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宝鸡旭光村秦墓发掘简报

2022-11-16宝鸡市考古研究所

考古与文物 2022年5期
关键词:棺椁旭光灰陶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

旭光村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高新区,南依秦岭,北临渭河,地势南高北低,东沙河自南向北流经墓地东侧。墓地西距石鼓山墓地约5千米,距渭河北岸的戴家湾墓地约4千米(图一)。

图一 旭光村秦墓地理位置示意图

2018年11月14日,宝鸡高新区旭光村发现一件西周青铜提梁卣,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受宝鸡市文物局指派赶赴现场。经调查,青铜器为墓葬所出。为了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即按有关程序开展抢救性考古勘探、清理发掘工作。经过近3个月的工作,共清理古墓葬8座,其中西周墓葬5座、秦墓3座,出土一批珍贵文物。

根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旭光村附近分布有旭光村遗址(新石器时代、西周)、旭光东南遗址(新石器时代)、旭光东遗址(新石器时代)及旭光墓群(汉代)。1984年宝鸡市博物馆曾经在附近发掘西周时期墓葬1座[1]。此次发掘地点为一废弃的工厂区,现将本次发掘的3座秦墓(M5~M7)简报如下(图二)。

图二 旭光村墓群墓葬分布图

一、墓葬分述

(一)M5

1.墓葬形制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265°。墓长2.7、宽1.3、深1.9米。四壁较整齐。墓底四周有熟土二层台,北侧宽0.16~0.26、东侧宽0.26~0.32、南侧宽0.18~0.24、西侧宽0.38~0.42、高0.8米。

葬具为一棺一椁,均已腐朽。椁室四壁局部亦可见侧板朽灰。椁室呈不规则长方形,长2.04、宽0.8~0.96、高0.8米。棺呈长方形,长1.68、宽0.44米,高度不明。

墓主为侧身屈肢葬,双臂交叉于腹部,下肢向北微屈,头西面南(图三)。

图三 M5平、剖面图

2.随葬器物 5件

陶喇叭口罐 标本M5:1,位于棺椁之间西北角。泥质灰陶。喇叭形口,直颈较长,溜肩,上腹圆鼓,下腹斜直内收,平底。颈部饰凸棱纹,肩部饰一道凹弦纹,上腹部饰两道弦纹。口径19.2、底径7、高19厘米(图四,1)

陶鬲 标本M5:2,位于棺椁之间西北角,陶喇叭口罐下部。夹砂灰陶。侈口,圆肩,微鼓腹,连裆低平,三矮锥状足。上腹部饰交错绳纹,下腹部与足部饰大麻点纹。口径12.6、腹径17.4、高13.4厘米(图四,3)。

陶盆 标本M5:3,位于西侧棺椁之间南部。泥质灰陶。侈口,束颈,上腹内弧,下腹斜直内收,小平底。颈部饰两道弦纹,上腹部饰一道凹弦纹。出土时内盛有兽骨。口径21、底径6、高8.5厘米(图四,2)。

铜带钩 标本M5:4,位于棺椁之间西南角。螭首,琵琶形钩体,钩钮近钩尾。素面。通长8.5厘米(图四,4)。

石圭 标本M5:5,位于棺内西北角。呈淡青色。三角形圭首,长条形,一侧有折棱,圭首锋部与圭体下端有磨损痕迹。长20.2、宽3.8、厚0.4厘米(图四,5)。

图四 M5出土器物

(二)M6

1.墓葬形制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284°。墓长2.56、宽1.44、深2.36米。四壁较整齐。墓内填五花土,经过夯打,较坚实。墓底四周有熟土二层台,东、西两侧宽0.4、北侧宽0.34~0.44、南侧宽0.32~0.4米;高度不一致,东、西两侧高1.2米,南、北两侧略低。

葬具为一椁一棺,均已腐朽。椁室略呈梯形,长1.76、宽0.62~0.8、高1.2米。棺呈长方形,位于椁室中部偏东处,北距二层台0.02~0.1、东距二层台0.1、西距二层台0.5、南距二层台0.06~0.11米;依朽痕判断棺长1.16、宽0.58米,高度不明。

墓主为仰身屈肢葬。肱骨与肩垂直,左侧尺骨与桡骨外撇,右侧尺骨与桡骨凌乱放置于胸前;股骨与胫骨折合,双膝并于腹部,头西面上(图六、七)。

图六 M6平、剖面图

2.随葬器物 3件

陶盆 标本M6:1,位于棺椁之间西北角。泥质灰陶。侈口,圆唇,宽卷沿,束颈,上腹稍向内弧,下腹斜直内收,小平底。唇部与颈部内侧各有一周凹槽。颈部与上腹部各饰两道凹弦纹。出土时内盛有兽骨。口径25、底径8、高9.2厘米(图五,1)。

图五 M6出土器物

陶鬲 标本M6:2,位于棺椁之间西南部。夹砂灰陶。直口微敛,方唇,鼓腹,弧裆较低,三矮锥足。颈部与上腹部饰交错绳纹,下腹与足部饰大麻点纹。口径12.6、腹径17.4、高11.6厘米(图五,2)。

铜带钩 标本M6:3,位于棺椁之间西部。螭首,琵琶形钩体,钩钮近钩尾。素面。通长13.4、体宽2.2、钮径2.2厘米(图五,3)。

(三)M7

1.墓葬形制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268°。墓长2.14~2.2、宽1.48、深2.3米。四壁较整齐。墓内填五花土,经过夯打,较坚实。墓底四周有熟土二层台,北侧宽0.07~0.17、东侧宽0.09~0.18、南侧宽0.08~0.13、西侧宽0.16~0.22、高0.4米。

葬具为一椁一棺,均已腐朽。椁室呈不规则长方形,长1.86、宽1.2~1.34、高0.4米。棺呈长方形,位于椁室中部略偏东处,依朽痕判断棺长1.14、宽0.74米,高度不明。

墓主人为仰身屈肢葬。四肢折抱于胸前。骨架保存较差,头向西,面向不明(图八)。

图八 M7平、剖面图

2.随葬器物 3件

陶鬲 标本M7:1,位于棺椁之间西北角。夹砂灰陶。侈口,圆唇,短束颈,圆肩,鼓腹,平裆甚低,三矮锥状足。肩部与上腹部饰交错绳纹,下腹部与足部饰大麻点纹。口径12.4、腹径18.6、高12.2厘米(图九,2)。

陶圆肩罐 标本M7:2,位于棺椁之间西北部。泥质灰陶。侈口,圆唇,束颈,圆肩,上腹较鼓,下腹斜直内收,平底。肩部饰旋纹。口径11、腹径19.4、底径8、高18.2厘米(图九,3)。

陶盆 标本M7:3,位于西侧棺椁之间中部。泥质灰陶。侈口,圆唇,宽沿,上腹较直,下腹斜直内收,小平底。唇部与颈部内侧各有一周凹槽。上腹部饰三道凹弦纹。口径25、底径8、高9.6厘米(图九,1)。

图九 M7出土器物

二、结语

(一)年代

M5的陶器组合为鬲、盆、喇叭口罐。鬲与陇县店子M206出土的陶鬲相似,盆与陇县店子M183、M58、M55、M206出土的陶盆相似,喇叭口罐与陇县店子M36、M55、M183、M58出土的陶喇叭口罐相似。陇县店子M206、M36、M55、M58、M183属于报告第五期,时代为战国晚期[2]。因此M5的年代应为战国晚期。

M6的陶器组合为鬲、盆。鬲与陇县店子M183出土的陶鬲[3]相似,盆与临潼新丰M314:5、M414:5相似,唯M314:5的口沿较宽[4]。陇县店子M183的年代上文已经提到,是战国晚期。临潼新丰M314与M414出土的陶盆,上腹稍向内弧,墓葬年代为战国晚期[5]。所以M6的年代亦为战国晚期。

M7的陶器组合为鬲、盆、圆肩罐。鬲和盆与陇县店子M138出土的同类器相似,圆肩罐与陇县店子M283出土的陶圆肩罐相似。陇县店子M138和M283的期别为第六期,年代为秦代[6]。综上,M7的年代应为秦代。

(二)族属

旭光3座墓均为竖穴土坑墓,葬式为头向西的屈肢葬;随葬器物为鬲、盆、罐等日用陶器,并伴有铜带钩和石圭。西首葬和屈肢葬是秦文化的主要特征[7]。滕铭予将关中地区随葬日用陶器或伴出带钩、石圭的小型秦墓划归为C类墓,这类秦墓的形制有竖穴土坑墓和洞室墓两种,竖穴土坑墓中人骨的葬式绝大多数为屈肢葬,尤其是宝鸡地区均为屈肢葬,流行年代从春秋早期一直到战国晚期[8];在陇县店子秦墓中,这类墓葬延续到了秦代[9]。陈洪认为,嬴秦公族及高级贵族采用直肢葬式,屈肢葬式仅在中小贵族及底层民众中流行[10]。综上所述,旭光3座墓墓主的族属当是秦人,身份是等级较低的一般平民。

旭光村3座秦墓的发现对丰富宝鸡地区秦文化研究的实物资料以及关中秦墓的分区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目前的发掘情况来看,旭光村应是一处周秦时期的专用墓地,这几座墓葬的附近应该还有一定数量的周秦墓葬。

猜你喜欢

棺椁旭光灰陶
孙旭光
探究天津东丽博物馆藏张贵庄战国灰陶器
董旭光永济调研农牧产业项目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及电力技术探析
鱼跃拂池:周代饰棺鱼形饰研究*
一件夏代灰陶象鼻盉的再修复
英烈要回家大家来帮忙
一件西晋灰陶兽的再修复
思乡
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