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工程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
——“职业院校工程教育发展论坛”综述
2022-11-16孟凡华
2022年8月20日,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平行论坛——“职业院校工程教育发展论坛”召开。论坛由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承办,以“职业院校工程教育发展”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邀请国内外工程教育产学研领域近百位专家学者参会,来自日本、德国、芬兰等国家以及中国工程院、企业、行业组织、职业院校和研究机构等不同领域的十几位专家学者做了主旨发言和专题研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阎兵主持论坛。
天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朱鹏在致辞中强调,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是职业院校工程教育的生命线。当前,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技术迭代周期越来越短,对工程技术人才的数量结构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坚持对接产业最新方向,以服务产业和技术发展为导向,让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成为制造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的坚实支撑,从而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主旨发言:关于工程教育相关问题的探讨
在主旨发言阶段,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谭建荣,日本国立筑波大学教授金子元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丁荣军,德国施特拉尔松德孔子学院院长孙建安,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陈吉红,芬兰于韦斯屈莱应用科学大学专业教师教育学院主任尤哈·豪塔宁6位专家学者审视了职业教育中工程教育发展的现状与挑战,分享和交流国内外前沿动态与经验。
谭建荣以“建设一流工程学科,培养一流技术人才”为题对我国工程学科建设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出自己的见解。他指出,我国工程学科的职业技术教育在教学与课程结构等方面一直受限于相对刚性的专业目录,未能根据市场需求跨学科、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做出适时调整,导致学科发展与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不相匹配。学生所学知识面临“毕业即过时”的尴尬。为了不拖产业的“后腿”,工科职业技术教育迫切需要“升级”,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工程学科建设。
金子元久探讨了工程教育的基本问题。他认为,工程教育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专业领域自身的多样化,导致学生不了解自己的专业,没有学习动力,学生不能充分吸收课程中所讲的知识;另外,大学的普及化导致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上出现问题;而且现在学生多依赖手机、电脑等,对未来的思考较少。
丁荣军就高铁工匠培养之道,即如何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提出了见解。他指出,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要考虑怎么去尽快地适应中国高速铁路、中国的城际化和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等实际需求。未来,国家、社会需要的一定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孙建安结合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分享了协同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经验。他指出,德国的职业教育和工程教育是紧密相关的,德国职业院校的教师在培养过程中,特别是工程专业的教师,要获得一个工程的学位,然后才能去从事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工程教育贯穿在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过程中。
陈吉红分享了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与实训教学创新的先进经验。陈吉红指出,中国推动制造强国战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转型升级的重要技术支撑,而华中数控公司集中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由于新技术的应用,使华中数控公司在制造业工作方面缺乏大量智能制造的人才。
尤哈·豪塔宁探讨了工程职业教育教师在继续学习中的挑战。他指出,新格局新变化中,应该在管理中了解供应链,了解企业对学生的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快速回应企业和产业链的需求。
二、专题研讨:关于职业院校学生应用、实践和创新能力发展路径的建议
在专题研讨阶段,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职教分会理事长谢永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教育培训部主任、正高级工程师陈晓明,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中心副主任吴新林,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天津)研究中心主任徐国胜,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副院长尹万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永亮,EPIP国际教育联盟顾问、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耿洁,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龚方红8位专家学者围绕职业院校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探讨职业院校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路径。
谢永华分享了职业本科“三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与工程教育实践。他指出,职业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就是要培养卓越的现场工程师。为此,学校坚持“三性”的人才培养定位,做到三方面的改变:一是学生知识的复合能力要有所提升,要比高职专科更广;二是学生掌握技术技能的精深程度要比三年制专科更深;三是学生的自我创新、自我学习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要更强。
陈晓明分析了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中的职业院校工程教育要素,指出职业院校开展工程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针对职业院校实施工程教育,他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义,把实现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职业院校实施工程教育的重要遵循。二是要透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辩证关系,坚持以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作为开展工程教育、加快培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紧缺人才的根本途径。三是要遵循产业、人才、教育发展基本规律,促进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创新链更多地落到价值链上,构建“产学研用创评”融合牵动的工程教育平台。四是要充分研究和掌握开展工程教育的要素逻辑,积极做好实施工程教育的战略准备与规划、明确建设理念与动力、落实相关工作保障机制。
吴新林分享了中国中车产教融合育人之道。他指出,进入新时代,公司一手抓科技创新,一手抓人才预测。依托学校办中车的培训中心和党校,使教育和培训能够形成一体。在这个过程中,企校坚持两个统筹:一是统筹专业规划,构建轨道交通职业教育方面的专业规划;二是统筹企业实训基地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下一步,双方还希望能够实现5个方面的对接,即学校建设规划与中车战略的对接;专业设置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的对接;课程内容和职业技能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对接;学生与学徒的对接。
徐国胜介绍了工程化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他从工程化的人才培养理论依据、专业标准设计、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学环境的建设、项目建设和考核方案实施6个方面介绍了相关经验。
尹万建从工程教育发展的时代变革、高职汽车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湖南汽车工程职院培养汽车工程人才的探索实践三个方面,分享了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改革与发展的经验。他提出,现行汽车工程人才培养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倾向:重专业、轻复合;重眼前就业,轻后续发展,这是高职汽车工程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困境。
刘永亮以“服务制造强国战略,工程教育大有可为”为题,分享自己的观点。他指出,随着产业的升级和设备的更新改造,传统的制造业将完成数字化,最终转型走向智能制造。他强调,未来,行业人才培养要进一步推进产教深度融合,通过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六维度实体化运作。
耿洁分享了“工程化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应用与推广研究”的相关案例,她指出,在实践的基础上,天津始终把产业和职业教育统筹规划,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创新职业教育的模式,实施工程实践创新项目。在本次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基于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学模式设置了各个赛项,使国内外选手体验到了其魅力。
龚方红以“技术引领、四方协同,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为题发言。她表示,工程教育是多样化和多层次的,既需要精于实操的技能人才,也需要具有良好科学素养、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现场工程师人才。职业院校应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加强与产业企业的合作,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积极探索技能人才和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方法和路径,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方面结合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以“培养基本科学素养、掌握特定专业知识、侧重工程技术应用、强化实际操作技能”为原则,大力开展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