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探究

2022-11-16张玉姗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9期
关键词:专创师资融合

□张玉姗

众所周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撑。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近年来,伴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始终不够“深入人心”。具体表现在:一是创新创业教育定位模糊,部分高校将其单独划归为团委管理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二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严重;三是没有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这些因素都是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被边缘化的根源,虽然一直被提倡,但是实效性却不强。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归根结底需要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专创融合的理论基础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以培养学生创业为终极目的教育,它是一种素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养,在提出之际就不是被定义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创新是创业的基础,而创业是创新的表现形式,作为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新举措,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全员参与、紧密结合专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脱离了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脱离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教育则缺失了发展活力。总之,两者既有融合的必要性,也有融合的可能性。必要性在于时代的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两者的融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可能性在于两者的教育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专业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创新创业则弥补了专业教育实践性不强的弱点,两者互为补充。

二、专创融合的现状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模糊。由于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教育,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以苏州市职业大学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教学计划中将《创业基础》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必修课程列入了创新创业教育通识教育平台中,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天然地就跟就业联系在了一起。诚然,创新创业教育在推动学生就业、创业方面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如果简单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鼓励学生创业以缓解就业压力的一项工作,则大大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在大部分师生眼里创新创业教育还隶属于学生工作,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牵头部门是学生处、招就处、团委等学工部门;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呈现形式主要包括创业项目、创业竞赛、创业讲座等学生活动。还有师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补充,类似于课外活动,并不需要全员参与。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的定位相对模糊。

(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课程融合的本质在于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改变因循守旧的教育方法,统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材等,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还未能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与专业课程各成一派,课程之间相对独立,衔接性、连贯性和逻辑性不强。具体表现在:第一,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通识性的创新创业课程,这类课程往往理论性较强、与专业关联性不大,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第二,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这类活动只针对少部分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类竞赛来说,功利化现象严重,高校大力支持这类竞赛的目的在于这类竞赛容易取得成绩,为高校增加知名度;而学生参加这类竞赛则为了增加找工作时的竞争力。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创新创业教育意味着浅尝辄止,这样就违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

(三)专创融合的师资保障不足。要想实现专创融合,师资配套是关键。创新创业教育的综合性使得师资配备也要兼具完整性和专业性。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深度和广度都存在欠缺。从师资的广度来说,现有的创新创业师资均是来自学工条线,学科背景单一,只能教授学生一些普适性的创新创业知识,无法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其次,对于专业教师来说,理应成为专创融合的主力军,但是往往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因此,这就会造成师资的错位。从师资的深度来说,现有的师资只能满足学生对理论性知识的学习,创新创业教育最终还是需要进行成果转化,如何将专业成果和企业经营管理结合起来营利,仅仅靠校内老师还不够。

三、专创融合的路径

(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构建双创教育组织保障,通过建立专门的职能部门来管理创新创业教育,例如和地方政府共建创业学院,整合各方资源,从人员设置、管理制度、师资建设、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统筹,进一步明确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职责,避免相互推诿和权责不清。在学校层面成立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教务处、学生处、团委、招就处和各二级学院负责人担任副组长,使双创融合落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综合性使得其可能出现多头管理现象,比如教务处负责课程设置,团委负责创业培训,学生处负责学生竞赛等。第一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应当承担起主要责任,因此,应由教务处牵头,其他部门联动,引入校内外优质课程资源,对接校企合作单位,在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学科竞赛和项目孵化等方面统筹规划。只有从第一课堂重视起来,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程的积极性才会提高,不会视创新创业教育为“非主流教育”。

(二)完善双创融合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要想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必须从培养方案上进行改革,首先要更新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需要从原先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转变为创新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了目标的引领,最重要的就是要改革和完善课程体系。构建“通识+专业+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第一类通识教育课程可以分为必修和选修开设,通识类必修课程要求全员参与,例如《创业基础》,通识类选修课程可以分两个模块供学生选择,如果想针对性地提高某一方面的创新创业能力,可以选择《创新创业执行力》《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等培养思维能力和执行力的课程;如果想孵化项目并有志成功创业的则可以选修一些经营管理类的课程。第二类专业教育课程是专创融合的核心,这类课程专业特点明显,既是学科基础知识衍生而来,又代表行业前沿知识,本身课程就可以挖掘很多创新创业元素,是专创融合最有效的载体,一般以专业群分专业开设,学生结合自身需求选修,例如机械类专业可以开设《机械产品的3D打印》《机械创新设计》《人工智能技术》等课程。第三类实践课程,这类课程主要以学生的专业实践课程为基础,针对那些有进一步创业意愿及一定创业能力的学生,以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的形式开展。通过构建这种系统化、模块化、分层化的课程体系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化、专业化和精英化教育。

图1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和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一体两翼,教师是否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直接关系到双创融合的推进进度。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构建合理的师资结构。当前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以学工团队为主,少部分经营管理类课程以商科类教师为主,师资结构较为单薄。作为交叉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丰富师资结构,不仅要鼓励学科专任教师勇挑重任,还要多方面引进具有创业实践经历的兼职教师来充盈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搭建培训交流平台。专业教师是专创融合的主力军,然而现实情况是专业课老师往往对双创教育无从下手,也就漠不关心。学校既可以通过培训、讲座等方式打造教师专属交流平台,也可以鼓励教师参与课程教学团队,以教学研讨、教学比赛、教改研究等方式提升双创教学能力。

(四)搭建“专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实践平台。平台建设是专创融合的基石,要想实现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就不能将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和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割裂,要搭建融通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从校内来说,二者的有机融合离不开校内实践平台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利用已有的专业实验实训基地,搭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在实训基地内设立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配备专业的师资,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便利。另一方面通过整合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创新创业学院、众创空间等公共实践平台的创新创业案例和资源,建立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库,面向专业课程教学开放;鼓励专业教师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同时也可以将其作为教学载体,形成教学案例,融入专业教学中,相互之间融会贯通。从校外来说,要跟优质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好校外实训基地的各类资源,加强专业、实践、创新之间的关系,开展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活动。

猜你喜欢

专创师资融合
重庆市乡村体育师资配置现状及培养路径研究
决策权动态流转:国民政府初期华侨教育师资政策考察及当代启示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融合菜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应用型本科高校“专创”融合教育改革实践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