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BOPPS+S”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与应用①
——以对外汉语教学设计与管理课程为例
2022-11-16尉亮
尉 亮
(新疆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对外汉语教学设计与管理是新疆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课程涉及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流程及理论基础等内容。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程存在突出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三:一是理论枯涩、概念抽象,学生认知负荷大、畏难情绪重;二是学生参与度低,学习自主性差,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及合作沟通交流能力需提升;三是考评方式单一。
针对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课程团队依托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基于学情特点和课程目标构建了“SP+BOPPS+S”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到本课程中,探讨实践效果,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SP+BOPPS+S”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BOPPPS+SPOC”教学模式简介
BOPPPS 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和交际法为理论依据推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1]。它是加拿大广泛推行的教师技能培训体系的理论基础,它将教学过程切分为六个阶段,依序为:①B(Bridge-in)引入;②O(Objective or outcome)学习目标;③P(Pre-Assessment)前测;④P(Participatory Learning)参与式学习;⑤P(Post-Assessment)后测;⑥S(Summary)总结[2]。其中,参与式学习是主体部分,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与学的过程体现出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SPOC 是英文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的简称,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其中small(小规模)和private(限制性)是相对于MOOC 中的massive(大规模)和 open(公开性)而言[3]。其作为慕课的一种衍生形式,具有定制性和私密性的特性[4]。可以分为同步SPOC、异步SPOC 和独立SPOC。对外汉语教学设计与管理课程采用独立SPOC,即教师自主进行课程设计,完全采用自己建设的教学资源独立组织校内小规模教学。
(二)“SP+BOPPS+S”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SP+BOPPS+S”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对“BOPPPS+SPOC”模式的灵活运用和创建。如图1 所示,“SP”中的“S”是指线上SPOC 平台,本课程用的是爱课程平台。“SP”中的“P”是指“BOPPPS”中的第一个“P(前测)”,是将SPOC 平台上的微课课后题作为前测,因此“BOPPPS”变成了“BOPPS”,这是本课程线下课堂采用的五个环节。“SP+BOPPS+S”中的“S”指 SPOC 平台,即学生课后回到爱课程SPOC 平台检测学习成效。
如图 1 所示,“SP+BOPPS+S”的模式体现课程“全程干预+全体共创+全面意义”的理念。全程干预,即教师对“课前、课中、课后”与“线上、线下”学习全过程进行引导;全体共创,是指生生、师生之间都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一起学习,共同成长;全面意义,是指通过课程思政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做事的意义,明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使命担当。
最终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及合作沟通交流能力。
二、“SP+BOPPS+S”教学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设计与管理课程中的实践
“SP+BOPPS+S”的教学模式将“课前、课中、课后”与“线上、线下”完美融合。课前学生在线上爱课程SPOC平台观看视频学习基础知识。课中即线下教室通过翻转课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发生深度学习,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深度交互。课后学生再次回到SPOC 平台进行案例讨论、单元测验、作业提交来检测旧知,预习新知。
(一)“SP+BOPPS+S”教学模式的三个实践环节
1.课前精准锚定
课前教师将学习任务清单共享至课程微信群,学生根据清单到线上的SPOC 平台观看视频进行学习,并做相关的测试题进行前测(P)。随后小组进行讨论并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填至问题反馈表,教师根据前测结果和问题反馈表精准锚定线下教学的难点。
2.课中全面化解
课中即线下课堂,教师依据“BOPPS”的模式展开,首先导入新课(B),就SPOC 平台学习的情况进行反馈,并答疑课前学习存在的问题。接着告知新课的学习目标(O),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学习(P),这是课程实践的中心环节,体现了“识”(呈现情境,调动旧知)、“学”(课堂讲解,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用”(案例分析,实操运用)的特点。随后进行后测(P),并开展课程思政,最后进行学习内容总结(S)。
3.课后综合运用
课后学生又回到SPOC 平台,通过撰写优秀教案心得、分析案例、共创思政案例、小组互助答疑、平台讨论、作业互评、编制思维导图等一系列活动巩固运用新知。
(二)“SP+BOPPS+S”教学模式在课程实践中的六大创新举措
1.重视过程组织:脚手架引导
为了解决学生学习自主性差的问题,教师重视过程组织:搭建“课程说明,发放课程使用手册,划分小组,发布学习任务清单和问题反馈表”等脚手架,依次经历阅读手册、进行小组合作、根据清单学习、填写问题反馈表几个环节后大部分学生都能成长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对没有跟上节奏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答疑指导”是贯穿于每个环节的主线。如图2 所示。
2.重视情绪氛围:别样分组
为了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别样分组,构建小组内核文化,增加凝聚力,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学生自由分组,要求设计小组的logo,给小组命名,制定小组口号,推举出小组长。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行之有效。
3.“课程思政”加持促成“全面意义”
课程思政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明白了学习的意义才能产生学习的意愿,才能持续地为学习赋能。本课程主要有隐性思政和显性思政两个方面,隐性思政主要是教师以身示范:以课为大,认真备课,拥有成长型思维,不断进行知识更新;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显性思政主要是培养学生进行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的使命担当,具体措施是:课程针对每章教授的内容,确定思政目标,开展阅读语言名家、公派教师、志愿者故事、案例分析、主题讨论等活动,相关素材来源于经典书籍、名家散文等案例库,其中主题讨论中的问题来自学生自己共建的问题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重视文化打造:培育TRICK 课堂文化
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课程理念,培育支持混合式学习的TRICK 课堂文化。“一起学习,共同成长”是本门课程永恒的口号,不管生生之间还是师生之间都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围绕“学习共同体”这一课程理念,最重要的是培育支持混合式学习的TRICK 课堂文化。TRICK 分别代表的是T=trust,R=respect,I=independence,C=collaboration,K=kindness,分别代表信任、尊重、独立、合作、仁爱。这是课程自始至终贯穿每一节课的课堂文化。
5.现代教育技术赋能教学活动
灵活运用微信、腾讯会议、雨课堂、问卷星、bilibili等智慧教学工具和SPOC 平台,将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无缝融合,创造立体化的网状学习生态。
6.形成“两性评估+双向评价+双向反馈”的考评体系
两性评估,即“形成性评估+终结性评估”。课程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40%+平时成绩60%;其中平时成绩=线上视频学习15%+单元测验20%+小组大作业10%+个人作业15%+线上回帖讨论20%+课堂表现20%(小组汇报、个人参与讨论、小组互助答疑、文献阅读)。双向评价,即“教师评价+同伴互评”。构建信效度较高的课程评价体系,依据指标,教师进行作业评价,学生进行同伴互评。双向反馈,即“学生课堂学习日志+教师课堂教学日志”的反馈模式。截至目前,课程共收集到123 篇学生学习日志和24 份教师教学日志,学生记录了每节课学习的收获和疑难困惑,教师对每节课进行复盘并结合学生日志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实现最优化的教学。
三、应用效果
2022 年3 月,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21-1 班和21-2 班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与管理课实施基于“SP+BOPPS+S”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从目前收集的过程性数据来看,学习成效显著,课程目标达成。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全部学生已经掌握了汉语课堂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具体方法、基本概念,而且熟知教学设计要遵循的流程和原理。大部分学生已经完全掌握教学方案编写的步骤和环节,能独立完成相关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各项作业和汇报情况来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最为明显,合作的能力和学习自主性也有很大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
当然,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课程对汉硕21-1 和21-2 两个班都开展了混合式教学,没有进行比较研究。未来可以通过准实验的方法对混合式教学成效进行实证研究。而且本文只对对外汉语教学设计与管理课程进行了“SP+BOPPS+S”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以后可以将这一模式运用到本专业的其他课程,为混合式教学设计提供更多的借鉴和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