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形势下的学风建设和学生成长成才问题
2022-12-18石玥
石 玥
(太原工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一、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体验
为掌握在校本科生的学习参与和生活体验的情况,我们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形式和统计学的方法,开展抽样调查。共发出学生问卷式调查一千余份,其中有效问卷878 份,包括大一学生242 份、大二学生223份、大三学生218 份、大四学生195 份;男生442 份、女生436 份,样本分布情况较均匀。因此,本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问卷内容主要涉及:高校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堂教学的知识交换与互动性(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学生学校生活的体验感受。每部分包含多个维度,共计47 个项目。
课堂参与。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表示不会旷课、迟到或早退,7.6%的学生“经常”参与课堂讨论,2.9%的学生“经常”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在课后与任课教师进行讨论,“从未”和“偶而”的学生占比高达90%以上。上述情况可以说明,本应该以师生互动为主的知识传递课堂俨然成为教师一人的“独角戏”。学生失去了自我体验与课堂参与的机会,只是一味地顺从教师的教学节奏和教学方式,在学习主体中迷失自我,缺乏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故不愿意也没有参与课堂互动的行为。
学习交往和互动。调查结果显示,只有6.5%的学生“经常”在课余时间与舍友、同学进行组队学习,4.3%的学生“经常”在课后与教师进行交流与互动;在遇到学习中的问题时,86.7%的学生更喜欢独立思考;在小组学习时,89.3%的学生习惯于被教师安排任务。上述调查表明,学校师生、生生在课外的互动较少,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淡薄,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个人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自主性学习。调研结果表明,18.7%的学生在课前完成预习,并查找了有关资料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掌握;20.9%的学生阅读了教师指定学习的部分参考书籍,仅有6.5%的学生可以自主寻找相关书籍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和升华。很少有学生对自己的想法与疑惑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以判断信息、观点和行动的价值,说明大多数学生仍然过度依赖教师,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动力不够充足。
学生生活体验。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目前的校园文化生活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有89.6%的学生认为虽然学校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活动(大学生社团、俱乐部)来丰富校园生活,但涉及的领域仍较狭窄,业余生活不够丰富。调查结果显示,76%的学生觉得参加学校社团或者学院举办的活动,对于充实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和提升技能意义不大。他们认为这些活动只是搞搞形式、涉及面不够广、活动质量不高,很多活动只是为了换取第二课堂学分,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太过于形式化,没有真正考虑到参与者的体验感。[1]
二、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学风,一般是指学生的学习作风,是学生在接受学校活动时所显示出的行为特点和精神风貌的集合,是指学生的生活风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的外在体现。
大学生作为高校学风建设的主体,其学习状况也是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直接体现,在进一步的问卷调查研究分析中可以看到,很多学生能够坚定信念、勤奋学习,反映出了当代大学生的主体责任与担当。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部分学生缺乏主体责任意识,在学风上出现了相应的问题,具体体现为: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对未来没有很好的规划。
学校从学习纪律、学术风气、学习动机等方面开展学风建设,全面地反映了教育活动在学风建设中的主要功能,但是由于教育思想比较僵硬,具有强烈的官僚主义思想,出现了学生与学校的管理制度相对立的现象。他们对学校的管理制度不了解、不遵守、不认真执行,使有关的教师、学校领导认为他们没有能力依法做事,有时甚至激化矛盾,极大地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
形成适应时代特点的校风是学风建设的主要任务,但学风建设不在一朝一夕,并非依靠自身能力所能实现的,不仅针对学校群体,而且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敬业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引导学生明确自身的人生价值追求。通过培养,帮助他们独立认识自身的思想,通过传授道德意识使学生由内而外地转变,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思想。教师们需要转变灌输方式,加强渗透式教育的力度,用自身情感调动学生内在的潜能,从而产生共鸣。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应当善于在专业交叉中寻找突破口,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对自身的教学情景、教学方法作出反思与探讨,将个人经历或所见所感与学生分享,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
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人格发展和主体地位,赋予所有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并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提供给学生展示自己思维、想法的机会。师生在课堂上不是压制关系,更多的应该是交流、聆听、细心揣摩、虚心接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师生要在思维碰撞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三、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国发展与前进中的重要人才培养资源,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了解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但后现代主义思想消解责任的观点容易导致大学生责任意识弱化,对社会责任轻视,从而忽视了自己作为社会公民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就必然需要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思想道德的基础功能,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公德和良好家风。高等院校要积极挖掘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资源,将这些教育教学资源渗透到大学课堂中,以鼓励大学生学习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高校可设置传统文化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丰富有趣的传统文化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在文化传承中提升自身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做信念坚定、敢于承担和积极进取的新时代大学生。
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方面应当坚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实施知行合一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策略,使学生在学习、践行、再学习、再践行的过程中不断提升。
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动机,是指学习者积极探索文化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动机的精神内涵决定了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努力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长度。摒弃以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为内涵的动机。当代大学生要从社会需要的长远大局考虑,投入社会服务中,正确认识自身的社会价值,抛弃近期的、功利的观念,以促进长期坚定的学习品质的形成。
“心中有理想,脚下就有行动”。明确的、可实现的奋斗目标可以使学生产生稳定、持久的动力。很多学生缺乏理想与目标,对未来很迷茫,学习上就会变得松懈而失去学习的源动力。大学四年可以潇洒轻松地度过,也可以过得充实忙碌,但毕业时的出路就截然不同了。[2]
高等院校在大学新生一进入校园就可以采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方式方法,对其进行职业规划教育,使其树立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敢坚持”,提早为就业、考研、考公等做准备。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仅是学生的自主行为,还需要大学任课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潜移默化灌输给学生关于考研相关的知识和涉及的科目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五、完善学业指导和帮扶体系
(一)学业指导措施
1.抓好学生入学、学期中、学期末三个关键时期,做好考风考纪、校规校纪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展考研动员大会、考前诚信考试教育班会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学习目标。
2.每学期进行学业问诊,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了解和指导帮助。
3.期末对学习进步幅度较大、成绩优异、乐于帮助同学的学生进行激励和鼓舞,在管理和教育中做到精细化、人性化。
(二)学业帮扶举措
1.施行学业帮扶前首先对学生的学业信息数据进行评估。对学生的基本信息、课程成绩、出勤情况和挂科情况进行具体统计。建立学生学业信息数据库,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实现可量化、可检索、可跟踪。
2.对已出现学业预警的学困生可通过朋辈帮扶、心理帮扶、家校联动等方法实施全方位、多层次、有个性的帮扶措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克服学习困难,充分发挥学业帮扶机制的优势。[3]
3.以班级学委、班长、党团骨干为抓手,定期分析班内的学习情况,及时向班级辅导员反映,开展“一对一、一对多”“以先促后、以老带新”的帮扶活动,真正将帮扶计划落实到位。
六、结语
学风建设是高校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既关系到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又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着关键作用。高校教师要以严谨的工作态度,以教风促进学风,以管理提升学风,以环境保护学风,多管齐下,以推动新形势下高校优良学风的形成,进而培养学生,使其具备优良的学习行为和道德习惯,推动其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