我国的边陲地区之一,农民整体素质相对不高、自身发展能力有所欠缺,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作用。应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知识和技术水平,提升农民的自身发展能力,将农民在巩固扩展脱贫攻坚成果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到最大化,从源头上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
2 基层党组织与农民的内在联系
在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党组织对农民的引导,主要在于思想方面加快转变农民的思想,培育“新职农”,夯实党建基础,提升服务能力,“党建+思想”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前提。制度方面,健全监督考评机制,落实规范管理制度,“党建+制度”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保障;人才方面,引进外来人才,加强培育打造本土人才,“党建+人才”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关键;产业方面,完善乡村产业化机制,协调各方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党建+产业”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动力。在党组织引领农民群体过程中,思想更新、制度完善、人才培育、产业振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党组织引导农民的同时,广大农民也对基层党组织进行监督与反馈。此外,农民也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和建设者,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4],必须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
3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展对策
3.1 党建+思想: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前提
加快思想转变,培育“新职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首先必须是推进农民思想现代化。要积极主动帮助贫困乡村农民转变思想,让贫困农民牢固树立现代农业意识,做新经济时代的职业农民,增强“造血”功能,降低“返贫”风险。一要不断强化脱贫地区农民积极参与发展的意识。探索创新脱贫地区农村综合治理工作模式,让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同谋发展。二要强化法治意识。深入开展农村法律法规的宣讲普及工作,提升农民的法律意识。三要不断强化农民自立创业意识。“扶贫先扶志”,要使农民从“要我富”转变成“我要富”,自强自立,更快过上美好生活。
夯实党建基础,提升服务能力。一是要持续深入扎实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以聚焦解决基层重点领域和突出腐败问题,建立健全长效反腐败预防机制。二是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紧密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实用人才培训和乡村振兴人才培训等活动,不断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学习,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
3.2 党建+制度: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保障
健全监督考评机制。进一步健全党建考核评价制度,促使党建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党建考核评价制度既是导向又是“指挥棒”,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起着引导、鞭策、激励作用。要将党建工作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纳入考核范畴并使其常态化、制度化。二是建立督查通报制度。坚持党建考核与行政考核相结合,并根据党建工作的动态变化适时调整督查内容并定期通报,以此将责任主体落实并加强党风建设,推动基层工作的开展。
落实规范管理制度。一是进一步落实教育管理制度,以使西南民族地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得以深入推进,“三会一课”制度得以严格落实。二是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在积极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要注重本土人才的大力培养,发展壮大基层党组织队伍,使西南民族地区党组织与少数民族农民群众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三是进一步完善“三治合一”管理体系,根据西南民族地区的特点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树立良好民风习俗;坚持依法治理乡村,形成全民懂法守法的环境[5];鼓励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到乡村自治中来,并不断提高其参与度与信心,增强其主动巩固扩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意识。在党建的带领下,将增能模式中的内部正增能模式融入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3.3 党建+人才: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关键
吸收、引进外来人才。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人才兴则乡村兴。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党管人才的主体作用,不断深化党建引领人才工作,积极搭建党组织与农民群众、党员与村民的有效沟通桥梁,真正做到以党建聚合人才、以党建哺育人才、以党建服务人才。基层党员干部要积极牵头,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鼓励能人返乡、资本下乡,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培育打造本土人才。开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新乡贤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6]。同时加强党建引领,通过选好一个“领头雁”,带动一方发展;培养一批政治觉悟高、专业知识强、农村经验丰富,能引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农村基层青年干部队伍[7],成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骨干力量,充当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3.4 党建+产业: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动力
完善乡村产业化机制。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党建+产业”以基层党组织为引领者,创新西南民族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采取单独组建、挂靠组建等方式,实现党建和农民合作社有机结合完善产业化机制,并根据地区特色延伸种养产业链条,加快了产业融合发展。
发挥规模经济效应。通过党建引领,积极拓展与外界企业的合作,采用直播带货、电商助农等方式推动农产品线上销售,为农产品拓宽营销渠道。同时,应当注重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协调各村各户,将分散资金汇聚壮大,形成集体经济优势。此外,在推动产业振兴的过程中,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要做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就要切实做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团结社会各界力量,协同发力[8]。离开乡村振兴谈党建,就忽视了乡村党建的根本任务;而离开党建谈乡村振兴,就忽视了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只有真正实现党建引领与乡村振兴的协调统一,才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