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统计研究
2022-11-16□建英
□建 英
非遗的基本特征是传承问题,传承者传给下一代,传承的每一个非遗积淀着民族文化和历史的精华。在非遗的传承发展保护中,传承环境、传承主体具有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巴彦淖尔市有2人当选国家级传承人,50人先后当选区级传承人。2009年至2020年11年间,巴彦淖尔市共7次公布378名具有代表性的非遗传承人。
一、巴彦淖尔市非遗传承人现状
(一)巴彦淖尔市非遗传承人在各批次的分布。截至目前,2018年公布了2名巴彦淖尔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巴彦淖尔市在2010、2012、2014、2016、2019年五个批次公布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50人。2009、2011、2012、2014、2016、2018、2020年七次公布巴彦淖尔市级非遗传承人378人(如图1所示)。
图1 巴彦淖尔市国家、自治区、市级非遗传承人在个批次中的分布图 图2 巴彦淖尔市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年龄结构图
(二)巴彦淖尔市非遗传承人年龄结构。
1.巴彦淖尔市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年龄结构。如图2所示。在巴彦淖尔市自治区级传承人50人的年龄结构图中,传承人的平均年龄为59岁。最高峰值在50~59岁年龄段,共22人,占总数的44%。其次是60~69岁年龄段,共15人,占总人数的30%。70~79岁年龄段5人,占总数的12%,第三位;40~49岁,共4人,占总数的8%。19~29岁,90~99岁无传人。整体结构居中高,两端低。总体而言,巴彦淖尔地区的传承人基本处于高龄阶段,50~59岁,60~69岁年龄段,共有37人,所占比例较大,占总数的74%。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严重。
2.巴彦淖尔市级非遗传承人年龄结构。如图3所示。巴彦淖尔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总数为378人。50~59岁116人,占总数30.68%。60~69岁78人,占总数20.63%。这两个年龄段分别居前两位,依次递减。40~49岁者76人,占总数20.10%。80~89岁20人,占总数5.30%。30~39岁者35人,占总数9.26%。19~29岁1人,占总数0.26%。对于80~89岁高危非遗传承人,要时刻注意、关心他们目前的生存环境,传承和培养师徒的实际情况。
3.巴彦淖尔市非遗女传承人的年龄结构。如图4所示。巴彦淖尔市共有自治区、市级非遗女传承人185人,平均年龄58岁。分析185名女性传人的年龄结构,50~59岁的年龄段,共66人,占总数35.68%。60~69岁42人,占总数22.70%。70~79岁21人,占总数11.35%。高龄期80~99岁,8人,占总数4.32%。少年时19~39岁有12人,占总数6.49%。在378名巴彦淖尔市级传承人中,女性166名,占传承人总数43.92%,数量相对较少。
图3 巴彦淖尔市市级非遗传承人年龄结构图 图4 巴彦淖尔市自治区、市级女性传承人的年龄结构图
(三)巴彦淖尔非遗传承人在各类别中的比例。
1.巴彦淖尔市非遗传承人在各类中的比例。在巴彦淖尔市378名非遗传承人中,传统音乐非遗传承人数最多,共139人,占32.33%;传统技艺88人,20.47%;民俗66人,15.35%;传统美术41人,9.53%;传统戏曲32人,7.44%;民间文学26人,6.05%;传统医药19人,4.42%;传统舞蹈5人,1.15%;传统体育、游戏和杂技14人,3.26%。从巴彦淖尔自治区级和市级非遗继承人在各类别中的比例(如图5所示)来看,传统音乐和传统技艺所占比例为最大值,占总数的52.80%,超过总数的一半。杂剧种类目前无传人。
2.巴彦淖尔市非遗女性传承人在各项目中的比例。如图6所示。巴彦淖尔市非遗项目女性传承人在各项目中的比例主要集中在传统音乐,185名女性传承人中有76名是传统音乐传承人,占41.08%,已接近了总数的一半。传统技艺女性传人占22.16%,共有41人,在传统技艺方面女性传承人主要是乌拉特刺绣、蒙古族传统擀毡技艺、乌拉特靴子、河套凉糕制作技艺、纳鞋底儿等。民俗传承者21人,占11.35%。民俗事项传承包括:乌拉特服饰、乌拉特传统头饰。传统美术传承人21人,占11.35%。传统戏曲17人,占9.19%。民间文学种类仅占2.17%(4人),包括乌拉特祝赞词、哈布图·哈萨尔传说、顺口溜。传统医药仅有3个传承人,分别是“查干”敷药疗法、蒙医熏鼻疗法、蒙医道木胡疗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仅有2个传承人,分别是沙嘎游戏、传统羊拐游戏。曲艺目前为止无女性传承人。
图5 巴彦淖尔市国家、自治区、市级非遗传承人在各项目中的分布图 图6 巴彦淖尔市国家、自治区、市级非遗女性传承人在各项目中的分布图
二、非遗传承人保护工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非遗保护工作发展要求与工作人员建设和素质不匹配。传承人作为非遗的载体掌握精湛的技艺,保护传承人是最基本的工作重点。保护传承人是为了有计划有重点地抢救和保护非遗,所以选定传承人是重中之重。对非遗传承人的申报工作,工作机构的人员数量和专业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申报国家级、自治区级传承人时遇到过许多专业难题,所以第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传人无一人(如图1所示)。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自治区级第二批非遗传承人达到8人。到第六批,数量增加到19人。这阶段,随着巴彦淖尔市非遗项目数量的增加,相应的代表性传承人数量也呈上升趋势。申报的数量和质量也在提高,市级传承人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在工作机构人员配备上,数量较少,身兼数职的情况很普遍,总体上非遗保护工作发展的要求与工作人员的专业队伍建设和素质不匹配。
(二)传承人年龄偏高,能力和培养方面面临挑战。图2数据显示,巴彦淖尔自治区级传承人的平均年龄为60岁,处于50~79岁年龄段,占总数的86%。自治区级传人进入高龄化,面临衰亡的阶段。培养和传承年轻一代的任务紧迫。传承人去世,非遗项目就面临消亡,60岁以上的占46%,这比例属于高龄化,使得非遗传承人能否传承和后继有人成为当前最重要的问题。
(三)非遗传承人的生存空间和传承能力面临危机。在现代化的冲击下,非遗传承人的生存空间和传承能力面临严峻危机。巴彦淖尔市的传统技艺主要有:蒙古包制作、蒙古马具制作工艺、乌拉特传统铜银器制作、乌拉特刺绣、驼奶食品加工技艺、乌拉特查干伊德制作技艺、皮雕制作技艺乌拉特毡绣制作、乌拉特马鞍制作技艺等。传统技艺的传承技术周期长,产品缺乏竞争力,产品投入和收益不平衡。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缺乏年轻接班人。独特技艺的持续发展面临挑战,传承人的技能难以维持生活,仅凭对技能的情感和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来履行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技艺的传承难以持久。
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方略
政府必须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在人员配置中应充分考虑专业需求,合理配置人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亟需新举措、新规划和创新。专业训练有素的工作单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后继者、传承者、研究者、大专院校和专家应合力,在新研究、新工作队伍培训、代表项目研究方面互相配合,共同促进保护成效。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宜作轻重缓急的界定。在巴彦淖尔自治区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工作实践中,必须确定轻重缓急界限,重点保护缺乏传承人的项目。如果老艺人的技艺得不到及时抢救、保护、记录和整理,一旦有人去世,艺术就会中断,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对许多民族的文化遗产要及时科学全面地进行记录和整理,降低面临流失的危险。尤其要关注60~79岁高危接班人,必须把培养年轻一代接班人作为工作重点,定向抢救保护。同时,(如图3所示)巴彦淖尔市级传人中40~49岁的有76人,占总数20.10%。这一年龄段的传人在熟练技能和体能、智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寻找新途径的中坚力量。
在政府主导下加强整体性社会环境保护,提供更多平台和空间,逐步引导,拓展生存空间和激发生存能力,主动积极地传承发展。巴彦淖尔非遗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在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下,合理开发利用现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对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生产性保护具有特殊意义。历史悠久、内容独特的巴彦淖尔非物质文化是巴彦淖尔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彦淖尔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关系到巴彦淖尔地区文化的发展和未来,需加大非遗保护力度。
全面开展巴彦淖尔市非遗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工作直接影响到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对传承主体的保护是非遗的根本问题,同时对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